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土重来未可知的上一句是什么?

题乌江亭唐代: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能够忍受失败和耻辱的才是真正男儿。江东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若......

卷土重来未可知的上一句是什么

唐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辉煌的成就之一,历来被各代文人所推崇。唐诗风格多变,有豪放悲壮,也有深邃沉郁,有浓艳瑰丽,也有淡雅静谧,总之,你想要的样子它都有。在古言逐渐远去的今天,唐诗......接下来具体说说

唐诗闲读:“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如何面对挫折和失败,我们前面说过文人的例子,唐代诗人里有个经典的就是刘禹锡,他在面对挫折时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于是他终归获得了“前度刘郎今又来”的机会。我们说刘禹锡是挫折和失败面前真正的强者,是历尽苦难、痴心不改的典型,贬了23年也没有被最终打败。这样的文学家、诗人例子可以举很多,刘禹锡最有代表性。

(战场上的拿破仑)

其实,中外*治军事历史上各有一个武人的经典例子,世界史上经典的例子是拿破仑,当他靠前次被赶下皇位流放荒岛之后,他逃了回来,很快聚集了自己的兵马,夺回了皇位,虽然夺回皇位仅101天就又在滑铁卢兵败,再次流放到更远的荒岛上,但他终归“卷土重来”了一次。据传说,他仍有机会逃回,只是他没有选择逃回,放弃了。在中国史上经典的例子就是项羽,项羽自刎乌江是人尽皆知的事,甚至各种戏剧里都有《霸王别姬》的故事,是一个经典的曲目。

(张国荣、张丰毅版的《霸王别姬》)

项羽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勇武至极的战神式的人物,他有多勇武呢?据《史记》载,项羽在与自己心爱的女人告别之后,靠前次突围,大概还有800多士兵跟随,包围他的是5000汉军,当他乘夜色带兵突围几乎逃掉时,被当地人故意指错道路走入沼泽又被汉军围住,项羽二次突围,此次仅余100左右随从,二次突围之后,汉军又再围住,仅余28个随从,被上千汉军围困山上,项羽亲自部署,设立三个作战目标——“溃围,斩将,刈旗”(突围,斩将,夺旗),29骑还敢分兵!何其自信!结果,项羽以仅损失一骑的代价,全部实现三个作战目标!这是他第三次突围,何其勇武!

(京剧《霸王别姬》)

第三次突围之后的项羽来到了乌江边,这时,乌江亭长劝他说:“江东虽小,土地千里,民众数十万,足够称王的,希望大王急速过江,现在这里只有我有船,汉军即使追到这里,也没有办法渡江。”出人意料的是,这时的项羽却说:“上天要灭亡我,我为什么还要渡江呢?况且我(当初带领)江东的子弟八千人渡过乌江向西挺进,现在无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继续拥我为王,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呢?即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难道不在心里感到惭愧吗?”于是,将坐骑赠给了亭长,自杀身死。

(现在的乌江亭)

这当然是一个让人惋惜的故事,到了中晚唐的杜牧,写了一首诗跟这件事有关,诗名《题乌江亭》,全诗如下: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先扫地理问题,诗题中的“乌江亭”在现在的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就是西楚霸王项羽自刎的地方,诗中所谓的“江东”是指从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自汉代到隋唐这里一直被称为江东,因为在这里长江折向东北方向而流,基本变东西流向为南北流向,因此又有“江东”、“江右”的称呼。

(江东)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我们听《三国演义》,听《岳飞传》等评书,常常到到打败的将军回来,被元帅安慰,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实际情况下,打仗的相关因素也确实很多,胜败的确难以在战前预料,能够忍羞受辱负重前行,才是真正男儿。不然,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的刘备就不会有后来的蜀汉政权了,兵败赤壁、征西凉“割须弃袍”的曹操也就不会有那么大的成就了。

(古战场上的项羽)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江东地区子弟人才济济,如果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的最终结局,谁输谁赢还很难说。“卷土重来”现在已经成为成语固定下来,源头就在杜牧这里,如果项羽当初接受亭长的建议回到江东,聚拢人才,重整旗鼓再杀回来,后来的历史是否改写真不好说。可惜这只是“如果”,当时的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向来被后人高度评价,评价他有气节,是真英雄,杜牧不这样认为,他觉得项羽是不肯放下架子,是死要面子,这里是惋惜,是批判,也是讽刺,总之是不落窠臼,不落俗套,这是“旧事见新”的写法。但实质上,项羽这个人有他自身的问题。

如果我们现在冷静下来分析,项羽是典型的尖刀连连长式的人物,给他三百精兵,他能打败数千的敌人;如果给他三千兵马,他能打败上万的敌人;如果给他三万人马,他也还是只能打败三万的敌人;那么,如果给他30万大军,他一定打败仗……他的长处在于“突击”,是猛将,不是元帅式的人物,宋人胡仔在评价这首诗时说项羽……“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他认为项羽已经失去人心,他不可能再卷土重来了,杜牧的翻案诗写得不对。

