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集团是做什么的?

史美伦文|风马牛 (微信公众号:冯仑风马牛)蚂蚁集团新任*董事中,史美伦的名字格外引人关注。2001年,史美伦受时任总理朱镕基之邀,赴内地担任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是改*开放以来从......

蚂蚁集团是做什么的

蚂蚁集团上市在即,讨论越来越热烈,毫无疑问这是一块极好的资产。估计上市短时间内都会有溢价,不会有太舒服的进场价格。因为太贵,所以不会有太高的投资价值。但不妨碍我们来看看蚂蚁集团的业......接下来具体说说

马云放弃控制权,蚂蚁集团最新股权结构详解

蚂蚁集团股东结构调整完毕,正式变成无实际控制人公司,马云不再是实际控制人,蚂蚁集团当前有32个直接股东,大股东是杭州阿里巴巴网络科技公司,持股32.65%,这是阿里巴巴集团全资控股的子公司;第二大股东是杭州君瀚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股29.86%;第三大股东是杭州君澳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股20.66%。这三大股东总计持股82.17%,持股比例超过三分之二,所以,蚂蚁集团的事情都是这三大股东说了算。

蚂蚁集团是做什么的?

蚂蚁科技集团的股权结构还是比较复杂的,用了多种控股权设计方法,最终让马云以极少的出资成为实际控制人,最后又因为各种原因,解除了相关的控制权设计,实际经济利益并没有变化,蚂蚁集团终成无实际控制人公司,其现在的股权结构和之前的股权结构到底变化了什么 ,本文将进行详细分析。

1、调整前,马云是如何以0.36%的持股控制蚂蚁集团的?

在这次调整前 ,蚂蚁科技集团的股权结构如下图,除去马云通过阿里巴巴网络科技公司持有蚂蚁科技集团的经济利益,通过杭州君瀚以及杭州君澳两个有限合伙企业,持有蚂蚁科技集团的经济利益比例仅仅 为0.36% ,也就是说他真实持有的蚂蚁集团的股份只有0.36%,但是就是依靠如此之低的股份比例却拥有了蚂蚁集团的掌控权,这又是如何实现的呢?

蚂蚁集团是做什么的?

马云一共使用了四种股权设计方法来控制蚂蚁集团,分别是多层股权架构、有限合伙企业、一票否决权、一致行动人,最终实现了四两拨千斤的控制权效果。

  • 多层股权架构:

马云如果直接持有蚂蚁集团的股份,要想达到控制权的效果,起码得持股34%以上,这是拥有一票否决权的最低持股比例,否则一般情况下要持股51%以上,而多层股权结构可以起到杠杆作用,所谓多层股权结构就是控制人不直接持有目标公司的股份,而是间接持有其股份,没多一层股权架构,杠杆就多加了一分。

比如要实现对目标公司A51%的控股权比例,除了直接持有目标公司51%的股权外,多层股权架构就可以通过持有目标公司直接股东B 51%的股权比例,股东B持有目标公司A51%的股份,那么控制人也实现了对目标公司的控制,但是实际的持股比例(经济利益)只有26%(51%*51%)。

马云在这里也是增加了杭州君瀚以及杭州君澳两个有限合伙企业来持股蚂蚁集团,这就起到了杠杆作用。

蚂蚁集团是做什么的?
  • 有限合伙企业:

有限合伙企业实现了出资权和决策权的分离,LP(有限合伙人)只需要承担出资的有限责任,不参与决策,GP要承担无限责任,但是掌控决策,一般只出一小部分资金。所以在设立有限合伙企业的时候,只要你担任其中的GP,或者你只要控制其中的GP,那么你就控制了整个有限合伙企业的决策权。

在蚂蚁集团的控制权设计中,杭州君瀚以及杭州君澳两个有限合伙企业的GP是同一个企业,都是 杭州云铂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谁掌控了这家公司,也就相当于掌控了杭州君瀚以及杭州君澳两个有限合伙企业。

