工业富联与富士康有关吗??

富士康的母公司鸿海精密(以下统称为富士康)2022年营业收入接近1.5万亿元人民币,全球员工高达150万人,但净利率只在2%左右徘徊,研发投入高达256亿元,甚至接近净利润的80%......

工业富联与富士康有关吗

导语:俗话说得好,“少壮不努力,老大富士康”,当然这只是一句玩笑话,富士康在段子手的眼里,一直是热门素材。而近期,富士康的上市,同样也引起了投资者们的关注。VISIONTMT募资额......接下来具体说说

5.6亿!富士康豪购的背后,“代工之王”地位难保?

文章来源:财经锐眼

近日,上证指数直线拉升至3300点之上,牛市呼声越来越高,投资者已经沸腾了。

值此“人声鼎沸”时刻,工业富联收购案引发高度关注,在富士康全球最大代工厂地位动摇之际,工业富联到底在下什么棋?

工业富联(601138.SH)又有大动作,公司斥资5.6亿搞收购,加码“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双轮驱动战略。

7月5日晚,工业富联宣布,公司拟收购DC Software持有的鼎捷软件(300378.SZ)3997.13万股人民币普通股股份,约占后者总股本的15.19%, 股份转让价款为5.6亿元

工业富联与富士康有关吗??

同时,工业富联与鼎捷软件股东TOP PARTNER HOLDING LIMITED、新蔼企业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孙蔼彬、叶子祯签署了《一致行动人协议》,未来他们将保持一致行动关系。

两项协议完成后,工业富联与一致行动股东合计持有鼎捷软件总股本的22.85%, 成为其靠前大股东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交易略有溢价,转让价格为14元/股,而鼎捷软件上一交易日的收盘价为13.95元/股。工业富联为何要溢价收购?

工业富联与富士康有关吗??

提起工业富联的名号,人们会很自然地将其与苹果“代工厂”富士康联系在一起。工业富联和富士康都隶属于鸿海集团,老板是郭台铭。

其中,富士康主打代工服务,而工业富联的主要业务包括通信网络设备、云服务设备及精密工具、工业机器人三部分。

2018年,身披“独角兽”外衣的工业富联登陆A股,并创造36天过会的历史记录,此举被外界视为 鸿海集团从“代工厂”转型为科技公司的关键

而鼎捷软件是一家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解决方案服务提供商,主营业务是为制造业、流通业及小微企业提供数字化、智能化解决方案,在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IC设计、电子等制造行业积累了软件实施与行业精益管理经验。

工业富联与富士康有关吗??

工业富联相中的正是鼎捷软件的业务能力 ,二者之间可以形成协同效应,这是工业富联进一步落实“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双轮驱动战略的重要举措。

本次交易还涉及A股上市公司神州信息(000555.SZ)。工业富联的交易对手DC Software,是由神州信息间接100%控股的孙公司。

不过,与工业富联不同,神州信息对鼎捷软件早已萌生退意。最近一年, 鼎捷软件遭遇多位股东密集减持 ,累计发布近20份与减持相关的公告,其中包括DC Software的减持操作。

工业富联与富士康有关吗??

DC Software为何要套现离场?或与鼎捷软件业绩不振相关。2020年一季报显示,公司实现营收2.31亿元,同比下滑9.34%; 归属净利润为-5279万元 ,去年同期净利润为-1283万元。

单从业绩方面来看,鼎捷软件算不上优质标的,但工业富联看重的也不是其盈利能力,而是其业务能力。

工业富联表示,“希望通过此次合作,将工业富联数字化工业的整体能力与鼎捷软件工业软件方面的设计、研发、运维等能力深度结合,进一步提升智能制造科技水平,以及工业互联网科技服务的整体实力。”

从中不难看出工业富联急于转型的迫切心情。近年来,新基建成了资本市场的重头戏,其中5G业务是一大看点,而 工业富联也在积极布局5G业务

早在2019年上半年,工业富联已联合中国移动为全球首款5G笔记本电脑提供全世界规格最小的5GM.2通用模组,并积极参与到5G工业互联网3GPP国际标准的制定之中。

并购消息公布后,资本市场立刻做出反应。7月6日, 鼎捷软件开盘涨停 ,最新收盘价报15.35元,工业富联股价上涨3.65%,最新收盘价报16.49元。

为何工业富联涨幅不及鼎捷软件?这或许与富士康的市场地位受到威胁有关。

众所周知,富士康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苹果手机的扶持。多年来, 富士康与苹果深度捆绑 ,成了外界公认的全球最大代工厂。

工业富联与富士康有关吗??

