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首富王永庆公司由谁继承?

008年汶川大**,王永庆听说后立刻安排助理捐款。当时万科决定捐款100万,助理拿不定主意该捐多少,问他:“捐1000万可以吗?”王永庆摆了摆手说:“1000万怎么够,国家发生这么......

台湾首富王永庆公司由谁继承

989年11月30日,一架降落在大连的飞机,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王永庆走出机场之后,负责接待的人第一时间走上去,紧紧地握住了他的手:“王先生,欢迎回来。接下来具体说说

王永庆:从米店起家做到台*首富,留下400亿巨款子女无法取出

台湾首富王永庆公司由谁继承?

谈起“经营之神”,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日本的松下幸之助。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改*后,松下品牌的电子和家电产品在中国的风靡,其创始人松下幸之助经营之神的名号也变得家喻户晓。

但其实在我国台*地区,也有一位经营之神, 他就是台塑的创始人王永庆 。王永庆本人在世时常年蝉联台*地区的首富的宝座,2008年他的 突然离世所引起的遗产风波 ,更是到现在还没有落下帷幕。

米店小工开始,走向逆袭之路

和大多数台*人一样,王永庆的家族也来自大陆,祖籍福建安溪,是个山城。王永庆的曾祖父一辈,因为生活难以为继,全家人孤注一掷,一起渡海来到台*岛。

一番颠沛流离之后,最后落脚于台北附近新店直谭,并开始以种植茶叶为生。三代下来,虽然生计已经不再成为问题,但也没有多余的富贵, 还是贫困的很

台湾首富王永庆公司由谁继承?

1917年,王永庆出生于这个清贫普通的家庭,等到了7岁,家里只是翻出一文钱,给他买了一支笔,便送进了小学。和很多白手起家的成功人士一样,王永庆自小便是一个 吃苦耐劳同时懂事 的孩子。

小学毕业后的王永庆因为家里贫困,没有坚持继续升学,而是决定出去挣钱补贴家用。1931年,年仅14岁的王永庆独自一人,背井离乡来到台*东南部的嘉义的一家米店当小工,日常工作主要是帮店里往各处送米。

成功人士还有个共同点,那就是 永远不会甘于在原地徘徊,时刻酝酿着突破现状 。王永庆在送米之余,开始暗中观察老板如何做生意、米店又如何经营。

不到一年,聪明有头脑的王永庆便已经窥探出其中的门路。于是第二年,仅仅当了一年小工的王永庆便靠着省吃俭用攒下来的工钱,并且又从亲朋好友那里借了一些后凑了200块, 在嘉义开了一家自己的米店

王永庆的米店很快经营得有声有色,并且不久后又马上开了一家碾米厂,打通了自己的上游。

台湾首富王永庆公司由谁继承?

而作为日后的“经营之神”,王永庆自然不会把眼光局限于米店上。在淘到了靠前桶金后,他很快发现因为当时很多人盖砖房,砖的需求量很大。

于是他又开设砖厂和砖店,并且特地搬到板桥地区,只因为那里更容易取得烧砖用的煤炭,有利于降低成本、增加收益。而后,王永庆又进一步进军木材业。

到了1945年,台*回归祖国,战后的建设需要特别契合王永庆的产业, 让王永庆的事业又迎来了一次飞跃 ,很快身价就达到当时的五千万台币,以34岁之龄, 年纪轻轻就在工商界闯出了自己一番天地

抓住历史机遇,成就首富之路

但这还都只是王永庆的起点。到了50年代年初, 王永庆迎来了他历史性的机遇。

台湾首富王永庆公司由谁继承?

台*地区在那个时候推出了靠前个四年计划,其中化工产业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板块,其中的PVC产业,得到了包括政府以及美国的大力支持。最开始感兴趣的是当时台*化工业举足轻重的企业家,叫何义。

可是当何义远赴欧美和日本考察完毕后,认为台*地区本身市场太小,而在台*地区以外想要和欧美和日本等国的同类产品竞争,一来缺乏规模优势而导致成本价格的上升,二来从技术水平和产品的质量和口碑上更是稍逊一筹,很难打开局面。

于是何义最终放弃了这一项目。而当时的王永庆,还是个化工产业的外行,连什么是PVC都不知道,更无从谈起涉足这一产业。但是何义的放弃 使得王永庆获得了这一他一生最大的机遇

机遇总是夹在时间的缝隙里,在人们面前一晃而过,需要的是发现它的眼光和抓住他的勇气。当时的“工业委员会”因为何义的放弃,开始转而向其他企业家推荐这一项目,然而兴趣者寥寥。而当王永庆得知这一项目后,对PVC产生了好奇心。

台湾首富王永庆公司由谁继承?

