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聪慧哪里人?

总策划:程李撰稿:韩佳连续下滑的中国汽车市场,仍然没有出现好转的迹象。7月初,作为中国自主品牌领头羊的吉利汽车宣布将全年销售目标下调10%。这是国内靠前家公开宣布下调销售目标的汽车......

安聪慧哪里人

接下来具体说说

极氪安聪慧 灰与橙

对普通人而言,从0到1本身就是最难的,但安聪慧实现了许多个从0到1,在51岁时,还能丢掉过往,再来一遍从0到1。

作为一个体系内的连续创业者,他既参与了吉利的成长,也可以全力改*,再造一个颠覆的新品牌极氪。就像极氪的品牌色系,大片的灰色中间有一抹橙色,灰色是强大的基础,橙色是勇敢的进击。

安聪慧,就是那抹灰色中的橙色。

文| 李希

编辑| 新言 金匝

摄影| (除特殊标注外) 尹夕远

颠覆

听到安聪慧的话,在场的人露出为难的神色。

那是极氪初期的靠前款产品规划会。关于产品最基本的雏形,大家已经都有了共识:一辆提供最舒适出行体验的豪华车,价格在30万上下。但工程院提出「把空气悬架应用在新车上」时,不同的声音出现了。

技术层面上,空气悬架是一个精妙的存在,它能够根据路况和车速,空悬和cdc(连续减震控制系统)的组合动态地调整车身高度和阻尼,实现最佳的行驶体验,但由于成本过于高昂,是百万级豪车才有的配置。

这场讨论持续过一段时间,那时极氪分为了两派,一派是面向电动车用户的工程院,激进支持上空气悬架,因为会带来产品力的越级提升;另一派是倾向保守的市场部门,「如果规划错了,用户不买账,怎么办?」

这是一项巨额开销,推进空气悬架的项目,一度因为财务压力过大,在开始后又出现过一段停滞。

有一天,安聪慧找来几个部门的负责人,语气和缓:「空悬还是要上呀。」大家知道,他想好了。

于是事情就这么安排下去了。在安聪慧看来,这不是一个单纯的配置或成本的问题,这是一个将奠定公司文化的选择:极氪要做一家怎样的企业?如果在最初的产品规划上就有所保留,那么四平八稳的极氪,只能是一个平庸的极氪。

整个行业适逢百年未有之变局,各路玩家跑马圈地。安聪慧说,极氪想要杀出重围,创业成功,它没有退路,必须释放全部能量,顶住多大的压力他都不在乎。

市场部的灵魂拷问还是要回答的,「工程师永远选择炫技,什么都要较好的。但是空悬的市场需求到底有多大,你们调研过没有?」

仍然是在这个会上,安聪慧反问,「一个极致的产品,你担心它没有市场吗?」

顶住财务红灯,2021年4月15日,极氪001正式发布,人们靠前次发现,在一款30万元区间的车型上,历史性地出现了可升降的空气悬架。有媒体形容,极氪001是极氪的灵魂车型,小众、极致、不走寻常路,上市的第二年(2022年)仅凭这一款车型交付了七万多台,「一款车单挑别人家全车系销量总和。」

极氪001

后来回忆起那个时刻,安聪慧说出这样决断的依据:「行业发展这么快,噪音那么多,我要做出正确的判断。」

有人说,安聪慧有时候就像极氪品牌色系里一抹跳跃、惹眼的橙色,跳跃,无畏 ,使人惊讶。

极氪本身并非吉利临时起意要做的品牌。7年前,当领克的路径基本清晰时,吉利就在想下一步的道路。比如吉利内部很早就提出,到2019年,95%的车将是新能源车型,虽然这个预测暂时还没有实现,但现在的形势,足以体现吉利在战略上的前瞻性。7年前,吉利开始着手准备极氪项目和吉利的靠前个纯电专属架构浩瀚SEA。尽管当时品牌名还不叫「极氪」,但一切都在逐步成型。

2021年3月,极氪品牌成立,安聪慧主动请缨,担任CEO,传统汽车行业的老将,跨界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新派人物」,他是靠前个——担任吉利汽车集团董事长的同时,兼任极氪CEO。当时的安聪慧51岁,身边人问他,「你这是又一次创业了?」

但那个时刻的安聪慧,要面对的,不只是一个51岁的创业者要不要跨入新赛道的问题,更多的是,他曾参与打天下的吉利要怎么走。

新能源是大势所趋,吉利无法回避,某种程度上,作为中国的自主品牌,吉利要做什么选择,能否找到一条路径,能不能跑出来,都是外界瞩目的问题。这甚至都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必须得做的主观题。

