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温超导体实现了吗?

在2018年3月份的时候,一位中国青年学者曹原,在英国《自然》杂志上连刊两篇论文,引起不小轰动;12月底,曹原登上《自然》杂志“2018年十大科学人物”榜首,杂志封面用交错双层石墨......

常温超导体实现了吗

最近一个梗火了,每当资本市场缺乏故事的时候,人类科技就会出现划时代的突破性进展。想想去年大热的元宇宙,一年之后还有人提么?超导这个概念,还没等拉开所谓“第六次工业革命”的大幕,就又......接下来具体说说

中美俄同一天手搓出常温超导?韩国默默撤下了论文

常温超导体实现了吗?

文/君剑

韩国科研团队最近发布的一篇论文可谓“震惊世界”,因为这篇论文描述了超导体在常温状态下出现的“可行性”。 而方法也简单粗暴, 甚至可以说是“手搓模式” —— 搞一炉子“配料”猛烧一通,然后就能烧出一种绰号“LK-99”的物料。这种物料只需要在室温条件下,就可以实现超导。加入铜之后,超导属性可以在127度左右体现。

常温超导体实现了吗?

(“LK-99”晶体是由铅磷灰石稍加变动的六方结构)

为什么这个消息会引爆全球关注,因为超导体这个东西,要求电阻“归零”,必须在高压和零下196度低温条件下,才可能实现,到目前为止都无法在常温状态下搞出来。然而奇怪的是,成功吸引关注之后,韩国突然又“深藏功与名”。据媒体报道, 韩国的团队已经要求预印本网站arXiv下架论文,并表示这一论文还不完整,是有成员未经允许自行发布。

常温超导体实现了吗?
常温超导体实现了吗?

(来自韩国团队的两篇论文)

不过事情似乎没有那么简单,因为韩国的论文在arXiv上发布了两次,而且是不同作者抢着发布的,这就说明有“争功”的嫌疑。而且早在今年3月份,韩国团队就在为“LK-99”申请专利了。这也说明,韩国并不是在打一场无准备的仗。为何论文会在这个时候撤回,其中因素可能很复杂,也不排除是因为没能拿出成品,没有说服力等。

常温超导体实现了吗?

严格来讲,韩国的方案确实有点“低级”,因为这就是一个将各种物质放一炉子里“锻炼”的过程,甚至会让人想起“炼金”、“炼丹”这样的术语。“LK-99”被认为是一种铜掺杂的铅磷灰石,理论上只要是有一些基础条件的实验室,都可以进行类似的研究。

当然,真相有时候就是一层窗户纸,所以外界也没有急着否定韩国的研究。而且,在韩国默默撤论文的同时,中美俄的实验室,已经传来了新消息。

(网传华中科技大学实验室可能有了新结果)

网络上有消息显示, 中国华中科技大学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已经通过试验,搞出了悬浮角度大于韩国方案的“LK-99”晶体,这种具备磁悬浮能力的晶体,或将实现“无接触超导磁悬浮”。 而著名的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也宣称通过超级计算机模拟方案,证实磷灰石的铅被铜取代时,会有相应的结构变化出现,结果产生的“成品”,高度贴合于韩国方案的结果。从这里看,“烧炉子”似乎还真是可行的。另外,有俄罗斯专家也宣称研制出类似于“LK-99”晶体的物质,且具备典型的常温抗磁性,这正是常温超导所需要的关键属性之一。

(美国公司声称研发出来的新材料)

另据媒体报道,arXiv已经出现至少另外3篇与“LK-99”晶体有关的论文,其中2篇来自中国,1篇就是美国的。

至此,常温超导已经火遍全球,可以说中美俄几乎同一天手搓出“LK-99”。相比之下,一直被网友调侃“宇宙靠前”的韩国,现在反而显得低调了。

(韩国方案)

当然,常温超导能否真的复现乃至投产,这个问题还得科学来说话。科学是讲究严谨的,而严谨就意味着追求百分百正确。现在随着室温超导的超热,各种消息也在疯传,比如有美国公司就声称已经造出“石墨烯泡沫材料”,可能也具备室温超导属性。这种炒作的结果,就是“概念股”不断暴涨。不过,专家认为像“LK-99”晶体之类的材料,理论上有可能,却还没到真正复现的地步,因为需要真的能够实现超导和磁悬浮。也就是说,可能性存在,但还未证实。有些材料搞出来更像是半导体,而不是超导体。

(一些重复实验获得的“LK-99”晶体,并没有在永磁体上表现出斥力,也没有出现磁悬浮)

科学界的圣杯——常温超导体,到底距离我们还有多远?

