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银基金管理公司

看似繁花似锦,实则烈火烹油。1被骂惨了一名渠道人员对中银基金的狂野吐槽,骂出了网友们对基金积攒已久的怨气,纷纷表示“骂的太爽了”。图源 :网络发生啥了呢?从盛传的聊天截图来看,是该......

中银基金管理公司

接下来具体说说

中银基金,连养老金都亏了……

中银基金管理公司

老牌基金的落寞时刻。

1

养老基金也亏了

一份公告击穿了基民们的信心。

11月7日,中银基金发布了关于中银养老目标日期2040三年持有期混合型发起式基金可能触及基金合同终止运作的情形的提示性公告。

按照公告内容,如果截至2023年11月9日末,中银养老目标日期2040基金资产净值低于2亿元,基金则触发基金合同终止运作情况,自动终止运作,无需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

因为它们这个《基金合同》中有约定, 在基金运作满3年之时,如果基金净资产低于2亿元,基金将终止运作,不得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来延续运作。

中银基金管理公司

发布这个提示公告的同时,中银基金还发布了一份暂停申购公告——

从2023年11月7日起,中银养老目标日期2040暂定申购及定期定额投资,原因是该基金可能触及清盘风险。

查阅天天基金网显示,中银养老2040三年持有期混合(FOF)成立于2020年11月10日, 成立以来的收益率是-10.20%。

中银基金管理公司

根据尺度商业的统计,该基金成立时募集资金为2357.41万元。经过3年的运作,截至2023年9月30日末,其净资产规模为2451.82万元——

与基金成立时相比净资产仅增长了94.41万元。

好家伙,就是存银行定期,也不止增值这么点。

更重要的是,这还是养老产品基金。换句话说,要是有人在三年前买了这只基金,指望着靠它的稳健收益来养老的话,那到现在已经亏掉近10%了。

还真是“你图它收益,它图你本金”。看到中银基金的清盘提示,更有基民发出灵魂拷问——

养老目标基金,到底是给基民养老,还是众筹给基金公司养老?

2

核心骨干,所有产品任职回报都为负

沿着这只基金往下挖,更多“惊喜”还在后面。

2022年11月,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启动实施。作为我国关于养老第三支柱的制度性安排,个人养老制度与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共同组成了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

在这样的情况下,个人养老理财产品逐渐涌现。

人社部的数据显示,时至今日,个人养老金参加人数已超过4000万。截至今年10月末,个人养老金产品合计已有739只,含465款存款产品、162只基金、93款保险产品、19款理财产品。

这是一个有潜力的市场,不少机构也早有布局,中银基金就是其中之一。资料显示,早在2017年,中银基金就成立了FOF投资业务部门,并于次年成为了全市场首批养老FOF管理人,2019年-2022年相继推出养老目标风险、养老目标日期等多只产品。

在对外宣传中,中银基金称自己的养老FOF管理团队“配置亮眼”并且——

高度重视风险控制,力争保障每一份“养老钱”稳健增值。

在一份资料中,邢秋羽被中银基金视为“FOF团队的核心骨干”,称其具有14年证券从业年限,3年公募基金管理经验。

但有意思的是,开头我们提到的那只即将清盘的基金——中银养老目标日期2040基金,基金经理正是邢秋羽。

邢秋羽的“战绩”还不止于此。

中银基金旗下的中银养老目标日期2050,同样是邢秋羽管理。这只基金成立于2022年3月8日,成立1年半以来,基金净值累计跌幅达12.46%。

中银基金管理公司

此外,邢秋羽还管理着中银基金旗下多只FOF产品。 但离奇的是,从目前数据看,邢秋羽现管理的基金中,所有基金产品任职回报都是负收益,多只基金任职期间基金净值跌幅超过10%,最佳任职回报为-1.22%。

中银基金管理公司

真是一片绿油油的大草原!

更有意思的是,中银基金旗下的第三只养老目标日期基金——中银养老目标日期2035三年持有正在发行募集中,基金经理同样是邢秋羽。

都这个业绩表现了,同样的产品性质,同样的基金经理,一边清盘老基金,一边又发行新基金,这把基民当什么?就算是捡来的养老金,也禁不起这样造吧?

