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车检测是做什么的?

(报告出品方/分析师:华金证券 刘荆)一、机动车检测龙头,厚积薄发有望二次腾飞(一)深耕行业二十载,管理团队优异深耕行业二十载,2018年切入机动车检测站运营。安车检测成立于200......

安车检测是做什么的

接下来具体说说

车检龙头拨云见日,安车检测:“设备+运营”双轮驱动,砥砺向新

(报告出品方/分析师:国盛证券 何亚轩 程龙戈)

1. 公司概况:机动车检测龙头,“设备+运营”双轮驱动

1.1. 公司简介:车检设备龙头供应商,股权结构稳定

历史沿革

安车检测成立于2006年,2010年完成股份制改造,2016年于创业板上市。

安车检测是做什么的?

公司为机动车检测综合服务商,业务覆盖全国31个省市,初期主业围绕机动车检测系统及检测行业联网监管系统,为业内少数可提供系统方案设计、安装集成、运营维护及行业监管等全链条服务的检测设备供应商之一,下游客户主要包括全国各地的机动车检验机构、汽车制造厂、科研机构等。

2018年公司通过收购兴车检测70%股权切入机动车检测站运营,加速向下游产业链延伸,产业链布局持续完善。

安车检测是做什么的?

股权结构

股权结构稳定,控制权集中于实控人。 截至2023Q3末,公司靠前大股东为贺宪宁先生,持股比例25.72%,系公司董事长及总经理,为公司实际控制人;其他股东持股比例均不超过5%,控制权集中于实控人。公司核心高管任职年限均在10年以上,管理层人员稳定。旗下子公司以机动车检测为主,另设有子公司负责技术研发、投资运营等新兴业务。

安车检测是做什么的?
安车检测是做什么的?

1.2. 业务结构:车检设备为核心主业,运营业务占比显著提升

机动车检测设备为核心主业,检测运营占比显著提升。 公司主营业务包括机动车检测设备、检测行业联网监管系统、驾考系统及机动车检测运营,2022年营收占比分别为56.6%/1.8%/0.7%/40.6%,机动车检测设备为核心主业。2018年起公司通过收购、新建检测站方式,开拓机动车检测运营业务;2020-2022年间受车检政策调整影响,公司车检设备主业营收大幅下滑,三年分别同降12%/62%/17%,营收占比由高点90%以上下滑至57%,机动车运营业务占比显著提升,由2019年的1%提高至2022年的41%。

安车检测是做什么的?

1)机动车检测系统: 针对细分需求提供机动车各项性能检测设备,包括安检、环检、综检、新车下线检测系统等。

车检系统为公司核心优势主业,业务覆盖全国31个省市,下游客户包括全国各地的机动车检验机构、汽车制造厂、科研机构、维修企业以及交通、环保和公安等行业管理部门。

2)行业联网监管系统: 依托嵌入式系统、视频监控设备、传感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机动车检测的全过程监控,汇集各地区车辆技术参数、车主信息、车辆检测过程、环保及综合性能达标数据等,通过数据挖掘与分析运用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支持。我国联网监管系统主要包括安检、环检、综检以及维修企业四大类。

3)驾驶员考试与培训系统: 由车载设备、场地设备和管理软件组成,提供基于高精度GPS定位和惯性导航的科目二、科目三考试系统,可直接输出场地及道路考试的判定结果。

1.3. 财务分析:营收增长有所恢复,业绩有望迎边际改善

政策调整阵痛期已过,经营拐点有望显现。 2015-2019年间,受益车检行业标准升级、机动车保有量提升,公司营业收入及归母净利润总额快速增长,复合增速分别达36%/45%。

2020、2022年车检政策两次调整,大幅放宽机动车定期检测要求,设备采购需求明显下滑,2022年营收/归母净利润分别下降至4.48/-0.31亿元。当前我国机动车检测频率已趋于稳定,随着机动车保有量、存量机动车年龄逐年增长,车检需求有望稳步恢复。

2023Q1-3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92亿元,同增14%;实现归母净利润0.3亿元,同增1.2%,收入已有所恢复,业绩增速略低主要受毛利率波动影响,后续随着检测需求逐步回暖,经营业绩有望逐步迎来拐点。

毛利率稳步恢复,盈利能力优于同业。 2019-2020年受车检主业盈利下行影响,公司综合毛利率大幅下降,由2018年的49%降至2020年的42.6%。

2021年起受益外采成本占比下降、车检主业盈利恢复,叠加高毛利检测站运营业务占比提升,公司综合毛利率逐步回升,2022年达49%,其中车检系统/检测行业联网监管系统/检测站运营毛利率分别为47.2%/51.1%/51.8%。

对比同业龙头,公司毛利率显著高于机动车环保检测系统供应商南华仪器,且高于谱尼测试、广电计量等综合检测公司,与综合检测龙头华测检测基本持平,盈利能力优异。

稳定经营期ROE超20%,净利率下行致ROE短期承压。 2018-2020年公司ROE维持在20%-25%间,2021-2022年受净利率下行影响,公司ROE有所承压,但从稳定经营期看,公司盈利模式优异,后续随着净利率稳步恢复,公司ROE有望回升至稳态水平。

2. 行业分析:需求上行拐点已至,龙头集中度加速提升

2.1. 需求端:政策调整冲击已过,新能源车检贡献增量需求

机动车检测分强制性及非强制检测,强制检测需求受政策影响。

机动车检测分定期车检及自发性检测两大类,其中定期车检系政府通过法律强制规定的检测项目,包括安全检测、环保检测和综合检测三大类,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管理等法律规定了各类型机动车的检测频次,未取得检验合格标志车辆禁止上路行驶。

自发性检测指机动车生产及服务类企业因业务开展需要主动执行的车检项目,如汽车制造厂、汽车维修厂和二手车交易评估机构等企业均有较强质量检测需求。

我国多次调整机动车检测政策,检测频次大幅降低。 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根据车辆大小、类型、用途、使用年限等不同情况设定了不同的检验周期,其中小型私家车初期检验频次为:6年内每2年检验一次;6-15年每年检验1次;15年以上每半年检验一次。自2014年以来,我国对私家车检验频次做了三次重大调整:

1)2014年5月公安部与质检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机动车检验工作的意见》,对6年以内的小微型非营运载客车(面包车、7座及以上车辆除外)试行安检少检验制度,即免去第2年、第4年的年检。

2)2020年11月公安部推出深化公安交管“放管服”改*优化营商环境12项措施,将6年以内的7至9座非营运小微型等载客汽车(面包车除外)也纳入少检验范围。同时对非营运小微型等载客汽车(9座以下,除面包车)超6年不满10年的,由每年检验1次调整为每2年检测一次,即免去第7年、第9年的年检。

3)2022年9月公安部等部门再次简化私家车检验,将10年内检验两次(第6年、第8年)调整为检验一次(仅第6年),并将原15年后的每半年检验一次调整为每年检验一次。

