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基金怎么样?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平安”)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保险集团之一,提供多元化的保险、银行、资产管理等服务。本文将分析中国平安的历史表现、业务模式、市场前景以及......

中国平安基金怎么样

就我个人而言,我对平安的印象就是这公司一定很富,因为他盖了深圳最高的一栋大楼,而且很有设计感。平安也一直是内外资重点关注的焦点,之前公募持仓一直是前几名,只不过这几年业绩下滑公募的......接下来具体说说

解密基金| 平安基金求活有道前途仍然艰难

中国平安基金怎么样?

作者 |李慧君 编辑 |过江鲫

成立至今11年的平安基金,已经站稳国内公募基金圈中前20的位置。2022年截至第3季度,资管规模已经达到5543.97亿元,在190家公募基金(含资管单位)中位列第19。

作为国内最大金融企业集团中国平安的一员,平安基金大器晚成。未能得尝行业先行红利,深厚的东家背景却一度令它深受其累。

时至今日,平安基金管理着货币型基金规模3217.89亿元、债券型基金规模1663.99亿元,固收产品合计占比近90%。

占比10%的权益类产品带给平安基金相当多的争议。对一家“保险意识”浓厚的基金公司该如何做好股票投资,没有现成的答案。至少到目前为止,平安基金也未能给出像样的答案。

“外来户和外资”都不是平安想要的

2008年6月,中国平安开始筹备“基金公司”——平安大华基金管理公司,以此完成它“全牌照”金融业务。

主导筹建工作的行业元老李克难称得上“创业专业户”,他此前参与创办了湘财合丰基金(泰达荷银)、汉唐澳银基金(现信达澳银),平安大华是他创办的第三家合资基金公司。

这家“筹备”了三年之久才最终获批的基金公司,外方股东是新加坡大华资产管理公司,最初的持股比例为25%,平安集团的直接持股比例为60.7%,另一股东为三亚盈湾旅业持股14.3%。

2011年1月,平安大华基金对外挂牌,成为国内第63家获批基金公司。曾经担任平安证券董事长、总经理的杨秀丽任董事长,李克难任总经理。

平安大华颇有些生不逢时,筹备之初就错过了2007年基金业的“井喷式”增长。在等待批文的日子里,公司的投资团队只能在模拟帐户上“买卖股票”【1】。

从华夏证券加盟而来的投资总监颜正华有着“熊市王牌基金经理”声誉,他入职平安大华前曾连续两年蝉联金牛奖。

颜正华带队的两个模拟账户运行了至少20个月。一个纯做股票投资,2010年获得超过9%的正收益,比沪深300高出21个百分点,进入公募基金排名的前1/5;另一个做绝对收益,半年时间内取得了超过14%的正收益。

在结束了这段令人不可思议的“模拟盘筹备期”后,2011年9月平安大华终于发行了首只基金——平安大华行业先锋,首募份额高达31.97亿元,成为新基金公司的首募冠军,向市场展示了背后超强股东背景的实力。2012年,平安大华的资产规模达到53.31亿元,同比增长96.35%。

再强大的股东在残酷的市场面前也是无力的。2013年,资本市场上一度“股债双杀”,投资收益大跌让各基金公司扩大规模变得十分困难,许多基金公司此时选择加大新发产品扩容力度、依靠更多产品吸引投资者进入。

李克难的平安大华却显得与众不同,他当时判断:“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很多新基金为了发行投入了很大的人力、财力,但效果不尽如人意,一个产品发行完毕要收回成本可能要七八年,这就没有实际意义了。”【2】

基于这一判断,平安大华这一年全年只在年底发行了一只货币基金,大部分精力都放在重点拓展子公司平安汇通的专户业务上。在李克难看来,平安集团的兄弟单位才是他的新公司必须仰仗的资源,他希望平安大华子公司平安大华汇通财富深挖各“兄弟”公司间的投融资需求。【3】

