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空转什么意思?

资金空转可以分为两类。靠前种,资金仍在体系内留存,货币资金不经过实体产业,从出发点又回到出发点,这是普遍理解的资金空转。第二种,资金已经**产业资本,但是其**的链条大大拉长。我国......

资金空转什么意思

近日,朋友圈被郭树清履新银监会的“首秀”刷屏,各路大神纷纷发声解读。其中,资管业务的监管成为一大热点,郭主席也直言“由于监管主体不一样,法律规章也不一样,有关的规定也不一样,确实出......接下来具体说说

什么叫做资金空转?

简单说,是资金在金融体系内流转而没有流向实体经济。也有人认为“资金空转是不存在的,存在的是资金融通的环节被拉长了”。目前的主流论调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因此资金只要不是直接从金融机构流向“实体经济”,那么最后流向实体经济那个环节之前的环节都视为“资金空转”。

举个例子,活期存款存在银行,利率是0.35%,但是你取出来存到余额宝里,余额宝把你的钱做成协议存款再存到银行里,你的收益率就是4到5个百分点。对银行来说,资金还是那些资金,成本却上升了十多倍。

再举个例子,一年期银行贷款利率是6%,但是许多需要资金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企业企业得通过银信合作、银证合作等方式,辗转贷出款来。这期间,钱从一家银行到另一家银行,再到信托,再到实体,中间每一个环节都要收半个点到一个点的信用费,"推高资金成本"。

“资金空转”其他的表现,还包括一些企业获得了信贷资金、上市募集的闲置资金等,却不投入生产而是用来购买理财产品;一些企业用借来的新钱偿还旧债,等等。

市场上绝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候不可能都是傻子。换言之,表面的“资金空转”自有其背后逻辑。“资金空转”是指融通环节被拉长了,但是为什么被拉长了?

大致上,M0是央行印的钱,M2是整个金融体系印的钱,因为它包含了全体银行通过贷款-存款的循环创造的信用货币扩张(题外话:可以看出,相比M2的迅猛增长,M0近十年的变动简直就是天地良心,所以以后求别再黑我央行“货币超发”)。

008年前后,在那位“信心比黄金还重要”的总理领导下,我们大张旗鼓地推出了“四万亿”。对应的可以看出,2008年10月前后M2有一个跳升,而且此后的增长速度是高于之前的(斜率超过了之前几年的斜率,更为陡峭了)。

四万亿的初衷是美好的,但不幸的是,正如计划经济下一切美好的计划的最终结果一样,它也毫不意外地“跑偏”了。当贷款如同*治任务一样摊派下来时,同样的利率下,理性的银行自然会选择贷给政府或者国企,而不是贷给明天都不知道会不会在的小企业——至少政府明天肯定还在,看起来风险低一些。而且小企业的业务也不在四万亿的支持方向里。

许多信贷资源被用在需要大量建设资金的项目上,而这些项目产生的收益是否足以偿还贷款本息却很可疑。举个例子,我知道重庆某地级市通过融资平台,找银行贷款修了几个人工湖,免费供市民参观。。。。。。更糟糕的是,有些项目如果没有后续资金投入,前期的投入也将成为废渣。比如铁路,开工就必须修到另一个站才可以用来货运,只修一半的铁路毫无意义。此类项目成为资金黑洞,促使地方政府极度渴望新的资金注入,为此不惜开出高价。

某些部门比如银监会意识到了中国信贷低效率膨胀的问题,开始通过加强监管的方式要求银行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但问题是,银监会只能用行政指令控制银行,为所有的银行下诸如“拨贷比不得低于2.5%”之类的硬性指标,而监管的创新永远落后市场一步。机智的银行纷纷开发出信托收益权、银证合作、银保合作等层出不穷的资金渠道,以绕过银监会的存贷比等监管指标,将资金提供给最愿意开出高价的那些机构,也就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商、国有企业等等。

所以说到这里,已经可以回答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资金要“空转”?我的答案是:因为我国的贷款资金成本并不是市场化的。它有两个或者说多个价格。有“关系”者,可以直接获得银行的廉价信贷。而除此之外的其他途径,资金成本都比这条途径高。所以这并非浪费,而恰恰是当前的资金要流向实体经济,成本最低的环节。这是市场面对行政限制时最自然的做法——多走点路绕开。

余额宝的情况其实是类似的。存款利率没有实现市场化,所以就变相地市场化。

至于流动性紧张,是因为新增信贷很多用来偿还旧债和归还利息了,市场上实际新增的钱并不多。特别是长期信贷,由于大家对未来不看好,估计没多少人敢投,钱都集中在短期市场里。

最新鲜的理财咨询,最热辣的理财观念,分享创富观点,享受财富人生,

财富是有良心的,如果你善待它,它也必将回馈你!

