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选择成长股路易斯百度云?

作者:村长视野《怎样选择成长股》20段精华要点总结,值得收藏与多位价值投资的代表机构进行深度对话时:但斌、梁瑞安、翟敬勇……他们无一例外的指出,价值投资不仅仅是要选择被低估的有价值......

怎样选择成长股路易斯百度云

《怎样选择成长股》是久负盛名的投资理财方面的经典之作,其内容主要是关于如何判断成长型企业基本面的,但实际上并不局限于成长型投资者,而是适用于各种人,无论是何种风格的普通投资者、企业......接下来具体说说

回读《怎样选择成长股》(第五章:何时买进)

全篇近10000字。

第五章

何时买进

摘:

前面几章试图指出投资成功的核心,在于找到未来几年每股盈余将大幅成长的少数股票。 因此,到底有没有理由挪出时间和精力偏离这个主题?何时买进的问题重要吗?一旦投资人肯定他已找到一支好股,任何时候不都是很好的买进时机吗?这些问题的答案,部分取决于投资人的目标,也和他的个性有关。

举个例子来说明。由于事后检讨一向不费吹灰之力,所以我们拿近代金融史上的极端实例来解释。1929年夏,也就是美国有史以来最严重的股市崩盘之前不久,精挑细选买进儿家公司的股票。假以时日,这些股票终会带来不错的报酬。但25年后,投资人使出浑身解数,挑出合适的公司,之后再多花点力气,了解成长股买进时机的少数简单原则,则这些股票的涨幅,将远高于1929年夏买进股票的涨幅。

换句话说,买到正确的股票,并抱牢够长的时间,总会带来一些利润。通常它们会创造可观的利润。不过,要获得*高的利润,也就是如前所述的那种惊人利润,则应考虑进出时机的问题。

我觉得,传统上选取买进股票时机的方法,表面上说得头头是道,其实十分愚蠢。依传统的方法,投资人必须先搜集一大堆经济资料,从这些资料,得出一般企业中短期景气状况的结论。比较老练的投资人,除了研判景气状况,通常还会预测未来的资金利率走向。接着,如果所有的预测都指出背景状况不会大幅恶化,则结论是想买的股票或许可以放手去买。有些时候,地平线上似乎乌云涌现,运用这种通用方法的人,会延缓或取消买进想买的股票。

我反对使用这种方法,不是因为它在理论上不合理,而是目前人类预测未来景气趋势的经济学知识尚嫌不足,实务上不可能应用这种方法。预测正确的机率不够高,实在不适合以这种方法为基础,拿储蓄去冒险投资。或许情况不见得永远如此,五或十年内可能改观也说不定。目前,能力强的人试着利用电脑,立错综复杂的“输出-输入”模式,也许将来某一天, 有可能相当精确地预知未来的景气趋势。

这样的事情出现时,投资普通股的艺术或许必须改头换面。不过,这事没出现前,我相信预测景气趋势的经济学,不妨视为有如中世纪的炼金术,不能和今天的化学相提并论。那时的炼金术和今天的景气预测一样,基本原理刚从一堆神秘的符咒中现身。但是炼金术的这些原理,没有进步到可以做为安全的基础,据以采取行动。

如同1929年,经济偶尔会脱离常态,投机歪风盛行。即使以我们目前对经济无知的状态来说,也有可能相当准确地猜出将发生什么事。不过我怀疑,猜对的年头不超过十分之一。 未来的比率可能更低。

典型的投资人已经习于听信经济预测, 能开始过份信任这些预测的可靠性。 果真如此,我建议他去找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任一年的《商业金融年鉴》(Commercial & Financial Chronicle)过期刊物档案。事实上,即使他晓得这些预测难免犯错,去查这些档案对他或许仍有帮助。不管选看哪一年,他会找到很多文章,里面有知名经济和金融权威人士对未来展望的看法。由于这份刊物的编辑似乎刻意平衡内容,让乐观和悲观的意见并陈,所以在过期刊物中找到相反的预测不足为奇。叫人稀奇的是这些专家看法分歧的程度。更令人惊讶的是,有些论点强而有力,条理分理,叫人折服。后来却证明是错的。

金融圈不断尝试根据随机和可能不完整的事实资料,臆测未来的经济情势,而且所花心血之多,令人不禁想问:要是只花少数心血,用在可能更有用的事情上,会有什么样的成就?我老爱拿经济预测和炼金术时代的化学相互比较。显然没办法做好的事,却有那么多人耽溺其中,这种行为或许也可拿来和中世纪比较。

