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南克论大萧条是什么书?

北京时间10月10日晚,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揭晓。美联储前主席本·伯南克(Ben S. Bernanke)、道格拉斯·戴蒙德(Douglas W. Diamond)和菲利普·迪布维格......

伯南克论大萧条是什么书

接下来具体说说

八本书读懂伯南克经济思想 |《财经》书单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颁奖声明指出,伯南克、戴蒙德、迪布维格三位经济学家的研究工作推进了社会应对金融危机之策:伯南克、戴蒙德和迪布维格的研究,显著提升了我们对银行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的理解,尤其是在发生经济危机的时刻。他们研究成果中的一个重要发现就是为何防止银行倒闭至关重要

伯南克论大萧条是什么书?

图/视觉中国

文 |臧博

2022年10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202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由经济学家本·伯南克、道格拉斯·戴蒙德和菲利普·迪布维格三人分享,以表彰他们在银行与金融危机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

随后公布的颁奖声明指出,三位经济学家的研究工作推进了社会应对金融危机之策略:伯南克、戴蒙德和迪布维格的研究,显著提升了我们对银行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的理解,尤其是在发生经济危机的时刻。

三位经济学家中,伯南克最为人熟知。伯南克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便以其对大萧条的开创性研究而闻名学界。通过探究大萧条的根源和政府的应对举措,伯南克指出导致经济危机影响深远且绵延不绝的关键因素,就是未能及时预防银行挤兑。银行倒闭以及相伴而生的储户信息流失,会重创一国将社会存款导入生产性投资的能力。

伯南克被誉为“大萧条迷”,多年沉浸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大萧条反过来对他影响也极大。 伯南克认为,彼时美联储的应对之策颇值得重新审查,在其执掌美联储之后,一再提醒自己不可犯同样的错误。这一思想渊源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他处理次贷危机期间的决策取向。

本次诺奖获奖者戴蒙德和迪布维格,也是经济学界举足轻重的人物。20世纪80年代早期,两人就在现代金融中介理论领域提出了著名的“Diamond-Dybvig”模型。需要注意的是,伯南克著作等身,除在学界的贡献,在大众阅读领域也发力甚勤,仅译为中文的著作已有四五种。而戴蒙德和迪布维格则与伯南克大为不同,两位学者更多专注于专业学术论文写作,在大众图书领域则几乎不施笔墨。因而本期书单主要推荐伯南克的代表性著作。至于戴蒙德和迪布维格的具体学术贡献,将另刊文予以深入评介。

除伯南克的著作,还选入三种在经济危机研究领域广受好评的经典著作,与伯南克作品对照参看,更有助于理解伯氏的学术贡献,以及为何诺贝尔经济学奖会颁发给这一学术领域的学者。

《被遗忘的萧条》认为,1929年经济危机和后续大萧条期间,美国政府所采取的凯恩斯主义政策,并未减缓经济衰退,而是延长了衰退。 就在1920年,美国也陷入萧条,当时政府实行了财政平衡,还通过美联储提高利率,翌年就走出了那场危机。但这次萧条却被人们遗忘。作者认为,1929年之后的历次危机,政府都采取了积极政策,导致经济危机愈加难以摆脱。《被遗忘的萧条》提出,正确的经济危机应对策略应该是重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此书观点与伯南克等人的看法截然不同,更类似于罗斯巴德在《美国大萧条》中所主张的“自由放任”意见。以此方略应对经济危机,显然无望得到主流经济学家乃至决策层的认同,但这一类看法仍值得关注,可与伯南克这一派学者的研究与政策实践加以对照。

《这次不一样》从经济史的角度考察了经济危机的通病。作者们通过对近八个世纪以来66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危机的实证分析,提供一个考察经济危机的大跨度、系统性、定量化视角。 他们认为,历次危机并无根本不同,而是都有一个共同主题,即过度举债——无论是政府,还是银行、企业或消费者,繁荣时期的过度举债都会造成系统性风险。对各个经济体而言,在历史上还是现实中,债务工具都不可或缺。但如何把债务带来的风险和机遇平衡好,则是一个挑战,政策制定者、投资者和普通民众都不可忽视之。

《最后防线》从法律层面探讨经济危机应对过程中,政府施策的法律限界,以及未来的法律更张方向。 作者埃里克·波斯纳是如今美国引证率*高的法学家之一,在国际法、合同法、法律经济学等诸多领域建树卓越。他出身名门,其父就是美国法学巨擘、法律经济学创始人之一的理查德·波斯纳。作者认为,政府在紧急救市的同时,也应尽可能在法律范围内施策,而法律界则更应及时改*,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最后防线》的最大价值在于,该书从法律层面探讨了经济危机的事后化解环节。

伯南克论大萧条是什么书?

