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夫差剑在苏州博物馆西馆的哪个展厅?

【看苏州专稿 文/李郁昊】剑身刻有75字铭文,目前剑类兵器中铭文较多的吴王余眛剑,你见过么?9月25日,苏州博物馆西馆开启观众压力测试,首次公开亮相。苏州博物馆西馆将于9月29日试......

吴王夫差剑在苏州博物馆西馆的哪个展厅

记者 张向阳 作为大名鼎鼎的一代霸主,春秋末年的吴王夫差历史上的记载和传说颇为丰富。以夫差之名铸制的青铜剑,因做工精良闻名天下。迄今为止,传世和考古出土的“吴王夫差剑”共有十余把,......接下来具体说说

苏博镇馆之宝:历时六年,耗资四千万才征集来的吴王夫差剑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墨上桑,很高兴给大家分享一些博物馆馆藏国宝的故事,今天是第三期,上次我们聊了苏州博物馆的四大镇馆之宝,但是苏博的国宝四件根本不够说,今天我们再来看看苏博馆藏的 冷兵器之王--吴王夫差剑。

说起中国历史上的名剑,越王勾践神剑的品相和知名度都堪称首屈一指。

吴王夫差剑在苏州博物馆西馆的哪个展厅?

天下靠前剑:越王勾践剑

自从1965年出土之后,这柄被埋了两千年因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而千年不锈,刚一出土就可以划破报纸而闻名天下的宝剑就成为了国家一级文物、被誉为“ 天下靠前剑 ”。

但是这样一柄绝世名剑,普天之下真的就难逢敌手吗?苏博馆藏的另一柄神剑: 吴王夫差剑 表示有话要说。

在中国的历史上,各类名剑、宝剑、神剑当中,吴越大地是最负盛名的名剑产地,不论是越王勾践剑还是吴王夫差剑都是出自于吴越大地。苏州博物馆馆藏的吴越神兵数量不少,我们这次主要聊聊馆藏的吴王宝剑。

吴王夫差剑在苏州博物馆西馆的哪个展厅?

吴王夫差剑

吴王夫差剑

2013年,苏州博物馆面向社会征集吴越文物,经过多方努力,成功征集吴越青铜兵器58件,其中包括一柄现存精美程度*高、品相最完好的吴王夫差剑。

这把吴王夫差剑通长58.3厘米,身宽5厘米,格宽5.5厘米,茎长9.4厘米,线条流畅,剑从收分自然,通体保存完好无缺。剑格部分深铸兽面纹,再镶嵌以绿松石,虽有少量脱落,仍不失为当时镶嵌技术的代表之作。剑箍上所钤松石小若沙粒摆列整齐,也是已经失传的绝技。

吴王夫差剑在苏州博物馆西馆的哪个展厅?

剑柄部位装饰复杂,而且和剑体的韧性要求不同,所以加工时采取了青铜铸造技术中的高级工艺——分铸技术。剑首也以不同成分的合金青铜分铸后再衔接剑茎而成。

剑身近格处铸有铭文两行十字:“攻敔(吴)王夫差”、“自乍(作)其元用”。“攻敔”,即吴国。春秋时代吴国的国名,典籍作“吴”或“句吴”,青铜器铭文则作“吴”或“攻敔”。

吴王夫差剑在苏州博物馆西馆的哪个展厅?

说起苏州博物馆的这柄吴王夫差剑,还有一个小故事。

目前存世的吴王夫差剑共有9柄,1976年河南辉县出土吴王夫差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山东平度发现的吴王夫差剑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藏;1976年湖北襄阳出土吴王夫差剑藏于湖北省博物馆;而苏州博物馆馆藏的这一柄夫差剑原先则是台*古越阁的馆藏珍品。

“古越阁”的主人王振华、王淑华夫妇祖籍浙江,所以“古越阁”馆藏的精品一般都是吴越兼收,其中就包括吴国兵器精品多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香江古肆中,一些收藏家还曾见过此剑。1991年,此剑被台*古越阁主人王振华、王淑华购藏。

1995年8月,故宫博物院为庆祝建院40周年,特邀王氏夫妇举办了“ 台*古越阁藏青铜兵器精粹展 ”,吴王夫差剑这才为大众所知。

吴王夫差剑在苏州博物馆西馆的哪个展厅?