极氪创立之后,外界将安聪慧和极氪归为「创二代」。后来,长城推出机甲龙,长安也孵化出阿维塔,都是这类模式的产物。但非常不同的是,极氪并不是内部孵化,而是选择与吉利拆分,*运营。

极氪的产品副总裁徐云觉得,拆分代表着一种决心。「像大众、奔驰、宝马做新能源,他们要不停地去解释,我是可以做电动车的,太费劲,极氪是直接就换一个身份,对市场消费者的心智教育成本很低。」

同时,极氪又有着吉利给予的强大优势,这也是那抹橙色背后强大的灰色。2021年7月2日,极氪现金作价8亿元人民币收购CEVT(中欧汽车技术中心)100%股权,900万元人民币收购浩瀚能源30%股权,8.6亿元人民币增资宁波威睿。CEVT拥有2000多名技术人才,每年运营费用达到了3-4亿元,而浩瀚架构,光开发费用就达到了200亿元。

一位专业的车评人曾感慨,「蔚来李斌说造车事业『没有400亿干不了』,小鹏成立的前6年里,也花掉了500亿。而极氪用不到17亿,晚上之间拥有了总价值数百亿元的研发中心、浩瀚架构和电池中心。极氪的后台搭建效率有多么可怕。」

带着这些愿景、优势、挑战,安聪慧站上新赛道的起跑线。他的选择是继续颠覆——大多数新品牌的打法,是从SUV开始,这是受众群体最广阔的一个细分市场,有利于新品牌从零开始,树立认知度。但安聪慧为极氪选择的首款车,是一款售价较高、国内市场并不多见的豪华车型——猎装车。

在汽车的发源地欧洲,猎装车意味着蕴含了相对复杂的技术,价格在普通豪华车之上,面向的也多是顶级高收入者。第二款车,极氪依然我行我素,极氪009是一款售价在50万左右的MPV。

徐云经历过无数次用户调研,「为十几万的车调研时,七八个人坐一块,总有一个人会变成意见领袖,另外这些人会被他影响」。也就是说,主流车型的车主需求相对统一,你只要按图索骥即可。但是在为极氪产品做前期调研时,徐云发现:「每个用户都非常有主见,同一种设计,有人说不好看,有人说好看。」这意味着,豪华车的受众往往拥有自己的品味、格调,有自己的标准,并且轻易不盲从。车企在选择设计方案时,踩雷的风险也相对较高。

开局就做豪华车,做最难的事儿,这是一个颠覆者的决心。

极氪009

从0到1,再从0到1

2017年,吉利新车型上市,为此举办一系列宣传活动,其中一个叫「向上马拉松」,邀请明星、运动员、吉利的员工参加爬楼——有101层高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当时,47岁的安聪慧正担任吉利汽车集团CEO,也是执掌车型生产研发的靠前人,他也参加了活动,作为领跑人站在起点线上。

张家明当时是安聪慧的秘书,他记得,原本的计划中,上海中心大厦的20楼有一个小门,安聪慧只要爬到20层,就可以从小门出去,坐电梯到101楼。但等活动真的开始,发令枪响,张家明坐电梯到20层,左等右等,人都没有来。张家明急了,问楼层里的安保人员有没有看到「领跑的那个」,安保说:「早就上去了。」

最终,张家明在101楼等到了扶着楼梯把手艰难地爬上来、气喘吁吁的安聪慧,「爬到20层身体没什么感觉,我想再挑战爬一爬」。相比专业运动员用时20多分钟,安聪慧用了34分56秒,比明星和吉利员工快了5、6分钟。他出了很多汗,本来做好造型的头发全塌下去,张家明赶紧找了个房间,让他冲澡、换衣服,再参加颁奖。

直到今天,张家明都不能理解,为什么安聪慧一定要爬完。「我相信你能爬到终点,但你不是来参加运动的,你是来宣传我们产品的,结束了以后你还有采访,你还得给人颁奖」。后来他想明白了,那就是安聪慧的特质:「参加了一个比赛,他不会中途就走了,他一定要赢,他就得冲过终点线。」

如果普通人的胜负欲是1,安聪慧的胜负欲,很可能是100。

安聪慧是新*人,中学时代,他是库尔勒少体校队的长跑运动员,有几年时间,每个早晨和下午第二节课之后,他就得去体校训练。训练的时期,他参加过许多次地区的运动会或比赛,「比赛的目标就是想办法拿靠前,想办法破纪录」。

与那些更看重爆发力的项目不同,长跑考验速度、耐力和策略,运动员要学会让跑动和呼吸的节奏稳定,保证身体需氧量和供氧量的平衡,直到最后的冲刺。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得有不服输的一种坚持,那口气一定要在,要不断挑战自我,那口气很重要」。