经过研究,他认为一方面相比金属、木材等其他材料,塑胶产品的低成本和易加工性,将来社会生活中一定会有极其广泛的应用,肯定大有前途;

另一方面,这一项目技术和资金方面得到了美国的支持,又能从政府那里拿到很多优惠措施, 机会难得,现在不做将来再进入,将会更难 。于是王永庆决定铤而走险,接受了这一项目,抓住了这一历史性的机遇。

机遇这个东西,并不是一抓就牢的, 倘若信心不够坚定,稍一松手,就会从指缝里溜走 。王永庆决定投资后,周围没有人可以理解。

一个化工的门外汉,居然想做化工这一技术产业,实在是异想天开,只怕落得人财两空,倾家荡产。但王永庆认为戴着安全帽做生意,连生意的边都沾不上。 他决心已定,风险再大,他也愿意担着

1954年,王永庆在高雄注册了新的公司“台*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也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的台塑。按照计划,王永庆需要自筹资金50万美元,而由美国援助60~70万,投产后预计月产100吨PVC粉。

筹建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其中因为美国竞争对手的干扰,甚至收到了美方准备暂停援助的电报,后来在政府的斡旋下,台塑的厂房终于于1957年3月落成并投入生产。

投产之后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就如何义当初担心的,因为塑胶加工业者对台塑生产的PVC粉的质量的报以疑虑,以及成本因素,台塑的PVC粉一度积压如山,完全没有销路。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经营之神”王永庆 走了一条有违常理的路

他非但没有缩减生产,反而极大地扩大生产,同时自建塑胶加工厂,购买先进设备和技术,用优秀的产品直接面向客户,走垂直领域发展的模式。

这一切都需要巨大的投入和资金,很多股东选择了退出,但是王永庆选择购买他们的全部股权,破釜沉舟。 要么是彻底的成功,要么是彻底的失败 。之后,台塑成功了。

1978年,台塑的总营业额超过10亿美元,成为当时台*地区最大的民营企业。而后,台塑更是走向世界,跻身世界500强。而王永庆也当之无愧的的成为台*地区首富。 他独特的经营理念,也让台*地区整个工业界受益良多。

热爱慈善却突然离世,留下遗产风波

90年代以来,王永庆积极投资大陆的同时,更是 积极做慈善 ,他希望他的财富可以用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面。他相继兴建了四千多所希望小学,他的目标是 一万所 。2008年的汶川**,王永庆大笔一挥就捐了 一亿人民币

然而就在同年,92岁高龄的王永庆在美国出差的时候突发心脏病离世。因为走得突然,甚至 没有来得及立遗嘱 。而后子女们在清理遗产的时候,惊人的发现王永庆居然 在瑞士银行存有400亿的巨款

这么一大笔先前家族内无人知晓的资产,王永庆到底想要拿来做什么呢?个中缘由众生纷纭,有说王永庆为了照顾在外的私生子女,有说是王为了躲避台*地区高达50%的遗产税,但人已逝世,“经营之神”的独特想法, 没有人可以轻易琢磨得透

而因为王永庆的突然离世,以及瑞士银行严格的规定,针对这笔财产王永庆的子女们 没有得到过法律意义上的授权 ,即使已经通过**针对瑞士银行发起了诉讼, 至今仍然无法取回 。王永庆的子女们自然已经继承了台塑庞大的产业,但豪门果然是有豪门的烦恼。

王永庆先生的一生颇为传奇,无愧为“经营之神”。与现在的很多富豪不同, 他的产业遍布实业,从不投机取巧 。而所谓“经营之神”,不只企业是经营得好,更多的是其 经营理念能影响整个社会的产业经营和格局,能推动的社会经济极大的发展

王永庆的台塑无疑在台*地区成为亚洲四小龙的进程中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而其经营理念深深地影响着包括郭台铭在内的下一代企业家。

而王永庆先生的经营理念不光属于台*地区,郭台铭曾说过 “艰、苦、卓、绝” 是王永庆一生的最佳写照,这无疑也是属于自近代以来,中国爱国实业家们的最佳写照。

台*首富王永庆:向汶川捐款1亿,计划买下美国15万亩地送给祖国

2008年汶川大**,王永庆听说后立刻安排助理捐款。

当时万科决定捐款100万,助理拿不定主意该捐多少,问他:“捐1000万可以吗?”