目前面世的吴越宝剑存量极少,而且都分别藏于不同的博物馆。一直以来,作为吴越兵器原产地的苏州博物馆都致力于征集吴国有铭兵器,但未能如愿,在和台*古越阁王氏夫妇沟通6年之久后,直到2012年,他们才提出愿意将其藏品出让。

根据苏州博物馆馆长助理、文物征集委员会主任程义介绍:经过三天的谈判,当对方终于答应以4250万元出让时,他立即邀请了三位文物专家前往香港鉴定这批文物的真伪。经鉴定,吴王夫差剑等27件文物确为真品。当时还有多家博物馆想出资征集吴王夫差剑,出价比4250万高,最终王氏夫妇还是决定让它入藏苏博。他们觉得苏州才是这些宝贝较好的去处。

据程义介绍,吴王夫差剑的剑身宽长,上面有一层蓝色薄锈,刃锋极其锋利,堪称削铁如泥、吹毛断发。 “每一次触碰,我们都小心翼翼,它真的太过锋利,一不小心手指就会被划破。”“此前的藏家曾经做过实验,他们把一张A4纸放在桌上,没有任何人去按住白纸的情况下,剑刃只在纸上轻轻划过,纸便立刻被割成了两半。”

绝对堪称神兵!

苏博西馆首次公开亮相“宝贝”看不够

【看苏州专稿 文/李郁昊】

剑身刻有75字铭文,目前剑类兵器中铭文较多的吴王余眛剑,你见过么?

9月25日,苏州博物馆西馆开启观众压力测试,首次公开亮相。苏州博物馆西馆将于9月29日试运行。这座集合了江南文化与国际艺术的新地标将揭开它神秘的面纱,让市民享受江南文化的“盛宴”,回顾苏州的悠久历史。

吴王余眛剑、元代陶枇杷供器...

“宝贝”看不够!

走进西馆一层的“纯粹江南:苏州历史陈列”展厅,记者注意到,紫藤、顶窗多边形设计,和谐美丽。眼前的水路双棋盘画卷徐徐展开,美不胜收。戏文泥塑金雁桥、元雕漆镶银如意纹碗...各个展位的精品文物琳琅满目,让人直呼“看不够”!

展出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吴王余眛剑这件重量级文物。剑身刻有75字。其碧玉通透、寒光凛凛,站在余眛剑旁就能感受古代帝王的肃穆与威仪。辅助展览的艺术装置,复原了场景,为整个展厅注入设计感,配合灯光,在白墙上形成运动感的阴影。不少前来参观的市民纷纷拿出相机,近距离记录这件精美的文物,“重量级”果然名不虚传。据悉,余眛剑展示三个月之后,吴王夫差剑将亮相西馆,令人期待。

吴王余眛剑

上午,看苏州记者就来到位于高新区长江路的苏州博物馆西馆。记者刚踏入馆内,一下就被馆内整洁明亮的布置所吸引。现场,已经有不少市民早早来到西馆,只为一睹西馆的“庐山真面目”。

“真想尝一口!”“看着就想苏州东西山的枇杷!”西馆众多展品中,一串“枇杷”吸引了不少观展市民的注意。记者观察到,这串与众不同的“枇杷”粒粒饱满,每颗果实“鲜嫩欲滴”。让人不禁想采摘下来,细细“品尝”。

苏州博物馆西馆讲解员刘宇向看苏州记者介绍,这件是来自元代的陶枇杷供器,距今已有约700多年,供器共有68颗果实。“这件枇杷供器反映出了自元代开始,苏州人就钟情于枇杷了。”