一个胜负欲极强的人,会把不是比赛的情景变成比赛。安聪慧喜欢开车,每次公司的新车试驾,他都要参与。但没有人愿意跟他坐同一辆车,所有人都知道,「安总开车太快了,他才不管你会不会吐」。

正是这种特质,支撑着安聪慧从一个工厂经理,逐步成长为吉利集团的核心人物。

2009年,国产汽车还在合资车的阴霾下艰难求生,安聪慧主导的帝豪车型刚刚上市,极氪产品副总裁杨大成当时在吉利工作,他聚餐时听到了安聪慧的一句话:「我们要把中国的汽车做到老外的水平,卖到全世界去。」这句话让他颇为震动,他有相似的情结,但没有勇气讲出来。安聪慧就在这个时间点,像班主任布置作业一样说了出来。

极氪产品副总裁徐云也曾在吉利工作,与安聪慧共事多年,在她印象里,安聪慧的口头禅是:「我们为什么要做老二呢?」燃油车内卷的那几年,徐云和同事都觉得,做老二也挺好,但安聪慧不这么觉得,「他一定要做靠前」。

吉利靠前次尝试造SUV时,战略相对保守,作为奠基之作的博越车型,一年的产能限定在5万台左右,但安聪慧坚持要在宝鸡新建一个年产能30万辆的工厂。不少员工心里直打鼓,自己人看自家的东西好,但市场真的认可吗?

没想到,工厂刚建完,博越的月销量就从5000辆直冲上3万辆大关,至今仍是吉利最畅销的车型之一。到那时,才有人认可,充沛的产能很大程度上拉动了市场的信心,也为此后的交付做好了准备,「没有宝鸡工厂(的这个决策),博越不可能成功」。

2016年,吉利与沃尔沃合资推出领克品牌,正是燃油车技术革新的窗口,在大多数品牌都采用日本爱信的AT变速箱,或是已有的CVT产品时,安聪慧坚持要自主研发DCT变速箱,应用在领克的产品上,当时,国内还没有这样的先例。

当时,领克CTO至少找了安聪慧20次,他觉得,创立一个新品牌,靠前件事就是要把品牌打响,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他建议做一个变速箱的备份,降低风险。

张家明记得:「无论天说地说,都没用,(安聪慧)绝对不同意,公开的场合不同意,开大会不同意,开小会也不同意,项目组单独到办公室来找也不同意。那个时候,安总就是一个想法,13亿人都没搞过,如果今天我们心里打着退堂鼓,这件事情是不可能搞成功的。」最终,DCT变速箱的研发也真的成功了。

少年时代的经历和吉利提供的机会,让安聪慧不断地从0到1。在吉利内部,安聪慧创造出许多奇迹:靠前次把吉利汽车售价的中位数从5万抬升到10万、20万;靠前次在吉利内部创立高端品牌领克;靠前次由国产品牌自主研发DCT变速箱……

如果说吉利体系存在一个可以连续创业的人,那就是安聪慧。

摘下白手套

连续创业的安聪慧,也不得不面临随时发生的变化,比如,他最终摘下了那双不离身的白手套。

在吉利的许多年,安聪慧是一个对产品有绝对理解的产品经理,他清晰地知道自己要对标的是谁,知道吉利要造什么样的车。他随身携带一双白手套,只要戴上手套摸一摸、看一看,就能知道一辆车的问题在哪里。他是准确的、严厉的,他提出的问题,团队里的技术人员没有解释的空间。

但当他成为极氪CEO,他开始慢慢问得多,说得少,不管是谁提出来的意见,他都会沉默着思考,许久之后再回答:「我好好想想。」

为什么要好好想想?吉利体系极氪提供了强大的优势,但也代表着传统汽车行业的一种惯性——这是一把双刃剑,考验着操刀者的智慧。

更准确地说,极氪是吉利的「二次创业」,也是安聪慧本人的二次创业,从组织架构到产品逻辑、和用户沟通的习惯,他要从吉利的安聪慧,进化成极氪的安聪慧。

从前的安聪慧,一个人做正确的决策,现在的安聪慧,学会了重要的词:共创。

吉利时期,曾向安聪慧汇报的只有七八位高管,但极氪的管理更加扁平化,他分管的人增加了一倍,有大约17位。对安聪慧来说,把每个人的意见都听完是件艰苦的事情。

一次高层会议,几个VP因为一件非常小的事情吵了起来,始终没有达成一致,极氪产品副总裁杨大成看到安聪慧露出了一种无奈的表情:「感觉他想说,这么点小事,你们的格局在哪儿?放在以前的话,他会自己去做决策,但现在我们要共创、共享,他得耐心听大家讨论完。」

