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近61年来首次负增长是哪一年?

国家统计部门给出权威数据:中国人口出现近61年来首次人口负增长,2022年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一石激起千层浪,小编发现网络上形成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人口减少不是好事,缺少了人......

中国人口近61年来首次负增长是哪一年

国家统计局今天也发布了人口相关数据,数据显示,2022年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接下来具体说说

中国人口61年来首次负增长,意味着什么?

中国总人口数将进入负增长的下行通道,但人口负增长并不必然导致经济衰退,另一大挑战在于老龄少子化的结构问题

图/视觉中国

文 | 《财经》记者 姚佳莹 张明丽

编辑 | 朱弢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总人口数已达峰值,并稍有下降。

在1月17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表示,2022年末全国人口141175万人,比2021年末减少85万人。

其中,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

全国人口的统计中,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

这是中国自1949年以来(除1961年),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背后是出生人口的大幅下跌,2022年,全国出生人口较2021年减少了106万人。

人口下降的趋势早有显现。 2021年末全国人口141260万人,比2020年末增加48万人,相较于2020年全国人口净增204万人,降幅明显。

从人口自然增长率来看,据统计数据,2017年至2021年这五年的数据分别为5.58‰、3.78‰、3.32‰、1.45‰、0.34‰,在2021年首次跌破1‰。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健表示:“202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已为负数,尽管在人口学上,这一数值仍然处于零增长区间,但由正转负的划时代意义是,中国人口未来将进入负增长的下行通道。”

据联合国发布的《2022年世界人口展望》,中国的生育率为1.175%,排名世界倒数第五。据联合国预测,在今年4月中旬,印度人口将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人口靠前大国。尽管中印两国即将换位,但目前中国的总人口规模仍在世界处于领先位置,远超排名第三的美国。

宋健向《财经》记者表示,人口负增长并不必然导致经济的衰退。 “中国目前的劳动力规模将近9亿,这一规模单列也能在世界排第三。当下广东等地区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正在进行技术转型,对劳动力数量的要求在下降,更着重劳动力质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此前在2022搜狐财经峰会上表示, 随着总人口开始负增长,劳动年龄人口的负增长相对会加快,这也就意味着过去人们所知的劳动年龄人口负增长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在今后会加剧。

蔡昉同时表示,人口负增长的趋势无法逆转,但可以改变行为,改变预期。 他以消费举例,对于相对收入较低的群体来说,消费倾向一定是比较高的,而非常富裕的群体增加了收入也没有更多的消费意愿,消费倾向较低。他据此得出结论,改善收入分配,可以改善总体的消费格局,可以扩大消费需求。因此,今后的一个重大挑战在于消费侧。而“共同富裕”“国内大循环”,就意味着要把庞大的人口规模变成中等收入群体的大规模,变成庞大的超级大市场。

蔡还建议,通过加大很多领域的改*力度,从而带来改*红利,以提高潜在增长率。

此外,人口负增长带来的另一大挑战在于中国老龄少子化的人口结构问题。

据康义介绍,从年龄构成看,2022年末,16岁-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8755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62.0%;60岁及以上人口2800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0978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9%。

相较2021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逐年增加。2021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6736万人,占总人口的18.9%;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0056万人,占总人口的14.2%。

宋健表示,应统筹解决“一老一小”的问题。 提高生育率,为想生不能生、想生不敢生的家庭尽量创造条件,满足其生育需求。

2021年三胎政策全面放开,但收效甚微。 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表示,制约三孩政策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一是居民生育意愿变化,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女性经济活动参与度提高,本身生育意愿降低;二是生育环境有待优化,教育、住房、医疗等各种费用支出较大,也不利于提高居民生育意愿;三是目前对于生育政策的鼓励措施力度还有待提升。

这位专家建议,面对人口数量压力,主要从鼓励生育入手,理顺现行人口生育鼓励措施,目前一方面对独生子女有优待,另一方面又引导鼓励多生育,本身政策存在矛盾。 未来可以根据是否处于生育年龄等指标,取消独生子女优待政策,对于生育二孩特别是三孩的采用政策累进的方式加大鼓励支持力度。 同时,在人口质量方面多做工作,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增强人口素质。

中国人口近61年来首降!专家曾建议:分阶段降至3~4亿,合理吗?

国家统计部门给出权威数据: 中国人口出现近61年来首次人口负增长,2022年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

一石激起千层浪,小编发现网络上形成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认为人口减少不是好事,缺少了人口红利,社会就无法持续发展。比如,育龄人群“想生而不敢生”,本质还是想生,但是基于当前高房价、教育、医疗、养老等各方面的现实压力,以及3年疫情原因,导致人们“避难自保”的无奈选择,自己已经生活得太累了,不忍心再把各种“卷”带给下一代。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人口递减是个好事,支持“本来就不想生”,这样人口就能递减下去。人们就能在有限的资源下获得更多。

人口减少到多少?

