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敏砸冰箱事情说明了什么?

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张瑞敏。任何一家在当下成功的企业,都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放眼全球皆是如此。雷军的风口论被人熟知:“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时代就相当于一个风口,我......

张瑞敏砸冰箱事情说明了什么

我们常常有一个误区,也就是当员工能力不行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进行全方面的否认,同样,我们常常觉得一个员工的能力不行,想到的方法是改变员工的行为,但实际上发现员工的行为是很难被改变。接下来具体说说

改*先锋|张瑞敏:砸冰箱砸组织是表象,得发挥价值

改*开放杰出贡献人员中,山东8位人物上榜,张瑞敏是唯一的企业家。1985年砸冰箱,2015年砸组织。这“两砸”,成了张瑞敏的标签。40年来,张瑞敏带领海尔穿越产业周期,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近日,张瑞敏接受了齐鲁晚报*家专访,他表示,“不管是砸冰箱,还是砸组织,都是表象。我一直盯着的,就是怎么让人发挥更大价值。”2009年,张瑞敏砸冰箱用过的那把铁锤进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然而,他的“另一砸”却一直伴随着质疑。

海尔走出了从0到1

但从1到100不够快

12月10日,坐在齐鲁晚报记者对面的张瑞敏刚从欧洲回来。他去维也纳参加德鲁克论坛,期间还之后又去了巴黎,在INSEAD商学院做演讲,欧洲之行主题还是讲人单合一模式,讲创新管理。

比起三年前在德鲁克论坛演讲,欧洲人的反应不一样了——那时,欧洲的企业家感觉这个模式不可思议,本来管理都很困难,海尔把一万多名管理层去掉,怎么管?

“从释放人的能力上,这个方向没错。”张瑞敏对齐鲁晚报记者说。他现在焦虑的是,海尔走出了从0到1这一步,但从1到100,步子迈得还不快。现在,海尔集团每周集团样板会上,更多讨论的是如何加快速度。

“现在是一个复制过程,这个时间不应该太长,太长就麻烦了。”张瑞敏说,欧美企业在没有认识到一件事的价值时,会一动不动,一旦认识到了,而且企业必须要这么做,他们动作很快,一下就干起来了。海尔不能起了大早,却赶了晚集。“因为这个结果关乎企业生存,这是一定的。”张瑞敏表示。

砸组织与砸冰箱时比,海尔的体量大不一样了,“一个8万人大企业,架构非常复杂,很多人不知道市场在哪里,绝热层越来越厚,不但绝热,还绝缘。”张瑞敏说。

在这次专访中,张瑞敏再次回答了这个问题——“有时候,企业家战胜不了情感,这是一个问题。德鲁克曾有过忠告,如果你做了CEO,你在企业里就不会再有朋友了,因为视角和出发点不一样了,我就是为企业生存考虑问题的,而不是为了几个人的生存问题。”

企业就关注两类人

员工和用户

“你怎么看外界对你改*的非议?”2016年,吴晓波到海尔调研时问的这个问题,已经很多人问过了。

吴晓波在《没有对标的日子里》一文中这样写道,“张瑞敏的声调突然抬高了三度,坐在一米开外的对面,我分明看到他眼眶陡然变红,他厉声说,‘如果我还在乎外界怎么看我,这场改*还搞得下去吗?”

在齐鲁晚报记者写的一系列关于海尔变革的报道中,有读者留言评论说,“看不懂,学不会,不好推广。”

“为什么很多人看不懂,是因为大家习惯了传统制造模式。”张瑞敏对齐鲁晚报记者说。这几年,每年都有一万多家企业来海尔考察,但没有几家学成的。

“他们不选择这条路,不是因为追求经营这些实用性指标,而是选择我这条路,就得把决策权、用人权、薪酬权交出来,这是他们不能把接受的。”张瑞敏说。

在海尔,进行了权力让渡的张瑞敏,不再是传统科层制下的“领导”,而是“资源方”。

齐鲁晚报记者曾旁听过海尔集团的样板会,它更像企业内部每周一次的考试,这样的“小微辅导课”由一个个问题组成:你为什么做不起来?你的单在哪里?张瑞敏亲临现场,从头到尾地听,点评,指导细节。