  • 一票否决权

杭州云铂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有四个股东,马云持股34%,是最大的单一股东,另外井贤栋等三人平均持有22%的股份,由于马云是最大的单一股东 ,且持股比例超过34%,那么就拥有了一票否决权,只要他不同意,那么在杭州云铂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层面的决议就无法通过。

蚂蚁集团是做什么的?
  • 一致行动人

马云虽然有了一票否决权,但是这只能保障自己不同意的决议通过,并不能保证自己同意的决议通过,所以还需要一个设计,那就是一致行动人,马云和井贤栋等人签订一致行动人协议,在股东投票的时候都和马云保持一致,这意味着马云的意见就是最终的意见。

至此,马云在杭州云铂投资咨询公司实现了完全的控制。进而,马云控制了杭州君瀚以及杭州君澳两个有限合伙企业,这两个合伙企业合计持有蚂蚁集团超过50%的股份,所以马云就是蚂蚁集团的实际控制人。

以不到1%的持股比例,使用了四种股权设计方法,最终实现了对蚂蚁集团的控制,这就是巧用股权设计的魅力,后面蚂蚁集团需要整改,公司治理得更加分散,于是马云再逆向设计,放弃了控制权。

蚂蚁集团是做什么的?

2、马云是如何逆向操作,放弃了蚂蚁集团的控制权?

通过上文分析,我们知道马云是如何以四两拨千斤的巧劲实现对蚂蚁集团的控制,由于其对蚂蚁集团实际持有的股份比例(经济利益)是非常低的,大概是0.36%,只要逆向操作,控制权自然就没有了。

首先靠前步要放弃顶层公司的一票否决权 ,在杭州云铂投资咨询公司层面 ,马云从持股34%,变成了持股20%,同时再引进一个投资者 ,变成5个自然人股东 ,平均持有20%的股份,马云的做法是这样能的,自己退出杭州云铂,变成了井贤栋等5人平均持股的公司,那么杭州云铂就没有实际控制人了,进一步导致杭州君澳也没有实际控制人。

同时,马云成立了杭州星滔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和另外4个自然人各持股20%,由于股份均分,这就造成杭州星滔也变成了没有实际控制人。然后让杭州星滔代替杭州云铂成为杭州君瀚的GP,那么这就导致杭州君瀚也没有实际控制人。

第二步:解除一致行动人关系,在杭州云铂投资咨询公司层面,原来马云和其他三人签订了一致行动人协议,现在解除协议,那么每人都是**投票,谁都没有控制权,这就造成杭州云铂以及杭州星滔两个GP公司都是没有实际控制人的。

而且由于马云退出杭州云铂,只在杭州星滔公司持有20%的股份,那么杭州君澳以及杭州君瀚两个有限合伙企业的决策权也是**的。

最终的结果就是,蚂蚁集团的三个股东都是相互**的,除了靠前大股东杭州阿里巴巴网络科技公司是有实际控制人之外,其他两个都没有实控人,而大股东由于持股不到34%,没有一票否决权,所以事实上蚂蚁集团就是一个无实控人的公司。

而且为了进一步落实无实控人的制度,蚂蚁集团又引入了一名**董事,至此,**董事达到5名,非**董事就只有3名了,那么按照当前的股份结构来说,前三大股东各有一个董事提名权,这又大大削弱了单一股东在董事会的权力,任何一个股东都不可能在董事会获得半数席位。

这样的股权结构为什么会出现呢?其实自从2020年10月份在外滩金融峰会的讲话后,迎来了对蚂蚁集团的一轮整改,不仅经营上需要去杠杆,业务上也需要更加**,在公司治理上没有实控人是各方都能接受的一个结果。

