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医疗险等待期一般多久 百万医疗险都保障什么

前言近几年百万医疗险遍地开花,一年几百块就能买到百万保额,扣除免赔额,大病治疗100%报销,还能垫付,好像不用花钱。除了保障之外,很多人非常看重一点,就是续保。到期后还能不能续,能不能继续买,谁都不知道。一旦买不了,保障就中断了。很多朋友对

百万医疗险等待期一般多久 百万医疗险都保障什么

前言

近几年百万医疗险遍地开花,一年几百块就能买到百万保额,扣除免赔额,大病治疗100%报销,还能垫付,好像不用花钱。

除了保障之外,很多人非常看重一点,就是续保。到期后还能不能续,能不能继续买,谁都不知道。一旦买不了,保障就中断了。

百万医疗险等待期一般多久 百万医疗险都保障什么 很多朋友对医疗险的续保不够了解,以为条款说了能续保到 99、100 岁,就能一直买下去。

虽然绝大部分长期医疗险产品,在保证续保期间届满时,产品未停售,续保均需要保险公司的审核同意,才能继续续保进入下一个保证续保期间。

但是,即便如此,长期医疗险的续保风险依然存在。具体主要反映在涨价停售两个方面。

今天我们就带大家来看看医疗险为什么不能终身续保的问题。

一、可怕的医疗通胀

在讨论之前,我们首先要导入一个概念:医疗通胀。

通货*胀大家都比较熟悉了,至少也有一个大致的概念。

通货*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我们通俗的理解就是钱贬值了、变得越来越不值钱了,以前可以买一头牛的钱,现在只能买到一只喜羊羊。

医疗通胀就是医疗费用的通胀,医疗通胀的结果是医疗费用整体上涨,无论是门诊、吃药,还是住院、手术,价格都越来越高。

对于许多家庭来说,若没有很好的经济条件,医疗*胀带来的经济压力越难以承受,大病医疗费用可能比大病本身所带来的灾难更大,它很可能拖垮一个家庭。

医疗通胀的速度是怎样的呢?著名咨询公司美世发布过《2019年全球医疗趋势报告》,数据显示2018、2019年医疗通胀的涨幅,并对医疗成本通胀率和整体经济通胀率进行了对比,结合以往调研报告给出了分析成果。

数据来源:美世《2019年全球医疗趋势报告》

我们看到,当时中国的医疗通胀率是全国通货*胀率的4.4倍(9.7%÷2.2%)。

物价上涨大家都很熟悉了,10年前,100块钱还可以买许多东西,现在钱包里只有100块钱都不敢出门,当然,这个“钱包”包含了电子支付的钱包。而医疗通胀率,是普通通货*胀率的4.4倍!这是不是更恐怖?

上面的《2019年全球医疗趋势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的毛医疗通胀率高达9.7%。

如果扣除了一般通货*胀率,“净医疗通胀率”也有7.5%(9.7%-2.2%)。

这已经远远超出所有低风险理财产品的利率了,也就意味着,你投资赚的钱,可能连药价的上涨幅度都赶不上。

当然,医疗通胀也有可能不会一直在这个水平高位徘徊,近两年稍稍缓和了些。

AON(美国怡安集团)发布了“2022年全球医疗趋势报告”(谷歌翻译为“2022年全球医疗趋势率报告”)。

数据来源:AON《2022年全球医疗趋势报告》

红色框体部分英文翻译过来就是:(预测)医疗趋势率继续增长超过一般通货*胀,2022年平均净医疗趋势率为5.0%(与2021年相同)

在中国方面,2021年全年实际的医疗通胀率为7.0%。2022年全年中国预计的医疗通胀率(医疗趋势率)为7.0% 左右,与2021年持平,年度一般通货*胀率为1.9%,是预计整体经济通胀率的3.7倍。

数据来源:AON《2022年全球医疗趋势报告》

你看,医疗通胀确实要比通货*胀更为可怕!

