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90年代要发展股票?

我是九十年代在几乎大部分人炒股热的那个年代走进了股市。刚走近股市后一切都生疏,好在那时A股市场的规模不大,上市交易股票数量也不多,每天看看交易大盘变化基本上就对自己即将出手买入的股票有......

为什么90年代要发展股票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自从中国正式有了证券市场,这句话就没停过。可九十年代初的股市,是什么样的呢?在九四年的电影《股疯》里有经典的一幕,电影里面有一个老阿婆,三个月才用一度电的人......接下来具体说说

上世纪90年代初人们炒股有多疯狂,有人半年就赚了500万元

上世纪90年代初人们炒股有多疯狂,

有人半年就赚了500万元!

为什么90年代要发展股票?

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上海证券交易所”

1990年12月19日,

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

步入1991年,

中国股票市场尚处于搞试点的阶段,

社会上很多人对股票市场还带着有色眼镜看待,

甚至上海某厂有一位团支书因为炒股被厂方降职,

所以,

在当时大家炒股的时候都有点像做贼似的,

只能偷偷摸摸地操作。

那时候报刊、电视上几乎没有股市方面的信息,

南京一些股民获取股市行情的唯一途径,

就是收听和记录每晚上海经济广播电台播报的“老八股”行情,

可是这个播报也只提供了当天的收盘价和成交量,

也就是说,

基本上没有任何有实际帮助的信息。

1991年,

上海各报刊零售店每逢周二的《新闻报》特别畅销,

这份报纸上会报道上海和全国证券市场的动态信息,

这是当时最早在报刊刊登证券信息的正式刊物,

南京市民**也是通过邮局订阅了全年的《新闻报》。

到1991年6月10日和7月1日才先后试刊和正式发行《上海证券交易所专刊》,

**就汇款给交易所订阅了这份专刊,

再由上海证券交易所每周用信封寄给他。

所以,

南京市民**在收集股市信息和研究股市动向方面,

并不比上海当地的投资者差。

当时的沪深股市还是比较封闭的市场,

上海的万国、申银、海通等老牌券商还没有在外地城市开设证券营业部,

这就给外地城市的股民造成一个极大的困难——

买卖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股票必须去上海,

买卖深圳证券交易所的股票必须去深圳,

当时在深圳股市尝到甜头的一些南方投资者纷纷携款北上,

进军上海收集和炒作真空电子等股票,

引发了1990年夏天沪市的靠前波牛市上涨行情,

上海的“老八股”(飞乐音响、延中实业、真空电子、浙江凤凰等8只股票)纷纷暴涨。

1991年7月前,

交易所还没有推出股票账户,

买卖股票时甚至可以不用在证券营业部开设资金账户,

只要带着现金去委托就行了。

委托价格分为市价和限价两种,

委托有效期又分为当日有效和5日有效,

投资者通常会选择市价委托和5日有效的形式,

因为这样委托方便省事,

还可以提高成交概率,

这种委托交易方式极大地方便了外地股民,

他们通常周末来上海,

周一递交买入委托单后就搭车回去。

一周后,

在下个周一再去上海看看有没有成交,

然后再决定后续是否继续委托买入,

当时投资者都是这样炒股的。

为什么90年代要发展股票?