对于管理层来说,这也是较好的结果,虽然是无实际控制人,但是由于主要股东都是阿里巴巴以及蚂蚁集团的管理层及核心股东,所以蚂蚁集团的管理层对公司的控制力度就得到强化,这是公司变成无实际控制人之后的必然结果。

只有有控制权的股东才能压制董事会、管理层,无实控人的公司自然就会放大董事会以及管理层的权力。

蚂蚁集团新独董,大有来头

史美伦

文|风马牛 (微信公众号:冯仑风马牛)

蚂蚁集团新任**董事中,史美伦的名字格外引人关注。2001年,史美伦受时任总理朱镕基之邀,赴内地担任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是改*开放以来从香港聘请的靠前个副部级干部。在此之前,她就职于香港证监会,因铁腕作风被称为「铁娘子」。史美伦在内地任期3年多,背后是一段激荡人心的岁月。

01

「香港给你多少我们就给你多少」

2001年史美伦赴京上任前,坊间较好奇的是她的薪酬。

在此之前,史美伦任香港证监会副主席,拿着几百万的市场化年薪。时任总理朱镕基表现出极大的诚意:香港给你多少我们就给你多少。

史美伦本有可以参考的对象。1999年,她的老领导、香港前证监会主席梁定邦同样受朱镕基之邀来内地任职,担任证监会首席顾问。梁定邦当时在香港的年薪接近100万美元,朱镕基承诺:甚至100万美元都没有问题。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梁定邦为自己定了薪酬:1元。

在后来的采访中,他说过几个理由:靠前,我是一个局外人,当时并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第二,为国家做事,不应该收钱,我自己那几年养活自己是没问题的;第三,当时证监会主席的月工资不到1万,正部级,所以这钱我是不能要的。

但副主席是实际职务,与顾问又不同。史美伦选了另一种薪资发放方法:照单全收,但自己只拿与其他同级别官员同等标准的工资,剩余年薪扣除在北京的生活费用之外,全部用来设立基金,支持中国证监会官员到国外培训进修,人脉资源也由史美伦提供。

对于与朱镕基沟通的更多细节,史美伦对外绝口不提。她只是说,对方告诉她:你放胆去干。

史美伦确实这样做了。就在她上任前不久,经济学家吴敬琏严厉批评中国股市中做庄、炒作、操纵股价乱象,直言「中国股市连一个规范的赌场都不如」。改*势在必行。

据媒体统计,在史美伦上任一年内,51项制度接连出台,推动了内地资本市场**董事制度、保荐人制度、信息披露制度、退市制度出台。履职期间,她沿袭了「铁娘子」之风,80多家上市公司和10多家中介机构遭行政处罚或立案调查,掀起一场「监管风暴」。用史美伦的话说,丑闻发生时就是改*的较好时机。

史美伦拿三九医药这家被求情「立下过功劳」的老牌企业开刀,将连续亏损三年的上市公司「轰出」市场,PT水仙成为靠前个退市者。上市公司怨声载道,史美伦被业内一些人士批评为「不懂国情」。她的解释是:不论你是新兴市场成熟市场,所有的股民应受到的最基本的保护是一样的。

2007年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史美伦提起往事: 「我刚到证监会的时候别人说不能怎样做,我总问一个很傻的问题:这样做有什么后果,他们都答不上来……结果我还是做了,也没见什么后果。」

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后果」,那就是二级市场的大起大落。或许是运气不好,或许出于改*的阵痛,史美伦在任三年,市场经历了三年的大熊市——她到任时股指是2245点,离任时1300点。股市的不景气成为批评者打向史美伦的子弹。

讽刺的是,史美伦致力于规范资本市场,保护中小股民利益,但反而被自己想要保护的股民怨恨。有股民抱怨,过去几年挣的钱,在她任期内全部亏掉了。

史美伦每次一出来讲话,股市就下跌。2004年9月13日,史美伦期满离任,此后连续两天,沪指大涨。 不知这位「不懂国情」的外援,看到股民以这种方式为自己举办欢送仪式,心中作何滋味。