因为医疗费用是每一个人随着身体素质的下滑、身体隐患的增加所必须要考虑的事情。而当时50万就可以解决住院以及手术的费用,现在可能100万都解决不了。

单单说7.0%这个数字,大家可能没什么感觉,我们计算一下:

若以“医疗通胀”7.0%的数字来计算,50年后,50万元的医疗费用大约只相当于今天的1.7万元,贬值像光速一样。

考虑到一旦得了病,医疗费用是必要支出。医疗通胀的存在,确实有能力直接摧毁一个家庭。

通货*胀使我们手里面的钱会越来越不值钱。所以,我们会顾及到通货*胀,会不断地投资保值增值,或者及时性的消费。

二、医疗通胀的原因

医疗通胀这么可怕,那么,医疗通胀为什么涨得这么快?造成医疗通胀的原因是什么呢?

美世咨询也总结了大概有这几条原因: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环境污染

医疗技术的发展

缺乏法规和监管机制

人口老龄化

G内更多会归结于医疗资源紧缺。

1.医疗机构

以公立医院举例。医院的资质评定依据医院的功能、设施、技术力量等指标,G内现有医院分为三级,每级再划分为甲、乙、丙三等,其中三级医院增设特等,故医院分为三级十等,级别越高的医院其水平、资源等也越多。通常三级医院大多集中在省会城市以及地级市,二级医院大多位于市辖区与县级区域,一级医院多位于街道、乡镇区域。

2.医疗人才

现在的医师普遍都是本硕连读,有的甚至还要求博士学历。医生这个职业对于专业能力以及知识水平的要求远远高于一般行业,高尖端医疗人才稀缺,人才市场供不应求,紧张的供求关系让人才费用成本加剧,也是导致医疗通胀的重要因素。

培养出一个专业的医师不是十年的寒窗苦读就够的,还要丰富的实践能力,以及门诊经验。这也是为什么医生这份工作是越老越值钱的。更何况,现在很多的年轻人都不愿意从事医生这份工作了。

3.药品、设备、器械、耗材等

以药品为例,医药公司总是会研制新型药品,新型药品的效果自然是非常好的,所以得到了很多病人的青睐。但是新药的研发费用是非常高的,一款新药的研发费用普遍在十几亿美元左右。

归根结底,羊毛出在羊身上。新药的研发费用终究还是要病人来买单的。一款抗癌药一个疗程的费用就要几万元,而且是医保所无法报销的。医药公司投入了那么多的研发费用,自然也是要把钱赚回来的。

三、医疗资源不平衡

我们更应看到的是,在G内,更主要还在于医疗资源分配不平衡。

实际上,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疗卫生体系,已经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网。

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2021年,全国总诊疗量达85.3亿人次,出院人数2.4亿人,医疗服务总量居世界靠前。2021年末,全国共有医疗卫生机构达103.1万个,床位957万张。

截至2021年底,我国卫生人员总量达到了1398.3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28.7万人,较2012年增长176万多人。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为3.04人。注册护士501.8万人。医护比为1:1.15。

我国的卫生人员配比,已经超过国际平均水平,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你看,我们平常都说医疗资源紧缺,其实并不完全是我们想象中那样。

但看起来,我G的医疗体系十分完善,医院数量也非常多。现实情况往往是病人都无法及时寻求到一张病床。

医疗资源其实是不缺的,到处都能看病开药打针做手术,只不过诊断对不对,疗效好不好,可能与我们的期待值差距较大,稀缺的是优质医疗资源。

医疗资源在我国省市地区的分布,和经济发展程度程度一样,存在不平衡的情况。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优质医疗资源越是集中。

大型三甲综合医院门庭若市,一*难求,营造出一个医疗资源紧缺的表象。

因为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匀,导致了大城市的好医院天天挤满了全国各地的病人。尤其在一线城市,无论是医疗环境还是医生的诊治水平都会比二、三线城市的水平高很多,更不用说四五线甚至县级乡镇广大农村地区了。

可以看到的是,北上广的三级甲等医院永远是人满为患,挂号、等床位都要排好久。而大量的二级医院,乡镇一级医院门可罗雀,医护人员长期闲置。

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现状:北上广占据的份额接近50%,另外分布区域集中在省会城市。经济不够发达的地区医疗资源匮乏,大量病人在等级医院排队,少量病人利用次级和基层的医疗资源。

未来几十年的医疗水平和费用我们无法预测,但可以预见的是,医疗需求在未来依然会快速增长。

四、如何应对医疗通胀?

