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是真实历史吗?

电影中描述李白会相扑术,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历史上确实有记载李白喜爱剑术,《新唐书》中描述他“喜欢纵横术,击剑,为任侠”。李白自己也曾说过:“十五岁就喜欢剑术,曾遍访各地的英雄豪......

长安三万里是真实历史吗

在新近上映的电影《长安三万里》中,对李白的贬低抹黑,对高适的洗白贴金与虚构历史功绩,已经到了极令人不适的程度:1、片中说李白是商人之子,所以他自己和子孙世世代代,没资格参加科举。接下来具体说说

《长安三万里》深度解析:电影细节和真实历史对比,差别在哪?

2019年,《白蛇:缘起》上映。

打破了“动画是未成年人专属”的刻板印象。

票房口碑双丰收。

也让追光动画一炮打响。

之后,追光动画推出了《新神榜:哪吒重生》《白蛇2:青蛇劫起》《新神榜:杨戬》。

虽然未能达到《白蛇》的高度,但至少看得出它在尝试探索不同的风格。

今年,是追光动画成立十周年。

在这个节点,追光动画交出了属于它的阶段性答卷——

《长安三万里》

上映首日票房破亿,连拿3个靠前。

我记得最早看这部电影的预告,还是在《杨戬》的彩蛋部分。

说实话,在看预告的时候,我也没有太多的期待。

正因为对电影没有太多的预设,才会在电影开始之后,在168分钟里被深深的震撼。

1

以下是我的靠前观影感受:

《长安三万里》又可以叫《长安往事》或者《被嫌弃的李白的一生》。

从未想过一部动画会以这样的视角讲述李白的一生。

当然,追光的野心并不局限于此。

用李白,带出他和高适的友谊。

再以这两个人作为圆点,辐射出唐朝诗人的群像。

两个人的命运沉浮背后,是大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轨迹。

电影时长和《流浪地球2》相当,内容塞得满满当当,感觉跟看了一部唐朝回忆录一样。

你会为高适和李白的友谊所动容;

你会为他们的人生际遇而唏嘘;

你会被大唐盛世的景象所震撼;

你会为战乱后满目疮痍的山河而惋惜。

剧情可能有人觉得太流水账,但最后的主题升华还是很戳人:

诗在,书在,长安就在。

只要我们一直流传,文化就会一直存在。

曾经上学被要求全文背诵的诗句,如今被电影里的诗人深情地吟唱,那种感觉很奇妙。

更像一场打破时空,跨越千年的诗友会。

《将进酒》一出,鸡皮疙瘩起一身,唐朝诗人的浪漫和想象力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生于大唐,是他们的幸运。

长安三万里,中华五千年。

是我们的骄傲。

可以预见,《长安三万里》会是一部评价两极分化的电影。

如果你是动画爱好者,对文学有兴趣,对家国有情怀,对理想有憧憬,那这三个小时下来,你会觉得意犹未尽。

但是,如果你是严肃历史爱好者,生活理念偏现实主义。那么在这三个小时里你可能会如坐针毡,看不进去。

我也知道电影里很多细节都是架空,但我并不会因为它和部分历史不符,就全盘否定。

《三国演义》的文学形象也不是真实历史人物形象,但也不影响它成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看完这部电影,至少能让我想要主动去了解这些诗人在那动荡年代所经历的事情。

某程度上讲,已经说明这部电影是成功的。

如果你非要在一部商业电影里去学习历史知识……

那我只能说,你开心就好。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电影细节和真实历史对比,都有哪些差别。

因为我只看了一遍,难免总结得不全,如果大家有不同看法,欢迎在评论区里留言讨论。

2

首先是高适和李白相识的时间点。

在电影里,两人在二十多岁的时候,不打不相识。

而根据史料记载,李白是和杜甫在出游的时候,和高适不期而遇。

那年李白43岁,高适40岁,杜甫32岁。

由于大家都是诗人,志趣相投。

之后,三人就结伴一起旅游。

当时李白如日中天,杜甫和高适还是默默无闻,自感怀才不遇。

在电影里,高适在靠前次告别李白之后,就在长安认识了还是青少年的杜甫。

这也是历史爱好者批评得较多的一点;

杜甫在35岁之前,并没有去过长安。

甚至高适,也没有在这个点出现在长安。

而这个电影,最讨巧的一个点,就是从年老高适的视角出发,去回忆他和李白的“友情岁月”。

既然是回忆,就证明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

对某些回忆做出美化或者篡改都是很常见的。

所以,电影里出现所谓不符合历史的李白,仅仅只代表电影里高适个人的看法。

既然一千个人的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那为什么不能一千个人的心中就有一千个李白?