《被遗忘的萧条:经济危机与应对之策》,(美)詹姆斯·格兰特著,吴烽炜译,中信出版集团,2021年4月

本书是美国金融记者、历史学家詹姆斯·格兰特的名作,考察应如何应对经济危机。作者通过重审一场久已被遗忘的萧条,批评了“干涉主义”的观点,提出不同于传统的看法,即政府对经济动荡的应对上策应是不事干预。

谈起经济危机,人们常以导致大萧条的1929年经济危机为例,很少有人注意到在此之前的1920年—1921年,美国曾陷入为期18个月的经济衰退。在1920年的萧条期间,政府没有采取积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是实行了财政平衡,还通过几年前成立的美联储提高利率,使得美国在1921年就走出那场危机,并启动一段强劲复苏。此后历次危机中,政府都采取了积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其结果是很难摆脱经济危机,市场花很长时间才能消化错误政策导致的后果。

对比1929年的经济危机,格兰特以坚实的经济学理论和详实的历史分析,提出了颠覆性的观点,即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并未减缓经济衰退,而是延长了衰退。通过比较两次萧条中的应对举措,格兰特指出,人们应重视市场“看不见的手”的修复作用。

伯南克论大萧条是什么书?

《这次不一样:八百年金融危机史》,(美)卡门·莱因哈特等著,綦相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9月

2007年-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过后,经济学家卡门·莱因哈特和肯尼斯·罗格夫出版本书。作者的本意与书名给人的印象相反,强调的是经济危机并没有太多新鲜之处,而是一再重复一些固有元素;无论最近的金融狂热或金融危机看起来多么与众不同,都与其他国家或过去所经历的危机存在极多相似之处。他们经过深入研究、严谨分析,指出历史上金融危机发生频率、持续时间和影响程度都惊人近似。本书分析了近八个世纪以来66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危机,旨在揭示800年间金融领域的跌宕起伏规律。

在全球金融危机史的研究中,本书堪称时间跨度最长的著作之一,作者用定量的语言讲述了以各种面目出现的金融危机的历史。旨在探讨为何经济危机一再发生。作者将根源之一归结为人的本性:人们总过于乐观,认为错误不容易再犯。但“人的贪婪与破坏性的原动力总会在一个时期后突破理性控制,能量在破坏性地释放之后,才会回归相对的宁静与繁荣”。

作者指出,本书对各类危机的阐述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过度举债。无论是政府,还是银行、企业或消费者,繁荣时期的过度举债都会造成系统性风险。

当前世界很可能面临着一场新的经济危机,如果不对过往危机进行深度分析,便无法弄清楚当前可能面对的风险和潜藏威胁,如莱因哈特和罗格夫所说, 过度债务积累所造成的系统性风险,在经济繁荣期总会显得并没有那么严重。

伯南克论大萧条是什么书?

《最后防线:金融危机与紧急救市的未来》,(美)埃里克·波斯纳著,朱工宇等译,格致出版社,2021年5月

这是芝加哥大学著名法学家埃里克•波斯纳的力作,主要讨论2007年—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时,政府救市行为的合法性,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既合法又有效的救市机制。为解答这些问题,作者首先探讨了金融危机的形成和本质,认为次贷危机是一场由市场信心破灭引发的流动性危机;接着选取了美国政府对美国国际集团、两房(房利美和房地美)以及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汽车的救助行动,讨论了美联储和财政部对不同金融机构以及重要实体机构实施救助的思路,研究了它们行为的违法之处和违法原因,并借此讨论美国特殊的*治体制和文化氛围对紧急救市的影响。

最后,作者在前述讨论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认为应当摒弃美国政府内部不同利益集团的门户之见,整合最终贷款人的职能,强化美联储在紧急救市方面的权力,并设置有效的事后救济途径,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

面对金融危机,政府是否应该救市,以何种方式救市,如何应对紧急处置与法律准绳之间的张力,都是本书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作者没有提出不切实际的观点,主张救市的同时,也提醒法律规范的意义,旨在推进立法跟上时代发展。 《最后防线》最大的价值在于,从法律层面探讨经济危机的事后化解环节。作者以美国的金融法律制度为依据,提出了完善最终贷款人相关授权立法以及改进金融监管体系和司法裁判规则的对策建议。

伯南克论大萧条是什么书?