在2018年3月份的时候,一位中国青年学者曹原,在英国《自然》杂志上连刊两篇论文,引起不小轰动;12月底,曹原登上《自然》杂志“2018年十大科学人物”榜首,杂志封面用交错双层石墨烯组成“10”的字样,来暗示 曹原 的发现。

曹原,1996年出生,四川成都人,在2010年以高考成绩669分(理科),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现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生。

曹原 登上《自然》杂志的文章,是发现双层石墨烯摆成魔角1.1°(1.05°~1.16°)时,将呈现超导现象,转变条件还需特殊的磁场,以及1.7K的超低温,并非某些媒体宣传的常温超导。

在1911年,荷兰科学家Heike Kamerlingh Onnes意外地发现,当金属汞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的4.2K(﹣268.95℃)时,汞的电阻突然消失了,这一发现打开了人类探索超导体的大门,这位科学家也因此获得19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我们知道,导体之所以导电,是因为导体中存在大量的自由电子,这些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但是自由电子在移动过程中,会受到原子以及其他电子的阻碍作用,从而使电子损失动能,然后**为导体的内能,这就是电阻的微观原理。

超导体电阻为零是一个非常反常的现象,这里指的“电阻为零”,并非指“电阻非常小,小到可以忽略”,而是说“超导体的电阻绝对为零”。


如何理解呢?

有电阻就会有电流损耗,科学家建立一个环形的超导体,然后利用磁场激发出感应电流,这个电流在环形超导体中运行了两年之久,都没有丝毫衰减的迹象,说明超导体的电阻是绝对的零。

我们在中学熟知的欧姆定律,本质上是一个经验公式,并非严格的物理定律,只适用于纯电阻的常规情况;比如电流达到上万安培时,欧姆定律也会存在2%左右的误差。

所以欧姆定律并不适用于超导体,超导体中的电流,需要用更本质的物理定律来描述,比如利用电流的定义式I=Q/t,既单位时间内通过的电荷量。


超导体研究历史

超导体有三大特点:电阻率为零、完全抗磁性、通量量子化。

其中“电阻率为零”是人类电力系统中梦寐以求的物质属性,如果我们能制造出常温状态下的超导体,那绝对是人类科技的一大飞跃,电子产品将变得更加小型化,可控核聚变中的磁场强度大大增加,或者在电力运输中减少损耗。

超导体自从被发现开始,就成为科学研究中的重点项目,最初发现汞的超导转变温度为4.2K,然后又发现铅在7.2K时也能成为超导体;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科学家发现有几十种单质,在接近绝对零度时都能转变为超导体。


理论物理学家也在试图解开超导体的奥秘,直到1957年,三位物理学家提出BCS理论,以电子-声子作用为前提,解释了低温超导体的形成机制,并因此获得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物理学家麦克米兰还发现,BCS理论存在一个极限温度大约39K,高于这个温度后的任何物质,都不能形成超导态,这一极限打击了人们的信心,因为如此低的温度难以用于实际。


直到1986年,两位IBM的科学家柏诺兹和缪勒,放弃以往在金属合金中寻找超导材料,转而研究不被人看好的陶瓷材料,他们发现钡铜氧化物的超导转变温度达到了35K,并发现该类物质有可能突破麦克米兰极限,他们两人也因此获得198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一下子可让氧化物超导体的研究火热起来,此后研究人员把能实验的任何材料都试了一遍;当年,超导转变温度很快就被提升到了40K,然后43K,50K……;在1987年,我国赵忠贤等人发现90K的钇钡铜氧化物,首次把超导材料转变温度提升至液氮水平(77K)。

77K(-196℃)是超导材料达到实用的最低门槛,因为用液氮就能制造超导体,相比以往用液氦和液氢来制造超低温,成本低了很多倍,所以转变温度在77K以上的叫做高温超导体。

1988年初,日本研究人员发现110K的铋锶钙铜氧超导体;当年,我国留美学者盛正直发现125K的铊钡钙铜氧超导体;1993年法国科学家发现135K附近的汞钡钙铜氧超导体,如果压力进一步提高,这一温度还能升到164K(-109℃)。


此后二十多年,无论在实验还是理论上,关于超导体的研究进展缓慢,高温超导体的产生机制一直是凝聚态物理的最大谜团;有理论物理学家预言,氢气在超高压力下(数百万个大气压)会形成金属氢,金属氢很可能具有常温超导能力。

到了2015年,德国两位科学家发现硫化氢(H2S,臭鸡蛋的成分)在150GPa(150万个大气压)下,超导转变温度达到了203K(-70℃)。这是继上世纪九十年代发现汞钡钙铜氧超导以来,超导转变温度的一大提高,但是极高的压力使得该成果无法实际应用。

