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延中股票最高多少?

V信:财经MBA追寻价值之路我们一起来整体复盘下中国股市的30年历程,有本书叫,追寻价值之路,副标题1990年-2020年,中国股市的行情复盘,作者燕翔,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首席策略......

1993年延中股票最高多少

018/12/丁建英十亿市值靠业务,百亿市值靠并购,千亿市值靠核爆业务+并购。20世纪60年代,在反托拉斯和反垄断的背景下,英、美等国的很多大企业开始跨行业多元化经营,以期抵御风险......接下来具体说说

中国股市30年——1993年

中国股市30年——1993年(朱市)

1992年上证指数从800点开盘一个半月涨到了1500点。这种一个月就翻番的行情在中国股市的前几年十分普遍。

交易规则的完善属于市场建设初期的一个必经过程。1992年是中国的生肖猴年,面对股市这种上蹿下跳的行情,有人形象的说那年中国的股市不是牛市,不是熊市,是猴市。

1993年延中股票最高多少?

初始数年,随着*务*副总理兼*务*证券委主任朱镕基主持并讨论出台监管文件,股市开启了几轮过山车走势。有人总结,中国的股市不是牛市,不是熊市,是朱市。据说**知道后据说**知道后也是开心一笑。

1993年2月16日沪深股市正式联网,像1991年那种沪涨深跌的情况,再也不可能出现。当日上证指数创下了1558点的历史高点,然后就不出所料的一路下跌。如果看到利好暴涨才冲高买进去的人,要等到六年后的1999年才能解套。如果一直持有到现在2022年,那么三十年他的收益率都跑不过银行定期存款利率。

1993年延中股票最高多少?

规范化是1993年监管的主题,当时证券公司是可以挪用客户资金的,这就催生出后来的全球*家创新的严格的银证转账制度,使得客户的本金完全**于证券公司资产,可以做到绝对安全。

同时还有证券公司可以给客户提供“信用买卖”,这种人为加杠杆的操作,在2015年还玩儿出了新的高度。在1993年就被禁止的“信用交易”。在2014年被重新翻出。重新包装后,引爆了2014年的杠杆牛。

1993年4月《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正式颁布,这就是《证券法》的前身。1993年7月青岛啤酒成为首家在港挂牌上市的内地企业,同时他也是靠前家A+H股。

1993年8月中国央行要求各地人民银行分行对本地越权审批的金融机构进行清理。这种行政越权审批的情况在未来20多年里还有各种形式的变种出现。

1993年延中股票最高多少?

除了监管新闻,1993年最精彩的就是开启了中国式的收购大战。9月, 中国宝安集团宣布通过二级市场持有上海延中实业5%以上的股份。这是中国首次并购浪潮,由此造 成了一波炒“三无概念”的行情。所说“三无概念”是指一无国家股,二无法人股,三无外资股。因为据说这种三无概念股特别容易被并购重组。

从炒作“三无概念”开始,中国股市开始这种有的有点道理,有的很无厘头的概念炒作。例如比较有趣的是2016年美国总统川普当选总统,当天中国的股票川大必胜涨停。

类似的这种炒概念还有大盘股概念,小盘股概念,还有2017年的漂亮50指数,但是据笔者多年观察总结,这些概念都是一时突然起来又突然结束,没有人可以靠炒概念在股市里真正长期稳定盈利。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年的PPI指数达到了24%。对股市而言,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可能就是PPI指标,它是衡量 工业企业 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如果要在a股用一个单一宏观指标去预测整体市场的盈利变化,那匹配一定是效果较好的。由于企业最终要把它们的费用以更高的消费价格的形式转移给 消费者 ,所以,通常认为 生产物价指数 的变动对预测 消费物价指数 的变动是有用的。

原因在于ppI指标是与企业营收还有利润关联度*高的宏观经济指标。PPI为负增长,意味着很多企业营收也会负增长。

从2000年以来,每次PPI同比显著回落的不久,国家的政策都是开启大幅宽松。

在2001年PPI转入负增长,中国进入了第二次通缩。2001年2月,*务*就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再次降低存贷款利率。

2014年7月国际油价暴跌导致了ppi大幅下跌,直接导致中国的货币政策从定向降准转到全面宽松。2014年11月。的降息直接引爆了2014年底的股票市场行情。

1993年延中股票最高多少?