电影里虚构了高适和李白的三次分别,就是想向观众呈现两种不同的人生轨迹。

高适和李白靠前次去黄鹤楼。

李白诗兴大发,要写诗。

小二带他去看了崔颢写的诗。然后李白摔笔而走。

很多人觉得李白不应该是那么没有气度的人。

但我觉得,这里的李白不是因为嫉妒别人的诗写得好。

而是小二无意戳中了李白的出身,李白是因为这个才破防的。

高适靠前次闯荡长安无果,心灰意冷要打道回府。

但想起自己和李白的一年之约,还是决定先去一趟扬州找李白。

在扬州,高适认识了跟自己同样一腔热血无处撒的裴十二。

裴十二这个女性角色,应该是虚构的。

历史上只有一个叫裴十三的。

他是唐朝将领裴旻的侄子。

李白的诗、张旭的草书、还有裴旻的剑舞,被称为“唐代三绝”。

还有一种传闻,说李白是裴旻的徒弟,剑术为列大唐第二。

在李白向韩荆州自荐文章《与韩荆州书》中,他自称:“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

意思就是十五岁的时候,剑术已经很难遇到敌手了。

李白的友人也说过,一人一剑于集市击杀数人,这非绝顶剑术高手,不能办到。

而让李白剑客形象深入人心的,可能要归功于国民手游《王者荣耀》。

电影里李白刚出场的时候,就是一副剑客的形象。

吟诗喝酒、鲜衣怒马、仗剑天涯,太浪漫了。

和他晚年落魄的窘况形成强烈的对比。

在电影里,高适见证了李白的起起落落。

他第二次去长安赴约,是李白正处于人生的颠峰时刻。

李白如愿当了官,接触到了权力核心层。

这里电影用了《饮中八仙歌》的经典场面来表现唐王朝的繁荣,也侧面表现李白在官场的如鱼得水。

他蔑视封建礼教等级制度,不愿阿谀奉承,崇尚个性的自由和解放。

现实的黑暗,使他的理想幻灭。

官场失意,让他寄希望于入道。

电影里李白、高适、杜甫三人唯一一次出游,就是陪李白去紫极宫请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箓。

安史之乱,是高适和李白,甚至是所有人的人生分水岭。

高适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今天,短时间内晋升至淮南节度使。

他带兵收复云山城大败吐蕃是虚构的情节。

历史上高适做官名声不错,对老百姓很仁慈,但作为节度使带兵很失败。

他的继任者严武为人暴虐严苛,但带兵打仗有一套。

击败吐蕃七万人和收复元山城并不是发生在同一个时间点。

电影里把两个事件串联起来,变成是高适收复了云山城,设计困住了吐蕃七万人等严武大军支援围剿。

最后把功劳全部归于严武,自己卸甲返乡。

李白这边,出世后又入世,还被叛军永王招致麾下,站在了高适的对立面。

最后李白被抓入狱。

历史上高适并没有出面为李白求情。

这导致两人之后再没见面,老死不相往来。

电影里借程公公的话给出了一个偏美好化的猜测:

高适写信给郭子仪,让他出面救了李白。

但历史上记载救李白的,是宋若思、崔涣。

3

总得来说,高适和李白两个人的个人经历大抵是按历史来。

但为了增加戏剧张力,两条人物线交织的过程中做了许多艺术化处理。

看得出来,追光的野心很大。

之前的《白蛇》《青蛇》是新传说系列,《哪吒》《杨戬》是新神话系列。

属于为传奇故事赋新词。

而《长安三万里》是新文化系列的靠前部作品。

属于为历史人物换新颜。

让那些在课本上出现过的人和事,借助动画这个载体,融入中国风的传统美学,让它们在大银幕上重新“活”过来。

这等于是开创了一条属于中国动画的全新赛道。

追光动画成为靠前个吃螃蟹的人,坚定地踏出了靠前步。

长安三万里vs真实历史。 需要说明的是,史书和古籍里记...