但这位「铁娘子」坚持认为,自己那三年的成绩当下无法评价,要交给后人来评说。

02

「与神话较量的人」

当时对资本市场的监督,新闻界产生了一股与证监会并肩作战的力量。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资本市场有「铁娘子」之称的三位女士,都产生于这一时期。除了史美伦,还有刘姝威和胡舒立。其他两位的故事,还是要从朱镕基讲起。

1998年10月,朱镕基到中央电视台考察工作,并与《焦点访谈》节目组的编辑、记者举行座谈。针对《焦点访谈》的 「调查性揭露报道」,朱镕基明确表示,「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现在把问题揭露出来,改正以后就给人民带来极大希望,真正把人民群众凝聚起来,就有了信心。」

座谈会后,敬一丹小心翼翼请朱镕基题字。很多人都知道,这位前总理一向不喜题字,但他这次破了例,为《焦点访谈》写下16个字: 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尖兵。

白岩松当时站在朱镕基身后,刚看到「舆论监督」四字落笔,就开始使劲鼓掌。白岩松后来问:总理,您这是即兴之语还是想了很久?朱镕基开玩笑说:我想了一宿,今天早上我一量,血压都高了。

那是电视新闻节目的黄金时代,也是一代媒体人流连忘返的金色梦乡。那个时期央视推出了多档锐意突破的新闻节目,除了《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也是其中之一。

《新闻调查》中影响重大的一期,与证监会的「监管风暴」产生了联动,报道的是轰动国内财经界的蓝田股份案。这期节目的标题是《与神话较量的人》,时任中央财经大学研究员的刘姝威一战成名。

蓝田股份自1996年上市以来,以5年间股本扩张360%的业绩创造了中国股市的神话。2001年,刘姝威捅破了这个泡沫。她以一篇600字的短文《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对蓝田神话射出一支箭。

刘姝威当时在写一本名为《上市公司虚假会计报表识别技术》的书,寻找案例时,蓝田股份进入她的视野。当时证监会正在调查这家公司。研究了蓝田股份的财务报表后,她得出一个结论:这家公司短期偿债能力很弱,它有1.27亿元的短期负债不能按时偿还,完全在依靠银行贷款维持生存。

这个结论让刘姝威非常震惊,不仅因为这家明星公司居然已经千疮百孔,还因为这个结论如此显而易见,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使用复杂的方法就能得到——对蓝田发放贷款的银行不可能看不出来。

《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文章发表后不久,蓝田负责人找上门来,对刘姝威实施威胁,并对她提起诉讼。

在那期《新闻调查》里,刘姝威以一个捍卫真理和法律的斗士形象出现,带着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特有的心怀天下的愁容。 她对着镜头,应记者的要求重复了一遍:蓝田已经是一个空壳,这是非常危险的,对蓝田危险,对银行更危险。

刘姝威一战成名,被称为「资本市场的良心」「中国最危险的女人」,并当选那年「CCTV中国年度经济人物」之一。

最近几年,刘姝威批过乐视,并担任万科、格力、柔宇科技等上市公司独董,因为几次具有争议的发言引起过小范围的关注,但有些东西已经改变。对「显而易见」的危险的预警和重视——当年把蓝田的危机及时扼杀在1.27亿的苗头时——能防止多少更大的悲剧发生呢。

那期《新闻调查》节目,采访刘姝威的记者是王志,他以提问风格犀利、针针见血著称,在央视众多记者中自成一派,是新闻学子们的研究对象和榜样。 2008年,王志因挂职云南丽江市副市长再次引起广泛关注。