2021年10月,PPI达到13.5%后,开始下行,国家政策开始一路宽松。

好了,1993年的中国股市历史,就讲到这里,我是万物皆有期,点个赞,关个注,下次更新不迷路。

追寻价值之路-中国股市30年历程1(1990-1997)

V信:财经MBA

追寻价值之路

我们一起来整体复盘下中国股市的30年历程,有本书叫,追寻价值之路,副标题1990年-2020年,中国股市的行情复盘,作者燕翔,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首席策略分析师,作者对于股市的历史做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1993年延中股票最高多少?

了解历史是为了立足当下,并且对未来形成一定的判断,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能够让我们避免犯下同样的错误,

作者把历史行情分为三大驱动风格,1是低估值,高股息,2是增长质量,也就是业绩相对稳定,估值不高。所谓的ROE逻辑,3是纯粹的高成长高估值。

1986年9月底,上海静安寺,一个理发店改造成了最早的股票柜台交易营业部,静安营业部,当时只提供飞乐音响和延中实业两家公司股票的柜台交易。

1988年4月,深圳也搞起了柜台交易,深发展,万科,金田,安达,原野并称深圳老5股。

1990年

1990年上半年深圳已建立了三家证券公司和四个柜台交易市场.

1990年12月1日,深交所试营业,

1990年12月19日,上交所开业,

1990年,中国股市诞生,当时只有老八股,但这标志着中国股市从此诞生。飞乐音响是靠前支向社会发行的股票。为了加强监管,深圳推出了股市上靠前个涨停板制度

价值投资最重要的就指标就是ROE,也就是净资产收益率,你用多少资产赚到多少收益。

1991年

1991年,是我们股市的靠前次股灾,深圳由988点,一路跌到了396点,在9月以后,市场见底回升。同时期的上海股市,竟然还是上涨的。虽然1991年深圳跌幅一度超过一半,但是最后算下来竟然还是一个牛市,全年上证涨了129%,深圳涨了10.4%,如果从9月底算,深圳其实也涨了一倍以上。这10几只股票全部上涨。只有深安达一只医药股是跌的

作者讲了他的策略,A股市场的核心驱动力大致分为三种,

靠前种是盈利周期,比如戴维斯双击,业绩改善的同时,拔高估值,会迎来一波全面的牛市。

第二种驱动力是金融指标,对经济指标的领先性,比如我们常说的社融改善,货币宽松,企业中长期贷款增加。

第三种驱动力,来自于央行,就是利率驱动下的宽松行情,也可以起到拔高估值的效果。企业盈利其实没什么改善,主要就是因为流动性过于宽松,杠杆太高导致。

1992年

1992年,是波澜壮阔的一年。南方讲话,彻底解决了姓资还是姓社的长期争论,并要求股市坚决大胆的试。随后一系列重要的股份制改*出台。

1992年2月,上交所开始逐渐放开交易的限制,被压抑了很久的老八股,开始报复性上涨,一天时间,延中实业股价大涨70%,飞乐涨了46%。

1992年5月交易限制完全放开,同时启用T+0制度,上证综指出现了大奇迹,5月21日一天,指数涨了一倍。但4天之后,就从1422点掉头向下,开始了漫长的下跌趋势。

1992年10月底,成立中国证监会,央行副行长刘鸿儒,担任靠前任证监会主席。此时沪指已从1422点跌到了400点,深圳跌了一半,但到了11月底,又开始强力反弹,短短一个半月,又涨了一倍上去。

1992年全年上证综指产生了巨大的波动,但依旧上涨了167%,深成指也涨了140%。6成股票,都取得了正收益。像一些跟经济建设,强周期相关的公司,涨幅巨大,比如轻工机械,异型钢管,二纺机,这都涨了3倍。这一年总体来说,还是沪强深弱。

1992年中国经济全面回升,GDP 达到了14.2%,增速比上一年提高了4.9%,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但同时伴随着通胀再次抬头,CPI和PPI分别又涨幅超过了6%,固定资产投资拉升到了44%,M1和M*货币供应量指标,直接拉升到了30%以上。