陶枇杷供器原料虽质朴,但背后蕴含着的,是江南的历史与苏州传承千年的饮食文化。

戏文泥塑金雁桥

元雕漆镶银如意纹碗

玉觽 西汉 苏州天宝墩27号汉墓出土

看苏州记者了解到,苏州博物馆西馆建筑面积48365平方米,展陈面积13391平方米,是苏博本馆展陈面积的4倍多。“纯粹江南:苏州历史陈列”展厅,为苏州地区推荐通史性质陈列展厅,共计展出文物1200余件/套、精品文物150件。

这里有所“博物馆里的学校”!

除了传统历史文化展馆,西馆地下一层设置的探索体验馆,吸引了不少家长和小朋友的注意。现场,不少小朋友正在开心地体验“小小考古学家”活动,博物馆内建起了小朋友的“快乐星球”。

“西馆内容非常丰富,尤其是探索体验馆,让小朋友能在博物馆里也玩起来,传统文化和儿童教育结合,非常新颖。”曹先生一家一早来到西馆,他坦言西馆集中体现了江南文化,这次参观也是让孩子沐浴在传统文化中的宝贵机会。

据悉,探索体验馆聚焦3~12岁儿童,提供儿童的专属空间,承载体现西馆“博物馆学校”的教育拓展功能。

苏作工艺、古罗马文物...

传统文化遇上国际文物

技忆苏州:苏作工艺馆

苏州博物馆西馆内容十分丰富。除了“纯粹江南:苏州历史陈列”展厅与探索体验馆外,二层场馆为“技忆苏州:苏作工艺馆”,回顾苏州自宋元直至当下手工业发展的脉络。

大英博物馆与罗马展厅

二层同时设置“国际合作馆”,陈列大英博物馆古罗马文物218件/套,这也是大英博物馆该序列展品首次在亚洲集中展示。

苏色生活馆

三层场馆设有“书画苏州:馆藏历代书画陈列”展。展出自宋迄近代书画精品58件/套。地下一层设置的苏色生活馆更尽显江南古韵气息。

为了让观众有更好的参观体验,苏州博物馆西馆向团队观众提供专职讲解服务。观众也可以通过租借智慧导览器进行自助参观导览。为配合“罗马:城市与帝国”特展,西馆还为观众准备了AR沉浸式观展方式,让观众与展品有更多交互。

据悉,西馆在设计上汇集了东西方文化的精髓,体现出文化之间彼此的包容和尊重。作为苏州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博西馆在呈现姑苏文史、传承江南文化的同时,也积极开拓视野引进国内外知名博物馆展览。西馆立足自身研究力量,策划原创系列展览,力求在新的平台上为观众展现世界通史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崭新图景。

苏州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馆长谢晓婷表示,借助全新场馆平台,苏州博物馆将秉持着“立江南,观世界”的办馆思路,致力于全方位接轨国际一流博物馆,力争打造全新“吸睛点”和“打卡地”的同时,将苏州博物馆建设成为代表江南文化特色与风格的,引领行业创新发展的一流综合性博物馆。

山东的“吴王夫差剑”,到底啥来头

记者 张向阳

作为大名鼎鼎的一代霸主,春秋末年的吴王夫差历史上的记载和传说颇为丰富。以夫差之名铸制的青铜剑,因做工精良闻名天下。迄今为止,传世和考古出土的“吴王夫差剑”共有十余把,在山东就珍藏着三把吴王夫差剑,它们见证了2500年前那段刀光剑影的历史。

山东发现的三把吴王夫差剑

剑是短兵之祖、百刃之君。几千年来,“剑文化”已经融入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人文血脉之中。所谓“剑胆琴心”,剑已经被赋予人格化的精神内涵。吴国是春秋中后期强大的诸侯国之一,也称作勾吴、句吴、工吴、攻吾(攻敔)、大吴等。吴王夫差(公元前495年-前473年在位)铸造了一系列青铜剑,它以用料考究、做工精湛而著名,代表了青铜兵器极高的铸造水平。