(影视作品里突击的项羽)

但我们现在来看这首诗,其宣扬百折不挠精神的作用是积极的,项羽是不是能够“卷土重来”暂且不说,总归杜牧的这首诗里的“败不馁”人生态度是有积极意义的。历次《中国诗词大会》中,选手们挑战失败时,下场诗里经常会提到这两句,真的提气,真的鼓舞人心。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题乌江亭

唐代: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能够忍受失败和耻辱的才是真正男儿。江东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胜败这种事是兵家难以预料的事,但是能够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男儿。

首句直截了当的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做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此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辱”,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正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能拔山,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实在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江东的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如项羽愿返江东可能卷土重来。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无面见江东父老”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的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它的意思是说,如果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一、二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从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评、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此诗与《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题乌江亭》: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唐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辉煌的成就之一,历来被各代文人所推崇。唐诗风格多变,有豪放悲壮,也有深邃沉郁,有浓艳瑰丽,也有淡雅静谧,总之,你想要的样子它都有。在古言逐渐远去的今天,唐诗依旧热度不减,虽然我们大多不能作诗,但与人交流中说几句唐诗出来,还是会惊艳一方时光。

唐诗,顾名思义,是唐代的诗,当然后代也有一些出类拔萃的诗作,但相比唐朝时诗的辉煌后者就差之远矣了。唐诗的发展与唐朝的兴衰有很大的关系,像杜甫写的盛唐景象: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到了中唐却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样的凄惨之言了。

一般来说,世人将唐诗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 初唐(公元618-712年)、盛唐(公元712-765年)、中唐(公元766-835年)、晚唐(公元836-906年) 。每个阶段唐诗的风格都有很大的不同,国事兴衰,关系着诗人的心境,诗人写诗也总是离不开家国天下的。而今天,我们说的一首诗就是诗人路过乌江,追古思今写的一首议论战争成败的诗。

公元803年,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大诗人杜牧出生在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一个世代官宦的世家大族里。杜牧的先辈很多都是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有的是*治家,有的是史学家,还有的是边塞名将,杜牧继承了这些家族荣耀,并且将杜家的声望提高到了另一个高峰。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杜牧不用像高适等人为了生计和读书而犯愁,他的童年生活是富裕且快乐的。受家庭文化的熏陶,杜牧在读书上也有很强的天赋,他从小就经常得到长辈们的夸赞。在他二十岁的时候,他已经 博通经史,尤其喜欢治乱与军事 。因为祖父和父亲的人脉,他得到了很多朝廷大儒的指点,学问进步很大。在他二十三岁的时候写了闻名天下的 《阿房宫赋》 ,杜牧成为了当时有名的青年才俊。

文宗大和二年(828),杜牧二十六岁,参加科举考试登进士及第。二十六岁,也许是靠前次参加科举考试,竟然能一举中进士,杜牧不愧为“ 学霸”。 如此年轻的他,就连他的前辈杜甫、岑参等人也要汗颜吧?杜牧的前半生很顺利,靠着家世和自身所学,一路披荆斩棘,名动天下,当然他后半生过的也不差,只是因为心中抱负无法实现,有点意难平罢了。

言归正传,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杜牧游乌江所作的诗。

题乌江亭

唐代: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创作背景 :公元841年(会昌元年),杜牧被举荐为黄州刺史,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市长,在他上任路上经过乌江时,想起曾经的西楚霸王在乌江兵败自刎的典故,心中有感而发于是写了这首诗。

诗的靠前二句,杜牧说胜败乃兵家常事,没有人能预料准确,只有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男儿。第三四句,杜牧举了一个反面例子,说当年的项羽因为垓下之战失败而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不肯过江东才自尽而死。如果他肯忍受失败和耻辱,渡过江东,依靠江东的那些才俊子弟,卷土重来的话,楚汉之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杜牧写这首诗的历史背景是唐朝看似中兴的时期,实际上当时中兴无望,面对藩镇割据、朝争激烈,大唐内忧外患严重,杜牧心急如焚却又无能为力。杜牧写这首诗是想告诉天下人要努力奋斗、百折不挠,不要轻易言败,也是一首 自勉 的诗。

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杜牧有才学也有*治能力,但生不逢时,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他有了放纵自己、沉迷享乐的心思,但在看似随波逐流的外表下有一颗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

我很喜欢这首诗,因为这首诗告诉我们面对困难挫折要 百折不挠,永不言弃 今天,我以此诗,与诸君共勉!


以上就是卷土重来未可知的上一句是什么?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阅读小编的文章之后能够有所收获!

版权:本文由用户自行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供存储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了解详情>>

发布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