电影中描述李白会相扑术,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历史上确实有记载李白喜爱剑术,《新唐书》中描述他“喜欢纵横术,击剑,为任侠”。李白自己也曾说过:“十五岁就喜欢剑术,曾遍访各地的英雄豪杰”。(《与韩荆州书》)他还曾想拜当时的剑术大师裴旻为师,但未能成功。至于他是否真的拜师,不得而知。

电影中描述李白杀过人,但历史上并未记载此事。只记载了他“为任侠”。(《新唐书》)。李白自己曾写过一首诗,描述为朋友两肋插刀,手刃歹徒。(“托身白刀里,杀人江尘中”,《赠从兄真阳少府皓》)虽然这首诗出自诗词,但真实性仍待考证。

《李翰林集序》中记载:“李白年少时曾行侠仗义,多次手刃歹徒”。但究竟是否如此,需要读者自行判断。电影中描述李白和高适青年时相遇,成为至交好友。历史上只记载了40多岁时,李白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与落魄的杜甫和高适相遇,一起喝酒游玩。杜甫曾感叹自己炼不出仙丹,感到羞愧。“未就丹砂愧葛洪”(《赠李白》)。

历史上并未记载李白和王维见过面。两人同在长安,由玉真公主举荐,却没有留下任何交集。有人推测他们不和,甚至是情敌,都喜欢玉真公主。当然这个可能性比较小。

历史上并未记载高适救过郭子仪,也没有提到李白从旁辅助。只记载了李白救过郭子仪:“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曾犯法,白为救免”(《新唐书》)。后来李白附逆被问罪。电影中描述高适暗中联络郭子仪帮忙。

《长安三万里》:捏造历史,抹黑李白,吹嘘高适?

在新近上映的电影《长安三万里》中,对李白的贬低抹黑,对高适的洗白贴金与虚构历史功绩,已经到了极令人不适的程度:

1、 片中说李白是商人之子,所以他自己和子孙世世代代,没资格参加科举。

真实历史中,唐朝不止是禁止商户之家科举,同时也禁止商人子弟为官。「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有市籍者不得官,父母、大父母有市籍者,亦不得官」

李白的一个堂祖父当过济南太守(《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一个堂叔父当过任城县尉(《对雪奉饯任城六父秩满归京》),一个堂兄当过中都县令(《别中都明府兄》),

一个堂叔父在嘉兴县任职,后贬还长沙(《秋于敬亭送从侄游庐山序》「初,嘉兴季父谪长沙西还,时途拜见,预饮林下」),

足以证明他这一支陇西李氏旁支族人,虽然称不上家世显赫,只能出任地方官僚,但也绝不可能是连科举都不能参加的商户,更不会是某些历史发明砖家臆想的“西域胡人”“从西域潜逃回四川”云云……

2、 片中说李白的靠前段婚姻,是为了出人头地,去前宰相许家当赘婿,心甘情愿自己的子孙,从此改姓许,还为此求教于孟浩然,

孟浩然避而不见,乘帆东去,而李白还自我感觉良好地认为,孟浩然是专程去扬州提示自己,

才有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

高适同样竭力劝阻李白无果,与之告别。

后来,老年李白又再次“入赘”到了前宰相宗家,还顺便给一个县令汪伦写(卖)了首诗,也恰好被高适看到。

然而,真实历史中,李白这两段婚姻,是许家、宗家这两家过气的前宰相府,与李白这个大诗人的联姻,一个得名,一个得利,各取所需,并没有什么不匹配。

唐朝不同于前代秦汉,后世明清,在于他的官员爵位是不世袭的:比如高适祖父追封渤海郡王,他自己就是个白身,后来做了**,才封了个渤海县侯,一样传不了子孙。

所以,区区前宰相府,子孙没有**显爵,说过气就过气了, 李白也根本没有让自己的子孙改姓妻家, 他和发妻许氏的子女,一个叫李伯禽,一个叫李平阳,

子女改姓妻家,这才是古代“赘婿”的根本标识 。某些讽刺李白“吃软饭”“入赘为生”,本就是网络烂梗,本就是厚诬先贤,居然还能拍成电影了!