山东博物馆珍藏着一件珍贵的“吴王夫差剑”。1965年,文物工作者在平度一家废品收购站内发现了这柄青铜宝剑。这一把宝剑通长57.8厘米,宽5.8厘米,剑柄只剩下呈扁平状的茎部。茎和身之间有护手的“格”,剑中起脊,两面刃。剑身布满绿锈,圆盘形首,剑首以不同成分合金青铜分铸后,再衔接剑茎而成。经过仔细辨认,剑身近格处的两行铭文清晰可见:“攻吴王夫差作其元用”。专家推测,此剑并非传世品,而是新出土的器物。攻吴,即吴国,这件差点成为废品的剑,主人竟是春秋末期赫赫有名的吴王夫差。

山东省博物馆藏吴王夫差剑

邹城博物馆也珍藏着一把“吴王夫差剑”。1991年4月,邹县城关镇朱山庄村村民在整修地堰时,发现了一把古旧的铜剑,看到剑身上好像还刻着文字,觉得这应该是一件文物,随后送交到县文物保管所。此剑长59.5厘米,宽5.4厘米,剑身瘦长,隆脊(剑身中央突起),斜从而宽,前部分剑锋收狭,剑锋锐利。剑格作兽首倒凹字形,推测原来嵌有绿松石,已脱落。剑身近格处刻“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的铭文,表明剑的主人就是吴王夫差。出土时剑身断为三段,于1993年请北京故宫专家进行了修复,恢复了此剑的原貌。

此外,临朐县五井镇九杰村附近的青石崖遗址,也出土了一把带有铭文的青铜剑,经专家鉴定,确认这是一把吴王夫差剑。

迄今为止,传世和考古发现的“吴王夫差”剑共有十余把,除了山东的三把,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洛阳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湖北省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天津博物馆等文博单位也均有收藏。虽然这些宝剑规格并不相同,但是多带有“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等铭文。这些铭文不但表明了佩剑者君王的身份,也揭开了一段诸侯争霸的历史。

这些剑有个特点,大多出现在远离江苏的地方。

早在1935年,安徽寿县曾发现一把吴王夫差剑,剑长58.9厘米,宽5.3厘米,铭文也是“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这把宝剑曾经被著名古文字学家、古器物学家于省吾先生收藏,后来于省吾先生将此剑捐赠给国家,现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湖北博物馆也收藏着一把吴王夫差剑。1976年,在襄阳蔡坡12号墓中出土了大量兵器,其中一柄青铜剑尤为显眼,剑柄为圆筒形,剑首残缺不全,剑锋锷经过2000多年已经腐蚀,剑身铸有篆书阴文二行十个字:“攻敔王夫差自乍其元用”。此剑线条流畅、寒气逼人、铸造精湛。剑首以不同成分之合金青铜分铸后再衔接剑茎而成。此外圆盘形首,铸有多圈精致峻深的同心圆凸棱。经郭沫若先生鉴定,这是吴王夫差的宝剑。

1976年在河南省辉县出土一把吴王夫差剑,现藏于国家博物馆。此剑保存完好,剑全长59.1厘米,剑身宽5厘米。剑锷(刃)锋利,剑身满饰花纹,剑格饰嵌绿松石兽面纹,近格处有铭文“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

此外,1974年安徽省庐江县在挖水渠过程中,发现了一把吴王夫差剑。1991年,考古人员又在河南省洛阳中州中路战国墓中,发掘出了一把吴王夫差剑。台*古越阁藏有吴王夫差剑一把,该剑后来转让给苏州博物馆……