1993年

1993年,92年的经济过热一直延续,到了93年,政策开始全面收紧,而上证综合指数,在2月份突破了1500点,创下开市以来的新高1558点,随后开始震荡回落。

1993年7月中下旬,跌出了全年最低点,不到8月份,就跌去了近一半。这个1558点,也成为了一个标杆,直到1999年,才被重新突破。但是巧合的是,到了2008年10月,竟然又回到了1664点。

1993年还发生了一件大事,叫做宝延并购,中国宝安宣布持有延中实业股票超过5%,接着万科收购申华,中国资本市场,掀开了收购上市公司的序幕。到了年底,监管也开始救市,纷纷出台利好。调降了交易佣金。但市场低迷,并未得到明显缓解

1993年的经济,当年的GDP达到13.9%,工业增加值20%,固定资产投资61.8%,CPI达到14.7%,PPI达到24%,M1和M2分别为38.8%和37.3%。

可以用四热,四高,四紧,一乱 形容1993年,四热指的是开发区热,房地产热,股票热,集资热,四高,投资规模高,信贷投放高,货币发行高,物价上涨高。四紧是交通运输紧,能源紧,原材料紧,资金紧。一乱是金融秩序全面混乱。

1994年

1994年,中国股市的靠前个全面熊市,24%的通胀率之下,引发了一场强烈的调控。股票市场也是从年初开始持续下跌。一开始还有将近900点,到了7月份,已经跌到325点了。随后一波政策救市,快速反抽竟然涨过了1000点,也就是说,上证综指一个多月涨了3倍上去。但随后再次下跌,此时我们又结束了T+0制度,改为了T+1,市场继续下跌到600多点,最后收尾。

1994年最大的基本面是救市,1、55亿元新股半年不上市,2、不征收股票转让所得税,3、公股,个人股,年内不并轨,4、上市公司不得乱配股。这些政策当时看是有效的,因为政策公布后,市场涨了一个9.9%。但很快又跌下来了。

1994年7月28日,市场恶化的程度,有点超出投资者的想象,用大家的话说就是跌麻了,一天时间,上证指数跌了8.4%,最低达到了325点,相比1558的高点,这次熊市,下跌长达17个月,跌去了80%。其中两波小反弹,也没有超过15%。

1994年7月底,市场再次释放3个利好:停发新股,对证券机构进行融资,吸引外资过来抄底。

这三大政策,让市场出现了久违的大涨,一天之内上证综指大涨33.5%,9月6日涨到破了1000点大关。由于炒作过于频繁,退回到了T+1交易,这个又给市场迅速降温。股市再次下跌。不过这一年最低的325点,成为了上证指数的铁底,以后再也没有跌破过这个位置。

94年的经济其实还是很热的,GDP达到13%,工业增加值18.8%,固定资产投资依旧在30%以上。但已经比93年的61%显著下降。不过通胀依旧没降下来,反而更高了,达到了24%,属于是恶性通胀了。

94年这一年宏观上还出了一个大事,就是财政分税制改*,中央基本把钱全拿走了,占比瞬间从不到30%,拉升到近60%,而地方一下就穷了。这一年是浦东大建设的一年,所以尽管市场暴跌暴涨,但浦东概念股,却表现不错,外高桥和浦东金桥,涨幅都不差。

1995年

1995年,最著名的是327国债事件,直接让证监会叫停了国债期货交易,而这一事件,当时也被股市理解成为重大利好,因为想着,这些炒国债期货的钱,都会回流到股市当中,所以当时上证指数又是一天涨了31%,史称518井喷,但好景不长,井喷之后再度回落。

1995年,327国债事件,这一年股市开门黑,上证指数连续下跌了一个半月,跌幅达到了17%,紧接着监管再度叫停IPO,视为重大利好,到了2月股市开始反弹,但紧接着上演了著名的327 国债事件,他不是3月27日,而是92年(3)国债6月交收的国债期货合约代码。95年6月到期,按照规定,他的对付价格是按照票面利率加上保值补贴率计算,大体在每100元债券,到期对付132元。