检测新规执行后,2021-2022年小型载客汽车检测需求预计较调整前分别下滑19%/27%。

在2014年旧规下,每年需检测的小型载客汽车数量=当年累计保有量-近五年新增保有量(少检验车辆)+15年以上保有量。2021年我国小型载客汽车保有量25652万辆,对应2014旧规下应检车辆数为17897万辆,实际按2020年11月新规,当年应检数量需进一步免去新增车辆第7年、第9年检测,对应实际检测数14416万辆,较旧规应检数下降19%。

2022年按新规需进一步减去新增车辆第8年检测及15年以上保有量,对应检测数12176万辆,较调整前2020规定下(16655万辆)下降27%(新规为2022年9月发布,实际影响周期年为2022.9-2023.9)。小型载客汽车约占载客汽车总量的87%,其检测频次下降对车检行业整体需求造成较大冲击。

政策面见底、汽车保有量稳步增加,私家车检测需求预计企稳回升。

截至2022年末我国小型载客汽车保有量27373万辆,同增6.7%,近五年(2017-2022)复合增速8.7%,受疫情影响2021-2022年增速有所放缓,预计2023年增长将有所恢复,后续增长保持稳定,我们假设2023-2025年小型载客汽车保有量增速分别为8%/5%/5%,对应保有量29562/31041/32593万辆。

按照2022年新规测算,2022Q3-2026Q3年应检私家车数量分别为12176/13845/15515/17527万辆,同比-16%/14%/12%/13%,预计2023Q4起检测需求将企稳回升。

车检单价区域差异性大,定价市场化、检测标准提升带动单价上行。

2015年前,我国对机动车检测业务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各地机动车检测具体收费由当地物价部门制定,各检验机构不得擅自定价。

2015年*务*颁布《*央*务*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2017年基本放开竞争性领域和环节价格”,此后北京、上海、黑龙江、吉林、陕西、山东、青海等省市陆续放开机动车检测两项收费。

2019年发改委发布《关于进一步清理规范政府定价经营服务性收费的通知》,其中提及:严格按照‘凡是市场能自主调节的就让市场来调节’的原则,放开机动车检测类、气象服务类、**安全评价类等收费项目,进一步缩减政府定价范围,对已经形成竞争的服务,一律实行市场调节价。

此外,2019年5月1日起部分车辆环保检测新增OBD检查,车检标准提升致单价有所上行。

根据人民网调研显示,2020年各地车检费用均有上调,但不同地区费用差异较大,私家车单价在200-400元/辆不等。2022年受车检频次下调及疫情影响,部分地区车检单价短期有所下降,但从2023年上海主要车检所价格趋势看,当前车检价格已恢复至2020年高点,部分较高点进一步上调价格。从不同机动车类型看,货车、客车等车型检测单价普遍高于私家车,约为私家车单价1.5-2倍。

新能源车渗透率加速提升,安全检测重要性凸显。 截至2023Q3末,全国新能源车保有量1821万辆,占汽车保有量的5.5%,较2017年显著提升。

从销量口径看(发往经销商),2023年1-10月新能源车累计销量728万辆,同增38%,占汽车总销量的30%。

根据*务*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在2023智博会上发言表示: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占率正处于快速提升阶段,预计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市占率可达50%,到2030年有望突破90%。随着新能源车渗透率持续提升,车辆起火、短路等安全问题逐步显现,车辆安全检测重要性持续凸显。

三电检测为新能源车检核心环节,检测标准落地有望促需求加速释放。

新能源车与传统燃油车的核心差异在于三电系统,包括电池、电驱动、电控(对应燃油车的三大件为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其中电池是电动车的能量来源,将储存的电能输送给电驱动,电控为电动车的控制中心。

当前我国对新能源三电系统(特别是电池安全检测)尚未正式出台标准,因此目前新能源车仍按燃油安检要求,同时无需进行环检。2022年12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达2022年第三批推荐性国家标准计划,要求制定推荐性国家标准《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性能检验规程》,后交科所作为负责起草单位,成立了标准起草组,2023年6月《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性能检验规程》正式进入征求意见阶段。

根据该标准征求意见稿,新能源车检项目包括动力蓄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及电气安全四个部分,其中动力蓄电池充放电、电气安全为必检项目,不同车型检测要求有所差异。当前该标准已完成征求意见阶段,如若通过审查,预计将于明年年初出台,有望驱动新能源车检需求快速释放。

2.2. 供给端:行业格局极度分散,头部市占率提升空间广阔

政策鼓励民营资本参与,检测站数量持续扩容。 2014年5月,公安部与质检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机动车检验工作的意见》,规定政府部门不得举办检验机构,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简化审批程序,并推行异地检验等改*措施,民营资本加速进入机动车检测市场。2016-2022年间,我国车检机构数量快速提升,由5251家增长至14880家,复合增速达19%。

从营收规模看,受2020年11月新规影响,2021年车检机构营收增速有所放缓;2022全年车检机构实现营收308亿元,同增15.4%,较2021显著恢复,主要因2022新规系9月发布,对当年影响较小,预计2023年行业收入有所下滑,2024年起企稳回升。

行业竞争激烈,头部市占率低。

车检市场化改*前,检测站多属于监管资产,分散于各级政府下,2014年新政发布后检测站经营才逐步与政府脱钩,当前行业仍处新政后的发展初期,尚无规模大幅领先的头部企业,市场集中度较低。对比其他检测领域,车检行业处于竞争业态图(Y轴为细分领域机构数量、X轴为规模复合增速)左上角,参与者多但增速低,竞争格局较差。

龙头加快并购整合,行业集中度有望提升。 当前受低集中度影响,我国车检行业监管难度较大,部分检测站仍存在较多数据造假、设备低于标准等不规范现象,从监管角度看推动行业整合可显著提升管理效率,部分龙头依托自身品牌及资金优势,已逐步开始加快并购整合力度,拓宽跨区域经营规模,行业集中度有望稳步提升。

3. 竞争优势:领先技术铸就全产业链一体化优势,全国布局奠定连锁运营基础

3.1. 车检系统产品线齐全,全产业链优势显著

车检类产品线齐全,为业内少数可提供一体化服务的系统供应商。

公司为业内少数能同时提供各类机动车检测系统(安检、环检、综检)、检测行业联网监管系统、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系统、公路治超非现场执法系统、智能驾驶员考试与培训系统及检测运营服务的企业,业务链覆盖系统方案设计、安装集成、运营维护、行业监管、车辆检测及增值服务,可满足车检机构、维修企业、行业监管部门等各客户多样化需求,产品一体化优势显著。

具备检测台体自主制造能力,全产业链优势突出。 机动车检测上游包括检测台体、仪器仪表、电控设备等,其中检测台体是检测过程中的载体和指令执行机构,系车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重负荷、振动冲击等复杂条件下频繁使用,材料质量、结构力学设计以及加工制造工艺等方面均有特殊要求。