李克难让原本为公募基金而招募的团队转去管理专户投资,导致平安大华副总陈庆耀、投资总经理颜正华先后出走。相应地,2013年平安大华的基金规模大幅缩水至17.83亿元,同比减少了66.55%,78家公募基金中排名下降至第63位。

平安大华的靠前个6年相当苦涩,特别是对先后任职平安寿险北京分公司总经理、集团品牌中心总经理、这时分管营销的罗春风来说日子更加煎熬。

2014年3月,平安大华宣布原总经理李克难因个人原因离职,罗春风接任。

2015年,罗春风升任董事长,原督察长、有着平安(深发展)银行背景的肖宇鹏接任总经理。

2018年11月,平安基金新增注册资本10亿元人民币,增资完成后,公司的股权结构变更为平安信托占比68.19%,大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17.51%,三亚盈湾旅业有限公司14.3%,公司名称由原来的“平安大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变更为“平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创始团队杨秀丽、李克难双双退场,罗春风、肖宇鹏主政,外资股东占比缩小,公司名号中的“大华”两个字退出,平安基金公司开始真正展现出“平安的基金”的样子。

罗春风和他的求活之道

“平安的基金”究竟什么样?李克难在离开平安后有所反思。他在谈到任职“平安系”高管的感受时感慨道,在来到平安之前,觉得在平安做基金销售是件很容易的事,毕竟集团内部有那么多的子公司,集团层面一个指令下去,比如银行帮忙销售多少之类,基金销售规模就很有保证。

“但来了之后发现根本就不是这样,虽然兄弟公司间有商业往来和交易行为,但这个行为一定是市场化的,完全没有行政指令的东西,而且资金往来也会一分一毫地算计。”【4】

接替李克难总经理职务的罗春风完全没有“外来户”对平安的误会,实际上,他非常清楚平安集团上万亿的资产和上百万人的销售团队都不能直接带给他“那碗饭”,把这碗饭扒到嘴里只能靠自己。

2014年,转机出现了。余额宝横空出世,货币型基金登堂入室。货币基金作为传统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品种,在市场上迎来大爆发。

平安基金唯一一只货基产品平安大华日增利也得以展露头角,表现出巨大的吸金能力。2014上半年,该基金资管规模一举从1.67亿元增长至50亿元,凭一己之力带动平安大华整个公司规模扩张。

罗春风马上意识到变局的机会来了,“当然是市场给的机会,我们的饭碗就是市场给的”【5】。

2014下半年,平安大华再次新发一只货币基金。这只货币基金使平安大华完全走出谷底,全年资管规模增长至126亿,是上年的7倍有余。平安大华总算站在行业风口前列,货基就这样成为求活路上的必然选择。

2015年,罗春风出任平安大华董事长,正式确定了“先固收后权益”的策略选择。公司也重新把公募基金设定为优先发展业务。次年接任总经理的肖宇鹏,在执行这一战略上不遗余力。

中国平安基金怎么样?

2017年底,平安大华凭借货币基金实现跨越式增长,资管规模首次突破千亿、增长至1794.56亿,同比增长114.48%;其中货币型产品占比达91%,贡献了绝大部分增量。

2018年平安基金再下一城。总经理肖宇鹏在接受中国基金报采访时说,“站在2017年看,银行理财产品将因为受资管新规影响而供给有限,货币基金也因相关流动性规定而受到较大限制,使得银行理财的替代类产品将迎来风口”。

平安基金在与客户接触中解到机构委外仍有较旺盛的需求,固收产品将有更多的机会。公司遂在2017年提前布局开发短债类、定期开放类产品。

平安基金的短债基金在2018年领先市场其他公司发行,短债基金规模迅速增长,年底规模167.36亿元,成为市场规模最大的短债类基金。2018年公司债券基金规模从58.73亿元增长至620.24亿元,年内规模增长了近10倍。【6】