《伯南克论大萧条:经济的衰退与复苏》,(美)本·伯南克著,陈剑译,中信出版集团,2022年6月

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后发展成蔓延全球的大萧条,不仅导致美国乃至世界的经济社会大变动,在学术上也使得现代宏观经济学成为一门*的学科。为这次大萧条寻求一个合理的理论解释,是经济学界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也是为之后类似危机寻求可行解决方案的尝试。

伯南克是研究大萧条的大师级人物,其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系列文章,推进了大萧条的研究,也为政府应对金融危机提供了丰富思想资源。这些学术思想成为伯南克执掌美联储,以及应对次贷危机时的重要指南,帮助美国度过了该次危机。伯南克曾表示,大萧条时代,美国政府的应对举措多有值得斟酌之处,他将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

次贷危机事前事后的评价学界多有歧见,而本书则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机会,通过考察伯南克对大萧条的论述和看法,来对照次贷危机中他所参与做出的决策,以对这场危机及其应对作出更为客观的评价。伯南克多年来完成过一系列关于大萧条的研究文章,《伯南克论大萧条》便是这些文章的结集。

《金融的本质:伯南克四讲美联储》,(美)本·伯南克著,巴曙松等译,中信出版集团,2017年5月

作为对大萧条起因有过精深研究的学者和官员,伯南克在次贷危机期间,面临着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但伯南克最终成功地获得了市场的信任。

《金融的本质》是伯南克2012年在乔治华盛顿大学多次讲座的合集。本书中,伯南克以其擅长的通俗、直接的方式,汇集其关于美联储在应对金融危机时采取的诸多政策背后的金融思想,以及他的金融理念。全书内容贯穿了美联储从成立至次贷危机期间90余年的历史,既是一本关于美联储的中央银行金融史,也可以说是应对危机的金融政策演变史。

本书包括四部分,靠前部分主要讲述美联储的起源与使命,伯南克指出美联储在大萧条期间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也未能履行应有使命,这正是导致金融危机恶化为大萧条的关键因素。第二部分讲述了二战之后直到最近这次金融危机爆发前的美联储。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主要讲述次贷危机以及美联储的应对措施,这两部分有助于读者充分了解美联储相关政策如何出台及其背后的核心理念。

《行动的勇气:金融风暴及其余波回忆录》,(美)本·伯南克著,蒋宗强译,中信出版集团,2016年5月

2007年,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次贷危机爆发,全球金融系统的内在缺陷暴露无遗,一度濒临崩溃。伯南克及其美联储团队殚精竭虑,使用一切可用工具,遏制金融危机的蔓延态势,使得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得以持续运转,短期内就走出危机。

美国民众对华尔街的贪婪义愤填膺。伯南克及其团队承受了巨大压力,但他们在总统的积极支持下,终于成功地让摇摇欲坠的金融体系恢复稳定。他们打造了一系列非传统的救助工具,帮助美国经济走向复苏,开创了令其他国家竞相效仿的模式。尽管学界对该次危机期间美国的危机处置政策有诸多不同意见,但也有坊间评论认为,如果不是伯南克及其团队推出紧急救市举措,形势可能变得更坏。

伯南克在本书序言中解释了书名“行动的勇气”之用意。在所有危机中,都会有两类人: 敢于行动者和惧怕行动者。而美联储同仁们在美国经济状况需要他们采取有力、创新的行动时,顶着外界严厉批评和非难,鼓起勇气,采取了必要的应对举措。

本书记录和阐释了大萧条以来最糟糕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并以内部人士的视角回顾了华盛顿的处置政策,全面翔实地披露了决策过程的细节,同时也梳理了伯南克在专业背景下对金融政策和工具的思考。

《灭火:美国金融危机及其教训》,(美)本·伯南克等著,冯毅译,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12月

金融危机在历史上并不鲜见,尽管每一次危机本质上大多具有相同特征,但极少会发展到失控边缘。2008年金融危机却成为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衰退。美国总统、国会、美联储、财政部等政府机构被迫出台一系列非常政策,以应对几代人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