王永庆摆了摆手说: “1000万怎么够,国家发生这么大的事情,至少要捐1个亿。”

王永庆是台*著名的富豪,个人资产近千亿,一生捐款数十亿,在大陆建了四千多所希望小学......

命运掌握自己手中

1917年1月18日,王永庆出生在台*省台北县一处名为“情人谷”的地方,祖父王添泉是村里私塾先生,他希望长孙日后能够事业有成生活美满,便给他取了个响亮的名字:永庆。

据说,王永庆成名后,有人认为: “情人谷地灵人杰风水好,所以才出了这位企业巨子。”

这话实在经不起推敲:情人谷居民众多,为什么“风水”独独偏爱王永庆呢?

不管别人怎么看待命运,王永庆一生从不信命,也从不算命。他“ 不信神,不信鬼,只信自己的胳膊腿 ”。

他对命运的解释是: “先天环境的好坏,不足喜亦不足悲,成功的关键完全在于一己的努力。”

情人谷这个名字听起来十分响亮十分浪漫,但这里山多平地少,物产不丰,这里的人大都靠种茶为生,但种茶有季节限制,收入也并不高。

王永庆7岁时,家里人依旧选择送他去念书,即使学校将学费压得很低,但对于王家来说又是一笔巨大的负担。

王永庆心疼家里人,上学只能光脚,书包也是一根粗布巾扎成的,身上穿的衣服也是用面粉袋子改成的。

放学后,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种菜、挑水、捡柴、喂猪、洗衣做饭等等,样样家务都能干。

每天早上早早起床将家里的水缸挑满水,放学后还要扛一袋50斤的饲料回家喂猪。

这些重活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是十分沉重的负担,但他身为家中长子,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这份责任。

祖父曾告诉他: “靠茶为业是没有出路的,希望你们后代不要靠茶维生 。”

王永庆理解了祖父话中的深意,他决定离开连做苦工都没机会的家乡,到外面去闯一闯。

1931年,王永庆来到嘉义一家米店当学徒,嘉义位于台*中南部,南北运输贸易发达,一片欣欣向荣景象。

从穷山沟出来的王永庆对于这份工作十分满意,不但能吃饱饭,每个月还有4块钱的工钱,当初出来闯荡时立下的誓言他也一直记在心里:要让全家人过上好日子。

王永庆工作时勤勤恳恳,老板对他十分喜爱,也毫不吝啬地交给他自己是如何经营米店的。

干满一年后,他托父亲在老家借了200块的本钱,自立门户开了一家米店。

但由于本钱有限,王永庆的米店只能开在小巷子里,每天根本没有多少客人。

当时的大米并不像如今那样干干净净,里面总会夹杂着小石子之类的杂物,人们在吃之前总是要一遍一遍地淘洗,很不方便。

他便将米中的杂物一点一点捡干净,然后再挨家挨户的上门推销,并且还 开展了送米上门的业务。

他的米店开门早关门晚,总是比别家店多开4个小时, 即使有客人半夜敲门,王永庆也会十分热心地招待。

就这样,王永庆的小米店逐渐在本地打开了名气,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他家买米,有时候一天甚至可以卖出十几包大米。

生意稳定后,王永庆开始思考起其他的门路,在米店附近租了间大房子,改造成碾米厂,生意越做越大。

正当王永庆开始思考生意下一步该如何扩张时,一件十分不幸的事情发生了。

日本人在台*实施物资分配制度,加强了对粮食的控制,王永庆的米店以及碾米厂只能被迫关门。

自己苦心经营许久的生意如今竟落得这般下场,王永庆自然不甘心,但时局如此,他也实在无可奈何,只能暂时先回老家,等待合适的时机东山再起。

1943年,在老家休息了两年的王永庆开始着手干木材生意,没两年他木材生意也做得蒸蒸日上。

抗战胜利后,台*重回祖国怀抱,王永庆想再做回老本行,继续开米店,但经过思考他最终放弃了这一想法,抓住另外一个机遇,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事业王国。