1995年2月23日,财政部公告,国债将按照148.5元兑付,大大超出市场预期,空头判断彻底失误。于是中经开大比例买入,进行逼空,将价格推升到了151.98元,万国证券面临巨额亏损,他们决定殊死一搏,在收盘前8分钟开始大举反攻,通过透支卖出的方式,做空国债。从而打爆多头仓位。以最终实现盈利而告终。中经开则高兴的太早了,最终出现40亿巨亏。

上交所在晚上10点,发布紧急通告,说当天下午16点22分13秒之后的交易异常,宣判无效。这瞬间宣判了万国证券死刑,巨亏56亿的变成了万国证券他自己,该行为属于边打边改规则,市场公信力遭遇巨大的挑战。第二天上证综指暴跌。下跌5.2%。

327国债事件影响非常恶劣,后来,在5月17日干脆把国债期货给关了。相当于资本市场少了一大块业务,那么炒股的人,都认为这是一个利好消息,认为资金可能会回流股市。转过天来,5月18日 股市就迎来暴涨,上证综指向上跳空130点,成为中国股市最大的一个跳空缺口。在随后的3天,上证综合指数,累计上涨了54%。

这种行情,被称为是518井喷,那么既然是井喷,他就一定不可持续,随后5月22日,又传来了市场增发新股扩容的消息,结果5月23日,上证指数,当日暴跌16.4%。

1995年,从全年走势来看,市场整体跌幅在了13%,这一年的经济增速有了明显下行,95年GDP增长11%,较上一年下降了2%,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比上一年降低了4.8%,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5%,也较94年有大幅的回落。CPI是17.1%,PPI是14.9%,虽然通胀再下行,但依旧维持在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1996年

1996年,迎来了久违的宽松和降息,一路上涨到了9月,然后监管又开始出来给市场降温,史称12道金牌,要把牛市逼死的节奏。但股市依旧顶着这些利空,从年初的500多点涨到1200点,到了12月,人民日报头版评论员文章,直接指出股市这种暴涨是不正常和非理性的,结果指数因为这条消息,吃了两个跌停。这一年中国股市呈现出了典型的政策市特征,管不住的手,上下乱摸,让当年的市场很是受伤。

1996年市场进入了一个情绪化的牛市,涨到9月份的时候,其实已经变得大部分人亢奋,当时市场上弥漫着一个说法,叫做不怕套,套不怕,怕不套。

96年12月13日,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日子,从这一天起,监管出台政策,实行了涨跌停板的制度,规定单只股票单日涨跌幅不得超过10%,结果宣布当天,上证指数大跌5.7%。

紧接着就是后面人民日报的评论员文章,12月16日,两市几乎全面跌停,有涨跌停制度之后,上证综合指数靠前次跌幅达到了9.9%,第二天,继续这么跌,又跌了一个9.4%。7个交易日,上证指数跌了近30%。随后证券报开始画风突变,说挤干股市泡沫,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这一目的已经达到。然后又开始呼唤投资者的信心。

1996年股市涨了一整年,但是当时的经济其实是回落的,96年GDP增长9.9%,工业增加值12.5%,固定资产投资14.8%,消费品零售是20.1%都要比上一年弱。出口还出现了大幅下滑,只有1.5%差点就负增长,前两年可都是20-30%的增速。所以这么一个经济形势,你很难把他跟一个全年大牛市联系起来。96年惟一的两点就是通胀下来了CPI回到了8.3%,PPI只有2.9%,从此之后,我们就基本告别了两位数高通胀的威胁。

96年虽然经济不好,但是政策很松,利率出现了趋势性下行。利率从15%,降到了6%。这也极大地刺激了投资的热情,股市尽管年底大跌,但是全年仍然是大涨的,沪指涨了65%,深指涨了226%,这一年也被作者称为价值投资的开始,家电,金融,农林牧渔,休闲服务,公用事业这些价值行业,全面领涨。但实话实说,当时这几个行业,其实也不能算是价值,可能看成成长更为合适。当年应该正是他们的行业景气度爆发期。