张瑞敏说,我们和很多企业观察视角不一样。很多企业关注于技术研发,但我始终觉得企业就是关注两类人,员工和用户。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是制度和技术,是有了好制度后就有了好技术。所以,海尔始终考虑怎么设计一项制度,把人的潜力激发出来放在靠前位。

“如果平时都没准备寒衣,寒流来了你怎么办?只有挨冻。”张瑞敏说,我们经历过无数次这样的“寒流”,每次都有企业提出资金短缺等各种问题,这都是问题的表象,本质是,你自己平时强身健体了吗,你的核心竞争力在哪。

时代一定往物联网转

这给了海尔一个机会

今年,海尔对外释放的一个强烈信号是“去海尔化”,“海尔”这个品牌内涵的定义,已经由“家电”转向“物联网生态”。

这个“换道超车”的动作,体现在张瑞敏对电商经济的洞察上。

“现在,电商增速下来了,价格战打得越来越厉害,用户退货率也高。这不是电商的问题,是时代的问题,时代一定往物联网转,这就给了海尔一个加快的机会。”张瑞敏对齐鲁晚报记者说。

几年前,张瑞敏就说,电商经济一定会到顶峰的,他提出“后电商时代”这个概念。而电商经济转折点恰恰出现在2015年,“双11”成交额增速在这一年达到顶点后开始下滑,互联网新增用户、新增门店数开始放缓。

“那时,我就说,我们得加快些,要不然等他们(电商)那天到来时,我们还没做起来,就被动了。”张瑞敏说。

张瑞敏说的“做起来”,就是物联网生态。“既然砸了组织,就有了改变,海尔不想拿传统业绩回应外界质疑,这不是产品收入,而是生态收入。”他说。

什么叫生态收入?在海尔衣联网生态圈,围绕加入物联网技术的海尔洗衣机构成了海澜之家、宝洁、汉高等近32000多家涵盖服装、家纺、洗涤剂、洗染等行业的资源方。海尔为资源方带来价值后的服务性收入就是生态收入。

在张瑞敏看来,能达到销售收入30%就就改变了过去增长模式。

传统家电行业的增长方式是什么?追加投资,扩大生产线,靠规模降本增效。但现在这一套已经不灵了,市场到了饱和期,都在打价格战,卖一台洗衣机利润越来越薄。现在有了衣联网这个生态圈,洗衣机成了物联网入口,靠卖衣联网里的高级洗涤剂,就能获得收益,这就是不再是传统家电收入计算办法了。

在张瑞敏眼中,原来的海尔很简单,就是一个家电企业,现在是智慧家庭,这是一个巨大入口,白电只是很小一部分。这个生态圈不停地迭代,不停地满足用户需求。这是一个由信任关系维系的生态圈,客户信任海尔这个生态品牌,海尔整合其他资源,也必须获得资源方的信任。

“在大趋势助推下,海尔会获得加速度。”张瑞敏对齐鲁晚报记者说,海尔生态收入比去年有了明显增长,但效益还不明显,绝对值还少,但很快会起来的,因为物联网时代已经来了!

那么,物联网时代驱动力是什么呢?张瑞敏判断,这一定是用户体验价值的驱动。通俗来讲,就是要让用户成为你的终身用户,就要不断地满足用户需求。

寒窗十年无人问,怒砸冰箱晚上知,海尔张瑞敏的崛起之路

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张瑞敏。

任何一家在当下成功的企业,都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放眼全球皆是如此。

雷军的风口论被人熟知:“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

时代就相当于一个风口,我们能不能起飞,就看我们有没有跟上这个时代。

当然,任何一家成功的企业也并不仅仅是找对了风口,而是拥有一位精明能干的创始人。

很显然,海尔创始人张瑞敏就是符合这个标准的创始人,他将一家年度亏损147万元的企业打造成了一家年入2661亿元的世界靠前白色家电公司。

他的传奇值得我们每一位创业者回味!