人口降到多少合理呢?有人说10亿,也有人说对半减少到7亿,还有人说保留个位数4亿,莫衷一是。

原华荣、张祥晶2010年发表在《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上的论文《剩余水平下降的“实在空间”与“观念空间”》中给出了人口递减目标,现摘录如下: 中国的人口减少战略,应以把人口缩减至3亿~4亿为目标,并分阶段进行

■ 靠前阶段:现实——政策目标阶段(2010年~2030年代)

不断降低自然增长率,使“零增长”尽早来临,峰值人口尽量偏少,由此减少21世纪人口存量和小规模人口目标的早日实现。这是一个关键,且除加大控制力度别无他择的阶段——即使维持现行生育政策而不允许独生子女夫妇生育第二个孩子,年平均人口存量在21世纪前半叶仍有14.25亿人,为20世纪后半叶的1.56倍。若稍有放松,人口压力将进一步加大而构成可持续发展难以逾越的障碍。

■第二阶段:经济——社会目标阶段(2030年代~22世纪中叶,共120年)

在该阶段,实施人口负增长战略,用120年左右的时间,使人口总量由上一个阶段不超过15亿人的峰值降至22世纪中叶的7~8亿人。由此,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重建、环境恢复创造一个较为宽松的人口环境。在该阶段,年人口递减率约5.7‰,每年减少620万人左右。

■第三阶段:生态——伦理目标阶段(22世纪中叶~23世纪末,共150年)

在该阶段,继续实施人口负增长战略,用150年左右的时间,到23世纪末使人口总量降至3~4亿人。由此,使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自由度大大增加,并保证给其他生命留出足够的生存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生命平等和生态可持续之宗旨。在该阶段,年平均人口递减率约5‰、每年减少270万人左右。

近现代人口多次下降

远的不说,近现代我国人口就曾多次出现阶段性的下降。

一个是清中后期至新中国成立前夕的解*战争阶段,中间有一个明显的下降阶段,那就是从1850年太平天国与清廷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使得中国人口急剧下降。1850~1868年共19年间,人口由4.3亿锐减至2.6亿,减少约1.7亿。随后人口缓慢增长,用了大约40年,直到1928年才恢复至1850年的状态。

还有新中国成立后10年左右,我国遇到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1961年三年大饥荒,我国也出现了人口降低的情况。1985年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显示:1960年与1959年相比,全国人口减少1000万。

再有就是现在的2022年,因为社会发展,叠合3年疫情等多种原因,我国人口又出现负增长的情况。

人口增加还是减少的争论

对于清末太平天国时期人口锐减之后,直到民国时期,用了40年才逐渐恢复。那时对中国人口状况和人口政策的认识就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孙中山等乐观的观点,应增加人口

他们认为当时的中国不存在人口压力,中国地大物博,人民勤劳节俭,只要改良社会制度,大力发展生产,改善人口分布,人口就不会过多,甚至认为近代中国社会动乱,人口有下降趋势,应提倡增加人口。其代表人物有孙中山、杨效春、张履鸾等。

■陈长蘅等悲观的观点,应减少人口

他们为中国人口已经严重过剩,人口过多已经成为中国贫穷、落后、动乱的根源之一,应节制生育。这一派学者大多赞成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代表人物有陈长蘅、许仕廉、陈达、彭一湖、董时进等,陈长蘅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位。

时至今日,虽然中国人口基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增长,但是关于人口是需要增长、持平还是减少的争论,仍然不绝于耳,没有明确结论。

从生态学上看人们为什么不愿意生了?

葛剑雄在《中国人口史 第4卷 明时期》中从生态学角度,给出了他的看法:

当一种迁徙动物种群生活区的生境趋于恶化,食物发生短缺时,它们总是以向外迁移来逃避不利空间。当无法作这种逃避性的迁移时,它们就会降低种群的繁殖速度来适应生境的变化。相反,当某一区域的动物种群的生境极佳,食物充足,它们就不可能向外迁移,种群繁殖的速度也就大大增加,直至这种高速度的繁殖受到逐渐恶化的生境的制约。

当明代初年大规模的移民运动结束以后,人口的自由迁移变得相当困难。人们只能根据区域内部的资源来安排人口的再生产。历史人口学家已经有证据证明宋元明清时期江南一带流传着各种各样的节育方法,对人口生育的控制表现得极有成效和理性。

葛剑雄的研究发现:明代江南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口平均增长速度大约3.4‰,华北地区(从明初至万历八年左右)达到约6‰的较高速度。由此可见,人口密度与人口增长速度有呈反比的趋势。

葛剑雄的这一观点跟现在老百姓常说的一句话“越穷越生,越富越不生”似乎有吻合的迹象。

结语

对于中国近61年来人口首次出现下降,并且有可能持续下跌的趋势,您是怎么看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参考文献,特此致谢!

