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辅仁大学现在叫什么?

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辅仁大学旧址是一座将近百年历史的建筑,它也是北京市的文保单位,这个地方目前属于北京师范大学。作为近百年的宏伟建筑,这里的利用并非很理想。北京辅仁大学旧址看似是一个......

上海辅仁大学现在叫什么

辅仁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并称北平四大名校。抗战时期,北大、清华内迁了,一度留守的燕大被取缔(后在成都复校),只有辅仁大学,以“孤岛”姿态继续坚守。在整个北方沦陷区中,......接下来具体说说

那些消失在中国历史上的教会大学,辅仁大学,被拆解得干干净净

1594年,中国的靠前所西式大学--澳门圣保禄学院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教会大学的开始。19世纪晚期以来,西方基督教、天主教陆续在我国开办了一些高等教育机构,规模都不小,影响力也颇大,分布广,华北、华南、华东、西南等地均有。

1919年,燕京大学、齐鲁大学、金陵大学、东吴大学、圣约翰大学等14所教会大学在上海组建了中国教会大学联合会,简称“在华十四所”,这些学校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着示范与导向作用。尤其是在体制、课程计划、授课方式、学校规章制度等方面,直接将西方近代教育模式引进到国内,从而影响到整个中国教育界,可以说,教会大学是整个中国近代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

上海辅仁大学现在叫什么?

这些高校在1952年的院系调整中基本上都被拆解,分散到其他大学里,这其中就包括了我们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天主教教会大学---辅仁大学。

辅仁大学的校名,由清朝贵族后裔英敛之确定。英敛之是天主教信徒,早期受康**、梁**变*思想影响颇深。1925年,英敛之和著名爱国人士马相伯先生向罗马教廷提出在北京建立一所天主教大学,名字取自《论语》中的“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中的辅仁两字。

上海辅仁大学现在叫什么?

1929年,辅仁大学创办不到2年,就遇到了资金困难,教师上课领不到薪水,学生抱怨上课条件艰苦。无奈之下,罗马教廷只得让德国圣言会接管学校,办学才得以继续。主要是考虑到德国和日本同盟关系,可以让辅仁大学继续*办学,即便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1937年,北平沦陷,重庆方面密令辅仁大学“行政*、学术自由、不悬伪旗”三原则,继续坚持。

当时辅仁大学学费较高,而伪大学是免费的,但青年们还是踊跃而来。辅仁大学的办学规模日益扩大,进入了大发展时期。1938年秋,辅大开始招收研究生,并开始招收女生,还增设了专招女生的家政学系。

上海辅仁大学现在叫什么?

在**战争的这段岁月里,辅仁大学以“闭门读书”的严谨学风而闻名。辅仁教务处规定,每年必须经过四次严格考试,教授们的临时考试更是不计其数。每次考试总有一些人及不了格被留级,四十多人一个班,等到毕业时,往往只剩下十来个了。

在辅仁大学担任了25年校长的陈垣,礼贤下士,广纳人才,聚集了朱希祖、邓之诚、马衡、罗常培等一批大师级学人。学校的国学更是突出,有高步瀛、沈兼士、郭家声、余嘉锡、罗常培、魏建功、唐兰、孙人和、顾随、陆宗达、赵万里、刘盼遂等名师。陈垣还不拘一格降人才。启功学历不高,但陈垣看出他的潜力,安排他教国文,他很快与柴德赓、余逊、周祖谟并称为辅仁大学“四翰林”。1948年3月,中央研究院选出了81名首届院士,余嘉锡和陈垣当选为人文组院士。全国私立大学中仅辅仁大学有此二人当选。陈垣与陈寅恪、吕思勉、钱穆并称“史学四大家”。他的嫡传**中出了多位著名大学历史系系主任,如北京大学的邓广铭、北京师范大学的白寿彝、南开大学的郑天挺、南京大学的韩儒林等。

国内战乱,多座城市相继沦陷,很多高校的师生转移到安全的西南后方继续办学教书。而没能转到大后方的名家学者多半选择来辅仁大学执教。在执教中,教师上课刚上一半就被日伪当局批捕带走,而校长陈垣都会积极去组织周旋。生活上有困难的教师,陈垣都会积极联系报社、报刊,组织老师投稿补贴家用。

截至到**战争胜利,辅仁大学一共培养本科生2199人,研究生几十名,为新中国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后备人才。

1949年,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一批跟新社会、新时代不搭调的学科专业,这些专业都被认定“夹着**主义的小尾巴”,被勒令撤销。*治学、社会学、神学、心理学、家政等,相继被撤销。1950年,社会系改制,改为劳动组和民政组,其实是为当时的劳动部和**培养干部。同时学校的教士比例也在不断减少,一些跟教会相关的课程也被取消,像“公教学”、“公教史”等。

这一系列的举措,也加剧了教会与新社会之间的矛盾。1950年8月,教会单方面宣布,不再继续承担学校的各项经费开支。同年的10月份,辅仁大学被收回,当时的政务院宣布,辅仁大学是属于人民的大学。

上海辅仁大学现在叫什么?