目前国内多数机动车检测系统供应商不具备检测台体生产能力,一般通过外协加工或直接市场采购,公司已具备检测台体的研发设计与生产加工能力,并将IPO资金中约1.2亿投向机动车检测系统产能扩大项目,其中包括提升检测系统中检测台体、机械结构等部件的自产比例。

近年来公司检测台体的自主制造能力进一步提升,显著降低生产成本(2021年公司车检系统业务中外购成品成本占比大幅下降17pct,业务毛利率提升3.1pct),同时可有效保障工期及系统品质。

3.2. 全国化布局完善,奠定连锁车检品牌建立基础

全国化客户资源及项目经验丰富,为开拓下游运营奠定良好基础。公司机动车检测系统产品市场已覆盖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划,服务于全国各地的机动车检验机构、汽车制造厂、科研机构、维修企业以及交通、环保和公安等行业管理部门。

根据公司官网数据,公司累计已服务超4000家检测站和600家维修机构,对各地车检系统的差异化需求及技术难点有深入认识,项目经验丰富,同时与各地车检所、政府监管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公司开拓下游检测站运营、建立全国连锁车检品牌奠定良好项目实施及区域资源基础。

技术支持团队本地化运转,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配合车检系统全国化销售布局,公司在全国建立了32个服务网点,有效覆盖各销售区域,各地工程技术人员负责具体项目的实施与客户技术服务、系统维护工作,技术支持团队均为本地化运转,可快速相应各地区客户需求。

针对存量客户,公司针对合作项目、客户档案均实现标准化、网格化管理,配置全天24小时客服处理故障问题,同时在多个产品中采用标准模块,增强可维护性,技术人员可通过更换备用模块快速实现故障诊断及排查,客户服务体系完善。

3.3. 技术实力领先,ASI系统赋能检测站数字化转型

研发投入强度持续提升,技术实力业内领先。公司 持续重视车检技术创新,2018-2022年间研发费用率持续提升,由5.4%增长至9.8%。截至2023H1末,公司已拥有97项专利、190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和多项非专利技术,形成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

当前公司在国内机动车安全检测及环保检测领域具备显著技术优势,同时切入了综合检测和新车下线检测两大领域,其中新车下线检测对检测系统质量、定制化程度、自动化水平、稳定性等综合要求较高,长期以来被德国马哈、德国杜尔等海外龙头垄断,公司近年来依托技术突破进入该赛道,产品已逐步获得东风汽车、一汽通用、华晨汽车等国内汽车厂商认证,为国内少数可在新车下线检测领域与海外公司竞争的本土车检供应商。

2023年8月,公司通过全球软件领域*高级别认证——“CMMI-DEVV2.0 ML5”软件能力成熟度集成模型五级认证(全国仅有3.75%信息技术服务商获得该认证),标志着公司软件研发、服务交付及项目管理已达国际前沿水平。

参编多项行业标准,品牌影响力强。 公司为中国汽车保修设备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及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计量协会、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等组织的常务理事、理事或会员单位,并作为主要单位参与编写了多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包括《GB/T 26765-2023 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业务信息系统及联网规范》、《JJF1835-2020 机动车排放污染物遥感检测系统》、《GB/T 36987-2018 汽车防抱制动系统(ABS)性能检测方法》、《GB/T 35347-2017 机动车安全技术检测站》、《GB/T 17993-2017 汽车综合性能检验机构能力的通用要求》等。公司综合实力获业内广泛认可,多次获评“中国汽保30强”、获评“政府采购优秀供应商”、计量检测技术工作“突出贡献单位”等多项荣誉,品牌影响力突出。

建立智慧检测系统,推动检测站数字化转型。 针对检测站获客难、留客难、运营难及盈利难的四大痛点,公司于2021年推出全栈数字化工具——安车智慧检测系统(Anche Smart Inspection),包括集成收费、客户跟踪、营销系统等多个产品模块,助力各检测站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以强化业务流程管控、提升渠道获客力、加强客户粘性,实现降本增效及多元化增收。当前ASI系统已在全国多个检测站运用,同时正逐步在全国各地与各大中型保险公司(人保、平安、太平洋等)、建行ETC等进行系统对接,成为保险、银行等大型集团的年检合作渠道,后续随着应用渗透率提升,依托系统应用及公司项目实践积累的丰富数据资产,公司有望持续迭代优化ASI系统平台,进一步提升检测站数字化运营能力。

4. 成长动力:新能源车检打造主业新引擎,布局运营加速成长

4.1. 新能源车检标准落地在即,三电检测设备需求快速放量

新能源车检标准落地在即,设备采购需求有望上行。新能源车由于新增三电系统及电气安全检测,因此需增配相关检测设备,参考《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性能检验规程》,新增设备主要包括充电安全检验设备、汽车底盘测功机、OBD读取设备、兆欧表、毫欧表等。预计待新能源车检标准落地,检测站设备采购需求将快速提升。

我们测算新能源车检设备市场规模近150亿。根据公司投资规划显示,单个大型/小型检测站的设备购置费用分别约366/279万元,占总投资的28.78%/34.77%:

1)大型站检测设备中安检线/环检线投资额分别为108/150万元,占设备投资的30%/41%;

2)小型站检测设备中安检线/环检线投资额分别为72/100万元,占设备投资的26%/36%。

考虑到新能源车检无需配置环检线,我们仅考虑安检线投资,假设全国大型站/小型站占比分别为25%/75%,对应单站安检线投资额81万元。

同时,进一步考虑到新能源检测设备价值量预计高于传统燃油车,且在低渗透率、未量产初期采购额较高,我们对单套设备采购额进行120万元/套到100万元/套、渗透率20%到100%的敏感性测算,计算得100%渗透率下,新能源车检设备市场规模有望达148.8亿元(全国车检站数量按照2022年统计数据14880家测算)。

大力布局新能源车检业务,有望受益新能源检测设备需求释放。

公司持续重视新技术投入,较早启动了动力电池检测设备及新能源汽车相关系统研发,目前相关设备已在公司检测站进行试运行,主要产品包括新能源汽车大数据平台、新能源汽车安规检测及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安全测试仪等。

同时,公司延伸开拓新能源充电、换电站业务,并将新能源车电池检测与换电服务结合,推出安车·智能换电站,除传统换电功能外另提供电池包检测、电动汽车检测、电动车维护等功能。近年来公司在车检系统供应领域市占率持续领先,我们估算近三年市占率在10%-20%间,假设按15%市占率进行测算,新能源检测设备有望贡献约22亿增量收入。

4.2. 布局下游车检站运营,商业模式有望显著优化

开拓下游检测站运营业务,募资10亿投向100家连锁检测站建设。

2018年公司通过收购兴车检测70%股权切入机动车检测运营,并参与设立从事机动车检测站收购的德州基金,2020年公司持续向下游车检运营延伸,完成临沂正直70%股权的收购,同时拟定增10亿元投向连锁机动车检测站建设项目,拟于广东、山东、湖南、湖北、江西等省的重点城市布点建设100个检测站(其中大型站25个、小型站75个)。