安聪慧特意设置了「裸心会」,如果团队里有人不满意公司的决策,不满意伙伴之间沟通的状态,可以在裸心会上直接说出来。

在安聪慧的理解中,极氪也不再是一家制造型企业,而是一家多元、共创、平等的科技型公司。团队人员组成很丰富,17位高管中,只有大约五分之一的人来自吉利,其余的都来自外部。极氪全部的员工里,有的来自互联网公司、芯片公司,有的来自快消行业,还有一些在海底捞工作过。

极氪不再给高管设立单独的办公室,即便是副总裁,也要跟普通员工一样在格子间里办公。整个公司「去总化」,大家不再互称总,而是叫花名,比如安聪慧,花名叫「聪聪」。

杨大成有在吉利的工作经历,来极氪后,他深深感觉到,「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他身体不好,因为脑供血不足,上班时间会打瞌睡,「要是有自己*的办公室,你自己做点什么事情,打个电话、偷个懒啥的,别人都不知道,对吧?」现在,坐在大家中间,一个副总裁趴桌子上睡觉,肯定是不太好的事情。靠前次不被叫「杨总」,靠前次不配备秘书,他正在学习自己安排事情,亲自处理每一个细小的业务。

更大的变化在于,产品逻辑完全不同了:燃油车,一旦交付给用户,就是完美的结束,但新能源车交付给用户,只是一个崭新的开始;燃油时代是封闭的,是定义完美,并让用户接受。但智能时代的产品是开放的,必须在用户多元化的需求推动下不断进化,这中间的心态调节、反馈机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副总裁徐云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我们从前搞研发,就是做菜的厨子,你们前台怎么卖、怎么售后,跟我们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在极氪,工程师不能只管自己的事情,产品做得不好,用户的手能直接戳到你鼻子上。」

从面对工程师到面对用户,安聪慧正在学习如何与用户打交道,他想要打造一个「用户型企业」。

在吉利时,董事长李书福认为:「发现问题是好事,解决问题是大事,回避问题是蠢事,没有问题是坏事。」「问题文化」是整个公司的价值观。张家明担任安聪慧秘书时,需要把来自各部门的文件交给安聪慧签署,在概括文件内容时,「如果光讲这个事是这样的,他(安聪慧)总觉得没听够,这个字签下去,他自己不放心,反倒是你跟他继续讲,这个里面确实有风险,风险是哪些,但是我们还是坚持这样做,他能放心地把这个文件签下去。」

在极氪,这种价值观被沿袭下来,与打造「用户型企业」结合在一起。有人发现,安聪慧用自己的另一部手机注册了小号,匿藏自己的真实身份,混迹于极氪App和各种社交平台、出行App上,搜罗用户们对极氪的真实评价和讨论。

他强调要看到用户提出来的问题,解决问题。有段时间,极氪App上有一些不好的评价,运营人员屏蔽了一些帖子,安聪慧知道后,告诉工作人员不要屏蔽,之后在App广场开了一个专栏,叫「吐槽建议」,专门收集用户的反馈。一位参与了这个项目的工作人员记得,「我们真的把这个动作落地之后,他就蛮开心的」。

在2023年的新年内部信中,安聪慧写下这样一句话:「不怕用户抱怨,就怕用户无声,疏通用户抱怨的渠道,把差评放在台面上。」

徐云作为产品副总裁,负责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持续迭代,在安聪慧的不断「施压」下,她的团队每一天晚上都有「日清」会议,专门处理用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的售后问题,「今天早上打过来的电话,下午就已经到研发了」,影响用户体验的每个细节,都要在最快的时间里解决。

如今,安聪慧最开心的事,是极氪这家公司有了「讲真话的氛围」。在4月的新车发布会上,他面对大众时说了一番话:「我很自信地讲了,我创造了行业的奇迹,极氪卖了10万多台,没有一台出现电池着火。」之所以如此笃定,是因为极氪内部有一个监测平台,一旦有事故发生,「消息靠前时间会到我这来」。

今年春节前一天,温州一台极氪001起火,事故发生不到一小时,安聪慧就收到了信息,大区经理立刻赶往当地,拿到了监控视频,最终发现是放烟花导致轮胎着火,以至于车身起火,电池并没有发生自燃。

对普通人而言,从0到1本身就是最难的,但安聪慧在实现了许多个从0到1之后,还能再一次次重启,跟过去的自己彻底再见后,再次从0到1。他参与了整个吉利的成长路径,是「元老」之一,也可以全力改*,再趟出一条新的路,就像极氪的品牌色系,大片的灰色中间有一抹橙色,灰色是强大的基础,橙色是勇敢的进击。