对富士康而言,苹果的订单至关重要。早年间,为了维护与苹果的合作关系,富士康对其几乎有求必应,无条件服从苹果在成本、品质、交货期限等各方面的要求。

在与苹果的长期合作中,富士康始终秉承“薄利多销”的原则,即使在苹果营业利润高达30%的时期, 富士康依然接受了不足2%的代工利润

近年来,国产智能手机日益崛起,他们纷纷向富士康伸出橄榄枝,富士康收到的代工订单越来越多,苹果不再是富士康唯一的大客户。

在此期间,苹果也开始重新梳理供应链关系,将产品订单分散化,有意扶持其他代工厂,不再独宠富士康。

在苹果大额订单的助推下,内地代工厂立讯精密(002475.SZ)逐渐崭露头角, 立讯精密与苹果之间的关系愈加亲密 ,大有取代富士康的架势。

需要指出的是,立讯精密女老板王来春,曾是富士康靠前批流水线女工, 在富士康任职长达10年之久 ,后来离职创业,建立了同样以代工服务为主的立讯精密。

王来春的**创业曾得到郭台铭家族的默许与支持。立讯精密成立初期,靠来自富士康的委托加工订单站稳脚跟,说是富士康的“小跟班”也不为过。

郭台铭胞弟郭台强实际控制的富港电子, 曾位列立讯精密第三大股东 。2010年,立讯精密登陆A股,此后与富士康及郭台铭家族渐行渐远。

2017年,立讯精密直接拿下了苹果AirPods订单,从此站到了富士康的对立面。

最近几年,立讯精密身上的“苹果”标签越来越牢,公司规模也越做越大。

2019年年报显示,苹果已经是立讯精密不可或缺的大客户了, 来自苹果的营收在公司总营收中占比高达55% ,俨然成了业绩支柱。

在苹果的有意栽培下,立讯精密的业绩一路飘红,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成了资本市场备受追捧的大牛股之一。

2020年一季报显示,立讯精密实现营收165亿元,同比增长83.1%;归属净利润9.82亿元, 同比增长59.4%

与此同时,立讯精密预计2020年1-6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21亿元-24亿元,同比增长40%-60%。

反观富士康,因其工厂分布在国内、越南、美国、印度等多个地区,受全球疫情影响较为严重,公司复工情况不乐观,并因此 大幅下调2020年的收入预期

富士康的处境,也影响到A股上市的工业富联。目前,工业富联最新收盘价报16.49元,尚未恢复到年初高位20.8元,公司总市值达3277亿元。

今年以来,立讯精密股价连创历史新高,最新收盘价报52.71元,相较年初股价大涨95.37%,公司总市值达3681亿元, 比工业富联多出了400多亿

被曾经的“小跟班”成功反超 ,不知郭台铭内心作何感想。但可以肯定的是,郭台铭已经在暗中使劲,收购鼎捷软件便是其中一环。

被低估的富士康“帝国”?工业富联的母公司

富士康的母公司鸿海精密(以下统称为富士康)2022年营业收入接近1.5万亿元人民币,全球员工高达150万人,但净利率只在2%左右徘徊,研发投入高达256亿元,甚至接近净利润的80%。

这家公司充满争议,不仅是其创始人惊人的作风和语录,还因为它频繁被传要撤出中国。

这家诞生于中国台*,发家于中国大陆的电子代工巨头,足迹遍布全球,生产基地包括中国、美国、巴西、墨西哥、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印度、越南等国,从最初的生产黑白电视机旋钮的工厂,逐步发展为全球靠前电子代工龙头,曾对日本两家重量级的老牌企业夏普和东芝发起收购,其业务涵盖电子产业、通信产业、电动车产业、半导体显示产业、医疗产业和投资业务,控制旗下超 23 家上市公司,包括A股上市的工业富联(最新市值3812亿)、香港上市的鸿腾精密(最新市值135亿港元)、日本老牌企业夏普(最新市值324亿元)以及鸿海精密(最新市值约3200亿元)。