那段时期内,大部分西方世界人士不必有那么多欲望,也不用承受那么多苦难,主要原因出在人们把相当多的精力投人徒劳无功的事物上。人们花了很多时间辩论有多少天使能停留在一根针头上。试想:要是腾出一半的思虑,探索如何消弭饥饿、疾病、贪婪,情况会如何?今天投资圈花了很多心力,试图预测未来的经济循环趋势,如果腾出其中一部分心力, 用在更有生产力的目的上,或许能产生惊人的成就。

那么,如果传统上有关近期经济展望的研究,不能提供正确的方法,让我们确定合适的买进时机,有什么办法能告诉我们这件事?答案和成长股本身的特性有关。

虽嫌重复,我们还是要挪出一点时间,复习前一章所说,十分理想的投资对象具备的特质。 这类公司通常在某些技术方面走在非常前端。 它们正在实验室开发各种新产品或工艺, 并透过试车工厂,初步商业化生产。这些事情必须花钱,金额不一,难免消耗其他业务的利润。商业生产的初期阶段,为了生产足够的新产品数量,以获取理想的利润率,必须额外增加销售费用。这个开发阶段立即出现的损失,甚至可能高于试车工厂的花费。

对投资人而言,这些事情有两个层面格外重要。其一是新产品开发周期的时间表不可能十分确定,另一是即使经营管理绝佳的企业,也有开发失败的时候,而且这是经营过程中难以避免的花费。 拿运动比赛来说,连棒球联盟中最出色的冠军队伍,也有打输球的时候。

谈到普通股的买进时机,开发新工艺最值得密切注意的地方,或许在于全面性的首座商业化工厂何时开始生产。即使使用旧工艺或生产旧产品的新厂房,试产期可能还是要六到八个星期,而且相当花钱。时间必须这么长,才能调整设备达到理想的运转效率,并消除无法避免的“臭虫”;这些臭虫常会侵入错综复杂的现代化设备中。如果工艺属于**性的发展, 则昂贵的试产期所需时间,可能远远超过公司中看法最悲观的工程师的估计值。等到问题终于解决的时候,筋疲力尽的持股人还是没办法期待立即获得利润。 他们仍须再等好几个月, 资金进一步耗损,因为公司必须挪用旧产品线更多的盈余,发动特别的销售和广告攻势,好让新产品为消费者接受。

做这些努力的公司,其他旧产品的营业收入可能继续成长,因此一般持股人不会看到利润有所流失。不过实际的情形往往相反。经营管理良善的公司中,实验室正在研发绝佳新产品的消息一传出,买主便会蜂拥而来,推升该公司的股票价格。试车工厂运转成功的消息传出,股价涨得更高。很少人想到一个旧比喻,说试车工厂的运转,有如在崎妪的乡间小路上, 以10哩的时速开车。商业化量产工厂的运转,则有如在同样的道路上以100哩的时速开车。

接下来,月复一月,商业化量产工厂的困难慢慢浮现之后,始料未及的费用支出导致每股盈余重挫。厂房营运陷入困境的消息传开。没人能保证问题何时可以解决。本来积极买进的人,失望之余,大量卖出,股价随之下跌。因顿期拖得愈久,市价跌得愈深。最后,厂房终于运转顺畅的好消息出现,股价连续弹升两天。不过接下来一季,特别的销售费用导致纯益进一步下降,股价跌到多年来的最低水准。整个金融圈都晓得该公司的管理阶层犯下大错。

这个时候,这支股票也许很值得买进。一且额外的销售努力创造出足够的销售数量,而且工厂终于获得利润,正常的销售努力往往足以继续推动营业收入上升好几年。由于使用的技术相同,第二座、第三座、第四座、第五座厂房建厂运转,几乎没有延误,而且不必负担靠前座工厂冗长的试车期间发生的特殊费用。到了第五座工厂全能运转之际,公司规模已成长得相当大,业务蒸蒸日上。这时,另一种全新产品的整个周期重新上演一次,但公司整体的盈余不致受到拖累,股票价格也不会出现同样的下跌走势。投资人已在正确的时机买到合适的股票,能够成长好几年。

当年的靠前版中,我用以下的文字描述这种机会。我用到的例子,那时还算相当新颖。 我说:

"1954 年国会选举前不久,一些投资基金掌握了当时的情势。在那之前好几年内,美国氧胺公司(American Cyanamid)在市场上的本益比远低于其他大部分主要化学公司。我相信这是因为金融圈普遍认为,虽然该公司的Lederle事业部是全球最杰出的制药组织之一,但规模相对较大的工业和农业化学部门,构成一个大杂烩,工厂费用支出沉重,效率低落;这些厂房是百业欣欣向荣的20年代,典型的‘股市’合井热潮期间拼凑起来的。一般人普遍认为这不是理想投资对象具备的特质。