上世纪90年代初股民连夜排队抢认购证

当时委托买卖股票的佣金标准是千分之五,

买卖成交后的第4个营业日才能办理清算交割手续,

股票交割单是由营业部工作人员手工计算制单并签字盖章的。

直到1991年7月11日,

上海证券交易所才推出了股票账户,

逐步取代了原先的股票名卡,

而南京市民**就成为当年上海股票账户的首批开户股民。

1991年上海股市8只股票中唯一的大盘股是真空电子(就是后来的广电电子),

它的流通盘不到5000,

飞乐音响的流通盘也不超过320万。

1991年开始,

上海证券交易所先后采用了0.5%和1%的涨跌停板制度,

到了7、8月后供求失衡的矛盾迅速暴露,

多数股票天天涨停板,

比如领头大牛股豫园商场,

因为资产评估时没有把地处城隍庙黄金地段的土地地价计算在内,

导致其价值被严重低估,

其股价从年初开始就基本上天天涨停板。

所以,

上海证券交易所于9月30日开始推行千分之三的流量约束控制,

规定只有当日某流通股的换手率达到千分之三以上的时候,

才允许该股当日股价有1%的涨跌。

可是多数股票持有者不愿意轻易将手里的股票拿出来交易,

造成典型的有行无市,

豫园商场的股票就是这样一路上涨到1992年5月,

每股高达10000元才开始回头的。

1992年初发行股票认购证并进行相应的股市大扩容,

到1992年5月21日所有股票都取消了涨跌停板的限制并实行T+0交易制度,

此后,

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有行无市的无量空涨局面才得以改变。

1992年1月,

邓**南巡讲话发表后,

迎来了股市发展的春风。

随着这股春风来的靠前个变化是市场扩容,

1992年,

新股认购证采用一次购买、全年使用的发行办法,

每张30元,

规定如不中签不退款,

认购款将捐赠给上海市社会福利机构。

当时媒体大力宣传“购买了股票认购证不一定能中签、

中了签也不一定能获利”,

这就大大降低了人们的购买欲望。

这样的结果就使得新中国首次发行新股认购证还得依靠银行推销,

反而提高了认购中签率,

致使股票认购证的黑市价格晚上之间暴涨,

那时候上海市民议论较多的就是股票认购证的话题。

为什么90年代要发展股票?

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上海股票认购证”

1992年只要花3000元购入100份认股证,

再花几万元作为认购股票款,

滚动操作一番最终就可以轻松赚到50万元左右!

更何况当时不少上海人买了200份、300份甚至更多,

也就是说,

1992年的股票认购证造就了上海股市的靠前批大户,

以致当时上海市民流行“嫁人就要嫁股民”的说法。

1992年4月,

上海证券交易所调整限价政策,

全部取消上市股票千分之三的流量控制;

5月5日,

所有股票都实行5%的涨跌幅限制,

股价已放开的除外;

5月21日开始,

所有股票都取消了涨跌幅限制并实行T+0交易,

这一系列动作终于使上海股市告别了有行无市的困境。

随着股价完全放开和随之而来的股价暴涨,

委托业务量大幅暴涨,

上海股市又陷入了“卖出难”的境地,

比如持股者眼巴巴看着豫园商场、申华电工*高价涨至10000元,

却因为委托跑道太拥挤而无法抛出兑现。

为此,

6月份上海各家证券营业部在上海市文化广场专门设立了股市“大集市”,

专门提供给中小股民委托卖出股票之用。

在这段时期,

有的人懵懵懂懂地在股票上大发横财。

比如一个叫蒋益群的无意从报刊上得知兰溪凤凰股票涨价的消息,

他大吃一惊,

股票是什么东西,

怎么这么赚钱?

于是,

他在1991年特意跑到上海证券交易所看了个究竟,

结果在那挤满人的交易所看了半天也没看懂。

这年年底他和朋友找到工商银行设在上海外滩的总部,

以每本30元的价格买了80本认购证,

其中蒋益群自己50本、朋友30本,

1992年1月25日两人又跑到上海各买了20本。

春节后,

证券公司开始摇号抽签,

认购证一下子就涨到了1000元一本。

蒋益群买了许多原始股,

其中一张认购证通过摇号,

抽到了上海“众诚实业”的原始股50股,

发行价每股1元,

一上市没多久就从500元飙升到了10000多元,

他认购的股票当年6月卖出就赚了几十万元,

一下子在当地引起轰动。

看到股票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竟然这么赚钱,

当地许多村民也纷纷到上海二级市场买二手股票,

大家都根本不顾股市的风险了。

蒋益群半年时间赚几十万还不算多的,

在上海股市靠前代大户当中,

有个叫王君的人在1992年曾以“500点满仓、1400点全部出空”,

一次成功操作让这位时年30出头的大户半年时间就赚到了500万元的身价!

1992年就赚到500万元的身价,

回想九十年代的炒股之路

我是九十年代在几乎大部分人炒股热的那个年代走进了股市。

刚走近股市后一切都生疏,好在那时A股市场的规模不大,上市交易股票数量也不多,每天看看交易大盘变化基本上就对自己即将出手买入的股票有了底,那时炒股的人都喜欢每天买一份股市交易的报纸,我也是隔三差五的买份报纸看看,端看着报纸,琢磨着专家们的专业技术分析,只要不上白班,需要买卖股交易时我都会泡在股市。

我在众多的股民中,属于那种胆子小见风就跑的股民,通常情况,我都是以部分资金跟随股市做短期进出,即使很火爆的牛股大市我也不敢有贪大欲望。所以每次买入后,心里总想着这笔买入的股票一定要守住,一定要在高位的好时机再卖出,可是一到现场,绿盘一片,自己买的股也往上涨,可是快到上午收盘时又往下拉了一下红变了绿,心里立刻着急了,还自责埋怨刚才高位时为啥不卖。

下午一开盘就盯着大盘,看着显示屏滚动的股票交易,等到该股又拉高上升时,这回毫不犹豫卖空股票,谁知这股票就是跟我作对,你卖了它以后它就连续几天往上涨,心里那个懊恼啊!