极氪的成长史,也是安聪慧的成长史,这种成长必然伴随阵痛,就像杨大成所认为的:「人想改变别人,挺难,有些领导还可以通过压迫别人来实现,真正难的是改变自己,因为没有人看着我们,也没有人逼迫我们,需要自己内省,自我驱动,我觉得这是最难的。」

极氪X

迎接风暴

再次创业,安聪慧需要权衡的事情更纷繁复杂,新领域的一切规则、文化都亟待适应。极氪成立于2021年3月,只是一个两岁的孩子,在它成长的过程中,摔倒、跌跤是难免的。

极氪001上市时,因为传播团队与产品团队的配合出现了问题,在传播车型信息时出现误差,导致在许多订单交付之后,网络上流传着「极氪减配」的批评声音。还有那份送给客户,没想到却发霉的月饼,也成了汽车行业中知名的「月饼门」。

在这两次事件中,安聪慧都选择亲自向用户道歉,在落款为「安聪慧」,而非「极氪」的公开信里,他说:「我们会持续倾听用户的声音,欢迎大家随时找我们聊聊天,我们会用坦诚、透明的态度,及时回应大家的关切。」

直面两轮道歉事件,对安聪慧来说是靠前次,由CEO出面道歉,在整个行业也是靠前次,这代表着极氪的组织文化正在发生变革。安聪慧曾经说过,世界的「变」是一定的,外部环境要求企业在变化中去探索、实践、把握市场机会,而这些的关键,还在于管理者和团队理念思路的转变,能不能真正认识到用户思维或者互联网思维的重要性,能不能下定决心真正转变。

徐云对此评价说:「他从来不逃避责任,觉得我们做错了就做错了,我们该给用户道歉就给用户道歉。」而安聪慧也这样认为,「我觉得对企业是好事情,倒逼企业去快速地改变自己」。

挑战来了。

2022年整个上半年,安聪慧都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要不要免费给用户升级车机芯片。

极氪001上市之后,车机卡顿、死机的抱怨出现了。有人在一款出行App上发帖:「车机老是莫名其妙地报故障,极氪的产品就是这样吗?」很长一段时间,关于给用户升级车机芯片的讨论,一直是极氪高层会议中的焦点,而「是否免费」这个问题,在安聪慧心中徘徊许久,但在想清楚能否执行、如何执行之前,他不敢贸然提出。

于是,有人经常看到,那段时间的安聪慧,总是一个人待着,不说话,有时在车上也会沉默一整段路。他让秘书搜集升级芯片的细节资料,比如什么时候能拿到芯片,更换一台车的芯片要多久,换几千台车共计要多少工时,以及人力成本、物流成本有多高,他不断地估算,在执行的层面上,这件事的可行性到底有多大。

相比其他新能源车企,极氪要在更短的时间里做出成绩,这也意味着必须在更短的时间里,走完其他新能源车企走过的弯路。

就在当年7月,官宣升级车机芯片的两天前,吉利大厦安聪慧的办公室里,八九位高管齐聚一堂,有负责销售的副总裁,也有CFO,大家一同讨论当天发言稿的具体内容。

讨论间隙,安聪慧突然说:「为什么我们不能考虑一下免费(升级)?」

一位在场的高管至今仍记得,当时安聪慧虽然眉头紧锁,语气却「已经非常笃定了」。但现场,不管是销售副总裁还是CFO,都不同意这个提议。甚至可以说,在场的人,没有一个人同意这个方案。

最反对的是CFO,对方算了一笔账,这个决策的成本是3个亿,对极氪这个初创品牌而言,成本过于高昂。在他看来,哪怕便宜一些,别人升级要1万,极氪只要5000元,用户一样会觉得极氪对用户更好,其他新能源车企就是这么做的。

但安聪慧没有松口。他坚持「免费升级」,将稍显落后的高通820A芯片免费升级成性能更强大的高通8155芯片,一毛钱都不要。

免费升级之后,极氪在车主中的口碑迅速提升,有人在社交媒体和极氪的App上发帖,说「聪聪yyds」。

极氪也因此破圈。一家头部新能源车企的用户曾经问创始人,极氪都能做到这样(免费升级),你要不要跟?创始人说,跟不起。

下了决心,做了难事,才能真正从传统汽车行业跨界过来,安聪慧带着极氪成为引领新能源浪潮、新势力们「跟不起」的品牌。

没有终点

几乎所有接触过安聪慧的高管都说,安聪慧是个严格的人。他几乎不会当面夸奖谁,以至于徐云有一次听到同事转述,「今天老板夸你了」,她的下意识反应是:「不相信。」

安聪慧也不喜欢讲功劳。有人在会上说自己的成绩,会被他「无情」打断。徐云和杨大成都经历过类似的尴尬时刻。「在会上,你只说好的,那就不要再说了。其他企业都是先鼓励,再but,在极氪,没有鼓励,直接but。」