受2020年和2022年机动车检测政策调整影响,公司分别于2021年8月、2023年6月及7月三次调整募投资金投向,将新建检测站投资调整为检测站收购,最新募投投向除收购临沂正直70%股权(1.5亿)及连锁车检站建设项目(8.3亿)外,另包括沂南永安70%股权收购(2555万)、蒙阴蒙城70%股权收购(1470万)、投资机动车检测站项目(5034万,预计为零星收购)、投资洛阳偃师机动车检测站项目(877万)及投资蚌埠机动车检测站项目(6681万),预计后续检测站扩张策略将逐步由新建转为以收购为主。

检测站运营规模快速提升,近四年业务复合增速271%。

通过收购临沂正直、中检汽车、鸿亿科技、晨达环保、荆通汽车、沂南永安、蒙阴蒙城、深圳粤检、粤检投资、个旧锡都等多家机动车检测站,公司成功进军山东、湖北、广东、云南等多地检测市场,在手检测站运营规模快速提升。

截至2022年报披露日,公司直接运营的检测站数量为41家(已并表),参股的产业基金临沂基金累计收购运营的检测站数量为11家(未并表),控股的临沂正直累计接受托管4家检测站点。根据公司官网,公司当前累计在经营的52家车检站中广东/山东地区分别有29/15家,四川、云南、湖南、北京各1家。

同时,公司以数字化赋能检测站运营:

1)上线基于地域市场的经营管理系统及检测站端的业务运作管理系统;

2)区域中心以“云管理”平台进行区域化管控,实现对检测站点及当地区域间业务状况分析及资源调度功能;

3)在总部设立集团化运营管控中心,通过ASI系统建立各检测站的运营监测平台,实现全流程管控。

2018-2022年间公司检测站运营业务规模快速扩张,由96万元增长至1.82亿元,复合增速271%,扩张迅速。

单检测站运营净利率高,商业模式优异。 根据公司于《2020年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说明书》中对检测站运营盈利测算,检测站运营净利率约为25%,部分单价较高地区可达30%,单站盈利测算模型如下:

1)营业收入:取决于检测量及平均检测单价,其中检测量按照“设计产能*产能利用率”进行测算,产能利用率参考现有检测站历史数据;检测单价各地差异较大,广东地区单价普遍高于其他省。

2)税金及附加:机动车检测服务增值税税率6%;原辅材料和动力增值税率除自来水6%外,其余按13%计算。

3)原辅材料、燃料动力费用:日常材料消耗按当年营收3%计算;燃料动力费用按各机动车检测站当年营收的2%计算。

4)员工薪酬:根据不同检测站的所属区域、站点类型及人员结构进行假设。

5)折旧及摊销费:固定资产按照直线法折旧,建筑物折旧年限20年、设备折旧年限8年,残值率均为5%;土地租赁费按各地行情分别估算,其他无形资产按10年摊销。

6)土地租赁费:按照各省代表城市的租赁市场行情分别估算,大站年租金160-200万元不等;小站年租金80-100万元不等。

7)各项费用:修理费按检测站当年营收的1%估算;管理费用率按8%假设;销售费用率按10%假设。

8)检测站运营中心正常年运营成本:按大站/小站分别1.95/1.75万元估算。

测算得广东地区大站/小站对应净利率分别为32%/29%;山东地区25%/18%;川渝贵地区均为26%;湘鄂赣分别为25%/24%,大站盈利水平略高于小站,广东地区由于单价水平较高,盈利能力较优。

从公司机动车运营子公司临沂正直经营表现看:2021-2022全年临沂正直实现净利润4067/4150万元,净利率达42%/47%,2023H1进一步提升至50%,盈利水平大幅优于公司其他业务,商业模式优异。

在手充裕现金支撑并购计划推进,检测站运营业务有望贡献2亿增量利润。 截至2023Q3末,公司在手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合计12.4亿元,在手流动性充裕;有息负债率6.3%,扩表空间较大。

从公司近年检测站并购明细看,车检站并购PE在5-10倍间,且车检新规颁布以来受需求下行影响,PE整体呈下降趋势。按照5倍PE测算,并购投资额10亿假设下对应2亿增量利润,有望显著增厚公司业绩(2019-2020盈利高点公司归母净利润约1.9亿)。

4.3. 开拓汽车后市场增值服务,扩大车检运营利润弹性

二手车交易量持续增长,催生二手车检测需求上行。 近十年来全国二手车交易持续增长,2022年二手车累计交易量1603万辆,累计交易金额为10596亿元,2012-2022年全国二手车交易量/交易额复合增速分别达13%/15%。

且从中长期看,根据Cox和NADA资料显示,2020年美国二手车与新车实际分别销售3410/1446万台,销售比例为2.4:1,我国同年销售比例仅0.7:1,交易量增长空间广阔。

当前我国二手车评估体系尚未完善,二手车交易评估仍以人工判断为主,极少配备二手车交易评估检测系统,因此业内虚假宣传、质量瑕疵等乱象频出,后续随着二手车交易规模稳步提升,交易体系逐步完善,相关检测系统配置需求有望快速提升。

开拓二手车过户、保险代理等增值服务,有望大幅提升车检站运营利润弹性。

从业务属性看,二手车交易服务与机动车检测的客户资源池及服务内容高度重合,且单次二手车过户通常包括交易费、检测费两类收入,单车价值量显著高于机动车年检,通过在各检测站开拓二手车交易服务,有望在车检主业基础上实现进一步增利。

除二手车交易外,类似增值服务包括机动车类保险代理销售及损失理赔,2022年公司上述两类检测站运营增值服务约贡献检测站运营28%的收入、38%的毛利润;2021年收入占比48%、毛利润占比超60%,较好对冲了车检主业需求带来的经营压力。

后续随着二手车交易量持续增长、保险代理渠道进一步完善,此类汽车后市场增值业务有望大幅提升公司车检运营利润弹性,打造新业绩增长点。

5. 盈利预测、估值与总结

营业收入: 预计2023-2025年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5.6/9.6/13.4亿元,同增24%/72%/40%。

1)机动车检测系统: 2020-2022年受疫情及车检新规影响,公司车检系统主业收入有所下滑,2023年行业整体需求仍低,预计车检系统主业在低基数上维持15%增长。2024年起预计车检需求将显著恢复,叠加新能源车检标准落地在即,有望贡献增量设备采购需求,相关检测设备渗透率有望加速提升,预计2024-2025年公司机动车检测系统业务将恢复较快增长,测算时假设两年增速分别为50%/30%。

2)机动车检测运营: 车检运营系公司重点开拓的新兴业务,规模基数较小,近年来增速较快,2023H1运营业务/增值服务分别同增5.6%/12.6%。考虑到2022年车检新政为9月发布,对当年下半年检测需求造成较大冲击,预计今年下半年车检业务有望实现回暖,H2运营业务增长预计明显提速,测算时假设2023全年增速为40%。2024年起公司将进一步加大并购整合力度,叠加行业需求回暖,业务扩张进程预计显著提速,给予2024-2025年运营业务收入100%/50%的高增假设。