1996年香港即将回归,香港概念股表现出色,深圳近水楼台,涨幅前列的股票,基本是深圳市场。家电板块中最牛的是四川长虹,一年涨幅382%,他在96年发起了彩电价格战,当时感觉长虹好牛,他的大幅降价,甚至把国际品牌逼入了墙角。四川长虹的市场份额也大幅提升。但是今天你再返回头看,拥有了上帝视角之后,观点就完全不一样,四川长虹就是在作死,他带着全行业一起跳海。四川长虹的股价掀起了一波高潮,但这波高潮过后,就是近30年的衰退。

股市在经历过 三无概念,浦东概念,低价股**,到了96年,终于迎来一波绩优股行情。10倍市盈率以内的低估值大蓝筹,表现较好。

感悟

讲完1996年,作者谈了几个感悟,

靠前,每当市场喜欢用一些长期逻辑,来解释短期行情变化的时候,往往都是转折点,主要是一些短期业绩和估值已经不够用了。

第二,无论什么模型,无非变量就是两大类,1是分子端盈利增长,2是分母端利率变化,这都是短逻辑。但是当行情走向极致的时候,开始出现一些长逻辑的因素,比如什么新经济,新科技,长期现金流,通过这些东西,企图改变市场的估值预期。

第三,就是在行情顶部的时候,尽量不要着急推翻领涨板块的核心逻辑。这个不可能做得到。

第四,都知道别人恐惧我贪婪,别人贪婪我恐惧,但现实往往是,别人恐惧的时候我更恐惧,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更贪婪。这就是人性。买入时候多想想他会跌到哪去,卖出之前多看看他能涨到哪去。但大多数人都做反了,买入之前,光想着吃肉,卖出之前,则光想着下跌。结果在市场最底部,交了枪。

1997年

1997年, 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香港回归,小平去世,以及亚洲金融危机, 但这一年,我们又是一个牛市,只是这个牛市先涨后跌,我们从900多点开盘,*高涨到了1500多点,随后印花税上调,股市迅速降温,从5月一直跌到年底,下跌了20%,但收尾的时候也有近1200点。

1997年,货币开始逐渐放松,股市也一路向上,但2月,伟人去世的消息震惊了市场,消息传出后,所有股票全都跌停开盘。上证指数也是跌停,下跌9.6%,但是低开高走,最终收盘的时候,上证综指还微微上涨了0.2%。这时候,其实我们已经知道,利空不反应,说明市场已经过热,这一波一直涨了3个月。

到5月份,才开始见顶,接近历史高点,随后组合拳,又开始给市场降温。增发新股的同时,上调印花税率。但市场也没有马上就跌,而是仍然在往上顶了几天,到了5月16日,国家继续给股市扩容,这下市场扛不住了,当天大跌7.2%。紧接着又出台严禁炒作的规定,再度下跌8.8%,到了7月初,也就是一个半月时间,上证指数已经跌去了近27%。

1997年底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泰国汇率崩溃,东南亚乱做一团,但这时候上证指数,却逐渐企稳。进入了盘整回升阶段。

1997这一年的经济特征可圈可点,属于是高增长,低通胀,GDP是9.2%,社零和出口分别是10%和21%,CPI2.8%,PPI跌到0值以下,这些数据预示着中国经济,已经软着陆成功。通胀很低,央行就有进一步放松银根的空间。存贷款利率继续调降。减轻企业负担,同时支持国有企业改*。提出了三年脱困的目标。以纺织行业为突破口,连续几年造成了大量的国企员工下岗再就业。

1993-2018年并购案例总结1:举牌收购

2018/12/丁建英

十亿市值靠业务,百亿市值靠并购,千亿市值靠核爆业务+并购。

20世纪60年代,在反托拉斯和反垄断的背景下,英、美等国的很多大企业开始跨行业多元化经营,以期抵御风险,并购无疑成为这一扩张过程的有效手段。

自此之后,要约收购成为英、美等国上市公司收购的主流方式之一。近半个世纪后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如完美世界、去哪儿网、优酷土豆等在退市时所采用的方式也尽皆为此。

与英、美国家不同的是,在中国上市公司的并购实践和先后颁布施行的《证券法》与《收购管理办法》中,上市公司收购均取广义之含义,既包括要约收购,也包括举牌收购、协议收购和定增收购等多种方式。