权益争议与核心竞争力

在传统基金从业者眼中,权益能力才是基金管理者真正的能力,正所谓股票炒不好的基金经理难以在圈内立足。这一观念如此盛行,行业监管部门甚至从2018年起对公募基金业绩排名时明令剔除货币基金份额,因为这样才“更真实地反映基金公司实力”。

与货基的突飞猛进相比,平安基金权益类产品业绩是圈内媒体最为经常的热议话题。“2017中国基金业黑榜”显示,在千亿级别的基金公司里,平安大华的主动权益类基金平均收益率为8.05%,排名第26/28,偏债型基金(不含指数基金)平均收益率为1.39%,排名第21/28。【7】

糟糕的业绩和管理,使得平安大华旗下迷你基金成片出现。2017年,规模低于5000万元的基金共10只,占比达23%。2017年,平安基金份额实现高增,但在第二年的业界排名却从第30掉回到第58。

2018年全年,债基产品规模新增564.14亿元、年内增长近10倍,增量位居市场第2;而股基产品只新增了20.73亿元。

投研团队方面,平安基金加大了人才引进的力度。其中,从嘉实基金挖来了明星经理李化松担任权益投资总监。经过一番换血和努力,2018-2020年3年时间,平安基金权益类产品的表现改善不少,偏股型产品收益率由-15.85%提升至66.75%。规模上也终于跻身行业前20之列。

中国平安基金怎么样?

2020年,李化松管理下的偏股型产品有88.47%的收益率,远远高于同类平均,超出36.73个百分点。当年,平安基金的混合型产品规模由40亿元增长至302亿元,其中李化松的在管产品规模就占了2/3。

然而牛市行情才走了一半,平安基金投研团队的混乱再现,权益产品又一次走上下坡路。近两年以来,平安基金内部“一拖多”的情况屡见不鲜。成均、李化松、韩克、张文平、苏宁、段玮婧、罗薇等多位基金经理都出现了一拖十(甚至更多)的情况。

2022年以来经济环境多次波动,平安基金偏股产品收益率再次跌落至-24.29%,同时跑输同类公司和沪深300,仅好于2016年的最低水平。此外,团队的稳定性堪忧,基金经理平均任职年限仅1年230天,在197家公司中排名110。

“先固收后权益”策略走到现在看上去相当成功,但投资能力一直是平安基金急待提升的“短板”。比起收益率排名,如何设定基金管理人对受托资产的管理目标和责任争议更大。实际上,在公募基金业下一个必争之地——养老金业务上,平安面临的考验刚刚开始。

平安基金总经理向媒体披露,2018年末,平安集团作出重大战略调整,将“平安道远”(原“平安罗素”——平安与美国著名投资公司“罗素投资”成立的MOM投资平台)整体平移到平安基金,同时,将平安人寿对外委托投资团队也整合到平安基金,进一步壮大FOF团队投研实力。此外,公司还从美国著名的资产管理公司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引入养老金投资领域资深专家,担任公司养老金投资方案负责人。

“可以说,这是一支既有国内实战经验,又有海外最先进资产管理公司的大类资产配置理念的投资团队。”【8】

注解与参考:

【1】《创业没有捷径——访平安大华基金公司总经理李克难》来源:上海证券报

【2】《平安大华总经理李克难离职:感叹“兄弟”间的市场化》,来源:靠前财经日报

【3】《平安基金十周年:专业的力量向上生长》,来源:中国基金报

【4】《平安基金总经理肖宇鹏:平安基金的炼“金”术》,来源:中国基金报

【5】《2017基金黑榜:平安大华股债双熊迷你基金扎堆且小心》,来源:投资者

【6】《平安基金总经理肖宇鹏:平安基金的炼“金”术》,来源:中国基金报

【7】《2017基金黑榜:平安大华股债双熊迷你基金扎堆且小心》,来源:投资者

【8】《平安基金总经理肖宇鹏:平安基金的炼“金”术》,来源:中国基金报

睿蓝财讯出品

文章仅供参考 市场有风险 投资需谨慎

中国平安:变革中的保险巨头与投资潜力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平安”)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保险集团之一,提供多元化的保险、银行、资产管理等服务。本文将分析中国平安的历史表现、业务模式、市场前景以及投资潜力,以帮助投资者更深入地了解这家公司。

中国平安基金怎么样?