一个令人费解的正确决定

在木材行业看起来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挤破头也要进入这个行当,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王永庆提前嗅到了一股危险的气息。

经过周密的分析后,他决定另辟蹊径寻找其他有发展潜力的行业进行投资。

经过反复的考察,王永庆觉得工业一定会成为未来的发展主流。

他的确很有远见,当时台*当局也正准备全力发展工业,并且推出了一系列工业发展计划,其中就包括石化行业最基础的材料——聚氯乙烯。

38岁的王永庆果断地接受了这一没人看好的行业,并且投入自己的全部身家。

当时,全台* 了解塑胶这个东西的人凤毛麟角 ,整个台*省也只有两家作坊式的塑胶加工厂,他们的模式很统一,从日本进口塑胶粉,在台*加工过后在运往各地制造各种小型的塑胶产品。

王永庆对于这个行业一窍不通,就是个门外汉,但他有胆识善于钻研,并且还懂得不耻下问。

得知他要投身一个听都没听过的行业,周围所有人都劝他千万要谨慎,千万不要冲动。

但王永庆婉言谢绝了朋友们的好意,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这条前路未知的塑胶生产之路,投入全部身家成立了台*塑料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台塑成立三年后正式投入生产,但很快就遇到了最大的难题:产品全部积压在仓库,根本卖不出去。

最主要的原因是价格太高,在国际市场根本没有优势,本地的公司也宁愿选择进口的。

投资人见到这种情况后纷纷要求撤资,刚开业产品就卖不出去,说明这个东西就赚不到钱。

王永庆却不这么想,经过冷静分析后,他找到了解决办法; 加大生产才能摊薄成本,薄利多销,并且台塑必须向二三次加工产品进行拓展。

股东本来就不满意台塑目前的处境,听到王永庆的方案后更是强烈反对,产品卖不出去不说,还要我继续往里投钱?

王永庆阻挡不了这些股东撤资,只能东拼西凑将他们手中的股份买了下来,背水一战!

他将 厂里的产能提高了4倍,但成本却没有增加太多 ,产品的价格降下来后,销量果然上升了。

1958年,为了消化台塑公司每日增产的16吨PVC粉,王永庆决定筹设南亚公司,使企业形成中下游一代经营体系。

这一决策的效果很好,南亚公司的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业绩十分显著。

之后,王永庆又在台*开了多家下游工厂,行程一体化生产,到了1987年,他已经多了一个 “塑胶大王” 的称号。

为两*关系奔走

树高千尺离不了根,王永庆功成名就之后,并没有忘记他的根在哪里。

他时刻想念着回报祖国,时刻把自己跟大陆联系在一起,他为了能在大陆投资而多方奔走,为了能让两岸早日正常往来而不懈努力。

1989年11月30日,王永庆从美国出发,途经日本后来到了大连机场。

*家*导人对于王永庆的到来十分重视,不但派了专人到机场接机,还专门把他安排到了**国宾馆,给他*高规格的接待。

12月5日,邓**也在人*大会堂亲自接见了王永庆,并且说: “如来两三个王永庆,两岸事情就好办多了 ”。

这次来到大陆,王永庆是想要 花费70亿美金在东南沿岸地区建设石化产业 ,想要帮助祖国发展。

当王永庆再次来到大陆商谈合作的具体细节时,他的行踪在香港被台*记者发现并报道了出去,引起台*舆论一片哗然。

王永庆投资大陆的项目也受到了台*当局的阻碍,他一气之下飞到了美国。

到了美国后,王永庆依旧在为原本的目标努力着,他本 打算在美国买下15万亩地送给国家 ,但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这个项目也没能成功。

至此,轰动一时的“海沧计划”就此功败垂成。

在以后10多年的岁月中,王永庆多次感慨万千地回忆说:

“所谓失之毫厘,差以千里。当时一步之差,‘海沧计划’未能实施,所造成的损失难以估价。于今思之,真是悔恨莫及!”