每次开会,高管们都要提前准备好每个细节,产品的每个细小的功能,每一分钱要怎么花,对产品和市场的判断,都得想清楚、讲清楚。「如果没有讲清楚,会被批评,他(安聪慧)说的比较多的是『你到底有没有在思考产品』『你到底有没有在关注产品』。」

对高管们的严格,是建立在对自己严格的基础上的。就像企业家、职业经理人的标准形象一样,安聪慧会把全部的时间都投入到工作中,每一次出差,出席论坛或是参加活动之后,他都要去当地的直营店,跟一线的销售伙伴和用户交流。

他几乎没有假期,除了睡眠,没有额外的休息,工作以来从来没有连续休假4天以上,包括春节。一到大年初三,他就情不自禁地拿起手机,想给各位高管打电话,意识到还没有开工,再默默地放下。

家也是他的办公室,无论晚上十一点还是凌晨一点,只要有需要,他可以随时进入会议。他的小女儿读幼儿园时,在家里旁听了太多电话会,她不懂社会中的职位是什么意思,问安聪慧,爸爸也有外号吗?她以为,爸爸的外号叫「安总」。

张家明记得,「他只要睁开眼,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这家公司上」。当年有一款车型想要找一位明星代言,把方案提交给安聪慧的时候,他甚至不知道那是谁。要知道,当时那位明星参加的综艺节目正在热播,但「安聪慧没有时间看综艺,没有任何娱乐方式,甚至可以说没有自己的生活」。

对于自己的工作,他也从来没有真正感到满意的时刻,因为在他的逻辑中,「你的成功取决于每一件小事情的积累,达到了目标,心里也挺开心,能更加激发你再去挑战下一个目标。」

马拉松选手不会为短暂的领先感到满意,而是永远在奔跑。

为数不多的喜悦时刻只有两次。一次是吉利靠前次造出了可以与长城哈弗H6抗衡的SUV——博越。公司在内蒙古牙克石组织了一次冰雪试驾,在零下40度的环境里把车开出去。一起试驾的有安聪慧,也有吉利内部的员工、媒体们,在一个圆环形、路面全是冰的场地里,大家兴奋地把车启动,在冰天雪地里感受这款车的性能。

那一次试驾,安聪慧开了半个小时,然后把车停在场地中央,自己走下车,看其他的车从身边经过,看了足足10分钟。

零下40度,意味着即使穿上最厚的羽绒服,在户外走上十米,就能立刻被冻透。张家明对那种彻骨的寒冷记忆犹新,那天他把能穿的衣服全穿上了,体感「像被掐住了脖子,脑子里一片空白,太冷了」。他觉得,安聪慧的举动,只能用「感慨」来解释,「吉利从来没有造出过一款爆款的SUV,这是靠前次,我认为他很欣慰」,也是在用极寒天气强迫自己从喜悦中冷静下来。

另一次是2022年4月,极氪001的月订单突破了1万辆。一款30万以上的车,一个月销量超过1万台,这是特斯拉、蔚小理耕耘数年才做到的事情,而极氪只用了一年。

破万当天,团队在极氪大厦的11楼举办了一个小型庆祝仪式,有些高管在外地出差,用微信视频接入。张家明也接入了视频,那天,安聪慧先讲了几句话,但讲着讲着,就把视频关掉,改成了语音。

「我们能听到他的声音有点哽咽。」

那天,徐云在庆祝仪式现场,也看到安聪慧的「眼圈红了」。「1万台对他来说,相当于有一种压力得到了一点点释放的感觉。」

徐云知道,创业的日子里,相比从前那个严厉、严肃的安总,安聪慧变得更柔软了。有一天,安聪慧给徐云发微信,先是毫不留情地提出了问题,但在结尾处加上了一个「哭」的emoji表情。徐云大笑,「肯定是在网上学会的」。再比如,那天的庆祝仪式开始时,因为产品上一些细节问题,「把我骂得老惨了」,但是他切的靠前块蛋糕还是给徐云的。

安聪慧在极氪刚成立的时候制定了一个五年计划:在2025年实现全年销量65万台,进入全球豪华电动车品牌前三位。对于极氪而言,这意味着「基本上每年增长率要翻倍,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安聪慧说过,他喜爱长跑,因为这是一项没有终点的运动。比如马拉松,当规则把终点线划在了42.195公里之外的时候,跑的人心里其实就不能有终点了,否则你一定难以完赛。