一、中国平安的历史表现

自1988年成立以来,中国平安始终保持稳健发展。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平安逐渐从一家地区性保险公司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综合性保险集团。凭借其卓越的品牌形象、高效的运营模式和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中国平安在保险行业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二、中国平安的业务模式

保险业务

作为中国平安的核心业务,保险业务涵盖了财产保险、人身保险、养老保险等多个领域。通过不断创新和完善产品线,中国平安在市场上拥有广泛的客户群体,并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保险保障。

银行业务

中国平安通过平安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包括个人银行、企业银行、国际业务等,平安银行已成为国内领先的零售银行之一。

资产管理业务

中国平安的资产管理业务涵盖了证券、基金、期货等多个领域。通过专业的投资团队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为投资者提供稳健的投资回报。

三、中国平安的市场前景

经济增长与消费升级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消费者对保险、银行和资产管理等服务的需求不断提升。作为综合性金融集团,中国平安将受益于这一趋势,并在更多领域拓展业务。

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转型

近年来,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已成为金融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中国平安在科技和数字化方面投入大量资源,积极拥抱新技术,这将使其在未来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四、中国平安的投资潜力

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

作为国内领先的金融集团之一,中国平安拥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这使得它在市场上具有很高的竞争力,并为未来的增长奠定了基础。同时,公司在各个业务领域的市场份额均处于领先地位,这表明公司在市场上的稳定地位和强大的竞争优势。

多元化的业务结构和稳定的收入来源

中国平安的业务结构多元化,涵盖了保险、银行和资产管理等多个领域。这种多元化经营模式使得公司在不同市场环境下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并能保持稳定的收入增长。此外,公司还通过不断创新和优化产品线,进一步提高收入来源的多样性。

高品质的投资组合和稳定的分红政策

中国平安的投资组合以稳定收益为主,同时积极寻求高收益的投资机会。公司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投资团队,具备科学合理的投资策略和风险控制机制。这使得中国平安在实现投资收益的同时,能够保持稳定的分红政策,为投资者带来稳定的回报。

总结:

平安低估了?

就我个人而言,我对平安的印象就是这公司一定很富,因为他盖了深圳*高的一栋大楼,而且很有设计感。

平安也一直是内外资重点关注的焦点,之前公募持仓一直是前几名,只不过这几年业绩下滑公募的仓位也慢慢降了下来,现在持仓市值237.65亿,排名第22位。

平安的业务很广泛,从保险、银行、再到证券信托,以及汽车互联网平台,其实平安还发射三颗"星云物联网"卫星,实力是足够强大,只不过二级的估值是以业绩增速来衡量的。

之前比较主流的估值算法是以内含价值来估,到2022年平安的内含价值为1.42万亿,如果以此为准,那现在8268亿的市值是严重低估了。但其实投资哪有这么简单?

市场不论是内资还是外资,对权重蓝筹的唯一衡量标准就是业绩增速,大家都希望今年增长10%明年继续增长10%,哪怕只是10%,关键能稳健增长就行,毕竟权重也没太多故事可讲。但平安这几年除了车险、银行、证券业务以外,其余大部分业绩都出现了下滑,特别是寿险业务。

从2019年四季度开始,平安的市值就有明显走弱的迹象,当年的净利润增速也确实是近几年的*高,市场有预期次年的增速会下滑,也有大环境的影响,也有平安自身的问题,之后的几年平安业绩确实也下滑了。