医疗通胀的速度远远把通货*胀抛在了身后,世界各国都一样,并且都无法遏制。

正是因为医疗通胀的普遍性,我们需要正视和接受这个事实。

基于认知上的差异,普通人对医生在诊断的时候,要求做多项的检查项目十分不满。一方面,增加了病人的诊疗费用;另外一方面,医疗人员、设备、器械、耗材等方面的使用也导致了一定的资源浪费。

但是,需要理解的是,医生在检查项目上多做几项是为了更好的对症下药,我们也应该相信医疗资源在大部分的情况下都是在被合理且有效的利用的。

当然,医患关系、医疗事故等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那么,普通人该怎样应对医疗通胀呢?

选择名单中,我们要排除储蓄和理财产品。

通过储蓄或者理财产品来抵御医疗通胀,几乎没有可能。毕竟,要想实现10%以上的理财收益只有G票J金Q货W汇等金融工具,但这些工具往往伴随着高风险,不现实。

应对医疗通胀较好的方式就是保险了,保险的最大作用就是它的杠杆性,通过撬动一个比较大的保额,来实现风险对冲。

1.医保

普通家庭的财富增长速度达不到这么快。如今我们看得起的病,10年以后就可能看不起了。

国家医保对于老百姓来说是最稳妥、最靠谱的保险。

一定要缴纳医保。

虽然医保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也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满意,并且医保也是逐年上涨。但是,医保毕竟是国家的普惠政策,在减轻患者治疗费用方面,还是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医保能帮我们报销一定比例的医疗费用,间接对冲医疗通胀的影响,减少医疗费用上涨所带来的压力。

但只有医保,是不够的,作为普惠型的社会福利,它只能给我们提供最基础的保障。只能作为我们的防御体系中的基础部分。

医保确实减轻了我们承受的医疗费用。但面对大病,未能报销的那部分医疗费用,依然是一座大山,足以压垮普通家庭。

医保的报销额度实际上持续在提升,但提升的速度远远跟不上医疗通胀的速度,导致它始终无法满足多数人的大病医疗补充需求。

以前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依然如此。

所以,在个人和家庭的医疗保障体系中,医保注定只是基础,还需要商业保险进行补充。商业保险,无疑是最适合普通人的额外保障。

2.商业医疗险

在目前的医疗体系,面对当前的通货*胀和医疗通胀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小病可以靠医保,大病还得靠自己。

不少家庭早已未雨绸缪提前布好防御线,但也有的还在阳光下果奔。

商业医疗险可以用相对少的保费买到高保额,有效降低医疗费用上涨的负担。

这其中,除了中高端医疗险更注重就医环境和稀缺医疗资源以外,百万医疗险和惠民保,都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以大家最熟悉的百万医疗险为例,几百块钱的价格,上百万的保额,是医保的有力补充。生个大病,社保没报销的,大部分它都能报销。

不过,百万医疗险报销的是住院期间的医疗费用,而患重病后,除了治疗费用,也包括了出院后的康复、休养费用,同时因为患病而无法工作失去收入来源是个问题。而这些,是报销型的百万医疗险无法覆盖的风险。

3.重疾险

因此,我们还需要重疾险。

重疾险是赔付型,符合合同约定的理赔条件就能直接获得一笔可任意支配的保险金。这笔钱是用来解决上述百万医疗险无法覆盖的,出院后的康复、休养费用,因患病而无法工作失去收入来源这些风险。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家庭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医保降低基础经济压力,百万医疗险对冲医疗通胀,重疾险则补充经济/收入损失。

有了这样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医疗通胀还是基本可以抵御的。

当然,目前最重要的是多存点钱,保持现金流。假设还没配置商业保险,那应该要好好考虑一下了。尽早配置,以免在需要的时候,才后悔没有早做准备。并且,还有一个等待期的时间差。

4.理财险

最后,我们再来考虑理财险。

在建立了家庭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之后,还有闲钱;或者是在身体有状况,买不了商业医疗险和重疾险的情况下,可以准备一些理财险,防范未然。

虽然理财型保险的收益率远远没有达到10%的水平,但通过强制储蓄的收益,还是要比定存和国债高,并且保险具有独特的杠杆性;虽然理财险的杠杆也并不高,但是安全稳妥的理财方式,并且收益还不错的,其实不多。

五、百万医疗险为什么不能终身保证续保

医疗通胀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

那么,很多人会有疑惑:为什么重疾险可以保障终身,而百万医疗险却没有?

