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银基金是什么东西?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句话一点也不假,中银基金的副总经理杨军,更是在担任该位置仅一年后,就于9月28日匆匆离任。彼时,杨军初入中银基金时,该公司的公募资产合计为2511亿元,一共管......

中银基金是什么东西

文|王博 出品|天下财道沪指再次失守3000点,你买的基金会成为“避风港”吗?如果运气好,也许行。但如果走霉运,耳边响起的就是频频拉响的“清盘警报”。10月18日至19日,中银基金......接下来具体说说

中银基金,被骂惨了?

中银基金是什么东西?

看似繁花似锦,实则烈火烹油。

1

被骂惨了

一名渠道人员对中银基金的狂野吐槽,骂出了网友们对基金积攒已久的怨气,纷纷表示“骂的太爽了”。

中银基金是什么东西?

图源 :网络

发生啥了呢?

从盛传的聊天截图来看,是该渠道人员因为基金亏损,假期被客户揍了,还骂得挺难听的样子。是可忍熟不可忍?于是一怒之下,这位老哥跑群里骂了中银全家。

中银基金是什么东西?

图源:网络

矛盾主要指向中银基金旗下的一款基金产品“中银顺泽回报一年持有期混合”,截图中关于基金经理的老鼠仓目前并无力证,但该基金的亏损却是公开可查的。

资料显示,该产品成立于2021年1月12日,是一只混合型基金,不过从历年季报、年报中可以看到,其股票占比*高仅20%,更多还是偏债基。

但这样一个偏债基的产品,还亏损近10%。

同花顺数据显示,该基金A份额自成立以来净值已经亏损了9.49%,仅2022年一年,跌幅就高达8.67%,而同期基准收益率分别为-3.64%与-3.55%,也就是 大幅跑输了同期基准收益。

从年报上来看,2021年、2022年该基金的股票投资收益分别亏损了2.12亿元、4.53亿元,合计亏损6.65亿元。

这样的业绩,持有人自然纷纷赎回,数据显示,2022年,中银顺泽回报一年持有全年净赎回份额为33.4亿份,而该基金刚成立时募集资金达73.44亿元,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就剩下不到30亿元了。

不过,按照基金圈的传统艺能,基民们再怎么亏,也不妨碍基金公司赚钱。

资料显示,2021年、2022年,该基金A份额就分别收取了1.05亿元和6591.43万元的基金管理费。

也难怪会有客户破防跑去上门打人,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你既然收了管理费,还亏成这个德行,连基准收益都没跑过,怎么都有点说不过去了。

2

固收转权益败了?

中银基金最早成型于2004年,2007年12月25日经证监会批准,由中国银行直接控股,属于典型的银行系基金,可以分享中国银行的高净值客户资源,解决资金募集的来源问题。

虽然背靠中国银行这颗大树,却没能充分发挥资金来源的优势,近些年业绩增长也比较缓慢。

中银基金是什么东西?

2019年年末,公司基金规模为3818.5亿元,到2022年年末,公司基金规模为4191.8亿元, 三年时间,公司基金规模只增加了300多亿。

光看数字好像很吓人,但其 整体排名却从曾经的业内前十跌到了22名。

行业大潮下,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况且中银基金还占据了相当的资源优势,没道理连个前20名都混不到。

那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也许是声名在外束手束脚,也许是舒服日子过惯了,又或许是其它什么原因,中银基金旗下的主动权益基金占比实际不到一成。

数据显示,中银基金在管股票型与混合型基金规模合计仅396.91亿元,而债券型基金规模则高达2280.08亿元,货币型基金规模1872.75亿元。

中银基金是什么东西?

图源:智友养基

但主动投资能力,一般又被视为基金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如果旗下主动权益基金产品业绩优秀,自然会吸引更多的基民前来。

大概中银基金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其产品逐渐呈现出向权益转型的迹象来。

比如开篇我们提到的“中银顺泽回报一年持有”,整体偏债基,股票型*高占比也就20%。

虽然转型已经比较保守了,但还是出现两年亏去6.65亿的情况,把债基的收益都给吞噬掉了。

而且此前管理这只偏债混合型基金的超过2年两位基金经理,还是中银基金的老将,其中刘建担任基金经理超过15年,刘腾也超过了5年,资历并不算短。那么其它基金的情况也可想而知了。