1988年在深圳投资设厂伊始,富士康的营收此后一路狂飙,1995年营收才刚突破100亿新台币(约合当时2.36亿美元),而随着中国重返WTO,富士康充分享受中国入世红利,仅13年时间,营收便翻了近300倍达到600亿美元,此后郑州园区开幕、分拆1/3业务A股上市,在2022年营收更是突破了2000亿美元,规模再翻番。

开始投资中国大陆后,富士康的营收逐年攀升

而2010年开幕的郑州园区,不仅占据全球50%的iPhone产能,郑州富士康还贡献了河南全省出口的60%。

在2018年整合了富士康近1/3业务的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工业富联),目前在A股市值排名为25位,超过了恒瑞医药、中国建筑、格力电器、长城汽车等公司。

可以说,富士康充分享受了中国这些年的发展红利,依托中国广阔的市场、完整的工业体系、完善的产业集群和成本优势,走向了全球靠前。

然而,就是这样一家收获了中国巨大发展红利,并且承担了数十万人就业和带动起规模庞大的产业链发展的公司,频频被传出要把业务、产线撤出中国,这些年,富士康在越南、印度、墨西哥都有布局,甚至在2018年,富士康的创始人郭台铭还在美国宣布投资 100亿美元 建厂实施 “飞鹰计划” ,与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眉来眼去。

当下对于富士康要撤走的传闻,有的人认为无所谓,留去自由,有的人则喊道,别让富士康跑了!

究竟富士康可有还是可无?我们该如何看待这家公司?

以富士康为代表的的电子代工产业常常被人瞧不起,主要是处在产业链中游,不上不下,上游下游对它形成压制,干苦逼的加工生意,赚微薄的利润,还要时刻看客户的脸色,一不小心就要被踢出局,整日提心吊胆,生怕伺候不好客户,此外还有从业人员的待遇,得不到社会认可。

按照电子代工产业为中间环节,整个电子产业大致可以分为上游电子元器件、材料、软件工具供应商,中游集成制造、组装代工,下游终端销售三个部分。

库克参观立讯生产线

库克在车间观看立讯员工操作

代工制造的具体流程

代工厂不仅要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和反馈,紧跟下游的变化,同时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争着抢着求着客户下单,还要大量投入资金配合客户进行新品开发、产线升级。

与大众一般的认知不同,代工厂必须保持高研发投入才能维持客户订单和利润率,而且面对上游原材料、元器件、能源价格上涨,代工企业很难将成本向下游客户传导,只能通过内部开源节流、技术创新和产线技改等方式降本增效。(赚了钱还要持续投入,很少有盈余可以沉淀在账户上)

总结代工行业,活多又累,干活还得靠抢,微薄的利润在兜里没捂严实就要再投入生产,下游一不景气马上传导过来,最惨的是随时面临淘汰,一个良率不达标就要被罚或直接踢出局,必须伺候好客户,让客户满意。

尽管是这样一个活多又累,赚得还少的行业,竞争却非常激烈,且行业准入门槛还不低。

别小看代工厂,要想干好,还真不容易,

想进入,首先要跨过三大门槛:

①资质的认定, 技术水平、生产条件、设备状况、质量保证体系、财务指标、银行信誉、企业业绩、可持续发展模式等多方面客户要进行调查,在生产流程、质量管理、工作环境等各个方面有严格要求,多次审查后方能通过资质认定,再通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小批量供货测试合格后正式成为客户的供应商。一旦通过资质的最终审定,将被纳入品牌制造商的全球供应链体系,可以接受其全球生产厂的采购。因此,严格的供应商资质认定,对拟进入行业的企业形成了资质壁垒。

中兴通讯为优秀的供应商颁发奖项

电子产品上市前,需要进行多重认证

②生产规模壁垒,从事代工制造服务,不但需要大规模投资购买精密金属成型设备、精密塑胶成型设备、精密模具制造设备等设备,还要随时进行产线技术改造升级,下游品牌客户往往销售规模较大、产品型号繁多,这就要求供应商也要具有较大的生产规模,较强的开发与制造能力,实现规模化生产,有效摊薄研发成本、降低采购成本和生产成本。

工业富联的熄灯工厂

博杰电子车间里的DMG五轴机&微孔机(加工精度±0.005mm)