3、 片中的李白,是好高骛远,到处攀附达官显贵,一受挫折,就醉生梦死,沉迷醉乡,哪怕终于当了官,也喝酒游乐,不务正业。

反而高适,是勤能补拙,常年累月种地读书,到了边塞不当幕僚,甘愿做骑兵小队长,深入敌后长达一年,战场冲锋陷阵,又是写「美人帐前犹歌舞」,讽刺张守珪等边帅,

他在驿站见到被安禄山兵将追杀的李白,又救了延误军机要被斩首的郭子仪,而且是为了救郭子仪,才和哥舒翰订下“十年之约”,不得不在十年后做其幕僚。

而且,高适还高风亮节,哪怕当李白成了翰林学士天子近臣,也没有借他关系给自己谋官,而是看不惯长安一众诗人的奢靡生活,就告辞归乡。

然而,真实历史中,高适到边塞三年,多次向信安王、张守珪等名将求官,就是一心要当幕僚去的,然后得他们的举荐,走上仕途。

一直到高适46岁时,得到睢阳太守张九皋荐举,科举中第,得了个九品封丘尉,三年后就嫌官小不做了。到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的旗下,做了幕僚之首掌书记,这才是得偿所愿。

所谓“李白被安禄山兵将追杀,驿馆遇高适”,纯属子虚乌有。

劝阻哥舒翰斩杀郭子仪,明明是李白求情,和二十多年后,郭子仪自请用自己的节度使官职、平乱大功,换回李白性命,这是历史上难得的一段文武佳话。

《新唐书》:“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翰林学士李公墓碑》:“(李白)客并州,识郭汾阳于行伍间,为免脱其刑责而奖重之。后汾阳以功成官爵,请赎翰林,上许之,因免诛,其报也。”

片中让高适去策马飞鞭,日夜兼程,高喊“刀下留人”,——当面抢功劳,属实是无耻之尤了。

4、 历史上的潼关之战,明明是 哥舒翰 轻敌冒进,20万精锐唐军,中叛将崔乾佑伏兵而惨败,河西陇右两镇精兵几乎全军覆没, 成建制逃回的只有八千余人,

潼关天险失守,长安不设防而沦陷,间接导致河西陇右空虚,轻易被吐蕃攻取,沦陷胡尘百年之久。

单此一战,屈膝降敌、苟且偷生的哥舒翰,就和唐玄宗李隆基一样,堪称千古罪人!

高适这个 掌书记 ,可并非只是名面上的从八品小吏,而是掌管一镇军政事务、参谋机要的军中幕僚长,由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记室参军演变而来,就是“入幕之宾”这个成语的由来。

唐朝到五代,节度使任命一个掌书记,是要专门“下聘”的,而且和节帅是同食同宿,同上战场,寸步不离,所以只有心腹中的心腹,才有资格担任。

如冯道这个“六朝宰相”起家,就是因为担任了唐庄宗李存勖的掌书记。

所以,作为潼关唐军“参谋长”的高适,在这场惨败中同样难辞其咎,哪怕凌迟寸割,诛其三族,亦难谢二十万将士之冤魂!

他是身负重罪,一路西逃,*治投机唐肃宗李亨,帮助其政斗夺权,才在半年功夫就摇身一变,成了一方节度使。

而片中却把哥舒翰的误国罪责,尽数洗白,还把他塑造得临危无惧,宁死不屈,实在滑稽。

5、 李白投身永王李璘幕府,同样是为了平危定乱,一展才华,可以批评他战略眼光欠佳,可以批评他不懂军务还无自知之明。

但较真说,高适和重用他的主君、唐肃宗李亨,一个发动*变,自立为帝的太子,一个出卖都城和百姓,向胡人借兵说【 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 】的无耻卖国之徒,究竟正义性和合法性又何在?

说白了,李白和高适,永王李璘与唐肃宗李亨,谁是定乱功臣,谁是反贼叛逆,不过【成王败寇】而已。

高适作为此战主帅,对沦为阶下囚的故友李白,是明哲保身,冷淡漠视,根本不曾发一言,对竭力营救李白的李妻宗氏,同样拒不相见,同时还把多年来与李白的诗文唱和 ,付之一炬。

全凭了郭子仪这个李亨真正倚重的擎天柱石,舍命相救,才让李白逃得一命。

而片中的高适,又是对李妻宗氏关照有加,又是通过侍童去训斥和羞辱李白,

以上就是长安三万里是真实历史吗?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阅读小编的文章之后能够有所收获!

版权:本文由用户自行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供存储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了解详情>>

发布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