然后在2018年12月,德国科学家团队再次宣称,他们在170万个大气压的条件下,发现LaH10 (氢化镧 )具备超导性能,转变温度高达250K(-23℃),目前这一发现还在接受同行审核。如果证实为真,那么这将是人类发现超导体的*高转变温度,但是所需压力实在太高了,几乎和地心压力相当。

然后在2018年,曹原团队发现的双层石墨烯超导现象轰动科学界;其实石墨烯的超导现象早就被人们发现,但是以往的石墨烯超导属于常规超导(BCS等理论可以解释的超导现象)。


而曹原发现的双层石墨烯超导,更像是非常规超导,虽然*高的超导转变温度在1.7K(约-271.5℃),但是双层石墨烯只做了简单的角度旋转,就能让双层石墨烯从绝缘体到超导体的转变,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事。

对于氧化物类的高温超导体,由于微观结构非常复杂,很难进行微观尺度的研究;而超高压类的超导体,研究起来更难,也无法实现实际应用。


而在曹原的实验中,石墨烯的微观结构简单,实验各参数比如磁场、温度、电流、角度等等都是可以精确控制的,这一发现给科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也为高温超导现象提供了研究平台,这绝对是近几十年来,超导研究领域最令人兴奋的事。

如果科学家能从曹原的发现中,顺藤摸瓜分析出高温超导体的形成机制,那么距离常温常压超导的实现就不远了,或许就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内,你觉得呢?


韩国人发明了常温超导,美国人找到了干掉所有癌症的药?

最近一个梗火了,每当资本市场缺乏故事的时候,人类科技就会出现划时代的突破性进展。

想想去年大热的元宇宙,一年之后还有人提么?

超导这个概念,还没等拉开所谓“第六次工业**”的大幕,就又被打成了原形。股票市场果然是最大的知识付费平台……

当然,尹哥不是为了吐槽而吐槽的,我只是想提醒大家不要随便就被带节奏了。毕竟尹哥是坚定的技术派,且对科学好奇不太用花钱。下面就让我们看看究竟是咋回事。

2023年注定是人类科技史上浓墨重彩的一年,群星璀璨,热闹非凡。 除了是生命科学的大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20周年、双螺旋结构发现70周年、人体肠道微生物基因组15周年等,还有很多新科技亮相和普及,比如测个人基因组的试剂成本降到99美金、ChatGPT问世并受到广泛关注、人类核聚变首次实现正收益等,这些都是实实在在可以对人类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技术。

前面提到的几项技术热度还没褪去,这几天又有新的热点爆发,先是韩国人“发明”了常温常压超导,美国那一头又整出了所谓“干掉”所有癌症的药。还没回过神来,世界就被颠覆了两次?

01

常温常压超导材料被“发明”?

超导材料之所以被广泛关注,是因为它和普通电材料有着很大区别,它具备“零电阻”和“完全抗磁性”两大特性,一方面在输电过程中不产生任何损耗,另一方面磁力线无法穿过超导体。

有人估计,现代工业的输电损耗约为6%~7%,长距离输电损耗还会更高。倘若常温常压超导材料面世,不仅能解决输电能耗问题,还能应用到实现可控核聚变的托卡马克装置、核磁共振仪等设备里,显著降低制造和运营成本, 重塑全球能源和工业格局 。常温常压超导材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尽管自1911年以来人们不断发现新的超导材料,但实现超导的条件非常苛刻,不是需要极低的温度,就是得有超高的压强,很难大规模应用。

那么这次常温常压超导到底是真是假呢?咱们先来捋一捋 整个事情的时间脉络

7月22日,韩国科研团队在预印本上发表论文,称其发现了全球推荐常温常压超导材料 LK-99 (一种掺杂铜的铅磷灰石),相关研究以预印本的形式在 ArXiv 上发表。

△ 韩国科研团队在 ArXiv 上发表的论文

7月29日,该韩国科研团队表示,论文存在缺陷,系一名成员擅自发布,已要求下架。

当地时间7月31日,美国劳伦斯实验室用理论模型推测出 LK-99 可能满足超导要求。美国超导股票 AMSC 盘前跳涨 71%,*高涨幅 150%。

△ 7月31日,美国超导股票 AMSC 盘前跳涨71%

8月1日,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 LK-99 的抗磁性较好,但没有新的信息可以判断该材料是否为超导体。

8月2日,东南大学的研究团队在110K(约-163℃左右)以下、常压条件下测出了 LK-99 的超导性,但在常温常压下没发现它的完全抗磁性。

8月3日,韩国超导低温学会表示,“LK-99”并非常温超导体,因为它并没有表现出超导体的特征。

△ 韩国科研团队和东南大学孙悦团队将制作的 LK-99 样品放置在磁铁上(来源:网络)