”但是大多数人没有注意到,新上任的管理阶层坚定果断地缩减生产成本、裁汰冗员和冗物、精简组织,只是没有大张旗鼓。人家只注意到这家公司‘正下豪赌’——以它的规模来说,竟在路易斯安纳州霍提尔(Fortier)斥巨资盖了一座很大的有机化学新工厂。这座厂房的工程设计很复杂,预估的损益平衡点日期落后好几个月才出现,自然不足为奇。但霍提尔的问题继续存在,美国氰胺的股票雪上加霜。这个时期,前面所提的那些投资基金见到买点已到,以平均45^3/4美元的价格买进。由于1957年股票一股拆分成两股,等于目前的股票价格每股为22^7/8美元。

“此后情况如何?这家公司已经历一段充分的时间,1954年霍提尔厂开始获利。(目前的)普通股每股盈余从 1954年的1.48美元,提高为1956年的每股2.10美元,1957年可塑再略微提升,而这一年大部分化学业(不是制药)的利润都不如前一年。至少同样重要的是,‘华尔街’业已认清美国氰胺的工业和农业化学事业值得机构投资人投资。结果,这支股票的本益比大幅改观。不到三年的时间内,盈余成长37%,市值增加约85%。”

写下这些文字之后,金融圈对美国氰胺公司的评价不断提高,而且这种情况似乎会持续下去。1959年的盈余可望超过1957年2.42美元的前一历史*高纪录,所以股票市价稳定攀高。目前价格约为60美元,自本书靠前版推荐买进这支股票以来,五年内盈余增加约70%, 市值上升163%。

很高兴能以这种快乐的笔调结束讨论美国氰胺公司。不过在本书修正版的序中,我曾提到,本修正版要做忠实的记录,而不是只记录到目前为止看起来最准确的记录。你可能注意到,本书靠前版中,我提到1954年“某些基金”买进美国氰胺公司的股票;这些基金已经不再持有这支股票,1959年春卖出持股的平均价格是49美元左右。当然了,这个价格远低于目前的市价,但仍有约 110%的获利。

这种获利率水准和卖出决定毫无关系。卖出决定的背后有两个动机。其一是另一家公司的长期展望似乎更好。下一章会讨论卖出有理的这个原因。虽然时间还不够长,足以提供证据,做成结论,但到目前为止,比较两支股票的市场价格,卖出行动似乎正确。

不过,改变投资决定的第二个动机,事后看来比较欠缺说服力。那是相对于最出色的竞争同业,美国的前景令人忧虑。美国氰胺的化学(不是制药)事业末如预期,利润率大幅提升,并建立赚钱的新产品线。除了这些因素叫人关切,该公司企图在竞争极为激烈的纺织业打进丙烯酸纤维市场,可能增加不少成本,前景相当不明确。这种想法或许正确,但事后来看可能仍是错误的投资决定,因为Lederle制药事业部的远景明亮。股票卖出之后,它的远景更为清楚。中期来看,Lederle的获利能力有可能进一步跃升,主要是因为(1) 推出前景相当不错的新抗生素,以及(2)一种口服 “天然” 小儿麻痹疫苗可望出现庞大的市场。在这个领域,这家公司一直是领导厂商。这些发展没得情势变得有问题,只有将来才能证明抛售美国氰胺股票的决定可能没有犯下投资错误。由于研究可犯下的错误,比回顾过去的成功,获益更多,我建议——虽有狂妄之虞——任何想精进投资技巧的人,不妨把后面几段画起来, 看完下一章 “何时卖出” 之后,再重看这几段。

接下来容我再谈另一个最近的例子,用以说明本书靠前版提过的这种买进机会。我说:

“1957年下半年,食品机械化学公司(Food Machinery and Chemical Corporation) 的情况有点类似。一些大型机构买主喜欢这支股票已有一段时间。不过,更多人似乎觉得,虽然他们有兴趣,但一些事情,需要看到有利的证据,才会去买股票。要了解为什么有这种态度, 必须看一下当年的若干背景环境。

“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这家公司只生产各式机械。由于经营管理优异,开发工程设计也一样优异,食品机械公司成了战前获利十分可观的投资对象之一。战争期间,除了制造公司相当拿手的军需品,还建立起多元化的化学事业。这么做,目的是希望透过消费性产品的生产,稳定机械事业周期性荣枯的冲击。消费性产品的销售能够持续扩张好几年,因为可以利用公司做得十分成功的机械和军需品事业部类似的研究方式。