3)其他业务: 检测行业联网监管系统/驾考系统维持2023-2025年5%/10%的稳定增速假设。

毛利率: 预计2023-2025年公司综合毛利率分别为48.3%/50.8%/52.0%。

1)机动车检测系统:受行业需求下行影响,2023年车检系统毛利率预计有所下降,2024年起逐步恢复,假设2023-2025年分别为45%/47%/48%。

2)机动车检测运营:运营毛利率主要受车检单价影响,2023年假设毛利率保持稳定(52%),2024年起受益车检需求回暖,预计毛利率将明显恢复,假设2024-2025年运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54%/55%。

3)其他业务:检测行业联网监管系统/驾考系统维持2023-2025年51%/50%的稳定毛利率假设。

费用率: 预计2023-2025年公司期间费用率分别为40.9%/36.7%/35.5%。随着营收恢复增长,销管研三项费用率预计将逐步下行,测算时假设2023-2025年销售费用率分别为10.5%/9%/9%;管理费用率分别为21.5%/18.8%/17.5%;研发费用率均为9.3%(费用率保持稳定但由于营收高增,研发费用仍保持较快增长)。考虑公司当前在手资金较充裕,利息收入预计较高,财务费用率假设分别为-0.4%/-0.4%/-0.3%。

我们预测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6/1.4/2.3亿元,同比增长305%/119%/64%,对应EPS分别为0.28/0.62/1.01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61/28/17倍。我们选取华测检测、广电计量、国检集团、苏试试验4家综合检测机构作为同业可比公司,2023-2025年可比PE均值分别为28/21/17倍。

公司为机动车检测设备龙头,同时依托收购整合开拓下游车检站运营业务,当前车检行业经两次政策调整后已迎来需求向上拐点,叠加新能源车检标准即将落地,相关设备采购需求快速放量,有望带动公司设备主业恢复较快增长,同时车检运营资产扩张有望助力打造新业绩增长点,中长期成长性优异。

当前公司PE虽略高于可比均值,但根据我们测算,中长期新能源设备/车检运营有望贡献约6亿增量利润,按6亿业绩测算当前PE仅6.6倍,价值显著低估。

6. 风险提示

车检需求恢复不及预期、新能源车检标准落地进度不及预期、车检站并购计划推进不及预期、假设和测算误差风险等。

1)车检需求恢复不及预期: 我们测算自2022年9月新政颁布后,车检量下行已触底,预计2023Q4起车检需求将稳步回升,但如若车检需求恢复不及预期,将对公司业绩恢复造成不利影响。

2)新能源车检标准落地进度不及预期: 根据新能源车检标准设立项目周期,预计明年初将发布正式标准,但如若落地进度不及预期,可能影响车检站对相关设备采购需求。

3)车检站并购计划推进不及预期: 当前公司在手现金充裕,后续通过兼并收购有望快速扩张运营业务规模,但如若并购计划推进不及预期,可能影响车检运营业务开拓进度。

4)假设和测算误差风险: 报告中检测市场规模测算及公司盈利预测基于一定数据假设,因此测算结果存在误差风险。

——————————————————

报告属于原作者,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谢谢!

机动车检测龙头,安车检测:设备+检测站运营双轮驱动,要腾飞?

(报告出品方/分析师:华金证券 刘荆)

一、机动车检测龙头,厚积薄发有望二次腾飞

(一)深耕行业二十载,管理团队优异

深耕行业二十载,2018年切入机动车检测站运营。 安车检测成立于2006年,前身深圳市安车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是国内少数能同时提供机动车检测系统和行业联网监管系统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2016年12月于创业板上市。2018年公司收购兴车检测70%股权,首次进入机动车检测站运营领域。

公司股权结构清晰,实控人具备深厚技术背景。 实际控制人为贺宪宁,持有公司股份25.72%。实控人贺宪宁1988年作为山东泰安的高考状元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线电专业,机动车检测项目是其毕业设计课题,此后便长期深耕这一行业。创办公司后为了做好管理,还考取了清华大学的EMBA。贺宪宁1996年至2003年任深圳市大雷实业有限公司工程师,2003-2006年任公司前身安车科技总经理,2006年至今任公司董事长。

管理团队稳定性强,行业深耕多年。 管理层高管加入公司时间平均10年以上,以副总经理董海光为例,其1998年至2003年任深圳市大雷实业有限公司部门经理、副总经理,2003-2006年任安车科技副总经理,2006年至今任公司副总经理。

公司是国内少数能同时提供机动车检测系统和行业联网监管系统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 根据安车检测2022年度报告,公司产品涵盖机动车安检系统、环检系统、综检系统、新车下线检测系统、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系统和机动车检测行业联网监管系统。

自2016年上市以来,公司以机动车检测领域为主要业务方向,成为*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已拥有94项专利、190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和多项非专利技术,并已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

(二)业绩受政策因素影响较大,当前潜力较大

公司业务受政策影响较大,业绩随行业政策变动较大。 2018-2019年机动车检测行业处于上升期,公司营收从5.28亿元上升至9.73亿元;2020年行业迎来首次政策利空,导致21年营收和净利润均出现大幅下降。

2022年政策对机动车检测进一步放宽,导致归母净利润进一步下降至-0.31亿元。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2.57亿元,同比增长8.39%,归母净利润0.28亿元,同比增长30.95%。

期间费用整体稳定,为布局新业务人员逆势扩张。

公司期间费用整体较为稳定,2021-2022年由于营收大规模下降导致期间费用率大幅提升,期间销售费用小幅下降,而管理费用持续上升。管理费用主要是员工工资,2022年管理费用达1.57亿元(含0.44亿元研发费用),其中职工工资为7744万元。

公司近年来持续收购检测站,除此之外还布局了电池检测设备、换电设备和一体化压铸机智能装备及智能电动注塑装备。尽管营收在2020年之后大幅下滑,但公司为布局新业务持续保持人员扩张,员工总人数从2018年944人增至2022年1601人。

公司目前营收占比较高的主要是机动车检测系统和机动车检测服务,整体毛利率稳定在50%左右。其中检测系统毛利率较为稳定,2022年为47.24%。

机动车检测服务近年来营收占比快速提升,2022年达到1.32亿元营收,毛利率44.55%。23年H1毛利率下降至27.27%,主要系22年车检新政导致当前车检市场供大于求,检测站之间进行价格战所致,预计随着行业整合与出清,毛利率将企稳回升。

二、机动车检测行业度过动荡期,有望加速整合

(一)近年机动车检测行业动荡较大,检测价格先增后降

2014年公安部等部门提出机动车检测机构社会化,是民营机动车检测站行业开端。2014年之前机动车检测是政府垄断行业。

2014年,公安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机动车检验工作的意见》。《意见》要求全面推进检验机构社会化、市场化,公安、质检等政府部门及下属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一律不得举办检验机构。根据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4年报道,公安部交管局副局长李江平说“与近年来机动车保有量迅猛增长势头相对应的,是检验机构数量增长的严重滞后,这在一些大城市表现较为突出。必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加快检验机构审批建设,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检车需求。”