面对这场致命挑战,伯南克、盖特纳和保尔森,携手推出一系列紧急干预手段。对重要企业进行大规模救助,对重要信贷市场提供政府支持。当危机逐渐走向失控时,三位作者又说服美国国会赋予其更强有力的制定政策的权力,获得授权直接对私营金融机构注资数百亿美元。最终,美国乃至世界经济被成功从危机边缘救回。

金融危机发生10年后,救市计划最核心的三位设计者,在本书中再次反思2008年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同时也为世界各国的金融监管者和中央银行家们提供了对于应对未来危机富有价值的参考。

需要注意的是,过去十余年间,对这场金融风暴及其应对策略,已经逐渐形成了两套截然对立的叙述。 大多数金融监管者和部分经济学家认为这场“救火”行动迫不得已,政府干预势在必行。但相当部分美国民众则对挽救那些危机始作俑者颇为不满,这一思潮也为美国民粹主义的崛起增添了不少动力。三位作者则认为,“控制因金融危机所导致的经济损失的唯一方法是把火扑灭,尽管要做到这一点我们不得不帮助一些制造危机的人。”

作者们写作本书,多少有些为当年之决断作辩护的意思,但更重要的意图则是通过回顾危机的全过程,总结有助于减少未来危机损害的经验教训。作者在本书序言中表示:“金融危机再次爆发的部分原因是,我们已经将它遗忘,我们再次把它记录下来是为了向大家传递从过往经历中总结出来的一些重要的经验教训,希望这些经验教训可以让大家保持新鲜的记忆,并在未来帮助危机化解者保护经济免受金融危机的破坏。”

《21世纪货币政策》,(美)本·伯南克著,冯毅译,中信出版集团即出

2020年以来,全球经济金融形势发生剧烈变化。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全球经济面临高通胀、大衰退,甚至存在新一轮全球金融危机的风险。如何以史为鉴,研判形势,防范系统性风险,是摆在各国面前的重要问题。

美联储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而推出的诸多新政,其中一些举措“越过了许多未曾被逾越的红线”。在伯南克看来,这些政策对美联储早期领导者,即便是在格林斯潘看来,也是不可想象的。创新的金融工具缓解危机于一时,却也让坊间揣摩经济政策的未来走向。本书正是伯南克对这些现状的思考结晶。

他在本书中以全新的视角解释了美联储的功能、政策等在过去70余年来的演进历程,并对未来的美联储政策提出自己的见解。在伯南克看来,美联储施政代有创新,这些创新正是现实经济图景所催生出的结果。作者还指出美联储之21世纪货币政策可能遇到的诸多挑战,如大通胀降临,数字货币的诞生与崛起,金融动荡之此起彼伏,以及未来美联储如何维持其*性。

伯南克在前言中表示,本书的写作意图就是帮助读者理解美联储如何走到了今天,它如何从过去曾经面对的挑战中汲取经验,未来又将发展成何种样貌。

伯南克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对“大萧条”的研究让危机没被浪费

北京时间10月10日晚,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揭晓。 美联储前主席本·伯南克(Ben S. Bernanke)、道格拉斯·戴蒙德(Douglas W. Diamond)和菲利普·迪布维格(Philip H. Dybvig) 等3位美国经济学家因对于 银行与金融危机 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而获得这一奖项。

诺奖评审委员会表示,他们的发现提高了社会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三人“大大提高了我们对银行在经济中的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在金融危机期间。他们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是,为什么避免银行倒闭是至关重要的。”

关于现代银行的研究阐明了我们为什么要有银行、如何使银行在危机中不那么脆弱,以及银行倒闭如何加剧金融危机。而相关研究的基础,就是此次获奖的3位经济学家在上世纪80年代初奠定的。 他们的分析研究对于规范金融市场和应对金融危机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评审委员会表示,要使经济维持运转,储蓄必须用于投资。然而,这里有一个矛盾:储户希望在意外发生之时立即提取资金,而企业和房主需要确保危机发生时他们不会被迫提前还贷。 戴蒙德和迪布维格的研究展示了,银行如何为这个问题提供最佳解决方案。通过充当中间人,银行可以允许储户在其希望的时候使用资金,同时也向借款人提供长期贷款。

他们的分析也表明,存、借两种活动的结合使得银行容易受到“倒闭”谣言的影响。如果大量储户同时取钱,谣言或将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银行发生挤兑甚至倒闭。两位经济学家对此给出的药方是, 通过政府提供存款保险和充当银行的最后贷款人,可以防止这些危险的动态。