③研发和技术壁垒, 行业内的企业必须跟上客户的新品研发节奏。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流行趋势的变化,终端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供应商需要紧追国际消费潮流,适应产品功能与造型的变化趋势,严格按照时限设计并开发出相应的结构模组产品、模具、配套工艺和生产流程。全球制造商对供应商在较短的周期内开发出符合其外观、精度、质量等各项要求的产品,并能有效控制成本的能力要求极高,这对企业的研发设计能力、管理和整合能力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富士康排到了全球第17位

行业具有明显的“马太效应”。资金足、产能大、研发能力强的优势厂商往往会有持续不断的订单需求,同时随着业务的做大做强,客户群体也将随之增加,自身综合实力也将得到不断的扩大,立讯就是靠外延收购进入苹果产业链,不断成长为现在的 “果链一哥” ;而那些无法实现大额资金周转,产能无法满足特定客户需求,并且技术研发能力弱,无法通过提高技术实现成本下降的企业往往会由于订单的不足而缺乏资金弥补自身的缺点,进而呈现出“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格局。

目前,全球代工产业,基本被中国企业占据,10强中,鸿海、和硕、纬创资通、比亚迪电子、立讯精密、环旭电子、广达等企业都来自中国,尤其是立讯精密、闻泰科技等后来者,通过外延并购、投资上游,在规模和技术上实现后来者居上,立讯更是凭借过人的实力拿到苹果Airpords前期的绝大部分订单,从2017年到2021年,其营收翻了近7倍,2022年前三季度营收接近1500亿元, 而富士康从百亿营收到千亿营收,花了近15年时间。

制造业乃至组装代工产业对于我国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当一个行业涉及数百万人的就业和上下游庞大的产业链发展,像代工产业,单上游就涉及:芯片设计、晶圆制造、芯片封测、电子元器件生产制造、金属材料生产加工销售、化工材料研发生产销售、工业机器人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仪器设备生产制造销售、软件设计开发销售、职业培训、仓储、物流运输等诸多行业,是带动产业链发展的重要“链长”角色。

这几年,很多国内的芯片企业就是通过先进入代工厂的供应商体系,继而进入华为、苹果、微软、谷歌等高科技大厂的供应链当中,参与到国际市场中,实现业务突破。

芯片国产化同样也少不了代工厂的支持,代工厂积极通过国产芯片的认证,既能够降低自身的采购成本又可以降低供应链风险,也助力了芯片国产化的进程。

可见,代工厂是重要的产业发展平台,许多技术和产品都可以在此投放、试验,随着头部企业积极投入并运用科技进行业务改进、转型升级,整个行业都朝先进制造业的目标更进一步,按照技术的演进,未来生产线上的每一位生产工程师可能都有3~4名的实验室研究员在背后进行技术支持,且随着5G、人工智能、IoT、边缘计算等技术的成熟,大规模、全天候、远程控制、现场无人值守、全自动化、高度智能化的智能工厂有望普及。

富士康对行业演进的研判

再看公司, 富士康与苹果可谓互相成就,早期与苹果合作的供应商里,只有富士康能够设计出符合乔布斯要求的产品和方案,而富士康也凭借苹果的影响力成为了全球代工龙头。

但随着苹果的产品创新日渐枯竭,苹果的难复乔布斯时代的辉煌,伴随着市场上限的到来,苹果为了维持自己高额的利润率,开始将富士康独占的代工业务打散,一供二供...甚至有的产品干脆不让富士康参与,就是为了防止富士康独大。

2013年,富士康为了摆脱对苹果的依赖,同时应对营收放缓得困局,将内部的业务、企业进行整合后分拆成了十二个次集团,涵盖代工主业、印刷电路板、芯片封测、工业电脑、五金制品、模具、卫星通信、连接器、电动车生产、云计算、服务器、面板等诸多行业。

富士康把业务分成12个次集团

富士康目前控制的上市企业

鹏鼎控股,印刷电路板生产

乙盛精密,模具、五金制品

讯芯科技,芯片封装测试服务

荣创能源科技,LED相关

京鼎精密科技,半导体设备

台扬科技,卫星通讯、微波通讯业务

臻鼎科技,印刷电路板生产

帆宣,设备代理和集成工程业务

正达国际光电,光学玻璃

庞大的家业,经得起折腾

2016年,富士康为了进一步落实摆脱苹果走多元化发展的战略,不再单靠给别人打工的一只脚走路,收购了日本的老牌企业夏普,按照富士康当时的设想,通过完成夏普的收购,富士康拥有了自己的品牌(夏普电视和家电、3C品牌AQUOS等),同时还获得了夏普的半导体显示业务,成功进军上下游,夏普在被收购后,经过2017年的整合,于2018年成功扭亏为盈,并连续5年录得盈利。