2014年,王志重返电视界,加盟陕西卫视主持一档文化类节目。久未露面的王志与当年判若两人,昔日的满头青丝不见踪影。很少有人知道这几年他经历了什么。

有「中国最危险的女人」之称的除了刘姝威,还有胡舒立。

与吴敬琏批判股市乱象、史美伦掀起「监管风暴」同步,胡舒立和她创办的《财经》杂志成为上市公司舆论监督的另一块阵地。 2000年前后《财经》刊发的《基金黑幕》《银广夏陷阱》《庄家吕梁》等揭黑报道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奠定了这本杂志在业界的地位,业内无人不知胡舒立的大名。

这三位「铁娘子」的履历有一些共性。 三人年龄相仿:史美伦生于1949年,刘姝威1952年,胡舒立1953年。三人最负盛名的年纪也都是在21世纪初,那个资本市场改*大幕徐徐拉开的风云际会时代。

她们同期出现并不是一个巧合,而是一场自上而下达成了改*共识的结果。史美伦所代表的监管层,胡舒立、王志和《焦点访谈》是来自新闻界的势力,刘姝威则来自学术界——她师从经济学家厉以宁,后者因提倡股份制改*而得名「厉股份」。

刘姝威在《与神话较量的人》那期节目里留下过一段话:我的导师对我说过,不要少年老成,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论点,只要是你能自圆其说的话,只要你认为自己很严谨推论出来的话,你就可以说。

如今回顾这段往事不难发现,20年前的那场「监管风暴」固然离不开*高层的支持,但同时也汇聚了来自新闻界、学界等社会各界的合力,那场「风暴」在当时才能展现如此威力。

胡舒立与刘姝威同享「中国最危险的女人」之名,与史美伦也有私交。史美伦数次接受过胡舒立的专访,即便是她离任中国证监会副主席之后。胡舒立自立门户创办《财新》后,史美伦常年是财新峰会的座上宾。

史美伦还以个人名义在北大财经新闻研究中心设立了「史美伦奖学金」。该中心成立于2002年,胡舒立正是创办人之一。在一次采访中,史美伦特别提到新闻媒体对资本市场监管的加持作用。 「财经新闻从业人员通过舆论监督,在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往媒体对一些上市公司作假的揭露,不仅使得上市公司重视了自我约束,而且使得有关部门加强了这方面的监管。」

后来,史美伦还担任了北大燕京学堂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2017年,她应邀在北大举办过一场主题为「A Global Citizen in the 21st Century」(21世纪的世界公民)讲座。

无确凿报道说明史美伦和胡舒立于何时、因何事结识,但应该早于史美伦来内地就职。根据二人以往时间线的交汇,大概可以做出一个猜测。这又是一段更早年的激荡往事了。

03

赴港上市盛宴

1998年,胡舒立发表过一篇《中国电信(香港)上市始末》的文章,当时胡舒立还在《中国工商时报》任首席记者,不久之后就创办了《财经》杂志。

中国电信上市于1997年,被寄予借赴港上市之机推动国企改*的重任,此时又值香港回归,对外更被视为中国深化改*开放和电信市场开放的标志。 中国电信赴港上市万众瞩目,算得上真正的「盛宴」。

此时的史美伦已经就职于香港证监会。在90年代,史美伦有两大成绩:靠前,铁腕整治香港资本市场,港媒把她的名字「查史美伦」(从夫姓)戏称为「查死你们」;第二件与内地关系重大,她参与了90年代内地公司赴港上市的筹备工作。

1993年7月,青岛啤酒成为靠前家赴港上市的内地公司。两地的磋商在此之前就开始了。 史美伦作为彼时香港证监会中仅有的两名中国高管之一,担负起向外籍同事「安利」内地公司的任务。在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史美伦回忆,当年香港证监会的外籍高管普遍把中资企业、国企视为异类——内地的《公司法》直到1993年底才出台,更不要说《证券法》,连证监会都刚成立于1992年。

史美伦拿来说服外籍高管的理由是:如果缺少内地企业,香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那些大的外资投行一直看不起香港,因为市场太小了。