“吴钩越剑”摧坚折锐

在中国历史上,青铜剑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群雄逐鹿、风云变幻的时代。先秦时代战争的主要形式是车战,主战武器是戈、矛等长兵器和弓箭,剑由于长度较短,主要作为近战防身武器。尽管当时正处于由青铜兵器向铁质兵器过度的进程中,但仍以青铜兵器为主。

吴越之地由于水网密布,大型战车无法发挥优势,军队以步兵为主,作为“短兵相接”的主要格斗武器,剑在战争中脱颖而出。江南地区铜矿较为丰富,青铜铸造技术非常精湛,再加上一批像欧冶子、干将、莫邪等著名铸剑高手的加持,兵器铸造业因此呈现空前的发展和繁荣。吴国、越国两国在青铜剑等古代兵器的铸造上占有重要地位,铸剑技术远远超过了中原,可以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吴国青铜剑早就名声远扬,更不用说吴王夫差剑。当时吴国青铜剑的分铸技艺非常成熟,为了提高剑身的韧性和刃部的锋利,保证其刚柔相济,要在不同部位加入一定比例的锡、铅、铁、硫等成分。吴国青铜剑不但品类多,而且坚韧锋利无比。所谓“吴钩越剑”就成为流传两千多年的历史传奇品牌。

考古人员研究发现,吴越地区出土的青铜剑,与同时期中原地区的剑有明显区别:“剑茎实芯,有的饰有花纹,茎端有较大的圆首,剑身中脊隆起,前锋尖细,两侧刃已呈现两度弧曲的雏形。这种侧刃的弧曲,是吴越青铜剑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到了春秋晚期吴国、越国国力日渐强盛,铸剑技术、兵器制作工艺达到高峰。在发展过程中,吴国、越国青铜剑的剑身变长,柱脊变为棱脊,截面凹弧、有血槽,前锷收狭、刃部由直刃变为弧线内收。形制上的变化,提高了剑的杀伤能力,使其在战斗中能最大限度发挥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好剑之风盛行,吴地尤甚。《管子》记载“吴王好剑”,历史上还曾经记载:“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正因为吴王爱剑,击剑争勇的风气在吴国盛行。当时的达官显贵喜欢养剑士门客,看他们每日斗剑,连民间百姓都热衷参与,很多击剑者脸上和身上留下了格斗时造成的各种伤痕,这足以显示击剑之风的盛行和激烈,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对宝剑有很强的需求,为铸剑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和动力。

吴国宝剑精良的铸造工艺,让当时很多王侯贵族视为珍宝。发生在公元前544年春天的吴公子季札挂剑的故事,就很能说明这一点。“季札挂剑”这段千古佳话,不但体现了心存仁义礼智信的高贵精神气质,也从一个方面反映出吴国宝剑之珍贵。

对吴国名剑的渴望,也吸引了后世的帝王豪杰。据《越绝书》记载,吴王阖闾死了以后,被葬在苏州虎丘山下面,据说里面陪葬了数千把利剑,“以扁诸、鱼肠等剑各三千殉焉,故以剑名池。”秦始皇一统六国后东巡,当经过虎丘时,曾命人掘墓寻剑,结果一无所得。后来,楚霸王项羽也曾派人来到剑池,兴师动众大肆开掘,结果也没找到宝剑的踪影。

吴王夫差剑的用途有多种,群雄并起的时代,宝剑不仅是防身武器,还是一种礼器,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各诸侯国国君都非常重视佩剑,士也有佩剑的风习。作为国君,夫差随身佩剑,以示尊贵、礼仪和威严,再就是赏赐贵族和亲近的下属,剑作为赐物是常见的,目的是鼓励将士勇于作战杀敌,大多数吴王夫差剑均属此类。剑的另一个用途就是诸侯之间赠送的礼物或信物。

夫差宝剑为何出现在山东

春秋时期,江南之地吴王夫差的宝剑,为何会出现在千里之外的山东呢?