戴蒙德还演示了银行如何执行另一项重要的社会功能 :作为许多存款者和借款者之间的中介,银行更适合评估借款者的信用度,并确保贷款被用于良好的投资。

另一方面, 本·伯南克分析了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这是现代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他指出,银行挤兑是导致危机变得如此严重和持久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当银行倒闭时,有关借款人的宝贵信息丢失了,无法迅速恢复,社会将储蓄用于生产性投资的能力也会因此严重受损。

“美国学术界确实没有‘浪费’大萧条。”在为伯南克2022年新著《伯南克论大萧条:经济的衰退与复苏》所作推荐序中,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学术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表示,“几十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在研究大萧条问题,伯南克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伯南克一再声称他是一个宏观经济学家,而不是历史学家。”在黄益平看来, 伯南克研究大萧条,关注的并不是具体的历史事件,而是重要的宏观经济关系 。而搞清楚这样一些可能影响大局的经济关系,比弄清楚一些细枝末节的历史事实更有意义,也比验证一些已经被验证过无数次的经济关系更重要。

下文节选自《伯南克论大萧条:经济的衰退与复苏》推荐序。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一窥伯南克执掌美联储的传奇经历以及背后坚实的学术支撑。

伯南克论大萧条:经济的衰退与复苏

本·伯南克 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22年6月

不浪费一场危机

文 | 黄益平

丘吉尔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论断:“不要浪费一场好的危机。”只有认真地分析危机的起因、传播及后果,并在此基础上调整规则、改变行为,才有可能避免危机重演。只有不停地反思,才有可能持续进步,不然只能永远在原地打转。

曾经担任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和美联储主席的伯南克是这种反思理念的践行者。他的学术生涯主要专注于对大萧条的研究,清晰、严谨地论证了大萧条发生、持续的主要原因。他曾经说:“我喜欢研究美国大萧条,因为它是现代历史中的一个重大事件。从专业研究的角度而言,我从对美国大萧条的研究中体会到很多经济运作的规律和本质。”后来他又把从研究中获得的心得运用到政策实践中,真正做到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相传伯南克刚开始在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去跟后来担任过以色列央行行长和美联储副主席的导师费希尔讨论博士论文题目,费希尔建议他先去读弗里德曼和施瓦茨的著作《美国货币史:1867—1960》,看他对这本书的反应再确定选题。后来伯南克回忆道:“读过弗里德曼和施瓦茨的《美国货币史:1867—1960》后,我对大萧条的问题着迷了,就好像那些研究南北战争的爱好者一样,我不仅找到所有关于那段时间经济的书和资料来读,还看*治、社会、历史方面的。但核心的问题——我管它叫宏观经济学的‘圣杯’,还是它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如此严重。”

后来伯南克的博士论文及之后的很多研究都是围绕两个学术问题展开的,一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大萧条,二是为什么衰退持续了这么久。 他的学术发现可以简单地总结如下:货币因素是导致大萧条的主要原因,名义工资调整困难妨碍了经济复苏。 这两个结论听起来平淡无奇,但实际上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政策意义。

过去学术界一直认为货币是中性的,价格高低只是一个数字而已。但确认货币因素导致了经济衰退,实际是否定了货币中性的认知。货币供应不足容易导致通货紧缩,而这又可能引发金融危机,从而把经济推入衰退的境地。而名义工资调整慢于价格水平,可能会使劳动需求减少,这样就会拖延经济复苏的步伐。也正因为如此,伯南克十分赞同弗里德曼和施瓦茨在《美国货币史:1867—1960》中对美联储在大萧条期间没有奋力增加货币供应而提出的严厉批评。

美国学术界确实没有“浪费”大萧条。几十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在研究大萧条问题。伯南克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经济学教授艾肯格林是另一位领军人物。关于大萧条的经济学研究形成了非常多的学术成果,总体来看, 这个领域特别符合好的研究的几个基本特征:问题很重要、研究有意思、结论有影响。