安聪慧:冷静的领跑者 | 创见

总策划:程李

撰稿:韩佳

连续下滑的中国汽车市场,仍然没有出现好转的迹象。

7月初,作为中国自主品牌领头羊的吉利汽车宣布将全年销售目标下调10%。这是国内靠前家公开宣布下调销售目标的汽车企业。

今年初,吉利将2019年的销量目标定为151万辆,仅比去年实销多出1万辆。在这个看起来有些保守的目标下,再次进行下调,显然,市场的严峻程度超出了预期。

然而,放眼整个历史长河中,市场的调整和转型又往往孕育着新的机会。1979年的石油经济危机,美国市场以4%的速度开始下滑,但在这个下滑的市场中,经济省油的日系车开始崛起。1982年美国的经济萧条,再次让汽车市场大幅下滑,而通用汽车利润出现多年来首次亏损,但其通过坚持其基本政策和原则,市场占有率未受影响。

显然,吉利今年的情况是很小的一个波动。往前看,长远目标,吉利依然肩负中国汽车强国梦领队的责任,目前吉利必须基石稳定,才可以有心中的星辰大海。

面对不确定的市场环境,吉利是如何思考的?有哪些心得和反思?未来需要作出怎样的变化和应对?

7月30日,吉利控股集团总裁,吉利汽车集团总裁、CEO安聪慧向车云敞开心扉。

战略目标不放弃

“对于未来,不乐观,短期内仍会下滑。”面对未来车市的判断,安聪慧显得异常谨慎,“当下的汽车市场,各种因素叠加之后,充满着不确定性,底部在哪里?谁也预测不到。”

由于这种不确定性,吉利在行业内率先调整了销量目标,下调了10%。

“这可以体现出吉利对整个发展趋势的把握,在这一个时期更加要冷静。”安聪慧表示,“我们一定要让合作伙伴不能够受到大的影响,要通过我们主动调整、变化,使他们能够把损害影响降到最低。”

但是,吉利人也并不悲观。安聪慧强调,虽然吉利对2019年销量进行下调10%的目标,但明年年销量要达到200万辆的战略目标并没有动摇。“对全球汽车工业发展来说,200万辆是基本的分界线,我们完全有信心和能力达到200万辆。我们整个战略规划,包括产品规划完全能够符合。”

不过,安聪慧认为,未来更多的是存量市场的竞争。“未来总量在短期甚至中期来说不会增长,但存量市场结构一定会发生巨大变化,强者的市占率越来越高,弱者越来越少,这一定是一个规律。”

安聪慧认为,目前汽车行业还没有到竞争激烈的时候。“我认为中国汽车工业有50%破产以后,剩下50%这一段时间竞争可能才是激烈。”

战略定力不动摇

一面是不确定的市场形势,一面是不容有失的战略目标。吉利如何调整才能继续扬帆远航?

好在吉利就是一个在不断调整中壮大起来的企业。在整个吉利造车的发展史中,共经历过三**的调整。

靠前次大调整是在2003年—2004年期间。2003年下半年国家开始宏观调控,汽车行业特别是轿车行业井喷之后,市场大幅回落。吉利抓住这个时机,迅速做出战略调整,宣布要完全自主研发,开始内部流程再造和信息化建设,利用自由舰生产准备过程,投资数亿元对工厂实施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工厂管理逐步达到国内一流水平,销量开始增长,在经济型轿车中占有一席之地。当时自由舰是除了夏利之外,靠前个能够上万辆的自主品牌车型。

第二次大调整是在 2007年—2008年期间。基于当时对汽车发展方向的判断,吉利提出战略转型,发布了“宁波宣言”。其中,明确提出不打价格战, 要打技术战、品质战、 品牌战、服务战、道德战,从“低价战略”向“技术先进、品质可靠、服务满意、全面领先” 战略转型。

也正是在这次大调整中,吉利汽车提出了“总体跟随,局部超越,重点突破,招贤纳士,合纵连横,后来居上” 的发展战略,明确了集团大的战略方向。通过这次调整, 吉利汽车从容地应对了 2008 年的全球金融危机。

第三次大调整是2013年—2014年期间。2014 年,因外部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吉利只完成 41.8万辆的销量,下滑严重。那时候吉利缺少新产品、没有技术,而且品牌很多。吉利下定决心进行变革,坚持以用户为中心,坚持技术领先,坚持越级对标,实施流程再造和降本增效,提出“造每个人的精品车”的品牌使命,发布了“蓝色吉利行动”的新能源战略。在全体吉利人的共同努力下,从2015年开始,吉利终于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

“这几轮调整都是比较成功的,而且每一轮调整完,使吉利上了更高的台阶。”安聪慧说到,“现在吉利面临第四轮调整,实际去年开始我们就已经进入了这个调整期。”