富士康曾尝试做自主手机品牌,与美国公司合作手机品牌InFocus(富可视)并亲自设计制造和销售,2016年与腾讯联手 推出搭载TencentOS 2.0系统的新一代富可视手机;同年5月,还耗资3.5亿美元从微软手中买下诺基亚的功能机业务,只可惜都未能在市场掀起太多水花。

此后还尝试过跨界搞电商、金融,一心只求找到多元化的切入口。

富士康最早涉足新能源汽车,是与和谐汽车、腾讯联合造车,全球最大的电子代工厂、国内豪华汽车经销商、国内最大的互联网企业,集齐了销售、生产、智能化三大要素,包括此后投资绿野汽车、投资拜腾汽车,都未能赶在电动车爆火的前夜突围出来。

直到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落成,解决了产能问题,并降低了售价,彻底点燃了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激情,特斯拉的市值更是在2020年*高翻了10倍,可能是基于此,富士康在特斯拉身上看到了曾经的苹果,也看到了电动车的前景,公开喊话希望能为特斯拉汽车代工,同年便与裕隆集团(大名鼎鼎的纳智捷的生产商)成立了MIH联盟,铁了心要在电动车上继续复制苹果代工的模式,但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的一句'电动车不是大号的手机'直接让富士康梦想破灭。

富士康领头的MIH联盟

尽管为大品牌代工的路走不通,但特斯拉、比亚迪等品牌的成功,无法让富士康放弃电动车市场的大蛋糕,目光又转向传统的燃油车厂商菲亚特克莱斯勒(后与PSA合并成 Stellantis集团,合作仍延续 ),还与美国电动车制造商Fisker达成汽车组装合作,富士康基于MIH平台打造的首款产品——电动巴士Model T,也2022年亮相并交付。

也是在2022年,富士康还发布了Model B和Model V两款车型。

现任董事长刘扬伟对富士康电动车的目标定在2025年取得 5% 的市场份额,每年出货量保持50-70万台。

他还计划要让富士康的毛利率在2025年提升到10%,彻底摆脱过去“毛3到4”的低效。为此,除了电动车的贡献之外,富士康制定了“3+3”计划,主要是电动车、数字医疗、机器人三个产业和人工智能、半导体和5G三大技术,以此来实现2025年毛利率到10%的战略目标。

3+3=∞?

可以看出来,富士康在积极寻找下一个赛道并试图延续自己制造业霸主地位,就目前来看,电动车富士康的优势并不明显,中美两国现在有比亚迪和特斯拉两个领头羊,且两者都拥有自己的工厂、核心技术和产业生态。

对于其他进展缓慢的传统燃油车厂商,凭借富士康在智能手机时代积累的生产经验和技术专利,或许能够帮助这些车企快速量产出电车,但富士康能否针对不同的车企进行差异化服务,并且保证在未来长期的电动化浪潮当中,让车企把生产都交给富士康,汽车市场的集中度和周转速度远没有消费电子市场那么高,面对分散且相对保守的市场,5%市场份额的目标将是极大的考验。

至于数字医疗、机器人、Ai、半导体、5G,富士康想要继续开动自己庞大的生产机器并进入这些领域实现整体的转型,难度极大;但若只是单纯借新的技术手段赋能升级代工制造业务,改变公司形象,以富士康的体量和实力,还是可以实现的。

富士康对未来的布局,目前来说,还无法拉同行几个身位。

回到富士康的组装代工业务上,如果富士康真的要撤出中国,会有多大影响?谁可以取代它?