2018年放开价格管制,车检价格进入上行期。 根据中国汽车报,2015年*务*颁布了《*央*务*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2017年基本放开竞争性领域和环节价格”。

2017年1月,*务*印发《关于第三批取消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许可事项的决定》,其中就包括取消“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检验资格许可”行政许可事项。

2018年之前,我国对机动车检测价格实行政府管制,具体收费标准由辖区物价部门制定,检验机构不准擅自涨价或降价。

2018年北京、上海、黑龙江、吉林、陕西、山东、青海等地车辆检测收费陆续由政府定价调整为由市场调节价,各地普遍出现涨价潮,小型汽车单车检测收费涨幅在150元左右。以吉林省为例,刚刚开放市场时检车价格为90元/辆,后来价格调整为150元/辆,价格管制开放后又调整为280元/辆。

2019年发改委进一步放开机动车检测价格管控,价格进一步上升。 2019年5月,发改委发布《国家发展改*委关于进一步清理规范政府定价经营服务性收费的通知》,提出严格按照“凡是市场能自主调节的就让市场来调节”的原则,放开机动车检测类、气象服务类、**安全评价类等收费项目,进一步缩减政府定价范围,机动车检测价格全国范围内全面进入上行期。根据搜狐新闻,在2019年实施市场价调节后,北京车检费用普遍提高了,价格在350~380元区间。

根据人民网2020年7月报道,部分私家车用户察觉到车辆检测的费用提高了。除了北京地区的机动车检测厂外,整体而言,机动车检测价格各地均有不同。

检测站开办门槛低,利润高,大量民间资本迅速涌入打破供需平衡。 根据搜狐新闻,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高级顾问吴东风表示,验车价格先涨后落。

2017年前后,恰恰也是我国新车销量仍在快速上行的阶段,大量民间资本盯上了现金流好、利润相对丰厚的机动车检测市场,在较短的时间内检测场数量暴增,供需平衡被打破,原本供给短缺的机动车检测市场很快就变为供给过剩。

(二)2020年行业遇政策利空,此后进入下行期

2020年开始行业两次政策利空,目前有较大潜力。2020 年 10 月 22 日,公安部召开新闻发布会,针对机动车检测推出新政,进一步扩大机动车少检验范围。2022 年 9 月 9 日,公安部等部门推出《关于深化机动车检验制度改*优化车检服务工作的意见》,再次放开对机动车强制检测要求。

2020年机动车检测新政,少检验范围的扩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实行6年内6座以下非营运小微型客车少检验基础上,将6年以内的7至9座非营运小微型客车(面包车除外)纳入少检验范围;二是对非营运小微型客车(面包车除外)超过6年不满10年的,由每年检验1次调整为每两年检验1次。也就是说,在新措施实施后,普通私家车在头10年内仅需上线检测3次,分别是第6年、第8年、第10年。

2022年新政: 自2022年10月1日起,10年内非营运小微型载客汽车,检验次数由3次调整为2次,每两年向公安交管部门申领检验标志;超过15年的,由每半年检验1次调整为每年检验1次。对非营运小微型载客汽车(9座及9座以下,不含面包车),将原10年内上线检验3次(第6年、第8年、第10年),调整为检验2次(第6年、第10年),并将原15年以后每半年检验1次调整为每年检验1次;对摩托车,将原10年内上线检验5次(第6年至第10年每年检验1次),调整为10年内检验2次(第6年、第10年),10年以后每年检验1次。

相比2020年,2023年机动车单日检测数量大幅下降。根据湖南日报2023年报道,2020年7月7日,北京市每家检测场每天检测机动车少则100余辆,多则600余辆。37家检测场当天共检测车辆13156辆,平均每家检测356辆。如今在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网站上,纳入统计的机动车检测场数量已达65家,根据今年7月7日的统计,当天检测机动车较多的检测场接待车辆224辆,最少的为0辆。65家检测场当天共检测车辆7350辆,平均每家检测113辆。显然,相比3年前,单日机动车检测数量大幅下降。

根据安车检测2020年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说明书,当年民用小型载客汽车新注册登记量=当年拥有量-上年拥有量。

2022年政策下,小型、微型非营运载客汽车(9座以下,除面包车)6年少检验;6-10年内检第6年(第6年、第10年);超过10年每年1检。则应检汽车数量=2020年政策下应检汽车数量受影响年份之前第8年新增小型载客汽车数量。 我们预计:

2022应检汽车数量=16881-0(2022无受影响小型载客汽车)=16881万辆。

2023应检汽车数量=18339-1832=16506万辆(第8年新增为2015年小型载客汽车注册登记数量)。

2024应检汽车数量=18958-2233=16725万辆(第8年新增为2016年小型载客汽车注册登记数量)。

由于2024-2026年全国汽车保有量数据暂无,因此按以下方案预测:

2025应检汽车数量=2024应检汽车数量-2018年小型载客汽车注册登记数量+2019年小型载客汽车注册登记数量(2024年应检数量包括了2018年,未包括2019年,故2025年进行调整)=16725-2097+1935=16563万辆。

2026应检汽车数量=2025应检汽车数量-2019年小型载客汽车注册登记数量+2020年小型载客汽车注册登记数量(2025年应检数量包括了2019年,未包括2020年,故2026年进行调整)=16563-1935+1713=16341万辆。

机动车检测行业已从供不应求变为供大于求。 根据搜狐新闻,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高级顾问吴东风表示,机动车检测站供给过剩加之随后经历了几轮年检制度调整,机动车检测周期进一步拉长,市场需求明显萎缩,检测行业呈现出“买方市场”趋势,验车排队现象不复存在,检测价格也开始回归,从高毛利率瞬间变成供给过剩的微利行业。

22年10月1日车检新政开始实施后,供需失衡下检测站开始价格战。 根据河南商报,相较于9月份,郑州市机动车检测站的私家车年检价格普遍从300多元下降至100多元、200多元,还有机动车检测站直言新政实施后其业务量几乎减半。金水区天茂机动车检测站9月份接受采访时,7座以下非营运小客车年检价格为380元,如今只需280元。同样位于金水区的志通机动车检测站则为了应对政策调整,将单次审验价格由380元降低到了220元。

机动车检测行业已不再是民间资本的盛宴,相当数量检测站老板有意向转让股份。 根据桂林生活网,以桂林市为例,2012年时全市检测站数量仅有5家,经过2014年《关于加强和改进机动车检验工作的意见》、2017年放宽机动车检测机构检验资格许可和2019年价格管控后,桂林市机动车检测站2022年已达41家。

检测站数量持续增加、检测政策放宽、行业管理越来越严格,这些变化让不少检测站负责人不再看好机动车检测行业未来的发展。“前几年投资时预计三五年可收回成本,但现在估算10年能收回成本就不错了,一些老板也有意向把检测站的股份转让出去。”一位检测站的负责人说。