这也是至今史美伦在多个场合反复提及的一点:如果没有H股,没有国企来香港上市,香港不会是国际金融中心。

但史美伦也坚持一个原则:内地公司与其他在香港上市的公司必须遵守相同的规则,没有例外。经过与内地官员的反复磋商,这一原则最终得到贯彻。

为筹备赴港上市,香港证监会为内地公司董事会开设了专门的培训课程,甚至把ICAC(香港廉政公署)也找来讲课,讲反贪条例,讲必须杜绝内幕交易。

香港证监会不只有内忧,还有外患——港交所还要跟实力更雄厚的纽交所「抢客户」。原本锁定的靠前家H股上市公司是中石化上海公司,谁知美林证券半路杀出来,说服上石化到纽约挂牌,青岛啤酒这才捡了个漏,成为「H股靠前家」。

但直到1997年的中国电信,才真正拉开大型国企重组改*、赴海外市场上市的序幕。胡舒立作为当时的前线报道记者,或许是在这一阶段与史美伦结识的。

中国靠前代投资银行家方风雷是当时上市的操盘手之一,他在后来的回忆文章《中国移动上市那些事儿》(中国电信后更名为中国移动)中提到一些有意思的细节:

中国电信(香港)上市有一项创举,就是引入「基石投资者(cornerstone investor)」,这是高盛发明的销售策略。这种做法后来被业界广泛效仿。我们选了李嘉诚、郑裕彤、郭鹤年、查济民、郭炳湘、李兆基、吴光正、利汉钊八大家族集团,以及中信和光大两大陆企的香港分支作为基石投资者。很快,这些投资者就「消化」了10亿美元额度。这让高盛感到不可思议。

没想到不久赶上亚洲金融风暴,出资人们忧心忡忡。我们请来时任**长吴基传,在深圳五洲宾馆与基石投资者们会面,以稳固军心。李嘉诚虽然没有出席,但会前让次子李泽楷捎来一句话,「谁退股,我全包下」。

这段叙述中让人印象深刻的细节,不只有李嘉诚的「格局」,还有另一点值得关注:文中提到「八大家族集团」之一的査济民,史美伦正是其二儿媳。 「铁娘子」夫家背景显赫,且夫妻二人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为两地融合做出了贡献。

另一个巧合是,2012年,史美伦被中国电信(此中国电信非1997年上市的中国电信)聘为**董事,同在独董之列的,还有当年的**长吴基传——他是当时推动电信行业改*的关键人物。两个在十年前共同见证中国移动上市的人,再次产生了奇妙的交集。

如今,史美伦虽然早已卸任中国证监会副部长,但始终与内地保持紧密联系。 她在宝钢和中国电信等国企都担任过独董,用她自己的话说,这是「身体力行」——她就任内地期间推出的多项改*措施里,独董制度正是其中之一。

前几天,这位「铁娘子」又被聘任为蚂蚁集团**董事,被外界解读为蚂蚁集团「在合规的路上更进一步」。

史美伦一直说,香港金融市场是连接内地与世界的桥梁。实际上,她自己也扮演着连接内地与香港的中间人角色。史美伦最新的职务是港交所主席,由过去的「监管者」转变为「推广者」。

继她深度参与的本世纪初大型国有企业赴港上市潮后,2018年港交所发起「同股不同权」改*后,小米等新经济公司开启了新一轮赴港上市潮,再次为港交所注入生机。对于香港来说,蚂蚁集团将是一个不可错过的「超级大单」。

去年10月,史美伦在金融街论坛年会上提供了一组数据: 截至目前,已经累计有1351家内地企业在港上市,占中国香港上市公司总数的一半以上,内地企业在港交所的总市值占比已经超过75%。

内地需要香港,香港更需要内地。

今年2月4日,农历大年初四,港交所内部举办了新春开市仪式,主席史美伦和行政总裁欧冠升一起主持敲锣。随后港交所发布短片,史美伦和欧冠升分别用普通话和英语向公众拜年,短片结尾,两人一起用普通话说:「恭喜、恭喜!」