想抵达人生财富巅峰的人,要么去理财了,要么就正在去理财的路上。

一文看懂银行理财空转、票据空转、同业空转、信贷空转

1、资金空转可以分为两类。靠前种,资金仍在体系内留存,货币资金不经过实体产业,从出发点又回到出发点,这是普遍理解的资金空转。第二种,资金已经**产业资本,但是其**的链条大大拉长。我国资金空转情况严重,虚拟经济过度繁荣,M2同比增速远高于GDP+CPI的同比增速。

2、银行是资金空转中重要的一环,主要有四种模式:理财空转,票据空转,同业空转以及信贷空转。

3、理财空转有三种典型模式:一是银行借通道投资于信贷资产、票据资产等非标资产,实质与银行表内放贷并无二致,但是增加了流转链条,从而导致了广义上的空转,增加了银行风险。非标资产是在2011年后开始监管机构严禁向房地产业,地方融资平台放贷的背景下兴盛起来,并逐渐成为这些产业的主要融资方式。二是银行将资金投放于同业理财,或者委外理财。三是过量理财资金投资于二级市场,主要是债券,推高资产价格,隐含风险。

4、票据空转:首先是违规开票,即无真实贸易背景循环开票,虚增存款和中间业务收入。之后为了将票据在资产负债表内转移出去,通过卖断,买入返售,买断转贴同批票据等方式,逃避信贷规模管控、赚取买卖差价;违规出表,借助跨业合作通道,通过信托、券商等”通道“模式,运用理财资金投资票据资产。票据业务近几年已经大幅下滑。票据交易所的成立促进票据业务朝透明化发展。

5、同业空转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业通道,主要对接非标。银行利用同业通道隐匿非标资产,将资产在不同科目间进行转换,调节监管指标。二体现在同业直融直投型,银行将吸收的同业资金对接投资理财产品、资管计划,放大杠杆,赚取收益。针对同业业务的127号文对同业的非标业务进行了强有力的约束,坚持实质大于形式原则。

6、信贷空转:一是贷款置换,具体包括表内自营贷款置换他行表内贷款、表内贷款置换他行表外融资等方式,多被用于企业举新债还旧债,未被真正运用到生产营运中。二是贷款被挪用,多集中在多头过度授信的集团企业和个人信用贷款中,部分信贷资金被挪用于委托贷款、理财信托投资,甚至投资股票市场。三是违规放贷。如,违规放大杠杆超比例向小贷公司融资,并合作进行”过桥贷款“,个别银行人员内外勾结,套取银行资金进行民间借贷等。

7、监管层近几年紧紧追踪银行资金空转,基本上银行创新出一种模式监管层都会出台相关政策封锁。同业业务,票据业务总数据显示,其规模总量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控制。针对同业业务,今年前三季度同业业务规模(上市银行数据)已经较年初下降18%。分项目来看,2016年前三季度买入返售规模下降最为明显,预计2017年仍旧会延续这一趋势。总体来看,同业空转明年将进一步缩减。票据业务今年大幅下滑,受到极大冲击,票据空转已经受到较好的控制,未来这一态势也不会改变。2017年政策效用减弱,票据业务负增长会得到缩减,票据业务朝透明化方向发展。

8、2017年理财空转将受到最大的影响。表外理财纳入MPA政策首先抑制理财规模过快增长,理财新规和市场风险也分别影响非标和同业委外理财两种空转模式。2016年理财新规明确了银行除了可以通过对接信托公司的投资计划投资非标资产外,包括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等在内的通道均不能够投资非标债券,严格清理通道,预计明年政策效应会明显起作用。同业理财2016年增速过高,2017年不可能延续,回落较多。受到债市波动的影响,同业理财对接的委外理财明年将收缩。这样看来,明年大概是理财空转的一个拐点。

9、毫无疑问,银行资金空转的压缩将减少银行相对高收益资产的获取,在短期一定会对银行利润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在2017年理财空转模式受到最大影响的预测下,由于城商行以及农商行理财规模扩张速度远高于国有商业银行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农商行的收益将相对受到更大的影响。在广义信贷上限一定的情况下,既然空转模式得到限制,银行将改变资金配置方向。因为一般性贷款收益更高,在不考虑贷款需求的情况下,我们认为银行有激励将资产配置于一般性贷款。新增人民币贷款的累计值在社融累积值中的占比已经有所回升,未来我们认为也会保持这发展趋势。一般性贷款占比提升将减少银行的风险。一般性贷款收益作用较慢,但从长期来看,必定会抵消空转业务对收益的不良影响,整体提升银行业绩。

PPT全文如下:

资金空转什么意思? 资金空转什么意思? 资金空转什么意思? 资金空转什么意思?