大萧条是自工业**以来靠前场最严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研究大萧条等于抓住了一个十分重大的经济学问题,而且这个问题来自现实世界。伯南克一再声称他是一个宏观经济学家,而不是历史学家。他研究大萧条,关注的并不是具体的历史事件,而是重要的宏观经济关系。搞清楚这样一些可能影响大局的经济关系,比弄清楚一些细枝末节的历史事实更有意义,也比验证一些已经被验证过无数次的经济关系更重要。事实上,无论是宏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政策体系,都是在大萧条之后逐步形成的。

这个研究确实也非常有意思。大萧条期间究竟是货币收缩导致经济衰退,还是经济衰退使得货币收缩,在学术界一直有争议。早先的研究一直局限在美国本身的数据,上述因果关系不太好识别,更不要说有不少学者认定货币是中性的。这项研究的突破来自国际比较研究的引入,就一个国家的数据研究大萧条,说不清楚谁引发了谁。但有了跨国数据,就可以按照大萧条发生之后推出金本位制的先后,来考察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结论是退出金本位制较早的国家,经济复苏也比较快。原因是在金本位制下,货币供应量是由黄金储备决定的。一旦退出金本位制,货币供应就可以灵活调整。

这些研究结论后来产生了重大的政策影响,促进了货币政策框架的形成和金融监管框架的完善。1944年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时候,在确定美元盯住黄金、其他货币盯住美元的基础上,允许各国不定期地根据需要调整汇率,实际就是吸取了金本位制下货币供应不够灵活的缺点。可惜的是,后来这个设计没有发挥作用。因此,到1971年美国就放弃了美元盯住黄金的安排,走向了浮动汇率制。 大萧条研究对政策最直接的作用,反映在伯南克执掌美联储期间所采取的非常规的货币政策扩张。 换句话说,他的政策是有多年学术研究支撑的。

伯南克本人是一个十分优秀的学者,他后来有机会进入中央银行参与决策,特别是在次贷危机期间执掌美联储,也算得上是传奇的人生经历。在离任之后出版的《行动的勇气:金融危机及其余波回忆录》一书中,伯南克对其在次贷危机期间所经历的惊涛骇浪般的风险和左右为难的政策选择有详细的记载,从中还能看到他作为学者出身的央行行长在做决策时所展示出的学者风格。当然,由学者而央行行长,这样的事情是可遇不可求的。但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一些政策意见或者建议,应该是大多数经济学者都有机会做到的。

《伯南克论大萧条》是一本论文集,收集了过去几十年来伯南克所作的关于大萧条问题的经济学研究论文。与回忆录相比,论文集的技术性稍强一些。好处是可以仔细地了解这些问题的提出、数据的收集、分析的过程以及最后结论的得出,其实还可以学习如何做学术研究。而对话题特别感兴趣的读者,则可以更多地关注话题的重要性、分析的逻辑及其政策含义。伯南克专门为本书撰写了靠前章“大萧条时期的宏观经济学:比较分析方法”,这是一个写得非常好的综述,系统地阐述了问题的提出、分析的思路,以及一些主要的结论,对分析细节不感兴趣的读者,直接阅读这一章即可。

推荐大家阅读这本书,最主要的原因并非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大萧条发生、持续的机制,而是因为在大萧条发生将近80年之后,世界经济在2008年再次遭遇一场全球性的危机,12年之后,又发生了一场世界性的新冠肺炎疫情。在这两次大危机期间,各国政府与央行都采取了“不计一切代价的政策”稳金融、稳经济。顺便说明一下,提出“不计一切代价的政策”这个说法的是十年前时任欧洲央行行长、现任意大利总理,同时也是伯南克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师兄德拉吉。这些超常规的政策对于经济复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这些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对大萧条时期经历的分析与总结。

不过现在世界经济甚至世界货币体系又碰到了新的问题。正因为意识到金本位制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对货币体系的要求,各国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逐步走向浮动汇率制。而为了在保持货币政策灵活度的同时维持币值稳定,许多央行采取了通胀目标制。应该说,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这个货币政策规则是有效的,帮助维护了货币体系与宏观经济的稳定。 但最近20年的经历则表明,货币政策与通胀水平之间出现了脱钩的倾向。 在伯南克的前任格林斯潘担任美联储主席期间,货币政策宽松,通胀水平稳定,但金融风险大量积累。因此,继续盯住通胀水平,是否还能保持货币与金融体系的稳定?如果不能,应该如何改*货币政策的规则?

以上就是伯南克论大萧条是什么书?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阅读小编的文章之后能够有所收获!

版权:本文由用户自行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供存储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了解详情>>

发布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