参考资料:

[1]《专访前证监会顾问梁定邦:中国资本市场有很多成熟市场构架,唯一缺乏风险意识 》 来源:界面

[2]《「铁娘子」再出发》 来源:财新

[3]《揖别史美伦》 来源:财经

[4]《史美伦再谈内地股市监管》 南方周末

[5]《朱镕基破例为焦点访谈题词内幕披露》来源:中国青年报

[6]《刘姝威:与神话较量的人》 新闻调查

[7]《「铁娘子」史美伦:吹来了监管清风》 来源:上海证券报

[8]《方风雷:中国移动上市那些事儿》 来源:中国证券

[9]《史美伦:在证监会工作远比香港复杂》 来源:凤凰卫视

图片来自网络

本篇作者 | 彭彭 主编 |王滔

蚂蚁集团主营业务详解

蚂蚁集团上市在即,讨论越来越热烈,毫无疑问这是一块极好的资产。估计上市短时间内都会有溢价,不会有太舒服的进场价格。因为太贵,所以不会有太高的投资价值。但不妨碍我们来看看蚂蚁集团的业务有哪些。

数据来自于招股书,时间截止为2020年1-6月。

蚂蚁集团的业务分为 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 数字金融科技平台 创新业务 三大类。

一、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

这部分业务主要分为四个。

1是个人用户线上线下支付,如线上淘宝,线下门店。这部分应该不产生营收。

2是帮商家收款。营收来自于向商家,交易平台按一定百分比收手续费。

3是金融交易和个人交易,如还信用卡,提现,转账等等,收取一部分手续费。

4是商家服务。如支付宝内的小程序商家会员,向商家收取一部分服务费,这部分收入刚刚产生,公司预期未来可以稳定增长。

5是跨境支付,这部分就是在境外的上面的1234业务,目前占营收占比应该不大。

数字支付业务基本上已经达到行业天花板,未来营收增加只能来自于费率增长和境外扩展。属于公司的现金流业务。

商家服务业务属于刚刚产生营收,未来有一定空间,且增长较快。

二、数字金融科技平台。

这部分业务分为 微贷科技平台 理财科技平台 保险科技平台 三部分。

1微贷科技平台。

这部分业务,是向金融机构提供 用户 技术 风控方案, 按利息一定百分比收取服务费。用户分为 消费信贷 小微经营贷 两类。花呗和借呗都在此类。

2理财科技平台。

这部分业务就是做资产管理公司的中介,把理财产品卖给消费者。如余额宝,各类基金等等, 按资产管理规模收取一定的手续费。另外,智能投顾也向投资者收取一定的手续费。

3保险科技平台。

这部分业务就是做保险公司的中介,按保费规模百分比收取一定的手续费。另一部分就是相互保,按相互保用户分摊金额的一部分收取管理费。

可以说,这部分数字金融科技平台,就是中介的作用,向金融机构,资产管理机构和保险公司提供用户和服务,收取一定的手续费。手续费和规模息息相关。规模如下图。

需要注意的是,公司的控股子公司,也从事了微贷、理财和保险业务,这部分是有风险的,也是蚂蚁集团的争议所在。所幸营收占比比较小,且不断减小,我个人建议就是公司直接砍掉。只做纯中介。营收占比小,风险无限大,得不偿失。

三、创新业务及其他。

这部分指的是公司的创新业务,蚂蚁链技术服务,金融云技术服务等等。这部分就是一个区块链,一个数据库。目前主要收入来自于阿里巴巴和网商银行等管理方。但以蚂蚁集团的技术储备,未来产生什么新的营收来源,还是值得期待的。

以上就是蚂蚁集团是做什么的?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阅读小编的文章之后能够有所收获!

版权:本文由用户自行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供存储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了解详情>>

发布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