3

清盘警报频频拉响,业绩堪忧

往更深处看,中银基金面临的问题,远不止养老基金和单个基金经理的拉胯。

不久前的10月18日至19日,中银基金旗下三只产品——中银新能源、中银创新成长、中银顺盈回报发布清盘预警。公告显示,因连续多日基金净值低于5000万元,上述产品可能触发基金合同终止情形。

其中,中银新能源、中银创新成长的成立时间都还不到一年,尤其是中银新能源,仅成立3个多月。

更严峻的是,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0月,中银基金年内已经有9只公募产品清盘终止运作。

▲图源:智友养基

这啥概念呢?要知道,2022年的时候,清盘数量全市场较多的建信基金,也就9只产品被清盘。

从原因来看,这些基金清盘,大多和基金资产净值低于合同限制有关。

说白了,业绩不佳。“智友养基”曾在10月份做过统计,中银基金旗下运作时间超过2年的混合型基金(Choice分类),有71只(A/C分开计算)——

这71只基金近2年全部是负值,没有一只实现正收益,平均收益为-18%。

其中,中银增长混合H、中银中国混合、中银科技创新一年、中银研究精选、中银策略混合等基金近2年亏损超过40%,且全部跑输同期业绩比较基准。

业绩如此拉胯,基民们是有情绪的。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今年7月,一张截图火了。中银基金被浦发银行福州分行的一名客户经理骂上热搜,该客户经理指责中银顺泽回报这只基金没有回本,导致他被客户骂,并质疑该基金是“老鼠仓”。

▲图源网络

资料显示,这只基金成立于2021年1月,包含A/C两只,以中银顺泽回报一年持有期混合A为例,看到这个业绩,基民的愤怒似乎也可以理解。

这种拉胯同样体现在中银基金的财务数据上。据其母公司中国银行2022年财报, 中银基金在当年实现净利润6.94亿元,同比下降了32.36%。

中银基金也算是一家老牌机构。其成立于2004年,由中国银行和贝莱德联合组建,股东实力雄厚,客户数据库强大。

尽管背靠大树,中银基金却逐渐掉队。

天天基金网显示,中银基金目前的管理规模只有约4600亿元,行业排名已跌至20开外。要知道,早在5年前,中银基金的规模就一度逼近4500亿元。这几年的公募扩容中,中银基金终究是错过了。也许还是那句话——

中银基金,被骂惨了?

看似繁花似锦,实则烈火烹油。

1

被骂惨了

一名渠道人员对中银基金的狂野吐槽,骂出了网友们对基金积攒已久的怨气,纷纷表示“骂的太爽了”。

图源 :网络

发生啥了呢?

从盛传的聊天截图来看,是该渠道人员因为基金亏损,假期被客户揍了,还骂得挺难听的样子。是可忍熟不可忍?于是一怒之下,这位老哥跑群里骂了中银全家。

图源:网络

矛盾主要指向中银基金旗下的一款基金产品“中银顺泽回报一年持有期混合”,截图中关于基金经理的老鼠仓目前并无力证,但该基金的亏损却是公开可查的。

资料显示,该产品成立于2021年1月12日,是一只混合型基金,不过从历年季报、年报中可以看到,其股票占比*高仅20%,更多还是偏债基。

但这样一个偏债基的产品,还亏损近10%。

同花顺数据显示,该基金A份额自成立以来净值已经亏损了9.49%,仅2022年一年,跌幅就高达8.67%,而同期基准收益率分别为-3.64%与-3.55%,也就是 大幅跑输了同期基准收益。

从年报上来看,2021年、2022年该基金的股票投资收益分别亏损了2.12亿元、4.53亿元,合计亏损6.65亿元。

这样的业绩,持有人自然纷纷赎回,数据显示,2022年,中银顺泽回报一年持有全年净赎回份额为33.4亿份,而该基金刚成立时募集资金达73.44亿元,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就剩下不到30亿元了。

不过,按照基金圈的传统艺能,基民们再怎么亏,也不妨碍基金公司赚钱。

资料显示,2021年、2022年,该基金A份额就分别收取了1.05亿元和6591.43万元的基金管理费。

也难怪会有客户破防跑去上门打人,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你既然收了管理费,还亏成这个德行,连基准收益都没跑过,怎么都有点说不过去了。

2

固收转权益败了?

中银基金最早成型于2004年,2007年12月25日经证监会批准,由中国银行直接控股,属于典型的银行系基金,可以分享中国银行的高净值客户资源,解决资金募集的来源问题。

虽然背靠中国银行这颗大树,却没能充分发挥资金来源的优势,近些年业绩增长也比较缓慢。

2019年年末,公司基金规模为3818.5亿元,到2022年年末,公司基金规模为4191.8亿元, 三年时间,公司基金规模只增加了300多亿。

光看数字好像很吓人,但其 整体排名却从曾经的业内前十跌到了22名。

行业大潮下,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况且中银基金还占据了相当的资源优势,没道理连个前20名都混不到。

那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也许是声名在外束手束脚,也许是舒服日子过惯了,又或许是其它什么原因,中银基金旗下的主动权益基金占比实际不到一成。

数据显示,中银基金在管股票型与混合型基金规模合计仅396.91亿元,而债券型基金规模则高达2280.08亿元,货币型基金规模1872.75亿元。

图源:智友养基

但主动投资能力,一般又被视为基金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如果旗下主动权益基金产品业绩优秀,自然会吸引更多的基民前来。