举牌收购,指收购方直接在证券交易所购买目标公司的股票。

要约收购,指收购方通过向被收购方所有股东发出要约,在要约期内按照要约条件购买其持有的全部或部分股份。

协议收购是指投资者在证券交易场所之外与目标公司的股东就股票价格、数量等方面进行私下协商(相对公开市场而言,而非黑市交易),购买目标公司的股票,以期达到对目标公司的控股或兼并目的。在上市公司收购的基本格局中,协议收购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

定增收购,指收购人通过认购上市公司的新发行股份,借由上市公司资本的增加、新老股东权益比例的改变来实现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的收购方式。

举牌收购、协议收购和要约收购所收购的股票均来自上市公司现有股票,可称之为存量式收购,而定增收购则是通过认购新发行的股票实现对上市公司的收购。

举牌收购敌意、要约收购看不出、协议善意、定增收购善意。

协议收购风险小、成本低,要约收购股价波动居中,举牌成本*高。

从并购动机出发,借壳上市、整体上市,产业并购和财务并购可视为A股上市公司并购的四大类型。

整体上市是指集团公司或母公司借助旗下上市公司通过换股吸收合并、定向增发、现金收购等并购重组方式将未上市的业务和资产注入上市公司而实现的整体上市,或者集团公司或母公司通过换股吸收合并旗下上市公司同时重新发行股票实现的整体上市。整体上市的出现与中国证券市场早期的“分拆上市”关系密切,因果相连。

就并购目的而言,借壳上市与整体上市均意在实现非上市资产的证券化,产业并购与财务并购则是公司经营的需要。

2004年1月,TCL集团开创性地通过与旗下上市子公司TCL通讯换股合并+同步IPO的方式实现整体上市。

2006年5月,随着股权分置改*取得阶段性成果,《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正式颁布,定向增发被正式确立为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工具。随后,定向增发频繁应用到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活动中,直接催生了2006年之后鞍钢集团、中国船舶、东方电气等大批国企的整体上市热潮。

在中国证券市场,一家公司需要“过五关斩六将”,并要熬过排队“堰塞湖”,通过证监会核准才能最终上市,其过程可谓艰辛漫长。核准制下的IPO制度使上市公司的“壳”不仅成为直接融资的“特许经营牌照”,更为企业提供资本运营平台,因此A股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中,尤其是早期,上市公司的“壳”价值不言而喻。这使得收购上市公司“壳资源”的并购目的成为中国并购与国际并购的最大区别之一。

从并购方式上看,现金收购、发股收购和换股合并是上市公司并购的三个常见方式。在股改前,现金收购几乎一统天下,股改后,现金收购逐渐让位于发股收购,换股合并则一直作为重要的补充方式而存在。

1.举牌收购

1.1 “敢为天下先”:新中国首例上市公司收购(1993年)

1982年11月,宝安集团的前身——深圳市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设立,成为新中国靠前家股份制企业。次年7月8日,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了新中国靠前张股票,以这张股票为起点,深圳市国有企业股份制改*拉开序幕。正是这个股票,印出来深宝安和延中实业的收购故事。

中国靠前张股票

1993年10月4日,休市时宝安上海公司再次发出公告,明确持有479.3万股延中实业股票,成为延中实业靠前大股东。市场随之反应,午后延中实业跳空高开,瞬间摸高17.10元,当日收盘16.56元。至此,中国上市公司收购靠前案正式确立。

深宝安举牌收购延中实业过程

面对宝安在二级市场上的咄咄逼势,时任延中实业董事长的周鑫荣和总经理秦国粱显得异常被动。他们突然发现,“辛苦打拼上市的公司,晚上之间主人就变成了深宝安”。

在上海证券管理办公室等监管部门出面调解下,深宝安和延中实业最终达成和解协议。表决权的55%则由延中实业董事长行使;深宝安派两名代表进入延中实业董事会,分任副董事长和副总经理,但不能干预延中实业的日常经营管理。至此,“宝安风波”告一段落。半年后,以周鑫荣即将退休为由,宝安上海公司总经理何彬取代周的董事长职位,但包括总经理在内的基本管理队伍没有改变,宝安上海公司正式控股延中实业。