黄牛*、代理问题等均加大检测站老板责任风险。 自从我国机动车检测市场私营化以来,原先检测站滋生的“年检毒瘤”黄牛*愈发严重,首次年检车主对业务不熟悉,流程不了解,这就给黄牛有可乘之机,打着对年检业务不清楚的幌子予以*办,导致黄牛扰乱年检市场,为不合规的车辆顺利通过年检,使检测站风评急转直下。

(三)公司2018年开始收购检测站,布局第二增长曲线

2018年公司布局机动车检测站运营,扩张战略从自建转向部分收购。2018年公司收购兴车检测70%股权,首次进入机动车检测站运营领域。

2020年公司发布定增方案,拟募集11.49亿元用于项目建设,其中合计投资3.02亿元用于收购临沂正直,10.98亿元用于连锁机动车检测站建设项目。目前已收购临沂正直70%股权,但由于2020年政策变动因素,公司尚未进行连锁机动车检测站建设项目,并且已将部分资金多次调整为检测站收购。

我们认为公司在检测站方面的战略已将自建调整为收购。

公司目前运营检测站合计60余家,预计并购将加速。 截至2022年年报,公司直接运营的检测站数量为41家,公司参股的产业基金临沂基金累计收购运营的检测站数量为11家。除此之外,公司控股的临沂正直累计接受托管4家检测站点。

23年以来,公司进一步收购多家检测站。2023年6月14日公司公告称拟收购3家检测站各51%股权,7月20日公告称公司合计将直接或间接持有8家机动车检测站51%股权。

公司已开发检测站连锁运营的管理系统,与国际检测集团成立合资公司,并在多省与职业院校合作培训人才,前期铺垫完成有望厚积薄发。

根据汽车纵横网,2022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上,公司董事长贺宪宁表示,目前公司已经开发完成支持车检行业规模化连锁运营的管理系统与车主服务平台,也已经与国际知名检测运营集团达成了战略合作,并在国内成立合资公司,借助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和成熟经验,希望能够为集团化连锁化的发展趋势做出我们的贡献。

安车有专业的培训团队和丰富的培训经验,已经与全国多个省份的职业院校进行合作,有能力和条件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在重点地区建立实训基地,源源不断为行业培训人才。

三、新能源汽车检测标准进度加快,公司核心受益

(一)新能源车检测标准将带动三电检测设备市场,公司市占率高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线综合运用现代检测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对汽车实施不解体检测、诊断的汽车检测系统。

检测线可以分成三个工段,汽车最先进入的是靠前个工段,主要检测车速、尾气和底盘,第二个工段主要检测制动性能,由轴重测量台和制动测试台组成,第三工段主要测量侧滑、灯光、声级等项目,如果有底盘测功或发送机测试的话也放在这一工段。汽车上线后由LED点阵显示屏来提供指示,司机根据显示屏的提示进行操作。检测的触发信号由光电开关提供。

机动车检测系统按检测类型主要分为四类: 安检系统、环检系统、综检系统、新车下线检测系统。安检系统主要检测机动车行驶安全性项目,包括车辆外观、底盘、制动、侧滑、灯光、车速表、轮重等方面。

环检系统是采用工况法等方法检测机动车行驶尾气污染物排放情况。综检系统检测营运车辆的安全、燃油经济性、动力性能等。新车下线系统是根据客户需求定制化设计,满足不同车辆的下线检测需求。

检测流程为: 待检车辆首先将车辆信息登录到登录计算机中,在登录计算机中对所有的待检车辆进行排队。当发现靠前工位空闲时即提示车辆上线。当制定的驱动轴进入速度测试台时,速度测试台举升板在主控机控制下下降,同时显示屏上出现测速提示,一般使用40公里测试,即司机将车速调整到40公里,计算机记录下实际的速度。

测试完毕后由举升板将车轮抬出,进入下一个项目。第二区主要为制动性能的检测,主要设备为单轴反力式滚筒制动试验台,电机由主控计算机信号控制的电器柜驱动。然后进入第三工位,主要是灯光的检测,由灯光测试仪完成,汽车驶出时进行侧滑的检测。

检测完毕后,主控计算机将数据传给数据计算机,数据计算机把数据按照一定的格式打印出来,并将其存入数据库,以备日后的查询。在同时可以允许有多辆汽车进行检测,具有较高的效率。

机动车安检和环检针对所有机动车,机动车综检仅针对道路运输车辆,部分综检检测线可以同时进行安检。2015年开始对机动车安检和机动车环检机构进行融合,我国机动车检验机构以三种业务同时开展或者安检+环检为主,其余类型机构数量较少。

未来机动车检验机构将以安检+环检+综检三合一或者安检+环检二合一的机构为主。46%的机构可以同时开展机动车安检和机动车环检,45%的机构可以同时开展三种业务的检测,剩余9%的机构开展其中一种或两种业务。

新能源检测标准目前尚不完善,出台相应法规势在必行。

根据北京日报,新能源车和汽柴油车收费价格是不一样的,因为检测的流程不一样。机动车年检主要包含安全检测和环保检测两大类,安全检测包含车辆外观、刹车、灯光等项目;环保检测则包含尾气检测等项目。根据纯电动新能源车的特点,年检时不需要做环保检测的项目。插电混合动力车应该跟燃油车一样,有尾气的检测过程。当下新能源车检测还处在不完善的阶段,不少车主也建议可针对新能源车新增电机状况、电池安全等检测项目。

2023年6月30日,《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性能检验规程》征求意见稿发布,新能源汽车检测标准的制定进度加快,主要增加了三电检测,相应的检测设备将迎来增量市场。

公司机动车检测系统市占率高,客户粘性强,预计充分受益新能源检测标准实施。机动车检测系统下游客户是检测机构,根据2022年度全国检验检测服务业统计,截至2022年底,我国机动车检验机构的数量为14880家,其中公司在机动车检测系统服务的客户超过五千家。由于检测系统是硬件和软件结合的一整套系统,存在兼容问题,我们认为这将使得存量客户粘性较强,公司在新能源检测设备依旧保持较高市占率。

(二)新能源车占比持续提高,机动车检测站有望迎量价齐升

据公安部统计,截至2023年6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26亿辆,其中汽车3.28亿辆,新能源汽车1620万辆。2023年上半年全国新注册登记机动车1688万辆,同比增长1.9%。汽车新注册登记1175万辆,同比增长5.8%。其中,载客汽车新注册登记1034万辆,同比增长5.6%;载货汽车新注册登记133万辆,同比增长8.1%。

截至2023年6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620万辆,占汽车总量的4.9%,上半年新注册登记312.8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1259.4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77.74%。上半年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312.8万辆,同比增长41.6%,创历史新高。新能源汽车新注册登记量占汽车新注册登记量的26.6%。

根据汽车工业协会,我国新能源汽车从2017年以来持续快速增长。2017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仅80万辆左右,2022年产销量已达700万量左右。