在某种程度上,这只产品的境况也是中银基金近年来的缩影。

从产品类型上看,债券型、货币型这种固收类基金占据了中银基金绝大部分份额,主动权益基金占比虽少,近一年来,却是几乎全线飘绿。

根据智友养基统计,中银基金旗下12只主动权益型基金(A/C份额分开计算),有5只跌幅超过20%。

从2021年6月底到2023年6月底,两年时间,中银基金的股票型基金规模从62.1亿元降至46.8亿元,混合型基金规模从517.88亿元跌至350亿元,跌幅超过三成。

近几年公司基金规模总共也能没增长多少,主动权益基金就跌去那么多,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中银基金固收转型权益的失败。

而这,也和中银基金旗下的基金经理脱不开关系。

3

基金经理也不好过?

先叠个甲,关于基金经理这个群体固然有人浑水摸鱼,还有人损公肥私,但笔者始终愿意相信,真的有人还保有初心,在努力促进整个社会的财商水平,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推动社会更高效的发展,达成更多人的美好生活理想。

仅靠个体攒钱再干事业,是相对比较低效的发展模式,如果能将闲置的资金拿出来投资,那么企业能提前获得发展,投资者也能获取更好的回报。

这个时候就需要基金经理这样的专业人士从中甄别,哪些是可投的,哪些是可以冒险一试的,哪些又是纯坑完全没有必要投的。

这还是比较初级的社会模型,现实中是有着成千上万个这样模型共同组成,并且具体情况各有不同,基金经理面临的一个模型就比上述举例要复杂许多,而且他们手中往往有着多个不同的模型,这些模型还在不断变化。

一个真正的基金经理,是要花非常多的时间去学习和研究这个世界的,作为一个个具体的受托人,他们同时面临着市场、同行、公司、投资人各方面的压力,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也是被裹挟着走。

金融行业一般被视为“离钱近”的行业,“钱”本身不具备价值,是个抽象出来的概念,但作为流通货币,与人们的资产深深绑定在了一起,也成了一个大开的“潘多拉魔盒”。

非常让人痛心的是,今年中银基金就传出一起前基金经理自杀身亡的消息。

根据财新消息,此事涉及2017年“515”丙类户利益输送事件,中银基金前基金经理李文凯因卷入此案,被迫离开所在机构并被监视居住。

按照李文凯的陈述,并不存在向蔡某宏利益输送这一说,被监视居住后,每天生活再恐惧之中,“那种绝望,那种无助,那种人间地狱的痛楚。”

基金圈看似是个名利场,是个锦绣窟,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实则是烈火烹油,一不留神就是被火舌吞噬殆尽的下场。

一味黑时犹有骨,十分红处便成灰。

讲这么多并不是跑题了, 基金经理作为协调社会资源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他们的出现以及面临的环境是非常有必要讨论的。

微信的创始人张小龙说,“人是环境的反应器”,就点明了环境对个体的人的重要性。

再好的基金经理也需要环境的成全。行拂乱其所为,曾益其所不能,那是极少数有大才者,整个社会又能有多少这样的人物,个体可以长存忧患意识,但更多还是需要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来实现彼此成全。

4

尾声

回到中银基金的话题上来,公司的人事变动基本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基金经理的生存处境。

2020年,在中银基金任职长达16年的前副总经理**离任,随后加入了东吴基金。

**任职期间,公司资产规模一度超过9000亿元,**个人曾直接指导管理绝对收益专户总规模超3500亿元。

随着这样一个核心人物的离职,邬炜、刘浩宇也先后离职,并加入东吴基金。

2021年,钱亚风云、欧阳力君、刘潇等人相继离开,中银基金的前景愈发看不明朗了。

不过也不是全无好消息,2021年底,原副总经理张家文升任总经理,并在权益投资上,作出一系列积极行动,比如提高投研团队的待遇水平,采用市场化淘汰机制等。

中银基金遇到的问题不止是其自身的问题,更多可能是整个行业的集中体现。

说来说去,无非就是“钱”跟“人”这两个核心。

短期内,更多可能还是监管介入的效果比较立竿见影,但长远来看,可能还是需要加强整个社会的财商教育。

中银基金是如何落第二梯队的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句话一点也不假,中银基金的副总经理杨军,更是在担任该位置仅一年后,就于9月28日匆匆离任。彼时,杨军初入中银基金时,该公司的公募资产合计为2511亿元,一共管理69只基金,在所有公募基金公司中资产规模排名第9位。而到2017年中报时,尽管资产规模增长到了2900.88亿元,但行业排名却下滑到了第11位,首次跌出前10的靠前梯队。见证了中银基金的兴衰,一代中银“老人”终将离去。