1952年,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院系调整,为了与当时的前苏联保持良好的关系,辅仁大学的西语系学生全部改学俄语。 其校舍划入北京师范大学的北校区,人员与系所编制则分别并入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现辅仁大学旧址为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据相关史料记载,截至到1952年年底,所有教会大学都由人民政府接收,其中改为公立的12所,即辅仁大学、燕京大学、津沽大学、协和医学院、铭贤学院、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福建协和大学、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华中大学、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华西协和大学。接收后改为由中国人民自己办学、仍维持私立、政府予以补助的9所,即沪江大学、东吴大学、圣约翰大学、之江大学、齐鲁大学、岭南大学、求精商学院、震旦大学、津沽大学。

解读北京辅仁大学旧址:非常古老的建筑,目前属于北京师范大学

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辅仁大学旧址是一座将近百年历史的建筑,它也是北京市的文保单位,这个地方目前属于北京师范大学。作为近百年的宏伟建筑,这里的利用并非很理想。

北京辅仁大学旧址看似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地方,这个地方位于东西向的胡同里面,大门朝南,并且是可以随意进入的。

下图表是了北京辅仁大学旧址的位置。

上海辅仁大学现在叫什么?

图中标注为北京师范大学西城校区的地方就是 辅仁大学旧址 ,按照行政区划这个地方属于北京市西城区的什刹海街道,也是北京最大的历史风貌保护区。

下图表示辅仁大学旧址的结构。

从地图中来看,辅仁大学旧址主体结构,是一座老楼,它虽然位于北京市传统风貌区里面,但显然这不是老北京传统的风貌,而是一种西方传入的建筑风格。

下图是辅仁大学旧址的大门,上面有北京师范大学的牌子。

值得注意的是,在某些地图上面辅仁大学旧址这个地方被称之为北京师范大学(北校区),:地址就是北京市西城区定阜街1号,这个名称是非常容易引起混淆的。

按照道理来说,辅仁大学旧址这个地方位于北京师范大学本部的南侧,它叫北校区,有着很复杂的渊源。

辅仁大学旧址的大楼是一个三层的结构,它是一个接近于百年的建筑,目前虽然保护起来了,但是可以在

下面照片是从院外看辅仁大学,这座建筑还是比较壮观的,墙体上面的标语已经被抹掉了。

下图就是辅仁大学旧址的地下室的窗口,这座楼的这个部分只有两层,地下室是一个半地下的结构,有窗口看到外面。

下面的照片是辅仁大学旧址的正面:砖结构、木头窗户,体现这这个地方的沧桑感。

从照片中可以看出,辅仁大学旧址大门是三层楼,而东西两侧的结构则是两层楼。

辅仁大学原本位于北京市中心,但目前是一个已经不存在的大学,它已经被并入了北京师范大学,因此辅仁大学旧址曾经被当作 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来使用。

北京辅仁大学的前世今生

辅仁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并称北平四大名校。抗战时期,北大、清华内迁了,一度留守的燕大被取缔(后在成都复校),只有辅仁大学,以“孤岛”姿态继续坚守。在整个北方沦陷区中,只有辅仁是受**承认的大学,一大批不肯在敌伪学校任教的有风骨的名师汇聚于此,爱国青年也纷纷慕名报考或转学而来,使其名噪一时。这是辅仁短短27年历史的高光时刻。

辅仁大学之所以能坚守办学,与它的特殊背景有关。

辅仁大学1925年由美国天主教本笃会于北京创办。1927年更名为辅仁大学,取《论语》中“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之意。1929年后,本笃会难以继续资助辅仁大学,教廷改派德国圣言会接办。由于德日同盟关系,辅仁大学得以在1937年北平沦陷后继续*办学。重庆密令它在“行政*、学术自由、不悬伪旗”三原则继续维持原状。

*治上无自由、行动上受监视、经济拮据、身边师友相继南下,心力交瘁的校长陈垣也想去大后方,但作为学校的精神领袖,他最终留了下来。八年间,他独居谢客,只从事教学协作工作,杜绝一切社会活动。