1.设计思路

首先,两个险种的设计思路完全不同。

重疾险依据的是重大疾病经验发生率作为概率基础来设计产品,赔付确定的保额。

根据中国精算师协会发布的《中国人身保险业重大疾病经验发生率表(2020)编制报告》:

这个概率是从4亿个承保的基础数据中总结而来,数据量足够大,足够稳定,可以说,得出的这个宏观数据,是足以信任的。

同时,重疾险的保额也是相对固定的,概率+保额,这两个数据可以构成保险公司开发重疾险的安全边际。

医疗险则采用完全不同的大数据。

医疗险的数据则复杂得多。打个比方,单说医疗费用,也会因为疾病不同,医院、药品、设备、器械、耗材、治疗手段等等的不同而变化非常大,同时还存在价格变动(包括医疗通胀、医疗技术进步带来的医疗费用上涨风险),这一系列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医疗险的定价或费率,都无法对未来作出一个精准的预估。

监管为了保护消费者,防止保险公司随意调价,是不允许保险公司随意调整医疗险的费率的。

但这样一来,也制约了长期医疗险根据市场调节费率的自主性,保险公司就不可能开发终身医疗险,即使开发出来,可能也无法获得监管的审批。

所以,一直以来,就没有哪一款商业医疗险可以保障终身。那么在无法保障终身的前提下,需要在市场上判断和甄选出续保条件相对稳定,或者是对我们有利的产品。

在2019年10月31号,银保监会发布了《健康保险管理办法》。

明确了长期医疗保险可以进行费率调整,应对疾病谱的变化、医疗技术进步带来的医疗费用上涨,并支持健康保险产品结构向长期化方向发展。

2020年年初,银保监会又向各保险公司下发《关于规范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

进一步对之前的《健康保险管理办法》中相关规定进行细分和指引保险公司执行,明确长期医疗险的定位。

监管确实放开了医疗险在费率调整方面的限制,也帮助保险公司清除了开发长期医疗险的部分障碍。但是,我们还是要认识到,保障终身医疗险的最大问题,短期内依然无法完全解决。

2.商业运作

目前国内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实现终身保证续保的商业医疗险。

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医保。相对于商业医疗险来说,国家医保的的核心竞争力就是终身保证续保或保障终身。

其实医保并不便宜,尤其是职工医保,即使是企业承担了部分,自己一年下来被划扣的钱也要好几千。居民医保便宜很多,但那是有G家大力的财政补贴在里边,同时报销比例也低一些。

百万医疗险在商业运作上与相互宝有点类似,统一的资金池,不区分年龄层。

但我们知道,年龄越大,医疗费用越高。

所以,医保同样是年轻人缴费来分担老年人费用的一个体系。当然,医保有财政补助,职工医保又是月缴,我们可能感觉不明显而已。

而商业医疗险没有这种补助,所有费用都需要消费者自己承担,保险公司要确保盈利和平衡大多数人的利益,就需要根据实际的理赔数据,去调整对应的费率。

比如:

药品越贵,治疗手段越先进,百万医疗险的理赔成本就会越高;

年龄越大,费率越贵;

不经过医保报销的,商业医疗险报销的比例也降低;

......