一文说透银行资金如何在体系内空转

近日,朋友圈被郭树清履新银监会的“首秀”刷屏,各路大神纷纷发声解读。其中,资管业务的监管成为一大热点,郭主席也直言“由于监管主体不一样,法律规章也不一样,有关的规定也不一样,确实出现了一些混乱,导致了一部分资金所谓的脱实向虚,我们正在研究一个共同的监管办法。”

提到脱实向虚,自然而然联想到了近期被监管重点关注的银行同业业务,因为银行资金没有拿去放贷,反而将在银行体系内空转。那么,银行同业业务是如何实现资金在银行体系内空转的呢?今天就来分析分析。

近年来同业业务规模快速扩张

根据2014年五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银发〔2014〕127号文),“同业业务是指中华人民**国境内依法设立的金融机构之间开展的以投融资为核心的各项业务,主要业务类型包括:同业拆借、同业存款、同业借款、同业代付、买入返售(卖出回购)等同业融资业务和同业投资业务。”

近年同业业务规模快速扩张,无论是同业资产还是同业负债,占银行业比重越来越大。如果通过存款性公司(商业银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以及对其他金融机构债权简单相加来表示同业资产的规模,可以看到,近10年时间,银行同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从12.21%提高至当前的25.23%,翻了一倍(如图1所示)。

同理,通过存款性公司(商业银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负债以及对其他金融机构负债简单相加来表示同业负债的规模,可以看到,近10年时间,银行同业负债占总负债的比重从8%左右升至当前的13%左右,虽然受到监管政策影响,同业负债规模起伏波动较大,但整体上仍然是保持上升趋势。

同业业务扩张的三大推手

银行的同业业务为何发展如此之快?为了便于理解,加深直观印象,我们可以从银行资产负债表入手。

对于同业融资业务,基本上都是反映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内的,同业资产的会计科目包括存放同业、拆出资金和买入返售;同业负债的会计科目包括同业存放、拆入资金和卖出回购。同业存款业务根据资金存出和存入分别计入存放同业和同业存放科目;同业拆借和同业借贷业务根据资金流向不同分别计入拆出资金和拆入资金科目。具体情况详见下表:

其中,同业融资业务基本为表内业务,与会计科目一一对应,相对简单。但同业投资业务因资金来源不同,自营资金投资的多计入表内,理财资金投资的多计入表外,即使是表内业务,因投资的基础资产不同,对应不同的会计科目,相对更加复杂,后文中将详述。

弄清了同业业务的记账规则,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同业业务到底是如何扩张的。

银行资产负债表是扩张的背后推手。我国银行业受巴塞尔协议监管,对于资本充足率有严格要求,而同业业务的优势之一在于部分业务的风险权重低,可以提高银行资本利用率。根据银监会2012年发布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商业银行对我国其它商业银行债权的风险权重为25%,其中原始期限三个月以内(含)债权的风险权重为20%。以风险权重为0%的金融资产作为质押的债权,其覆盖部分的风险权重为0%。”相对于商业银行对一般企业债权100%的风险权重,同业资产的资本占用率更低。

对于负债端,同业负债是银行主动负债的重要途径,其占银行总负债的规模不断提高。根据上市银行的数据,同业负债占总负债的规模从2008年末的10.66%提升至2015年末的17.15%。同时,对于吸储渠道不畅通的中小银行而言,同业负债更是重要的输血工具。根据上市银行2016年9月末的数据,全国五大商业银行同业负债占总负债的比重为11.13%,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商行的这一数据分别为23.97%和20.69%,中小银行对同业负债的依赖程度明显高于大型商业银行。

银行表外帝国的扩张离不开同业业务。关于同业业务,不得不提的就是同业投资业务,这是银行重要的投资渠道。根据资金来源不同,同业投资业务的资金包括自营资金和代客理财资金,而根据投资的基础资产的不同,又分别计入不同的会计科目,一般表内同业投资业务多计入应收款项类投资。银行表外资产与同业投资业务的联系主要通过同业理财业务,同业理财业务是同业投资业务的一种,是银行通过自营或代客资金投资于他行理财产品。关于同业理财如何计入相应的会计科目,需要加以区分。

首先,根据是否保本,银行理财可以分为保本型理财产品和非保本型理财产品。对发行方而言,保本型理财要承担兑付风险,所以需要计入表内,会计科目对应一般存款或其他负债;非保本型理财因银行并不承担兑付责任,所以为表外业务,多体现于报表附注。对购买方而言,遵循一一对应原则,如果是通过自营资金购买保本型理财会计入表内资产;如果是自营资金购买非保本理财,根据基础资产的不同,会计科目分别对应持有至到期、可供出售、应收账款类投资或其他资产等;如果是代客资金购买同业理财,则不反映在表内。