进入2017年,仿佛众基民对于基金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基金业绩分化太大,也难在基金市场赚大钱。 而就在此时,中银基金的业绩与基金规模更有下滑之势。又在近日,中银基金还发布公告称,其其副总经理杨军因工作变动不再担任相关职务, 离任日期为2017年9月28日。而距离2016年9月7日,杨军担任副总经理一职,仅过去了1年。

业内曾经把杨军担任中银基金的副总经理一事,誉为重振中银基金投研实力的“良药”,现在看来似乎药效似乎并不大。

副总离职,公募基金规模跌出前十

就在近日,中银基金发出公告称,副总经理杨军因工作变动不再担任相关职务,离职日期为2017年9月28日。猝不及防的一封公告把大伙拉回现实,之前都还沉浸在去年9月被寄予厚望的杨军担任副总经理的桥段中。

离任的副总经理杨军也称得上是中银基金的一位老将,于2012年就加入了中银基金,担任资深投资经理,之前也曾担任过中国银行总行金融市场总部主管。担任副总经理之初,被寄予厚望,认为他能够拯救中银基金的投研实力,然而一年后却仓促离职。

中银基金的资产规模在一年多的时间内更是跌出了前十。截至2016年底,中银基金公募资产总额合计为2511亿元,名列所有公募基金资产总额排名第九位。 但是截至今年中报发出,中银基金的资产规模虽增长到2900.88亿元,行业排名却下滑了到了11位,净利润**更是在前20以内没有中银基金的踪影。也许,排名的下降也是横亘在杨军心中的一道坎。

出生自带光环

作为五大行旗下基金公司,中银基金仿佛刚成立就自带光环。中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是由中国银行和贝莱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组建的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前身的名字为中银国际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7年12月,经过了中国证监会的批准,中国银行直接控股了中银基金。 至此,中银基金终于成了中行的自家人,名字也更名成了中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但成立时间最早的中银基金却没有因为成立时间优势,以其傲人的业绩傲视其他四家基金公司。今年在五大行基金公司都披露了2017年上半年经营业绩后,中银基金上半年4.46亿的净利润,同比增长仅为6.44%,均只排在五大基金公司的第三名,只属于中游水平。成立时间如此之长的中银基金,似乎并没有得到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和贝莱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两大股东的“真传”。反而在发展中后期,2016年前后出现了少有的净利润下滑。

拐点之后,漫漫长途

杨军在担任副总之初,曾被希望能带路中银基金管理业绩越走越好。然而加入后,中银基金权益类的产品并没有持续发力。2017年的中报显示,中银基金旗下货币基金、债券基金以及现金类资产占总规模的 94.58%,权益类仅占个位数。相比2016年的三季报,债券与现金两类资产分别占基金总资产比例的61.39%、35.23%,合计为96.62%,似乎并没有太大变化。

在去年股债双跌的背景下,市场上的货币基金最终超越权益类产品,成为去年最赚钱的基金类型。而中银基金旗下获得正收益的基金更是在2016年实现了45.7亿元的盈利,基本全靠货币基金来实现,而最能体现基金公司管理水平的权益类基金更是大面积亏损,34只基金的净亏损额达到63.2亿元,与盈利的基金相抵,中银基金还是亏损近17.5亿元。

中银基金旗下一只2016年排名年度亏损榜第二名的大“熊基”,去年跌幅高达35.08%,成立两年多时间亏损20%,基金规模从成立时的56亿元惨遭“腰斩”,目前仅剩23亿元。今年还在继续亏损着。

而在去年中银基金亏损的前十位中,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就占据了九席,其中,中银新动力和中银智能制造两只产品亏损额均超过了10亿元,前者亏损了13.8亿元,后者亏损11.5亿元。而二者的资产规模也都不小,截至去年底分别为22.89亿元、25.50亿元。