当时辅仁大学学费较高,而伪大学是免费的,但青年们还是踊跃而来。辅仁的办学规模日益扩大,进入了大发展时期。

1937年,牧师张维笃受圣言会委托,出面以19.9万元购得恭王府产业,共有房屋569间、廊60间以及花园地亩,合计四十九亩三分,用于添办女院。

1938年秋,辅大开始招收研究生,并开始招收女生,还增设了专招女生的家政学系。

王光美就是在这一时期考入辅仁大学的。1939年,高中毕业的她先是报考了“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但英语分数不够,因而进了德系的辅仁大学,就读于数理系光学专业。

1938年5月,日军侵占徐州之后,强迫北平全市悬旗、游行庆祝。辅仁大学及其附属中学坚决拒绝,日伪震怒,强令辅仁大学及其附中停课3天。陈垣说:“我们国土丧失,只有悲痛,要庆祝,办不到!”坚决不挂旗,不游行。

有人告诫他:“你总不依命令,难道不怕死吗?”陈垣引用《孟子》中的话:“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很多没能转移到西南后方的名家学者都来辅仁大学执教。师生常被日伪当局逮捕,每一次陈垣都积极营救。他还尽可能向一些生活困难的学人约稿,补贴他们的生活。

沈兼士、张怀、董洗凡、英千里等几位辅仁大学教授秘密组织了**社团“炎社”。1944年3月,协会骨干几乎全部被捕,受尽酷刑而未屈。辅仁大学因此赢得“**大本营”的美誉。

1937年至1945年,辅仁大学共培养本科生2199名,平均每年毕业275人,另有几十名研究生毕业。抗战胜利后,沦陷区大学生需要接受甄别,而辅仁大学学生则不需要,全部通过。

“闭门读书”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辅仁大学以“闭门读书”的严谨学风而闻名。

辅仁教务处规定,每年必须经过四次严格考试,教授们的临时考试更是不计其数。每次考试总有一些人及不了格被留级,四十多人一个班,等到毕业时,往往只剩下一二十个人了。

在辅仁大学担任了25年校长的陈垣礼贤下士,辅仁师资力量雄厚,聚集了朱希祖、邓之诚、马衡、罗常培等一批大师级学人,国学更是突出,有高步瀛、沈兼士、郭家声、余嘉锡、罗常培、魏建功、唐兰、孙人和、顾随、陆宗达、赵万里、刘盼遂等名师。

陈垣还不拘一格降人才。启功学历不高,但陈垣看出他的潜力,安排他教国文,他很快与柴德赓、余逊、周祖谟并称为辅仁大学“四翰林”。

1948年3月,中央研究院选出了81名首届院士,余嘉锡和陈垣当选为人文组院士。全国私立大学中仅辅仁大学有此二人当选。

陈垣与陈寅恪、吕思勉、钱穆并称“史学四大家”。他的嫡传**中出了多位著名大学历史系系主任,如北京大学的邓广铭、北京师范大学的白寿彝、南开大学的郑天挺、南京大学的韩儒林等。

余嘉锡是著名国学家,专业是目录学,为人传统严肃,也很有趣。他留着白胡子,讲课时正襟危坐,站立如松,写黑板时是规矩的行草,四字一行。他的湖南口音很重,把“读书”说成“读须”。

教育系的张怀是有名的严师,对本系的学生要求极为苛刻。据校友回忆,他每次上课必定要指定十多本参考书,把系内学生逼得鸡飞狗跳;考试时又不按牌理出牌,所出的题目都是课外的,没有看过参考书的拿起考卷必然是不知所云。

北京辅仁大学前身是英敛之、马相伯创立的辅仁社,英敛之是《大公报》的主要创办人,他因揭露慈禧太后**、袁世凯卖国、斥责清政府杀害徐锡麟和秋瑾而名震海内外;马相伯学识渊博,不惜变卖家产办学。二人共同聘请了史学一代宗师陈垣先生出任校长。

**战争时期,辅仁大学成立以研究顾炎武为名的“炎社”,激发师生爱国热情,反**本侵略。1932年鲁迅曾在这里发表**演说,鼓舞了无数热血青年。警察围住学校,校长陈垣递纸条示意鲁迅从后门离去……

辅仁大学曾涌现出无数英才。抗战时期,学子欧阳可详冒着生命危险给西山**根据地送发报机,不幸遭日寇枪击遇难,年仅21岁;着名的《铁道游击队》中政委李正的原型是辅仁大学的学生文立征。1945年在山东临城的一次突袭中牺牲,年仅34岁 ……

除了这些英烈,美国的高能物理学家邓黎昌博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放射药物学家彭勤淄、美国迈阿密大学化学研究所夏松谰、加拿大皇家学院院士叶嘉莹、日本驻华靠前任大使小川平四郎等,都曾是辅仁大学的学子。我国着名指挥家李德伦、作家萧乾等也都曾在这里就读。