所以,可以看出来,对于发行方而言,希望多发非保本型理财,表外运作;对于购买方而言,同样希望通过理财资金购买同业理财,所以银行发行非保本理财计划购买他行非保本理财计划的模式受到青睐。2016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中非保本型产品规模上升,而保本型产品规模下降,截至6月底,非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的余额约20.18万亿元,占整个理财市场的比例为76.79%;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的余额约3.86万亿元,占比14.69%;而保证收益类产品的余额约2.24万亿元,占比仅有8.52%。试想一下,A银行发行一个非保本理财计划去购买了B银行的非保本理财计划,B银行的这个理财计划可能投资的是C银行的非保本理财计划,每家银行之间交叉持有彼此的非保本理财计划,在银行的表外得以构建庞大的同业理财规模。

同业理财最终要落实到资产,从某种程度上说,“资产荒”也与银行表外理财规模扩张有关,同时大量的同业理财通过委外的模式进行投资,也加强了银行与非银机构之间的关联,大量的委外资金在资产匮乏和高收益率要求的背景之下,大量投向资本市场,近年股票牛市和债券牛市资金驱动明显,受资金面影响较大,其背后也是与银行理财资金溢出密不可分。根据银行业理财等级托管中心发布的《2016年上半年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截至2016年6月底,全部理财产品投资各类资产余额226.39万亿元。从资产配置情况来看,债券、银行存款、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是理财产品主要配置的前三大类资产,共占理财产品投资余额的74.70%,其中债券资产配置比例为40.42%。

同业业务拓宽了银行盈利渠道。一方面表内资产主要体现为同业息差收入;另一方面表外资产主要是中间业务收入。但就中间业务收入看,2016年上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理财业务收益 950.3 亿元。

监管的的思路主要是去杠杆

目前,从同业业务的运作模式看,其主要风险体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期限错配风险。同业负债期限多为中短期,但是同业资金运用期限并非一一对应,如果是同业投资项目,穿透底层资产,例如信托计划、资管计划等,期限都会超过一年,所以借短放长存在一定的错配风险。

二是收益错配风险。对于同业理财,银行资金端的成本相对固定,即给客户的收益率是基本确定的,比如一年期理财计划预期收益率是4.5%;对于资产端,假设同业理财是通过委外进行投资,银行一般会与受托方约定一个收益率,假设年化收益率6%,受托方将资金投入债券市场,如果债券市场整体价格上升,实现年化6%的收益率问题不大,但如果遇到2016年末债券价格大幅下跌的情形,委外全年的收益在年关全部吐出,6%的收益率难以兑现,甚至可能难以覆盖4.5%的资金成本,银行可能出现亏损。

三是表外杠杆过高的风险。根据《2016年上半年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经统计454家银行在全国银行理财信息登记系统中集中登记的数据,2016年6月末银行同业理财存续余额4.02万亿元。同时,2016年末银行业(全口径)表内同业资产54.68万亿元,同业负债29.27万亿元,所以表内同业资产杠杆率约为1.87倍。如果加上表外同业理财4.02万亿元,则同业资产杠杆率为2倍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因同业理财的统计口径小于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所以实际杠杆率应该高于2倍,放大了同业资产的杠杆。

考虑到目前同业业务存在的风险,监管的思路主要是去杠杆。2016年,关于同业业务,影响较大的监管措施有两项:一是将银行的表外理财纳入MPA(广义信贷范围),限制表内业务移至表外,实现全口径监管。二是加强同业存单监管,央行有可能将同业存单从银行应付债券口径划入同业负债口径,银行的同业负债规模将会受到限制,从而倒逼银行去杠杆。根据127号文,同业负债占银行负债总额不得超过1/3,而同业存单此前并无限制;同时,在MPA考核中,同业负债占银行负债总额属于资产负债情况分项,总分值25。如果超过1/3,该项分数为0,而原先同业存单不纳入MPA考核。所以,同业负债和同业存单规模受限,同时同业理财业务需要纳入监管,可以降低表外业务的杠杆。

同业业务虽好,不要忽视风险

同业业务本身是银行业务不断创新发展的产物,对银行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中小银行而言,在发展初期,存款储蓄业务受限的情况下,同业负债和同业存单是银行扩大负债规模的主要手段,合理运用同业负债加杠杆有利于银行业务规模的拓展和资产规模的扩张。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期限错配以及表外资产配置,都需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在扩张的过程中保证资产的稳健性。监管的目的也是为了保证同业业务健康有序的发展,在资产价格不断上涨的过程中,杠杆效应令人着迷,但是当资产价格趋势性反转或流动性风险事件突然暴露时,过高的杠杆会引起市场过度的反映和波动。

说了这么多,脑海中突然浮现出了一句广告词“劲酒虽好,不要贪杯”,套用到同业业务上,“同业业务虽好,不要忽视风险”。

以上就是资金空转什么意思?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阅读小编的文章之后能够有所收获!

版权:本文由用户自行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供存储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了解详情>>

发布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