“到了1952年,食品机械公司收购另外四家公司,改成四个(现在是五个)事业部。把军需品部门加进去,合起来的销售额略低于总销售额的一半,如果只考虑正常的非国防事业, 则略高于一半。收购之前和收购之后几个年头内,这些化学单位的变动很大。其中之一在某 个快速成长的领域居龙头老大地位,利润率高,技术能力在业内无人能出其右。另一个单位则苦于厂房老旧,利润率低、士气差。所有的化学单位平均而言,和真正的化学业领导公司还差上一大截。有些化学单位生产中间产品,但不生产基本原材料。有些化学单位有很多低利润原材料,但几乎不从这些原材料生产利润率较高的产品。

“从所有这些事实,金融圈做成若干相当肯定的结论。机械事业部——每年的内部成长率10%(和整体化学业相当),年复一年,展现他们有能力设计和销售富有创意和商业上有价值的新产品,而且在各自的领域盖了成本最低的工厂——是评价*高的投资对象。但在化学事业部有更高的整体利润率和展现其他内在价值之前,很少人愿意投资整家公司。

“在此同时,管理阶层积极设法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做了什么事?他们采取的靠前个行动,是经由内部升迁和对外招募人才,建立高级管理团队。新的团队花钱把旧厂现代化、筹建新厂以及推动研究发展。如果完全不谈正常情况下资本化的厂房支出,根本不可能在不提高目前费用水准的情况下,进行大规模的现代化和扩厂计划1955、1956、1957年异常的费用支出,并没使那段期间的化学业务盈余下降,颇令人称奇。盈余持稳的事实,强烈显示过去所做的事有其价值。

“无论如何,如果专案计划审慎规划,则已经完成的工作带来的累积效果,迟早会超过仍在花费的异常支出。如果1956年的研究支出没有比1955年的水准高约50%, 则早在1956年,这样的事情或许不会发生。即令1955年,化学事业的这些研究支出也没有远低于业界的平均水准,机械事业的研究支出则远高于大部分同业。虽然研究支出持续处于偏高的水准, 1957年下半年,盈余可望跃增。年中时,该公司设于西弗吉尼亚州南查尔斯顿(South Charleston)的现代化氯制品工厂,本来预计上线生产,但是发生化学业常见的意外问题,幸好这家公司的其他现代化和扩张计划多已完成,1958年靠前季盈余才会跃增。

“我猜想,在盈余改善化学事业利润率成长,并持续上扬一段期间之前,机构投资人通常目光如豆,未能见及表面底下发生的事情,大多会远离这支股票。要是真如我所想,1958和1959年情况明朗之后,这段期间某个时候,金融圈的看**改变,认识到几年前基本面已经开始改善的事实。到那时候,股票价格会上涨,部分原因是每股盈余已经上升,更重要的是投资人普遍重新评估这家公司的内在素质,使得本益比改变。股价可能持续上涨好几年。”

我相信,过去两年的纪录强烈显示上面的说法正确。投资人首次普遍认识到表面底下发生的事情,也许是在经济不景气的1958年。这一年,几乎所有的化学和机械公司的获利都大幅衰退,食品机械公司报告的每股盈余却达2.39美元,创历史新高。前几年,整体经济状况较好时,盈余仍略低于1958年。人们认为,化学事业部门终于到了能与机械事业部门平起平坐的地步,不再是边际投资,而是很理想的投资。写下这段文字时,1959年今年的盈余数字还没发表,但已报告的头九个月获利比1958年同期激增,进一步确认化学事业部长期的组织结构调整努力,终于开花结果,而且收获丰硕。同时,军需品事业部的主要产品, 从以前使用钢铁生产装甲车和轻型两栖坦克,转为可以空投的铝制产品,因此1959年的盈余增幅显得格外突出。就最近的过去或可预见的将来而言,军需品事业部对1959年的总获利没有重大的贡献,可是一个重要的获利新高峰已经出现。

市场对所有这些事情有什么样的反应? 1957年9月底,本书靠前版完成时,这支股票的价格是25 1/4美元。今天,股价升抵51美元,涨幅达102%。整个情况看起来,我在靠前版所提,金融圈“认识到几年前基本面已经开始改善的事实”一事,似乎开始应验。

其他事情也证实这个趋势。 1959年,麦格罗·希尔出版公司(McGraw - Hill Publications)采用一种新做法,决定每年给化学业一个杰出管理成就奖。为决定这个荣耀的靠前年得主, 他们选了十分有名和知识渊博的十位成员,组成一个小组。其中四人代表知名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三人来自持有大量化学类股的大型投资机构,三人是著名化学业顾问公司的高级主管。22家公司获得提名,14家到场说明。这个管理成就奖没有落到业内巨擘头上;这些公司中,有几家的管理阶层极受华尔街推崇。相反的,食品机械公司的化学事业部获此殊荣, 而仅仅两年前,大部分机构投资人还认为这家公司是相当不理想的投资对象,许多机构投资人后来仍这么认为!