而中银寄希望杨军能够大幅改善权益类基金业绩的憧憬,似乎在2017年也幻灭了。今年开始股市的复苏,并没有给中银基金旗下的股票型基金带来实质性的改变。

天天基金网数据显示,中银基金旗下目前共有5只股票型基金,截止今年8月31日的净值表现看,有2只跑输同类均值水平,其中作为主动管理的中银新动力股票表现最差,净值仅增长了0.49%,大幅跑输同类均值的10.02%。

即使从固收类产品来看,中银基金公司旗下14只有可比数据的债券型基金中,也有7只跑输同类均值,占比达5成。这与其他银行系的投资实力似乎有些不太协调。

如果再拿出截止到8月31日中银混合型基金的年内净增长率更是不免让人有些惊讶。中银基金共有51只混合型基金,除3只成立时间较晚以外,在48只有可比数据的混基中,竟然有42只都跑输7.12%的同类均值,占比高达87%。

其中中银研究精选和中银优秀企业更是成为亏损较多的产品,年内截止到8月31日的净值增长率分别为-7.5%、-2.57%。而成立于2014年12月23日的中银研究精选,其累计净值增长率更是-8.45%。

清盘警报频频拉响!背靠大树的中银基金怎么了?

文|王博 出品|天下财道

沪指再次失守3000点,你买的基金会成为“避风港”吗?

如果运气好,也许行。但如果走霉运,耳边响起的就是频频拉响的“清盘警报”。

10月18日至19日,中银基金管理公司(下称“中银基金”)旗下三只产品——中银新能源、中银创新成长、中银顺盈回报发布清盘预警。公告显示,因连续多日基金净值低于5000万元,上述产品可能触发基金合同终止情形。

中银基金公告

(来源:中银基金官网)

值得注意的是,中银新能源、中银创新成长或将不幸成为“短命基”,这两只产品的成立时间都还不到一年,尤其是中银新能源,仅成立3个多月就濒临夭折。

事实上,今年以来,中银基金时常因清盘问题受到外界关注。Wind显示,截至10月20日,公司年内已有9只产品黯然“退场”,数量位居行业第3,其中8只是投资A股的主动权益类产品。

对于中银基金而言,权益转型的路途依然艰难。

清盘之危

缺乏特色且持续绩差的基金产品,必然会被投资者“用脚投票”。

两日之间,中银基金三只产品发布清盘提示性公告,引发了市场的注意。

公告显示,中银新能源连续45个工作日、中银创新成长和中银顺盈回报连续40个工作日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

(来源:中银基金官网)

什么情况下,会遭遇清盘厄运呢?

据监管规定,“《基金合同》生效后,连续20个工作日出现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200人或者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情形的,基金管理人应当在定期报告中予以披露;连续50个工作日出现前述情形的,基金管理人应当按照《基金合同》的约定程序进行清算并终止《基金合同》,不需要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

如此看来,三只产品距离50个工作日的“生命线”已经很近。

更受关注的是,如果出现清盘的结果,其中两只产品将成为“短命基”。

中银创新成长成立于今年2月15日,距今仅8个多月;而中银新能源成立于今年7月11日,更是刚成立3个多月,募集规模分别为2.9亿元和2.3亿元。截至10月20日,两只产品A份额累计收益率分别为-20.02%和-2.38%。

净值不断亏损,让两只产品快速被投资者抛弃。

中银创新成长A业绩表现

(来源:Wind)

《天下财道》发现,今年以来,中银基金旗下已有9只产品清盘,其中8只是投资A股的主动权益类产品,原因均为“触发合同终止条款”。这让该公司本就孱弱的权益产品规模雪上加霜。

中银基金年内清盘的9只产品

(来源:Wind)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基金清盘会对公司的声誉和业务开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这通常被视为基金公司管理不善或业务策略失败。

业绩之殇

投资人买了基金产品,最关心的莫过于是否赚钱。谁家买基金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

由此,中银基金的管理业绩波动,也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今年7月,一张截图在网络上遭到围观,中银基金被浦发银行福州分行的一名客户经理骂上热搜。

该客户经理指责中银顺泽回报这只基金没有回本,导致他被客户骂,并称该基金“高买低卖”,质疑其“老鼠仓”。

这只基金为何让渠道方爆发如此大的怨气?Wind显示,中银顺泽回报成立于2021年1月12日,作为一只风险等级不高、主打稳健收益的“固收+”产品,其截至今年10月20日累计亏损11.65%。