1、《英美烟公司在华销售研究 1902-1952版》

2、《世相拾零》

3、《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史 下》

4、《中国人口史 第4卷 明时期》

61年来中国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

国家统计局今天也发布了人口相关数据,数据显示,2022年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亿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 这是我国人口出现近61年来的首次人口负增长。

我国人口出生下降的原因有哪些?

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表示: 今天上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人口数据中最主要的是人口负增长,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人口正常发展过程中2022年首次进入负增长。60年代初我们有过几年负增长,但那是因为受非正常的、自然灾害的影响。所以 中国在进入新时代的过程中,人口出现负增长,是最主要的关注点。 两个负增长中,最主要的一个是死亡人数超过了出生人数,第二个是我们的人口总量将从2021年的高峰逐渐的下降,这个应该值得特别关注。像 劳动力老龄化、人口总量减少、人口城镇化、性别比都公布了几个数据,这都是常规的数字。

负增长最主要的还是出生率和出生人数的下降等因素的影响。以往来说,我们的生育的下降主要还是生育政策,特别是2013年没有放开单独二孩政策之前。2013年单独二孩放开,2016年全面二孩放开,2021年全面三孩放开,随着生育政策的逐渐放松,鼓励政策也在不断的增强,但是生育没有像我们想象的一样上升,所以 我觉得很重要的就是育龄人群的生育意愿的减弱 ,这是靠前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 现在生育育龄人群的总量和比例也在下降 ,尤其是生育旺盛时期。一般我们说的旺盛时期大部分都是20岁到34岁的育龄人群,应该都是90年代之后出生的,他的比例规模在下降,生育人群的比例规模下降会影响到出生人数。

第三个原因, 生育的成本居高不下,老百姓不敢生、不愿意生,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第四个原因,除了经济因素,文化因素也很重要,因为 今天的育龄人群里包括90后00后,他们不认为非得要生二孩三孩,或者是生一孩 。有些晚婚晚育,不生、同居不结婚的比例在增长,这都会造成生育的持续下降。

从人口数据中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具体来看今天发布的人口数据,2022年全年我国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千分之);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从性别构成看,男性人口7亿2206万人,女性人口6亿8969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69。

从年龄构成看,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8亿755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62.0%;60岁及以上人口2800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9.8%。从城乡构成看,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65.22%,比上年末提高0.50个百分点。

鼓励生育,还能推出哪些政策?

针对我国生育率下降、人口老龄化等新的人口发展形势,近十多年来,我国不断调整优化生育政策,人口保持平稳增长,性别结构持续改善。 2013年和2016年,我国分别实施“单独两孩”和“全面两孩”生育政策。为进一步促进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2021年开始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当前, 各地也在不断出台政策鼓励生育 。例如,深圳此前初步拟定深圳市育儿补贴标准:生育靠前个子女且办理出生入户后,发放一次性生育补贴3000元,另外每年发放1500元育儿补贴,直至子女满3周岁,累计7500元;生育第二个子女且办理出生入户后,发放补贴累计11000元;生育第三个子女发放补贴累计19000元。

济南也推出一揽子举措称,本市户籍按照生育政策2023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二孩、三孩家庭,每孩每月发放600元育儿补贴,对其中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供养人员及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生育妇女每月加发200元育儿生活补贴,直至孩子3周岁。

那么,鼓励生育,还可以考虑出台哪些措施? 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表示: 这两年从2013年单独二孩放开,特别是2016年全面二孩放开,我们在逐步构建生育友好的生育政策。靠前方面,比如产假、配偶假、这个育儿假在不断的增加;第二方面,不同地区的生育的补贴也在不断增加;另外,妇幼服务也在逐步的受到关注。但是从现实上来看,这些政策好像效果并不是特别明显。

所以下一步我觉得要着力构建全生命周期的生育友好政策, 不仅包括生育、养育和教育,还有我觉得很重要的,比如婚恋、住房、医疗、就业、养老这方面都是全生命周期。 围绕产生“愿意生、想生”的想法去创造环境,我们才能逐步的提升生育水平。

以上就是中国人口近61年来首次负增长是哪一年?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阅读小编的文章之后能够有所收获!

版权:本文由用户自行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供存储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了解详情>>

发布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