不可思议的“富豪生活”

在一般人心中,富豪的生活肯定是挥金如土纸醉金迷的,但王永庆却不一样,生活十分简朴,并且已经成为了传奇故事的程度。

王永庆对于穿着十分随意,对于衣服只有一个要求: 能穿就行 ,根本不在乎衣服是不是名牌,衣服材料有多名贵。

由于他常年晨跑,腰围看起来小了不少,原本合身的西装现在穿起来看着空荡荡的,他的夫人便专门请裁缝来家里替他量一量尺寸,把衣服改一改。

或许是王太太没有说清楚,裁缝以为是要为王永庆做几套新西装。

王永庆拿出5套西装说:“ 改一改还能穿,旧西装只是宽松了一点,料子还好好的,没必要浪费钱。

家里的肥皂用到只剩最后一小片,王永庆也不会丢,他会拿出一块新的,把小片粘在大块的肥皂上继续使用。

手套磨破了就翻过来,这样洞在手背上也不会影响使用。

他还有一条用来做操的毛巾, 用了20多年已经起了毛边 ,但他依旧不舍得丢掉。

早年坐飞机时王永庆会最先选择经济舱,后来总是会被人搭讪,他无奈才改乘头等舱,这样一来他也多了时间休息。

王永庆不仅自己节俭,他同时也教育子女如何在生活上节俭,常 用“富不过三代”的古话告诫自己的子女 ,让他们千万不要坐享其成。

虽然生活上十分节俭,但王永庆在回馈社会方面却毫不吝啬,他常说:“ 有钱不去做慈善是一种罪过”

上世纪60年代,他就投资了1.5亿创办了“明志工业专科学校”,让台塑与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不但会为家境贫寒无力升学的青年提供奖助学金,还会为学校的学生提供就业机会。

1976年,王永庆捐了20亿新台币建立了“长庚纪念医院”,长庚是他父亲的名字,这家医院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穷苦的人们能够看得起病。

1986年,王永庆为了推动器官捐献,公开宣布: “在5年内,所有在死亡后捐出器官遗爱人间的人,他将赠给10万元作为丧葬补助费 。”然后亲自签署了“眼角膜捐献同意书”。

王永庆的慈善事业并不局限于台*地区,对于大陆的发展他也时刻关注着。

他将长庚医院开到了厦门,在家乡福建捐献了一座占地70多亩的特教学校。

2004年, 王永庆计划在大陆开设1万所希望小学 ,10年后,这个目标已经完成了一半,累积花费21亿人民币。

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特大**,王永庆打破自己历史捐款记录,为灾区捐款1亿人民币。

“我们虽然远在台*,但两岸人民同文同种,是一个家族里的兄弟,当然义不容辞。 ”这是王永庆的女儿在接受采访时所说的话。

汶川**发生5个月后,来到美国出差的王永庆突发心脏病去世,享年92岁。

在王永庆的葬礼上,富士康创办人郭台铭带着儿子亲自前来吊唁,并三叩首行跪拜之礼,并说:

台*首富王永庆:向汶川捐款1亿,计划买下美国15万亩地送给祖国

1989年11月30日,一架降落在大连的飞机,受到了*家*导人的高度重视,王永庆走出机场之后,负责接待的人靠前时间走上去,紧紧地握住了他的手:“王先生,欢迎回来。”

如此隆重的场面,都是因为这个人是台*首富王永庆,这次到大陆是特意为了祖国的发展而来的。

为此,邓**特意抽时间,亲自接见了王永庆,还在**国宾馆中安排了*高规格的房间供他休息。

两人见过面之后,邓**也毫不避讳地表示:“ 如果再来两三个王永庆,两岸的事情就好办了。

而作为台*首富,王永庆心中也始终都惦记着祖国,并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王永庆出生于1917年台*省台北县,他长大的地方叫做“情人谷”,景色十分优美,王永庆在这里度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

就连他上学的时候,也是王永庆身为私塾先生的祖父手把手教出来的,或许正是因为启蒙的早,王永庆在后来的生活中才能够有这样一番作为。

王永庆年幼的时候,家中除了祖父教书之外,其他的人大部分都以种茶为生。

情人谷这个地方虽然景色不错,但是物资却十分稀缺,根本无法发展工业,只能靠着出口茶叶换取生计。

他的祖父很早就凭借着长远的眼光意识到,再过几十年,这里并不适合年轻人继续发展,他时常对王永庆等后辈们说:“ 等以后了你们一定要走出去,你要在这里靠茶叶谋生了。

当时学校距家有10公里的距离,每天往返的路程要20公里,王永庆的脚上都磨出了水泡,但他还是坚持完成了这几年的学业。

王永庆始终将祖父的话牢牢记在心上。

为了实现走出家乡的心愿,即便家中再难,王永庆也从来没有考虑过辍学的事情,没有钱的时候,他就光着脚去上学,粗布做包,面粉袋子做衣服,能够利用上的资源,王永庆从来不会落下。