数据来源:ifind

01.寿险业务下滑

保险业务对于平安来说很重要,因为保险业务贡献了公司61.8%的收入,也是市场情绪拐点重点关注的信号。但是保险业务中占比36.42%的个人寿险业务持续下滑了三年。

具体数据: 2022年平安收入11105.68亿元,同比增长5.92%,净利润837.74亿元,同比下滑17.56%。

保险业务全年收入7696.33亿元,其中个人寿险收入4535.49亿元,团体险收入175.53亿元,车险收入2014.36亿元,非机动车辆保险734.06亿以及意外健康险236.89亿元。

重点是占比*高的个人寿险业务自2019年的5038.28亿连续下滑四年至4535.49亿元。

数据来源:ifind

个人寿险现在比较大的问题是陷入到了居民购买意愿下滑,代理人机会减少,然后人员流失的恶性循环。

购买意愿下滑这个好理解,毕竟过去跌宕起伏的三年对大家的钱包有一定的冲击,除了必选消费的车险以外(机动车险收入2014.36亿,增长6.6%),其余的能省则省,业务不好做了,代理人自然会减少,而代理人的减少也会影响个人寿险业务的发展,所以平安也有在加速银保渠道的转型(已经组建了超过1600人的团队,其中有9成为本科生)。

未来值得期待,只是当下财报数据上比较难看,寿险及健康险新业务价值从2021年的378.98亿元,下滑24%至288.2亿元,新业务价值率下降3.7个百分点。(新业务价值就是首年保费在未来的利润折现到当前的值,代表的是新保单的利润)

代理人渠道下滑得比较严重,新业务价值从310.76亿下滑了26.2%至229.32亿。主要是代理人流失严重,月均代理人数量从79.6万人,下滑至48.1万人, 2017年代理人团队规模曾高达138.6万。

代理人团队很关键的问题是收入不高,按财报披露的数字,代理人月收入是7051元,而寿险代理人的人均月收入仅有5390元,这个收入应该低于了外卖和滴滴司机,而且短期这个问题没法解决。

此外,新业务贡献剩余边际也出现了较大的下滑, 截至年报,寿险及健康险业务剩余边际余额为8,944.13亿元,新业务贡献值下滑了39.9%。

什么意思呢?一张保单一部分是费用和理赔的成本,另一部分就是利润即剩余边际,也就是未来利润的现值(通常一个保险合约都在一年以上)。

数据来源:平安2022年年报

02.投资业务下滑

一直以来大家都觉得平安的投资业务做得不够好,比如前两年对地产投资的大额计提,仍让投资者心有余悸。

其实平安大部分的投资都是集中在偏稳健型的债券,到2022年底,平安投资总额达到4.37万亿元,这其中有超过一半的资金投向了债券,股票和权益类基金的投资,仅有5.2%和3.4%。比例确实是不大,但是波动大。

2022年,保险投资组合的净投资收益增长了13.2%至1888.41亿,但证券投资以及公允价值变动部分,亏损了864.59亿,所以导致总投资收益比上年同期下滑了29.3%,至1018.30亿,总投资收益率也从4.0%下滑至2.5%。

数据来源:2022年报

投资资产减值从上年的248.88亿下滑到了5.52亿,这部分的亏损基本消化完毕,如果接下来不再踩雷的话。

关于地产业务,平安的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是1546.9亿元,平安手里还有大量的物业收租,去年投资性房地产的租金收入是61.78亿。

最主要的影响是地产下滑对信托业务的冲击,这也导致了过去两年信托部门业绩大幅下滑,而在2022年经过业务结构性的调整,信托业务已经走出低谷。信托业务2022年收入下滑15.4%至28.87亿,净利润增长了416.2%至11.82亿。

03.新的拐点

接下来的看点重点还是寿险部门的改*,情绪的拐点还是得看寿险,其他的科技、网贷、以及信托、证券在平安的体系中占比还太小,银行比较平稳,但银行其实也得关注之前宝能以及其他的后续影响。

以上就是中国平安基金怎么样?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阅读小编的文章之后能够有所收获!

版权:本文由用户自行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供存储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了解详情>>

发布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