1997年北大系成功获取延中实业的控股权,随后将公司更名为方正科技。此举实现了宝安退出、延中实业转型高科技产业和北大方正借壳上市三赢的局面。1997年深宝安退出后实现3亿元收益。

猎物”在深宝安的眼中呈现出“全流通+股权分散+股本小+束缚少+社会关系弱+规模小+主业类似+无反收购条款”八大诱相。

策划这一并购案的厉伟、陈政立真的是天才。陈政立1983年就加入了深宝安,若干年后,陈政立通过宝安集团控股了由中国风险投资之父成思危创办的国字头投资企业——中国风险投资有限公司,成为中国风险投资的先行者之一。厉伟则是著名经济学家、被尊称“厉股份”的厉以宁之子,受家庭熏陶,策划操盘中国证券市场靠前起上市公司收购案也就不足为奇了。后来,厉伟创办了知名VC机构松禾资本,成为中国创投界的影响力人物。

1.2 壳王之路:爱使股份20年(1994~2014年)

那些流通股比例较高、持股相对分散的所谓“三无概念股”自然成为各路资本反复举牌争夺的对象。而这些公司也就成了中国股市最早的一批“壳公司”。

能成为中国股改前的“壳公司”,至少具备三个特点:全流通——不存在收购的法律障碍;股权分散——收购过程中不会遭遇优势大股东阻击;股本小——收购成本低,付出代价少。

1994~2014年爱使股份经历多轮举牌和大股东更换

爱使股份“壳王”之路足够漫长,经历了中国股市除股权分置改*外的大部分资本事件,如股份制改造、上柜交易、上市、三无概念股、举牌、配股、重大资产重组等。横跨中国股市28年的爱使股份堪称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活标本,当我们在梳理爱使股份的资本历程时,实际上我们也是在了解中国股市的演进历史。

1.3 中国好资产:“百货大王”狂扫商业股(2008~2016)

在A股20余年的举牌历史上,商业零售一直是各路资本的追逐对象,举牌数量仅次于大红大紫的房地产业,其背后逻辑十分简单:地产公司有“地”,零售企业有“房”!购物中心、百货、超市等零售企业持有的大量房产物业因会计准则或其他原因使之在财务报表上显示的账面价值远低于市场真实价值,形成了所谓的“隐蔽资产”。

茂业系举牌收购渤海物流过程

1.4 鏖战万科:中国杠杆之王的野蛮之“举”(2015~2017)

从2015年底开始,耗用海量资金高频举牌万科使这位神秘的潮汕大佬备受瞩目。在这场旷日持久的股权争夺战中,万科披露,宝能旗下钜盛华及前海人寿截至2016年第3季度末持有万科25.4%的股份,为万科靠前大股东。胡润表示:“中国企业家的创富模式经历了五个阶段:从贸易,到制造业、到房地产、到IT,再到现在的资本运作,姚振华是现在这个资本时代的代表人物。”

2011年,宝能系成立前海人寿。前海人寿成立后的发展十分快速,仅从总资产一项指标便可窥见一斑。2012年底前海人寿总资产只有17.3亿元,2016年底则达到惊人的2440亿元。

自2000年成为万科靠前大股东以来,华润一直以财务投资者身份“安静”地履行其股东角色,当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创始人王石及核心团队成为万科实质上的“话事人”。但是万科股权分散以及未在公司章程中对管理层设置任何实际保护条款的局面也未曾有过任何改善,于是,张着血盆大口的“野蛮人”登堂入室。

2015年7月11日,万科公告,前海人寿在二级市场买入万科A股票5.5273亿股,占万科总股本的5%,实现首次举牌。万科股权大战正式爆发。三次举牌后,宝能系总计持有万科15.04%的股份,超过稳坐靠前大股东位置长达15年之久的华润成为万科靠前大股东。

万科时隔21年再故技重施以“正在筹划股份发行,用于重大资产重组及收购资产”为由发布公告停牌,持有24.26%股权的宝能系的增持行动也因此戛然而止。停牌时间达6个半月之久的万科于2016年7月4日复牌,当日毫不意外地以跌停价开盘。