大概中银基金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其产品逐渐呈现出向权益转型的迹象来。

比如开篇我们提到的“中银顺泽回报一年持有”,整体偏债基,股票型*高占比也就20%。

虽然转型已经比较保守了,但还是出现两年亏去6.65亿的情况,把债基的收益都给吞噬掉了。

而且此前管理这只偏债混合型基金的超过2年两位基金经理,还是中银基金的老将,其中刘建担任基金经理超过15年,刘腾也超过了5年,资历并不算短。那么其它基金的情况也可想而知了。

在某种程度上,这只产品的境况也是中银基金近年来的缩影。

从产品类型上看,债券型、货币型这种固收类基金占据了中银基金绝大部分份额,主动权益基金占比虽少,近一年来,却是几乎全线飘绿。

根据智友养基统计,中银基金旗下12只主动权益型基金(A/C份额分开计算),有5只跌幅超过20%。

从2021年6月底到2023年6月底,两年时间,中银基金的股票型基金规模从62.1亿元降至46.8亿元,混合型基金规模从517.88亿元跌至350亿元,跌幅超过三成。

近几年公司基金规模总共也能没增长多少,主动权益基金就跌去那么多,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中银基金固收转型权益的失败。

而这,也和中银基金旗下的基金经理脱不开关系。

3

基金经理也不好过?

先叠个甲,关于基金经理这个群体固然有人浑水摸鱼,还有人损公肥私,但笔者始终愿意相信,真的有人还保有初心,在努力促进整个社会的财商水平,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推动社会更高效的发展,达成更多人的美好生活理想。

仅靠个体攒钱再干事业,是相对比较低效的发展模式,如果能将闲置的资金拿出来投资,那么企业能提前获得发展,投资者也能获取更好的回报。

这个时候就需要基金经理这样的专业人士从中甄别,哪些是可投的,哪些是可以冒险一试的,哪些又是纯坑完全没有必要投的。

这还是比较初级的社会模型,现实中是有着成千上万个这样模型共同组成,并且具体情况各有不同,基金经理面临的一个模型就比上述举例要复杂许多,而且他们手中往往有着多个不同的模型,这些模型还在不断变化。

一个真正的基金经理,是要花非常多的时间去学习和研究这个世界的,作为一个个具体的受托人,他们同时面临着市场、同行、公司、投资人各方面的压力,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也是被裹挟着走。

金融行业一般被视为“离钱近”的行业,“钱”本身不具备价值,是个抽象出来的概念,但作为流通货币,与人们的资产深深绑定在了一起,也成了一个大开的“潘多拉魔盒”。

非常让人痛心的是,今年中银基金就传出一起前基金经理自杀身亡的消息。

根据财新消息,此事涉及2017年“515”丙类户利益输送事件,中银基金前基金经理李文凯因卷入此案,被迫离开所在机构并被监视居住。

按照李文凯的陈述,并不存在向蔡某宏利益输送这一说,被监视居住后,每天生活再恐惧之中,“那种绝望,那种无助,那种人间地狱的痛楚。”

基金圈看似是个名利场,是个锦绣窟,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实则是烈火烹油,一不留神就是被火舌吞噬殆尽的下场。

一味黑时犹有骨,十分红处便成灰。

讲这么多并不是跑题了, 基金经理作为协调社会资源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他们的出现以及面临的环境是非常有必要讨论的。

微信的创始人张小龙说,“人是环境的反应器”,就点明了环境对个体的人的重要性。

再好的基金经理也需要环境的成全。行拂乱其所为,曾益其所不能,那是极少数有大才者,整个社会又能有多少这样的人物,个体可以长存忧患意识,但更多还是需要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来实现彼此成全。

4

尾声

回到中银基金的话题上来,公司的人事变动基本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基金经理的生存处境。

2020年,在中银基金任职长达16年的前副总经理**离任,随后加入了东吴基金。

**任职期间,公司资产规模一度超过9000亿元,**个人曾直接指导管理绝对收益专户总规模超3500亿元。

随着这样一个核心人物的离职,邬炜、刘浩宇也先后离职,并加入东吴基金。

2021年,钱亚风云、欧阳力君、刘潇等人相继离开,中银基金的前景愈发看不明朗了。

不过也不是全无好消息,2021年底,原副总经理张家文升任总经理,并在权益投资上,作出一系列积极行动,比如提高投研团队的待遇水平,采用市场化淘汰机制等。

中银基金遇到的问题不止是其自身的问题,更多可能是整个行业的集中体现。

说来说去,无非就是“钱”跟“人”这两个核心。

短期内,更多可能还是监管介入的效果比较立竿见影,但长远来看,可能还是需要加强整个社会的财商教育。

以上就是中银基金管理公司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阅读小编的文章之后能够有所收获!

版权:本文由用户自行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供存储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了解详情>>

发布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