这要从吴国扩张争霸中原说起,江苏太湖流域是春秋时期吴国的中心,在吴王阖闾、夫差时国力达到鼎盛。经过领土扩张,吴国最强大时的疆域,北至沂水,南至浙江,东至大海,西至大别山区。夫差曾在公元前482年北上中原,大会诸侯于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与晋争做盟主,山东运河就见证了这一段史实。《国语·吴语》记载,吴王夫差“起师北征,阙为深沟,通于商鲁之间,北属之沂,西属之济,以会晋公午于黄池”。这一年,吴王夫差在山东境内“菏水故道”上开凿了一条名为深沟的运河,沟通济水与泗水,以便与晋公会盟黄池,称霸中原,可见其势力范围之大。

我们可以一探山东这三把吴王夫差剑的来源和背景。

邹城博物馆吴王夫差铜剑铭文

邹城发现的“吴王夫差剑”与当时的战争有关,邹城在春秋时期为邾国,国君为邾隐君,因为国小力微,不得不与周边的鲁、吴、宋等国结盟,以求自保。尽管如此仍有争端。公元前488年,鲁哀公派兵攻入邾国,俘获邾隐公,囚于负瑕(今兖州市新兖镇)。邾国派大夫茅夷鸿携带束帛向吴国救援,吴王于公元前487年派兵为邾国伐鲁。吴军先后攻占武城和东阳等地,鲁国迫于压力将邾隐公释放归国,而后鲁吴两国订盟。研究人员认为,邹城出土的这把剑,应为吴国将领携带吴王赐的宝剑领兵攻打鲁国的见证,后来此剑因为种种原因留在了当地。邹城出土的“吴王夫差剑”也应为吴王所赐赏赐剑的一类。它在2500年后出土,为研究春秋时期吴国与邾国、鲁国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在平度发现的吴王夫差剑,不但与当时的诸侯争霸有关,而且还见证了东亚靠前场有记载的大规模海战——吴齐海战。

公元前489年,齐景公死后,大臣争夺权力,新立之君年幼无势,夫差不听伍子胥劝谏,准备攻打齐国。公元前485年春,经过几年的准备,吴国联合鲁、邾、郯等国,正式出兵北伐齐国。吴将徐承率水师主力舰队数百艘从海路绕道齐国后方,实行远程奔袭进攻。双方水军战于琅琊一带的黄海海域(今青岛东南部海域)。战斗中,齐国水军将300余艘大小战船分阵进击,并用弓弩发射火箭攻击吴军战船,之后利用金属冲角对吴军战船进行撞击,吴军损失惨重,主将徐承杀出重围逃走。吴齐海战是中国历史上有文献记载、可以考证的靠前场大规模海战。专家分析,这把夫差剑可能是吴王一次性批量制造,然后分赐给不同臣下的礼仪用剑。两军对垒厮杀,一旦战败必然丢盔弃甲,发现于平度的这把剑,或许就是齐人缴获吴军的战利品,也是吴齐海战的见证者。

公元前484年5月,夫差联合鲁国进攻齐国,吴鲁联军在莱芜大败齐军,即著名的“艾陵之战”,这也是吴国走到尽头的时刻。此时,吴国的势力已经扩展到鲁中南一带,在临朐出土的吴王夫差剑或许就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的产物。据分析,吴王夫差剑在当时非常珍贵,能够有幸得到它的应该是与之亲密的贵族或者是在战场上立功的将军,所以此处遗址周围可能是春秋诸侯争霸的战场之一。

此外,作为当时的珍稀之物,为了结好秦晋,想必也有一些挂名吴王的剑作为礼品赠与北方盟友,中原发现的此类剑可能与此有关。这些吴王夫差剑或是当年会盟礼赠赏赐,或是战利品,已难以考证,却是春秋末年刀光剑影的历史见证。

以上就是吴王夫差剑在苏州博物馆西馆的哪个展厅?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阅读小编的文章之后能够有所收获!

版权:本文由用户自行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供存储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了解详情>>

发布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