1

企业欲兴,魄力先行

张瑞敏,1949年出生,山东莱州人。

网上关于张瑞敏早前的生活经历描述非常稀少,那我们就直接从1984年开始吧。

这一年,35岁的张瑞敏临危受命成为了青岛电冰箱厂(青岛海尔前身)的总经理。

而在张瑞敏之前,电冰箱厂已经连续换过三任厂长,谁也没有办法管好这个厂。

因此,这个厂在外人看来就是一个烫手的山芋,一般人很难解决。

该工厂的大致情况是这样的:年营收为348万元,净亏损为147万元,员工共有600人左右。

最为头疼的是,由于厂里订单较少,员工们经常上午八点上班,九点就走了。据张瑞敏回忆,在九点的时候,往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都炸不到一个人。此外,员工们还经常在车间里随处小便,导致车间味道难以描述。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厂长你会怎么做?

张瑞敏雷厉风行,推出了著名的“张瑞敏十三条”。其中包括:不准迟到早退、不准吸烟、不准在车间大小便等等。

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工人们还处在吃大锅饭的时代,你推出这样的措施势必将得罪很多人。但是为了能够救工厂,就算得罪再多人也是在所不惜。

经过张瑞敏的“十三条”整顿之后,工厂的工人们老实了很多,工厂终于像个工厂的样子了。

仅有工厂的样子还不行,得有专业的设备才行。于是张瑞敏斥巨资从德国引进了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并将公司改名为海尔。

张瑞敏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心中一直有个信念:“ 要么不干,要干就干靠前。

在别的工厂都在抓产量的时候,海尔主抓质量。

1985年,一个海尔用户向公司反映电冰箱质量有问题。张瑞敏决定召开全体员工开一个关于产品质量的会议。

员工们纷纷议论,这些电冰箱可能会低价卖给员工们,毕竟自己人用是不嫌弃的。

而在那个年代,家里能用上电冰箱的,那都是有钱人啊。

万万没想到,张瑞敏决定当着全体员工的面将这有问题的76台电冰箱当场砸掉。为的就是让员工记住,质量才是我们的靠前追求。

这个场面虽然稍显悲壮,但是也为海尔赢得了一个非常好的名声。

2

海尔走上脱胎换骨之路

可能是张瑞敏的无意之举,也有可能就是张瑞敏安排好的一场秀,简单的砸冰箱事件得到了大部分人的关注。

各路媒体纷纷报道,相当于给海尔免费做了一次广告。

这也让海尔在此名利双收,销售额飙涨。

1988年,海尔获得了冰箱行业的靠前枚金牌,这是行业内至高无上的荣誉了。

1992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对我国的所有企业家来说,这都是一个崭新的年份。

海尔自身已经开始成熟,并开始向外扩张。此时,张瑞敏引进了哈佛大学的“吃休克鱼”案例并购重组了18家企业。

“休克鱼”指的是那些暂时休克,但是并没有死掉的企业,只要条件允许,企业还会活过来的。

在并购的过程中,张瑞敏还推出了“日清管理法”,又叫OEC管理法,它是指每天的工作必须每天完成,每天的工作要清理并有所提高。

这种方法可以说是中国本土化比较成功的绩效管理方法,海尔公司因此在1995年获得了国家管理一等奖。

截止到2000年,海尔的年度营收已经高达406亿元,16年来公司的平均复合增长率高达80%。

2000年之后,强大的海尔开始迈向国际市场,并在美国纽约的百老汇大街上建了海尔大厦。

随后,随着互联网浪潮的来袭,海尔的企业经营理念发生转变。张瑞敏推动海尔开始探索“人单合一双赢”模式。

在这里,“人”指的是员工,“单”指的是用户,而“人单合一双赢”则是将员工与用户连在一起,让员工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价值