同时,他还会极尽所能的用自己瘦弱的肩膀,分担家中的工作,减轻忙碌了一天的父母的压力和负担。

王永庆成了父母和当地人眼中乖巧懂事的孩子,得到了不少人的赞赏。

念完书之后,已经14岁的王永庆意识到,自己要想走出去,就必须要勇敢地迈出靠前步,不能够在原地停留。

因此在父母的鼓励下,他孤身一人借来了200块钱,来到了嘉义,刚开始他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只是漫无目的地到处寻找机会,但是王永庆毕竟年纪还小,没有几个人肯收留他。

在这里忙碌了几天之后,他才在附近的一家米铺中成了个学徒。

对于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王永庆一直都十分珍惜,因为这意味着他不仅能够在这个繁华的商港立足,假以时日还能够让家里人也过上好日子。

因此王永庆在米铺中工作的十分卖力,就算是自己做不了的工作,他也愿意竭尽所能的去尝试。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真诚坦率的态度,打动了米铺中的老板,老板欣赏这个机灵的孩子,便毫不吝啬的将自己做生意的方法教给了他。

王永庆是个好学的孩子,他十分感激老板愿意倾囊相授,也学得十分认真。

终于,一年之后,王永庆用尽身上所有的积蓄,也开了一家米店。

但是因为没有那么多的资金,他的米店在一处小巷子中,生意并不是很好,再加上在住宅区附近开店,一般都需要积攒老客户,口碑起来了,才能固定的客户。

像王永庆这种刚开的新店,自然就门可罗雀。

既然客户不来,那能不能自己去打开市场呢?

王永庆当即做了一个决定,他要挨家挨户地去推销自己的米。

想要推销,就必须要有一个过人之处,王永庆注意到,当时大部分门店的米中都含有石头,每次吃之前都需要多次进行淘洗,十分麻烦。

王永庆便提前将米中的石头挑出来,然后挨家挨户的推销,同时他还极有远见的提出了可以送货上门。

因为王永庆的东西确实物美价廉,所以就算只是一家开在小巷子中的新店,依旧很快就在当地打开了市场。

从这之后,王永庆就专心经营自己的店铺,他开店的时间都和别人不一样,每次早饭和晚饭时间,王永庆都会专门多开两个小时的时间,予人方便。

在做生意方面,王永清的天赋几乎是天生的,他很快就将自己的米店扩大了一倍。

就在王永庆幻想着自己的“王国”之时,日本对台*岛粮食的严格控制,彻底打乱了他的计划。

王永庆只好关掉了米店,另谋出路。

不少人都建议他投资木材生意,木材生意在当时是爆火的生意,不少人挤破了脑袋都想在这个市场中分一杯羹。

王永庆当时也是这么想的,毕竟投资这样的生意一定不会吃亏,这是大多数人的想法。

说干就干,他拿出一部分积蓄投入到了木材市场中,这个热火朝天的市场很快就为王永庆带来了5000万元的收益。

这笔钱是王永庆做生意以来积攒的较多的一次,按理说,不少人尝到了甜头之后,会愿意将更多的资产都投入到这个市场中,以获取更大的收益,可王永庆却及时收手了。

他凭借着敏锐的嗅觉意识到,工业在未来或许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决定将手中的闲钱全部投入到工业生产中。

而这个他千挑万选才选出来的产业,就是聚氯乙烯。

当时台*的塑胶工艺并不成熟,大多数厂家都是依靠外来的材料,进行原始生产,没有固定的产业链。

适逢台*正准备发展工业,这正是投资的一个好时机。

很快,王永庆就不顾其他人的反对,将全部的身家都投入到了这个产业中。

对于这个产业,王永庆几乎是两眼一抹黑,他根本不了解塑料产业,就连基本的制作流程都不清楚,他曾说自己是在一位官员的怂恿下,才投入了这个行业,但是在后来的历程中,充分证明了王永庆独到的眼光和精明的商业头脑。