宝能系举牌万科过程

在万科停牌前的12月17日、18日两天,安邦人寿出资持有万科6.8258亿股,占比达到6.18%,成为万科第三大股东。

2013年以来,新举牌浪潮乍起。以安邦保险、前海人寿、恒大人寿、阳光保险、国华人寿、华夏人寿和生命人寿七大保险公司为代表的新兴险资迅速晋升为举牌市场靠前力量。这些公司以其凶悍的举牌风格在二级市场上“翻云覆雨”,最终录得资本市场“野蛮人”的称号。

,2016年7月19日,万科把矛头直指宝能系的巨额资金来源。而前海人寿和钜盛华的主要工具就是“万能险”和“杠杆收购”,于是宝能系收购资金的组织方式成为双方争斗最激烈的领域。

杠杆收购的实质为融资并购,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80年代开始盛行,并于1988年达到巅峰时期,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数据是,当时杠杆收购累计交易额已经达到了1880亿美金。华尔街商战纪实巨著《门口的野蛮人》一书所记述的举世闻名的雷诺兹-纳贝斯克杠杆收购案就发生在1988年,金融史上无可争议的杠杆收购天王KKR公司扮演了人们口中的“野蛮人”角色并最终以250亿美元取得胜利,取得雷诺兹-纳贝斯克公司的控制权。

宝能系举牌明显划分为四个阶段。首先,初期举牌的资金全部是来自前海人寿的保险资金,金额约105.11亿元,用于首次举牌的全部资金和二、三次举牌的少部分资金,购入万科股票比例为6.67%;第二阶段,钜盛华自有资金及券商配资接棒,贡献了第二、三次举牌的主要资金,合计金额约121.92亿元,所购股票占万科总股本的8.39%;随后钜盛华通过股票质押的方式逐步引入银行理财资金,置换前期收益互换撬动的券商资金;最后,宝能投资集团组织银行理财资金进一步组成约232亿元的资产管理计划,其中约216.15亿元用于购买万科10.34%的股票,这些资金主要投入在第四、五次举牌及其后的微幅增持上。

宝能系举牌万科的资金组织过程

2016年6月17日夜,停牌已有半年之久的万科发布公告披露,拟以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深铁集团)持有的深圳地铁前海国际发展有限公司100%股权,初步交易价格为456.13亿元。若此项交易完成,深铁集团将晋升万科靠前大股东。毫不意外,靠前、二大股东宝能系、华润仅隔一周后就明确表达立场,对于万科引入深铁集团成为靠前大股东这一预案坚决投反对票。

2016年11月,前海人寿大举增持格力电器成为第三大股东,引发以火爆脾气著称的格力掌门人董明珠的强烈炮轰。12月初,中国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在某次公开发言时痛斥“野蛮人。

2017年1月12日,万科在深、港两交易所均发布公告称收到华润集团与深铁集团通知,其双方已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华润集团将所持15.3%的万科全部股份以371.7亿元的价格转让给深铁集团并退出万科股东会,原本被认定无缘万科股东位置的深铁集团由此取代华润成为万科的第二大股东。

5个月后的6月10日,万科发布股份转让提示性公告,深铁集团与中国恒大10家下属公司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恒大方面将所持有的15.5321亿股万科A股以协议转让方式全部转让给深铁集团,就此清仓万科。转让完成后,深圳地铁集团将持有32.4281亿股万科A股,占万科总股本的29.38%,从而超越宝能系25.4%的持股份额,成为万科靠前大股东。

第5章举牌收购:风云激荡

举牌收购并不等于举牌!收购方通过二级市场直接购买上市公司股票而最终获得上市公司控股权的收购方式被称为举牌收购。简单的理解就是,举牌收购=二级市场收购。显然,因为是二级市场上的公开操作,举牌收购毫无疑问地成为上市公司收购方式中最阳光、最市场化和最公开透明的方式之一。

以上就是1993年延中股票最高多少?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阅读小编的文章之后能够有所收获!

版权:本文由用户自行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供存储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了解详情>>

发布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