其实从韩国的消息传出,到各方验证,各大媒体都做了曝光和宣传, 就目前的走向来看,未免有夸大的嫌疑 。加上韩国团队已经撤稿,事情背后的真真假假可能还要等“子弹飞一会”才能浮出水面。

退一步来说,即便 LK-99 的常温常压超导特性不能复现,如果其他团队的研究属实,它也不失为一款性能优秀、物美价廉的材料。

或许关于 LK-99 的争议会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有关常温常压超导的研究还将继续。如果您仔细观察周围的信息,这个“最热的夏天”,已经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人类仅依靠化石能源真的能驶向星辰大海吗? 热议超导材料的背后,是人类迫切需要一场由超导、可控核聚变等先进技术引发的能源**。

02

一款药就能“干掉”所有癌症?

在超导材料闹得沸沸扬扬的同时,美国希望城市国家医疗中心也公布了一项药物( AOH1996 )研究进展,被媒体解读为“能杀死所有实体癌瘤的药物”。

还有一些媒体提到,“美国已经彻底攻克癌症”“美国发现癌症治愈药物”等等,听这声势就很吓人。

但仔细一看,里面的猫腻也不少。

△ 部分媒体发布的新药报道(来源:财联社)

“能杀死所有实体癌瘤的药物”听着很厉害,但转念一想,化疗不就是通过给药来杀死肿瘤细胞么,单看描述,宣传 AOH1996 的这个点和普通化疗有区别么?当然它也确实强调了副作用很小。

实际上,每年这类论文都很多,能在培养基或者动物模型里杀死癌细胞的药物也很多, 哪怕就是撒一大把盐,也可以杀死培养基里的癌细胞 ,但真正能够进入人体还能保证效果及安全性的药物屈指可数,其比例不过百分之几甚至更低。毕竟用药的目的是救人,可别癌细胞没杀死,人先没了。所谓“伤敌八百,自损一千二”。

另外,如果仔细看报道内容,里面的疏漏不少。比如号称该研究验证了70个癌细胞系,这哪怕和单一癌种的实验比,也算是比较少的了,不知道能宣扬的点在哪。还有报道注明了“临床前研究”,看吧,临床都没做,未免高兴得也太早了一些。槽点太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 美国科研团队近期发布的 AOH1996 研究进展(来源:Cell Chemical Biology)

尹哥也顺着网线看了看研究原文,在研究人员设计的实验里,AOH1996 确实表现出不错的效果,但和媒体的臆想完全不搭边。

而文章最后也提到:尽管 AOH1996 具有独特的分子机制,对多个癌细胞系和动物模型都起到作用,但并不代表能成功应用到人身上,需要进一步的临床验证。同时文章也披露, AOH1996 才刚刚进入一期临床试验

照此来看,等真正验证有效和投入应用,估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至于媒体的解读,就是妥妥的标题党了。至少今天来看,这项药物并没有多特殊, 可以期待,但没必要神化

对于这两个所谓“划时代研究”的报道,本质都是媒体的过度解读,也都有违科学精神,而 科学真正的魅力来自严谨和严苛,物理和生物都是实验科学,再漂亮的理论,最终都需要用实践来检验 ,在这纷扰的舆论场上,我们也需要听见更多理性的声音,和拥有让子弹飞一会的清醒。

常温常压超导、根治癌症,一个关乎能源,一个关乎生命,都是人类发展路上绕不去的坎,虽然理想很美好,但在此时此刻,我们的路还得一步步走,饭也总要一口口吃。

当然,看到有这么多人对前沿科技保持兴奋,也让尹哥这样的科普工作者感到欣喜。我们不能仅仅因为质疑而停下探索的脚步,而是应该通过这样的机会激发更多人征服星辰大海,引领人类登上一座座科学高峰,迎接更美好的未来。

参考资料

[1] Lee S, Kim J H, Kwon Y W. The Firs Room-Temperature Ambient-Pressure Superconductor[J]. arXiv preprint arXiv:2307.12008, 2023.

[2] Origin of correlated isolated flat bands in copper-substituted lead phosphate apatite

[3] Gu L, Li M, Li CM, et al. Small molecule targeting of transcription-replication conflict for selective chemotherapy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3 Jul 26]. Cell Chem Biol . 2023;S2451-9456(23)00221-0. doi:10.1016/j.chembiol.2023.07.001

[4] 一文回顾“室温超导”事件时间线

以上就是常温超导体实现了吗?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阅读小编的文章之后能够有所收获!

版权:本文由用户自行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供存储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了解详情>>

发布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