1957年的时候,在台*当局的帮助下,王永庆的福懋公司开始了生产,每天差不读能够生产4吨的PVC。

后来王永庆觉得福懋公司这个名字不好记,干脆直接改名为台*塑料公司。

然而刚开始这个产业并没有给王永清带来预想中的收益,因为塑料的市场价格太贵了,就算用起来比较方便,也不是普通百姓的选择,人们总能够找到替代品。

王永庆的塑料每天的销量甚至连一吨都没有,这让王永庆感到压力巨大。

必须将价格降下来,才能够彻底打开市场,王永庆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一点。

但要想将价格降下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必须加大产能,,降低成本,才能加大产出。

可因为前期根本没有收入,其他的股东根本不相信王永庆真的能够将这个产业做起来,便纷纷拒绝了他想要加大投入的请求。

在面临着其他股东纷纷撤资的困境下,王永庆东拼西凑,靠着借来的钱,加大了产出。

他早就已经算过这笔账,产出虽然加大了几倍,但是因为大量的生产,成本早就已经被稀释了,也就意味着这几倍的产出成本在原来的基础上,根本多不出来多少。

但是这几倍的产能却救活了王永庆的生意,随着塑胶的大规模生产,市场价也逐渐降了下来,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王永庆也因为这笔生意赚的盆满钵满,后来还投资了一家南亚公司,继续扩张自己的业务。

一直到1978年,台*塑料公司的营收就已经做到了10亿美元,将业务直接扩展到了海外。

时代、环境和头脑,铸就了王永庆的商业帝国,功成名就的他成了家乡的榜样。

而王永庆在创业成功之后,靠前时间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家乡和祖国。

王永庆虽然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台*人,但是他一直坚持两岸统一的原则,也十分支持邓**的政策。

从他的生意做起来之后,他就一直想着要如何才能够回报祖国。

1989年,王永庆安置好一切之后,就亲自乘坐飞机从日本辗转到了大陆,到达了大连机场。

邓**早早知道了这个消息之后,已经安排专人在大连机场中等候了,王永庆刚一下飞机,就被负责接待的人员接走了。

对于王永庆的到来,邓**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他不仅要求相关单位给他*高规格的接待,还将**中为王永庆安排了较好的宾馆,供他居住活动。

邓**充满诚意的接待让王永庆感受到了温暖,他也毫无保留的对邓**说明此行的目的。

原来王永庆见自己的石化产业在其他国家做的不错,想要投资70亿美元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也建设石化产业,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

同时王永庆也对两岸统一做出了美好的期盼,邓**见王永庆虽然是商人,但是身上却少有商人的市侩,对他自然是十分欣赏。

对于王永庆提出的合作,邓**自然是十分欢迎的,但双方还没来得及洽谈具体的合作细节,这件事就被台*当局知道了。

王永庆的项目自然而然就受到了台*方面的阻碍,碍于他的产业大多数还是在台*的钳制下,王永庆不得不暂时停止了这项计划。

双方的洽谈虽然没有成功,但是王永清还是时时刻刻惦记着祖国的,他回到美国之后,一想到这件没能完成事情,王永庆就夜不能寐。

后来他打算在美国买下15万亩的土地,送给我国,但是因为美国的强烈反对,这件事也就此作罢。

后来随着两岸的交流越来越多,王永庆才终于得以在大陆发展产业,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2008年汶川**的时候,不少企业甚至其他国家纷纷对我国伸出援手,王永庆也及时伸出援手,为汶川捐赠了1亿元的善款,用作灾后的重建工作。

对于祖国来说,王永庆从来不吝啬自己的钱财。

但这样一位“大手大脚”的商人,平时生活却十分节俭,他很少主动去买新的衣服,就连出场公共场合穿的西装都是几十年的存货,家中的东西能关系只要是还能用,王永庆就不会丢掉。

或许正是经历过那样的苦日子,才能够将心比心,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本心。

医院、学校、工厂,只要是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王永庆都会坚持去做,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了能够让更多的人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

“有钱不做慈善,就是一种罪过。”王永庆曾这样说道。

只要有能力,王永庆就会一直做慈善,这是他认为自己必须要做的事情之一。

以上就是台湾首富王永庆公司由谁继承?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阅读小编的文章之后能够有所收获!

版权:本文由用户自行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供存储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了解详情>>

发布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