首先,富士康在代工产业拥有两大优势,是短时间业界同行难以追赶的:

①规模,②技术。

另外还有一个,就是上面提到的,富士康的多元化 布局 ,对下游和上游技术的不断投资,富士康或许可以掌握产业链更大的价值量。

富士康在青岛投资的芯片项目

规模,富士康2022年的营收规模差不多是立讯精密的十倍,规模就会带来成本的优势,同时巨大的产能和全球分布的产线也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多的选择,这一点,是目前同行无法比拟。

技术,富士康的发展历史很长,从1974年成立至今接近50年,而比亚迪、立讯、歌尔等企业仅成立20-30年,长时间的发展,就必然形成巨大的技术积累,积攒的经验和持续生产的稳定也可能会更好,尤其是富士康在模具开发和生产工艺方面形成的技术壁垒,能够使其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和反馈,这是同行需要努力追赶上的。

这两点,是需要客观分析的,如果富士康要撤出中国,一定会对就业、产业造成影响,但留出的市场空白,我认为,同行会迅速填补。

波动在短时间就会被烫平

首先分析富士康要撤出最大的原因可能就是外国客户的要求,众所周知,美西方等国家的消费电子品牌陆续都提到要求它们的供应商将生产线转移到越南、印度、墨西哥等国,假如美国真要裹挟整个科技产业与中国脱钩,那这些外国品牌必定会撤出中国,但别忘了,中国自己的本土品牌就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 根据中国信通院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国产品牌占手机市场的84.2% ,行业的上游国产化也在持续深化,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中游巨头的退出,留下的市场空白,一定会被迅速填补,并且上中下游的产业链一定会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

比如曾经作为富士康“小弟”的立讯精密,自2010年上市以来,借助资本市场的东风,通过并购进入到苹果产业链当中,上市十年营收翻了近 100倍 ,2017年,更是凭借高超的良率控制,击败包括富士康在内的一众同行,一度成为苹果无线耳机的*家代工厂。立讯精密不仅在富士康主业与其展开激烈竞争且完全不落下风,甚至在汽车领域的布局上,立讯都要占优一些,大股东含早便收购了采埃孚旗下的车身控制系统业务并涉足汽车产业,去年,立讯更是投资入股奇瑞汽车,锁定双方未来的合作。

立讯精密东莞铁松园区

而曾经与富士康打得不可开交的比亚迪,更是凭借长期的电动车布局,在2020年凭借 “汉EV” 一跃成为中国自主品牌顶流,并在电池、车用半导体、混动系统等核心技术上取得领先。凭借电动车领域的优势,产品甚至输出到了燃油车老大丰田的老家。

像立讯精密、比亚迪电子、闻泰科技等企业,在代工制造方面已经有丰富的业务经验,与富士康所服务的客户群体大多重叠,甚至像立讯精密这样的企业,还能凭借过硬的实力取得国外客户新品的前期*家供应商资格,届时,大可顺利填补并承担富士康留下的空缺。

中国这些年发展下来,制造业的优势和潜力不容小觑,许多人低估了其的韧性。(大伙能否自信点?)

且看看今年苹果CEO库克、英特尔CEO的动作,曾经有个手机巨头因为区别对待中国消费者,没过多久就被市场抛弃,列入“其他项”了,试问谁敢怠慢中国市场,中国作为全球最重要的消费市场和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这些巨头哪舍得切割巨大的市场拱手让人?

今年,富士康还在江西赣州投资100亿兴建园区,这哪里是要跑的意思?

建设中的工业富联赣州园区,建成后,将助力赣州打造现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既然,客户不会退出,同行随时可以替代,那么我们还需要担心吗?

富士康变身A股工业富联,这只“巨无霸”到底有多“红”?

导语:俗话说得好,“少壮不努力,老大富士康”,当然这只是一句玩笑话,富士康在段子手的眼里,一直是热门素材。而近期,富士康的上市,同样也引起了投资者们的关注。

VISIONTMT

募资额创A股近3年来*高

今天,富士康的A股股票,简称工业富联可以进行申购了。作为首家IPO审核过会的独角兽企业,工业富联的申购其实有许多令投资者关注的焦点,而在之前大家竞相猜测的发行价也确定了下来,5月22日晚,工业富联披露了发行公告以及更新后的招股说明书,发行价确定为13.77元/股。

另外,工业富联本次公开发行约19.7亿股,是2015年下半年来发行股数较多的。通过计算,富士康募集资金总额约271.2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募集资金净额约267.16亿元。小编发现,271.2亿元的募集资金额同样创下了2015年下半年以来的*高纪录。