即使在牛股市时,我也吃不准这个牛会不会突然断崖,所以,即使牛市我也还是秉承赚点就跑的操作心理,因此我买的很多股都在每股一元多涨幅后就出手了,之后卖掉的这些股都从我卖时的价位又涨了一倍,5元多进仓7元就卖了,以后这些都涨到17元多,虽是牛市,我也只是跟着沾光喝了点牛汤。当然我也有很多割肉的时候,本来我炒股是遵循时间换空间,即使下跌我也不卖,捂住仓耗时间,但是很多时候经不住证券专家们的解套操作经验传授,最后被套的股票都割肉跑了,可是没多久这些股票又随大势上升了。

买股时,我喜欢在春节前股市基本最低迷的这段时间进仓,哪怕就是等一年也要等到涨的那一天,最长的等了一年多,卖的时候又犯了见利就跑的错误,多少年折*下来,也就挣了点比银行利息高的小钱,我属于胆小的这类人发不了财,但也亏不了什么。

你知道90年代的股市是什么样子的吗?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自从中国正式有了证券市场,这句话就没停过。可九十年代初的股市,是什么样的呢?

为什么90年代要发展股票?

在九四年的电影《股疯》里有经典的一幕,电影里面有一个老阿婆,三个月才用一度电的人攒了两万块钱的养老钱,准备去存银行,结果听人说炒股票更挣钱,于是乎就一股脑全投进去,一下翻了十倍。这人激动得当场晕倒啊,直接进了救护车。

为什么90年代要发展股票?

这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我们自己买的股票涨十个点,都快笑死了,一下翻十倍,那是什么概念啊!结果还真是这样。

一九九零年底,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不过当时大家都习惯了去买国债或者是国库券,炒股大伙感觉还挺陌生。上交所开业靠前天只完成了十七笔股票交易。

为了刺激市场,到了一九九二年年终,上交所就宣布取消股票涨跌停板的限制,放开股价,实行“T+0”。什么意思呢?就是跟现在的美股差不多,单股涨跌没有限制,而且你当天买入当天就能卖掉。当时并没有引进熔断,所以整体下来这个弹性可太大了。

而就在取消涨停板实施的靠前天,上证指数从617点迅速窜到了1266点,三天之后又冲到了1429点五只新股,股价飙升2500%到3000%。电影里面那老阿婆,只翻了十倍的股票,在当时不足为奇,上交所里面一共15只股票,你闭着眼随便买一只都至少能翻一番。

比如电影里面的阿莉,本来是月薪五百元的公交车售票员,脾气还贼大。因为跟着阿伦炒股,一下就成了弄堂里面的风云人物,大姐大。邻居们争着抢着把钱塞给阿莉,她的公司领导为了入伙,特许阿莉不用上班,不用去公交车上售票,工资、奖金一分不少。阿莉摇身一变成了上交所里面的大户,穿名牌、上电视、吃鱼翅捞饭。他跟着阿伦替大家伙炒股的样子,像极了如今的私募经理。那个年代像阿莉这样站在股市和时代的风口上飞升大户的普通人还真不少。

但是一将功成万骨枯,除了一些传奇人物之外,更多的是对股市一窍不通的普通人,当年跟风去股疯,结果头破血流。电影《股疯》就记录了一九九二年的那次股灾,阿莉老公赔了二十万爬上国际饭店的天台,而楼下一位股民精神失常,满街发钱。那一年的六月十二号,持续高烧一个月的股市迅速开启了下跌模式,从*高1400多点跌到了不到400点。据说当时有个一直很沉得住气的大佬,跌怕了,派人去专门研究股市的研究所去请教。几位分析师说这波至少砸到两百点。这大佬听了面如死灰,果断割肉清仓。抛了之后股市又开启了回暖模式,从九二年下半年的涨到了九三年二月十六号的1558点。

一九九五年,股票发行改用全电脑上网定价,从此认购证成为了文物。一九九六年,中国股市引入了涨停板跌停板的制度,给股民呢省下了很多速效救心丸。二零零四年,国内靠前支私募基金诞生。在这一年呢,电影当中扮演阿莉的那位潘虹老师也一头扎进了股市,结果人上来就是一个深套啊。如果《股疯》的续集在那个时候拍,潘老师估计会演得更加有体会。

以上就是为什么90年代要发展股票?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阅读小编的文章之后能够有所收获!

版权:本文由用户自行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供存储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了解详情>>

发布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