今年7月3日,中国第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正式下线。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今年1月至6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378.8万辆和374.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2.4%和44.1%。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量705.8万辆,比上年增长99.1%。2023年6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8.4万辆和80.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2.8%和35.2%。

根据中商情报网, 分大类看,23年5月新能源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68.3万辆和68.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4.3%和61.5%。新能源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3万辆和2.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8.2%和34.4%。1-5月,新能源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86.2万辆和28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4.9%和46.8%;新能源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4.2万辆和1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8.6%和47.7%。

根据中商情报网, 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持续提升。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从2017年的2.7%增长至2022年的25.6%。5月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为30.1%;1-5月市场渗透率为27.7%。

新能源汽车的车辆功能检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电池充电、电池续航、电机驱动、充电器充电、高压保护、安全气囊、制动系统、车灯、声音、空调等。其中,电池充电和电池续航是新能源汽车最基本的功能,需要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

2023年4月28日中共*局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时提出,要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充电桩、储能等设施建设和配套电网改造。5月5日*务*常务会议要求,进一步优化支持新能源汽车购买使用政策,鼓励企业丰富新能源汽车供应。6月2日*务*常务会议研究了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

机动车检测全球巨头采用收购方式扩大市占率。 DEKAR德凯集团每年的机动车检测业务可达到2600万辆次,是全球最大的机动车检测检验机构。其发展主要采取收购合作的方式。2015年收购Quie Tek Corporation,巩固了其作为电子产品和组件测试服务提供商的地位。通过收购,DEKRA德凯完善了其无线通信和电磁相容性(EMC)测试服务范围。2017年购买了劳希茨(Lausitzring)。2019年,DEKRA德凯通过与Argus Cyber Security合作,被认可为汽车工程领域测量设备的校准实验室。

(三)聚焦新能源车赛道,横向布局多项业务

除机动车检测设备和检测站运营外,公司目前布局三块新业务: 电池检测设备及安全保障系统、换电设备、一体化压铸机智能装备及智能电动注塑装备,打造新的业绩增长点。

根据公司2022年年报,电池检测设备领域,公司以检测技术及软件技术为起点,深度运用先进特色电化学功能、检测和算法技术,独特电源技术、软件技术、云平台和大数据技术,研发及生产电芯与其产线、PACK类、充放电检测设备,并开发新能源客车运营安全保障系统。

换电设备领域,公司依托多年积累的技术优势及检测场景,已开发出轻卡中置换电、乘用车底盘换电、顶吊式换电三种技术路线,为整车厂、动力电池厂和运营商等客户提供多场景、多配置、可兼容、可共享、可迭代的整体换电设备解决方案及服务。

一体化压铸机智能装备及智能电动注塑装备领域,公司在智能控制系统及精密检测装备的基础上,通过合资成立控股子公司广东永扬,研发及生产一体化压铸机智能装备及智能电动注塑装备。目前已布局了华北、华南、华东、华西等国内市场,在广东、江西、湖南、浙江、江苏、重庆等地分别设立了办事机构。

2020年发布股权激励方案,受政策影响21、22年均为实现行权条件。2020年12月,公司发布股权激励计划(草案)。2021年2月,授予324名激励对象549.2万份股票期权,股票期权的行权价格为40.25元。行权期分为三期,行权条件为以2020年归母净利润为基数,21-23年增长率分别不低于30%、60%、90%。公司2020年归母净利润为1.89亿元,由于20年和22年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公司21、22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1、-0.31亿元,均未实现股权激励目标。

四、报告总结

公司作为机动车检测设备行业的龙头,实控人技术背景深厚,管理层多年保持稳定。

2023年6月30日,《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性能检验规程》征求意见稿发布,预计政策落地后新能源车三电检测设备将迎来增量市场。由于检测设备存在软硬件兼容问题,我们认为这将使得存量客户粘性较强,公司在新能源检测设备依旧保持较高市占率。

检测站运营方面,公司近年来加速收购,目前控股或参股达60余家,我们预计收购节奏将持续加速,有望打造全国连锁的大型品牌检测站。

预测2023-2025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63/1.27/2.19亿元,对应9月28日股价,EPS分别为0.28、0.55、0.96元,对应PE估值分别为59.7、29.9、17.3倍。

(一)盈利预测

分行业来看:

(1)仪器仪表制造业: 汽车技术服务业务持续优化业务结构,非法规类业务如风洞、新能源及智能网联业务同比提升;轨道交通及专用汽车零部件业务受客户上线计划延迟影响,收入同比略有下滑;汽车燃气系统及关键零部件业务一方面受国际油价飙升影响,另一方面在氢能市场及新客户市场开拓效果显著,国六燃气系统及新能源技术服务业务持续提升。预计2023-2025年仪器仪表制造业营收增速分别为25%、40%、50%,毛利率分别为34.58%、27.57%、26.60%。

(2)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2022年,随着国家一系列促消费政策的出台,汽车行业逐步复苏,汽车技术服务需求回暖明显。在汽车电动化方面,延续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的发布,使新能源汽车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大,同步带动新能源汽车生产以及相关技术服务需求增加。预计2023-2025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增速分别为25%、40%、50%,毛利率分别为39.07%、32.54%、31.64%。

(3)其他服务业: 预计2023-2025年其他服务业营收增速分别为25%、40%、50%,毛利率分别为40.19%、33.79%、32.90%。

(4)其他业务: 预计2023-2025年其他业务营收增速分别为25%、40%、50%,毛利率分别为51.74%、46.57%、45.86%。

(二)可比公司估值

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63/1.27/2.19亿元,对应PE分别为59.7X/29.9X/17.3X。为便于公开数据统计,选取A股上市公司多伦科技(智慧车检、智慧交通)、谱尼测试(计量仪器与设备的技术咨询、环境监测)、中国汽研(装备制造、汽车技术服务)三家与公司主营业务相对接近的公司进行估值对比。根据wind一致预期,可比公司2023-2025年平均PE为47.87X/28.14X/20.02X。当前估值水平下仍具有成长空间。

五、风险提示

1、检测站收购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 目前检测站收购数量较少,尚未形成全国性的大型连锁检测站,存在收购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

2、竞争加剧的风险: 机动车检测设备行业内有多家公司,存在竞争加剧,公司设备销售不及预期的风险。

3、政策落地不及预期的风险: 新能源汽车检测标准正式出台时间尚不确定,公司业务受政策影响较大,若政策落地不及预期,公司业绩存在不及预期的风险。

4、国家对在用机动车强制性检测政策及相关标准发生变化的风险: 国家放宽机动车少检验范围及检测期限会使机动车检测频次、检测数量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未来国家进一步降低强制检测频率要求甚至取消现行对在用机动车强制性检测要求将可能会减少国内机动车检验机构或检测线的数量,从而使相关检测设备需求下降。

——————————————————

报告属于原作者,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谢谢!

以上就是安车检测是做什么的?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阅读小编的文章之后能够有所收获!

版权:本文由用户自行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供存储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了解详情>>

发布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