在这个第四轮的调整中,吉利汽车继续坚持2008年提出的战略,继续坚持:总体跟随,局部超越,重点突破,招贤纳士,合纵连横,做到后来居上。

今年上半年,吉利提出了“战略定力”的概念。安聪慧将吉利的战略定力总结为:要继续打基础、练内功。“这可能没有华丽辞藻比较普通,因为吉利清楚基础工作最重要。”

战略成果要巩固

坚持战略定力不动摇,也让吉利取得了阶段性的战略成果。

去年,吉利便尝到了高质量发展的甜头。2014年,吉利3.0代产品刚刚出来,那时候单车平均售价7.7万元。2018年,单车平均售价达到了12.3万。平均售价增长是体系力增长的综合显现,反映出品牌、技术与产品竞争力等等,也是高质量发展的一个表现。不仅售价上去,单车盈利水平也上去了。

除了售价的提升,吉利的市占率也在稳步提升,领克品牌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绩。

这些都是吉利坚持跟随国家提出的从高速度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大战略,跟随产品转型升级的大方向, 坚持产品为王,打造明星产品,以市占率论英雄所取得的成果。

局部超越战略对于吉利来说,就是要在“电动化”、“网联化” 上实现全面超越。

新能源方面,吉利通过轻混、插混、纯电等电气化技术路径多线并举,全面推动电动化战略。今年上半年,吉利电气化车型销量为 5.76万辆,同比增长301%。 其中,纯电动 3.55万辆,同比增长 361%,实现了较大突破。吉利的48V轻混技术已经覆盖了轿车、SUV、MPV全品类。

纯电动方面,吉利专门成立了几何这个高端纯电动品牌,立志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标杆。

“吉利力争成为一个科技型公司,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领军者目标是不会改变的。”安聪慧明确说到,“未来,我们将与多个企业合作,打造出多款竞争力极强的电气化产品,覆盖轿车、SUV与MPV全系品类,快速提升产品竞争力。”

今年3月份,吉利控股集团与戴姆勒签署了Smart战略合作协议,以50:50的比例成立合资公司,总部在中国,这为吉利在未来小型豪华电动车和出行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吉利的 PMA 架构将是全球领先的纯电动基础模块架构,现已在全面推进中,并普遍得到了行业伙伴的高度认可,未来会同样适用于吉利、领克、沃尔沃。

对标特斯拉Model X等大型的豪华纯电动车,明年也将会亮相。还有一款中型的电动车平台,目前已有海外市场订单。可以说,吉利电动化战略规划在全面、有序、扎实的推进中。

智能网联领域也是吉利实现超越的突破口。

吉利投资了车联网公司亿咖通科技,成为中国最早投身到智能网联核心技研发的先行者。成立一年来,借助吉利产品的带动,GKUI已经成为装机量最大的车联网生态系统。

未来,吉利所有全新车型都将搭载 GKUI 系统,以每年销量百万级的智能网联汽车,加速迈向车联万物、智慧畅行的新时代。

“我们有信心做到:在汽车企业中,吉利最懂智能网联;在科技企业中,吉利最懂汽车。”安聪慧说。

在重点突破层面,吉利要在甲醇汽车、混合动力、新技术路线、线上能力建设、智能化等方面实现重点突破。

吉利在行业内新量产车型 L2 智能驾驶配置率和市占率均已达到靠前,是全球L2级车型销量较多的企业。今年5月,吉利汽车发布了“爬行者智能系统”。未来,我们要重点开发自动驾驶、最后一公里自动泊车等关键技术,以 1 亿公里的仿真路况实验,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实现 L3 级别车型的量产。吉利要致力于占领行业技术制高点,构建引领未来的智能出行生态,为用户创造全新价值体验。

招贤纳士:吉利全球五个造型中心,五个研发中心,现在一万多人从事研发。还有吉利跟沃尔沃全面合作,搭建好的平台聚集当地优秀人才是吉利招贤纳士的重点。

合纵连横是吉利从2008年就开始实施的战略。一开始是澳大利亚的DSI自动变速箱公司。当年,一台自动变速箱的利润比吉利造一台汽车的利润还高。吉利通过收购,成功解决了自动变速箱这一汽车核心零部件。

从收购澳大利亚的DSI到英国锰铜、沃尔沃汽车、马来西亚宝腾,包括入股戴姆勒、沃尔沃集团,与戴姆勒集团Smart合资公司,这些实际都是吉利合纵连横战略的成功。“未来还会看到更多。”安聪慧说。

车云小结

面对不确定的市场,而且可能是长期不确定的市场形势,需要吉利们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就像安聪慧所说:“没有其他办法,没有捷径可走,还是要打造明星车型,要以产品为王,要提高客户满意度。”

以上就是安聪慧哪里人?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阅读小编的文章之后能够有所收获!

版权:本文由用户自行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供存储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了解详情>>

发布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