3.费率

10年、20年后的医疗花费会涨成什么样,没人能预料,更不用说预测4、50年,到一个人的终身了。

目前,最长期的百万医疗险,保证续保期也就20年(这里不包含防癌医疗险)。

现在的百万医疗险在30岁左右的价格也就三四百块,这个价格,多数人都觉得还能接受。

但60岁之后的价格,动辄上千;70岁之后,要三四千,可能就不是多数人觉得便宜的事了。

而且,你要知道,这里所说的价格,都是以有社保身份购买医疗险的价格,无社保情况下,还会更贵。

医保,包括居民医保,每年的基数都在上涨,这个无需多说。

正因为国家医保每年上涨,才能勉强维持医保目前的报销范围和报销比例,同时可以通过集采等商业和行政手段结合,将更多的药品、器械、耗材逐步纳入医保,让更多人受惠。

百万医疗险的报销与医保政策有很大关系,假设医保报销政策收紧,这部分压力一定会转移到商业医疗险上。

保证续保期限越长的百万医疗险,对于保险公司来说,风险越大。

保险公司收取保费的时候,不仅仅是我们所看到的保费收入,而是负债,它不仅是要保障你未来1年的住院医疗费用的风险,还要承担你未来5年、6年甚至未来20年内,不因健康状况或历史理赔情况而拒绝你的续保申请这个风险。

我们都知道,医疗险是核保zui严的险种,顺利投保医疗险的人群,都是经过保险公司筛选过的健康体,就算是特定、慢病类医疗险,也是设定了门槛(比如费率,或者除外承保)。那么,前期出险理赔的人,相对来说一定不多。

但是一旦出险了,这些健康状况已经出现问题的人群,就不会轻易退保/弃保,因为他们基本上已经与其他医疗险无缘了。

这种情况下,一是保险公司不能单独涨价,继续承担出险人群的续保和后续理赔的风险;二是集体涨价,就不会有更多的的健康体加入。随时间的流逝,理赔的占比会越来越高,终究有一天,理赔成本会超出产品新增保费,导致亏损。

保险公司不是慈善机构,但它还需要承担药品价格和医疗技术进步可能带来的医疗费用上涨风险。风险叠加,这款医疗险要继续营运下去,必然是进行费率调整,费率调整也必然是单边的涨价。

虽然,保险公司并不会针对单个或部分个体进行涨价。但涨价了,消费者总是不满意的。理赔过的人群不会轻易离去,但是年轻、健康的人群,大概率会转投市面上的其他产品。

不涨价,或者涨得少了,维持不了继续亏损,只有停售,保障期满后可以免体检或者免审核转投保险公司指定的其他医疗保险产品,但能一样么?没人能知道。

这种情况下,保险公司两难。即便想继续运作下去,最终可能也是吃力不讨好。

六、总结

基于此,保险公司也没有动力去开发保证终身续保的医疗险。

60岁之后,人们面临大病的风险开始步入高发阶段。在老年人医疗费用储备方面,起到作用的依然是终身重疾险。对于保险公司来说,终身重疾险在风险管理上更安全且简单,投保时就把保额固定下来了,不会因为医疗通胀、医疗费用的上涨而承担额外的风险。

数据表明,人的一生,患重大疾病的几率是72.18%。大病对于老年人来说,基本就是大概率事件,是需要提前做准备的。

因为没有终身保证续保的医疗险,到了年老时,基本上无外乎几种情况:旧产品停售了,续不上,新产品也买不了;经济压力大,或者涨价了,弃保;转投惠民保......

因此,这也是医疗险无法替代终身重疾险的原因。

实际上,终身重疾险具有“储蓄”功能,当然,储存的是“保额”,而非现金(退保拿回现金价值除外)。

提前存钱,其实跟购买商业保险(医疗险、重疾险)道理是一样的,当然也是解决或者部分解决未来(尤其是老年阶段)患病的医疗费用。但是,毕竟没有保险的杠杆功能。

关键是趁年轻的时候要有这个动作。

所以,不管有没有终身保证续保的医疗险,都不是关键,关键还是自己要提前“存”下这笔钱,而且是越早“存”,越便宜,代价越小。

否则到时候就算有可以终身保证续保的医疗险,真的到了老年的时候,也没钱投保或者续保。

Ps:

买保险,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要轻易买保险,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经济条件、生活习惯等等,通过对不同产品的横向、纵向比较,从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保险。

注:文中配图均来源于网络,与文章内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以上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百万医疗险等待期一般多久 百万医疗险都保障什么 '的探讨分享,希望大家通过阅读小编的文章之后能够有所收获!如果大家觉得小编的文章不错的话,可以多多分享给有需要的人。

版权:本文由用户自行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供存储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了解详情>>

发布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