1952年,辅仁大学和北京师範大学合併。

校址原为涛贝勒府 ,以府邸为校舍。后在府邸花园南部和马圈旧址建造辅仁大学新楼,汉白玉拱门、绿琉璃屋顶、灰砖石外立面,中西合璧式风格。1952年辅仁大学併入北京师範大学,现为北京师範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现在其遗址在后海一带,规模并不大,可进入校区后花园散步。

1912年9月20日,天主教知名人士马良(字相伯)、英华(字敛之)二人曾联名上书罗马教廷,请求在中国创办公教大学。

1913年,英敛之在香山静宜园创办辅仁社。辅仁取《论语.颜渊》篇中“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意。主要为培养各省教会中的青年子弟,收有学员20余人,课程主要是学习“国学”。1917年冬,辅仁社停办。

1920 年10月,美国教区司铎、俄亥俄州西顿大学教授、天主教本笃第三会士奥图尔博士( Rev.George Barry O'Toole )访问中国,与英敛之会面,商谈在中国创办公教大学之事。英敛之赠以 1912年的《上教宗请兴学书》及 1917 年的《劝学罪言》一文。奥图尔往罗马将在中国考察所得面陈教宗及本笃会总长斐德( Rt.Rev.Fidelis )。到 1921 年 12 月,教廷传信部长王劳松( Card.Van Rossum)转谕斐德总会长,教宗委美国本笃会在中国创办办公教大学之意。

1922 年,教宗本笃十五世逝世,庇约( Pius )十一世继任。他对中国文化素所重视。6月,传信部长要求全美本笃会各会院协助合作,促成北京公教大学的建立。后又任命刚恆毅( Celo Constantini )总主教为首任宗座驻华代表,着手创办公教大学。到 1924 年 2 月,教宗鼓励本笃会会士来中国建校。 1924年6月27日,罗马教廷发布敕令,确定北京公教大学为一所教廷大学,并且赋予圣文森总院长筹建大学全权。

1924年8月,本笃会委请美国宾夕法尼亚州( Pennsylvania )圣文森会院( Saint Vincent Archabbey )院长司泰莱( Aurelius Stehle )负责进行,其他各会院予以支援。司泰莱受命后, 1925 年 1 月即任命发起人奥图尔为公教大学校长,教廷委司泰莱为监督,全权处理未来在北京设立公教大学一切事宜。

1925 年2月,奥图尔来中国北京筹备建校工作;3月,以16万美金,永租李广桥西街10号原涛贝勒府,作为北京公教大学校址,计地 65 亩,原有房屋 600 余间。租定后,鸠工修葺,7月完工。1925年7月,在校内另闢一部开设国学专修科,招收学生一班23人;10 月 10 日正式开学,讲授中国文学、历史、哲学、英文、数学等课,作为升入大学的预科,取名为北京公教大学附属辅仁社,委派英敛之任社长。聘请四位着名学者陈垣( 历史学家 ) 、张蔚西(地理学家)、郭家声(前清进士)和李泰 棻(史学家)担任主讲。

11月28日,辅仁社社长英敛之将辅仁社成立经过呈报北洋政府教育部请準立案。

辅仁大学旧址位于定阜街路北。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辅仁大学建于1925年,校址原为涛贝勒府,以府邸为校舍。后在府邸花园南部和马圈旧址建造辅仁大学新楼,1930年建成。新楼为2层砖混结构,正门为三层,有四面围楼和中间楼房围成两个天井外墙磨砖对砖砌造,墙身厚重,收分明显。

正门为汉白玉大拱门,3个歇山式屋顶,屋脊正中竖十字架,四角加歇山式角楼。立面上混杂使用中国古建筑手法,有绿琉璃瓦屋顶、汉白玉须弥座。杂有南方封火墙、封檐板和小泥仿木斗拱。辅仁大学前身为英华(《大公报》主要创办人)、马良(毁家兴学,创办震旦学院)创立的辅仁社。

英马2人受天主教会之託办辅仁大学,美籍教士奥图尔任靠前任校长,后由着名教育家、广东省新会人陈垣出任校长,有政界、文化教育界名流张继、胡适、傅增湘、翁文灏、沈兼士等任董事,执教者多为卓有成就的学者。辅仁大学先后设文、理、教育3学院,规模最大时有4个学院、13个系、6个研究所。1951年人民政府接管辅仁大学,1952年併入北京师範大学,后为北京师範大学化学系,现为北京师範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辅仁大学有知名校友50多人,其中有刘乃和、邓昌黎、叶嘉莹、邓肇豪等。

学校布局

以上就是上海辅仁大学现在叫什么?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阅读小编的文章之后能够有所收获!

版权:本文由用户自行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供存储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了解详情>>

发布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