这种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以企业为中心的模式,而是转变为了以用户为中心的模式。

在这种模式的指导下,海尔没有在互联网时代掉队,而是依然保持在靠前梯队。

张瑞敏本人也成为了2015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的"50大管理思想家"之一,并荣获Thinkers50杰出成就奖之"最佳理念实践奖",这是中国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企业家。

截止2018年,海尔集团的年度营收已经高达2661亿元。

从张瑞敏的成功,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成功者的必备要素:魄力、眼光、格局以及与时俱进的管理方法。

海尔的张瑞敏怒砸冰箱就能提高质量吗?不能!改变行为比观念重要

我们常常有一个误区,也就是当员工能力不行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进行全方面的否认,同样,我们常常觉得一个员工的能力不行,想到的方法是改变员工的行为,但实际上发现员工的行为是很难被改变。

就拿最常见的考勤来说,想要提高员工的出勤率,于是就定下了这样的规定,一个月满勤的,奖励500,迟到一次扣50,并取消全勤奖,实际上这样的效果并不好,员工满勤可能只是为了500的全勤,工作积极性也没有改变,迟到的员工哪怕是扣钱还是会迟到。

苦于改变员工的行为,还不如改变员工的观念

当年海尔为了解决产品质量问题,张瑞敏找哦出了已经生产出来入库的70台不合格的冰箱,贴上什么缺陷,是谁干就由谁来砸。按照一个逻辑上来看,光光只是砸了冰箱,并不能改变产品的质量,包括张瑞敏也知道,砸了冰箱并不意味着质量就提升上去,但是还是要这样做。

比起直接改变一个员工的行为,还不如改变员工的观念,而张瑞敏要做的是改变员工的观念,是对质量的观念,就比如说你跟员工说时间很宝贵,员工可能没有什么概念,但是你说时间就是金钱,那么对时间的认识就完全不一样,所以说通过砸冰箱时间,是想让所有的员工都树立起产品质量的观念。

当我们在管理员工过程中,听到较多的一句话是“我不会”“我做不到”其实这并不是能力的问题,能力是可以培养出来,但是当员工说“我不会”的时候,并不是员工的能力问题,而是观念的问题,因为不想去学,想要员工改变目前的行为,管理者要做的事情,先改变员工的观念。

如何改变员工的观念?

在管理中,最常见到的问题是员工应付工作,工作不积极不主动,原因是员工只是把工作当做工作,如果想要员工把工作当做事业,除了激励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参与感,让员工主动参与进来,让员工承担责任的观念。

就比如说要完成一个项目,按照之前的惯例,管理者安排工作,下属领取任务,各自完成各自的板块,但是在自执行过程中,很多是因为缺少沟通或者是交流,导致工作的进展并不是很顺利,我们要怎么做才能让员工朝着同一个目标走?

我们最常用的激励模式是:及时性的奖励+信任

奖励是对结果进行奖励,如果员工的行为是为公司创造了效益,我们就要做到及时奖励,这个奖励不能直接跟钱挂钩,但是却能够激励员工,首先是我们需要对员工行为进行奖励,这个行为可以是工作上、企业文化、规章制度或者是临时事件上使用。

如何使用?比如我们在设定具体的目标的时候,比如说销售,销售额当月目标是10万,当员工超额完成,除了拿到绩效,还可以拿到积分,当然还有员工的行为分,比如说员工主动帮助同事,得到客户好评,主动组织会议等,这些行为都可以加分,这种方式就相当于把用口头上的奖励**成为积分,推送到员工的手机中,员工可在软件查看自己的积分情况。

为什么员工愿意挣积分?积分与员工福利待遇、晋升以及加薪相关,这是激励员工的关键点。

如何导入企业管理中,可点击“点击试用”体验管理工具以及免费领取积分管理方案!

以上就是张瑞敏砸冰箱事情说明了什么?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阅读小编的文章之后能够有所收获!

版权:本文由用户自行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供存储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了解详情>>

发布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