不仅如此,小编还注意到,本次工业富联发行方式相当有创新,新股发行采用向战略投资者定向配售、网下发行与网上发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拟初始发行量分别占发行总量的30%、49%和21%。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向战略投资者定向配售的股票中,50%的股份锁定期为12个月,50%的股份锁定期为18个月,部分投资者可自愿延长其全部股份锁定期至不低于36个月。“对网下非老股减持发行部分直接按比例设定非锁定部分和有锁定部分,这一设计是我国IPO市场采用询价制度以来的首例,即获配中的70%将自动锁定12个月,余下30%未锁定。”申万宏源对此这样表示,这样有望大幅减少上市首年的流动性。不过这里的将自动锁定的70%股份是指网下申购部分,对于网上申购的股份无影响。

一签可赚三万三

对于富士康,其上市后“一字板”天数还是非常值得期待的。本次工业富联公开发行约19.70亿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10%,而这10%将募资271.20亿元,所以工业富联的初始总市值达2710.20亿元。因此,工业富联在上市当日冲顶44%的涨停板,总市值就将超过3900亿元。若是工业富联上市后涨至行业平均市盈率,中一签则可赚2万元左右。

一签赚两万,算的小编我都有点儿心痒痒了,咱们再设想一下,不少新股“一字板”涨停数量超过10个以上,看之前同样作为独角兽上市的药明康德,也一举拿下了11个涨停板。小编粗略计算了一下,如果工业富联上市后,达到了10个“一字板”涨停的话,投资者中一签那可是能赚3.3万左右,收益率近240%。看来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就差这中签的运气了!

富士康的工业互联网

当然,这都是小编的臆想,咱们进行投资,也得好好了解公司基本面才行,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关于工业富联,肯定很多人都会纳闷,证券简称为什么定义成工业富联呢?直接叫“富士康”,不是响当当,家喻户晓吗?难道是漫威电影看多了,想整一个“工业复仇者联盟”?

漫威电影是不是看多了,小编我是无从考证。但富士康确实想要改变世界。工业富联,原名为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是2015年才成立,而其目的也是为了打造工业互联网公司。

而工业富联此次上市募集资金的目的,也是用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构建、云计算及高效能运算平台、高效运算数据中心、通信网络及云服务设备、5G及物联网互联互通解决方案、智能制造新技术研发应用、智能制造产业升级、智能制造产能扩建八个部分进行投资,募集资金超过上述需求量部分,用于补充运营资金。而富士康从代工向工业互联网转型也需要更多的投入。

即将带来的“抽血效应”

对于工业富联的上市,有观点认为,富士康此次创下了自2015年6月份国泰君安上市以来A股募资金额*高纪录,成功发行后,富士康更有望成为A股市场中市值*高的科技公司,届时场内资金集中追捧,难免会产生较强的“抽血效应”,导致市场整体面临扩容压力。富士康的上市对市场产生的利与弊,还需要时间的验证。

其实,对富士康A股发行可能造成市场短期动荡的担忧不无道理,而从长期角度来看,这一事件为A股市场带来更多的是改善行业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等正面意义。

首先,短期看,在募资金额巨大的背景下,富士康采用了战略配售+网下发行双重锁定的创新举措,以缓解可能对市场形成的冲击。具体来看,此次初始战略配售股份约占发行总数量的30%,其中各50%的战略配售股份锁定期分别为12个月及18个月,并直接接受发行人定价;网下初始发行数量约为9.65亿股,锁定期为一年。

对于上述举措,一方面,战略配售有效减少了对市场资金的占有,对市场冲击起到抑制作用;另一方面,为合计占比较高的战略配售及网下发行股份设置锁定期,则最大限度降低了短期集中抛售的风险,既维护了上市后二级市场的稳定,又能引导投资者在炒作热情褪去后,逐渐转向公司的核心投资价值。

其次,从长期来看,富士康的上市反映出监管层培育新兴经济龙头的意愿,并借此吸引更多新兴经济企业融入A股,以优化资本市场现有结构。

当前,A股上市公司中传统行业、国有企业依然占据相当大的比重,新兴经济的占比仍然偏低,现有结构失衡问题急需改善。而富士康等“独角兽”企业代表了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方向,也充分体现了新经济的特征,因此,大批优质独角兽企业上市,有助于改善A股市场行业结构分布,提升市场质量。

以上就是工业富联与富士康有关吗??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阅读小编的文章之后能够有所收获!

版权:本文由用户自行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供存储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了解详情>>

发布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