中银顺泽回报A业绩表现

(来源:Wind)

买了这只产品,想跑都不容易。当然,投资人也想不到,主打“固收+”的产品,能跌这么快。

中银顺泽回报是一年持有期基金,也就是说投资者购买基金后有一年的锁定期。这种设计的初衷是维持基金份额稳定,减少申赎对基金经理操作的影响,同时缓解投资者对于净值波动的焦虑,引导其长期投资。

但是,该基金并没有体现出一年持有期的优点,净值反而持续下滑。在东方财富基金吧中,有人戏称其“关门打狗”。还有人询问:“有希望回本吗?现在忍疼卖掉?”

(来源:东方财富网)

从各季度持仓情况看,中银顺泽回报的股票资产净值占比基本都处在20%以下,然而不到20%的股票仓位却造成超过10%的净值亏损,难怪投资者要质疑基金经理的操作水平。

基金季报显示,其一季度末重仓股主要在信息技术、医药行业。二季度调仓幅度较大,抛弃了这两个行业,增加了对消费、金融类个股的配置。

但折*一番,调仓换股并未有效改善业绩。

(来源:Wind)

中银顺泽回报在今年5月刚刚更换基金经理,由李健变为杨庆运、林炎滨共同管理。可能是因为基金业绩不佳,于是公司加强了基金经理力量,改为二人股债分工管理的方式。

基金中报中,基金经理似乎“两耳不闻窗外事”,气定神闲地表示:在行业配置上维持均衡,更加注重公司景气度和估值的匹配程度。在消费板块里,优选短期需求复苏确定性高,且竞争格局有改善的龙头公司;成长行业里,优选基本面持续改善且具备新成长逻辑的优质公司。

至于如此这般,基金业绩何时才能改善,投资者还需要耐心等待时间的检验。

从今年以来整体情况看,中银基金的业绩处在中游水平。Wind显示,该公司49只主动权益类基金中(主代码),有2只收益率为正,且均在1%以下。另外47只下跌产品中,8只跌幅超过20%。

公司较为倚重的债券基金方面,也有10只产品净值下跌,除了上述提到的中银顺泽回报,还包括中银顺兴回报、中银景元回报、中银恒利等。

转型之困

中银基金成立于2004年,是由中国银行和贝莱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联合组建的合资基金公司,目前二者股权占比分别为83.5%、16.5%。

可以说,中银基金是“背靠大树”出生的。借助银行渠道优势,固收类产品成为中银基金的传统强项,公司管理规模也一路增长,在2018年突破4000亿元,*高达到4518亿元,排名行业第8。

中银基金管理规模

(来源:Wind)

2019年权益市场显著升温,公募基金行业迎来规模增长的爆发期,但“重固收、轻权益”的中银基金没有踩上风口,管理规模反而开始走下坡,与行业走向背道而驰。

到了2020年三季度末,公司规模步入低谷,仅为3371亿元,相对2018年高点跌去25%,排名也滑落到行业第20。

2021年之后,A股市场逐渐步入调整通道,投资者只能注重固收资产的配置,中银基金借此将规模再次提升。截至今年三季度末,该公司规模达到4636亿元,创出新高。

然而,同行也在进步。错过2019年至2020年权益“大年”的中银基金,目前规模仅排在行业第22位,相比2020年低谷时还掉了两名。

从公司产品结构看,“瘸腿”也很明显。中银基金债券型产品规模为2351亿元,占比51%;货币基金规模为1914亿元,占比41%;而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的规模分别为315亿元和47亿元,合计占比不足8%。

(来源:Wind)

今年证监会多次强调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基金公司纷纷在权益投资领域发力,而中银基金的转型却显得步履蹒跚。

Wind显示,中银基金年内已成立8只新产品,其中有3只权益类基金——中银创新成长、中银卓越成长、中银新能源,但至今业绩均亏损,其中两只甚至拉响清盘警报。

可以看出,未来如何提升权益类产品的业绩和规模,实现固收和权益“两条腿走路”,让投资人收获更多回报,依旧是中银基金需要解决的难题。

- END -

以上就是中银基金是什么东西?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阅读小编的文章之后能够有所收获!

版权:本文由用户自行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供存储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了解详情>>

发布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