为什么这种事情对长期投资人那么重要?首先,不管整体工商业景气趋势如何,它能强烈保证这样一家公司未来的盈余会成长好几年。消息灵通的化学业人士不会把业内这种奖项授给没有研究部门,以继续开发高价值新产品的公司,和能在获有利润的情况下牛产这些产品的化学工程师。第二,这种奖项会在投资圈留下好印象。正如我在本书靠前版针对这家公司做结时提到的,盈余的上升趋势对股价产生影响,加上每一块钱的盈余受市场重视的程度同样与日俱增,再也没有其他事情比这件事对持股人更有利了。

除了推出新产品和复杂的工厂开始运转出现问题,其他事情发生时,也有可能是买进杰出公司股票的大好良机。举例来说,中西部家电子公司以劳资关系十分融洽著称,可是单单由于规模成长,公司就不得不调整对待员工的方式。很不幸的,个人相互影响下,导致劳资摩擦、怠工式的**、生产力低落,而这家公司不久前才因劳资关系良好和劳工生产力高而普受好评。该公司本来很少犯错,偏偏在这个时候犯下错误,误判某种新产品的市场潜力。结果盈余急剧下挫,股价也一样。

非常能干和足智多谋的管理阶层马上拟定计划,矫正这种状况。虽然计划几个星期内就能做成,但付诸实施产生效果所需的时间,远长于此。这些计划的成果开始反映到盈余上时,股价到达或可称之为买点A的价位。但所有的利益充分实现在盈余报表上,花了约一年半的时间。这段期间快结束时,第二次**发生。解决此事,是公司重振效率,恢复竞争力,最后一件该做的事。这次**没有拖得很久。不过,短暂且损失不大的**发生消息传到金融圈,说该公司的劳资争议愈演愈烈。

虽然公司高级主管大量买进,股价还是下跌。可是价格没有跌太久。从进出时机的观点来说,这是另一个正确的买进机会。或可称之为买点B。愿意深入表层去观察真正发生什么事的人,所以便宜的价格,买到价格会上涨好几年的股票。

我们来看看,投资人如在买点A或买点B买进这支股票,可望获得多大的利润。我不打算拿最低价格来计 算;只要一张每个月的高低价格表,就可看出在这两个买点,股价曾跌到多低的价位。这是因为在最低点,换手的股票只有几百股。投资人如能买到最低点,则运气的成分居多。相反的,我要在一个例子中使用略高于最低点的价格,另一个例子中使用高于最低点数美元的价格两个价位都有数千股可买和换手。任何脚踏实地审时度势的人,能够轻易买到的价格,我才用来说明。

在买点A,这支股票仅仅几个月内便从前一个高点下跌24%左右。约一年内,在这个价位买进的投资人,市值增加55%到60%间。接着**潮带来买点B。股价回跌约20%。很奇怪,**结束后,它还处在那个价位数星期之久。这时,某大投资信托一位很聪明的员工向我说明,他觉得当时的情势再好不过,也十拿九稳,晓得将发生什么事。不过,他不会向公司的财务委员会推荐买进这支股票。他说,一些委员一定会向华尔街的朋友查证,不只驳回他的建议,还会指责他害他们挪出时间,注意一家管理懒散、劳资关系问题没希望解决的公司!

几个月后,我写这段文字时,这支股票的价格已比买点B上涨50%,也就是比买点A涨了90%以上。更重要的是,这家公司的前景十分明亮,从每个角度看,未来几年将有很高的成长率,一如异常且暂时性的不幸遣遇带来买点A和B之前几年的情况。在这两个时点买进股票的人,都在正确的时机买到正确的公司。

简言之,投资人应买进的公司,是在非常能干的管理阶层领导下做事的公司。他们所做的一些事情势将失败,其他一些事情偶尔遭遇始料未及的问题,之后才否极泰来。投资人心理应该十分清楚,晓得这些问题都属暂时性质,不会永远存在。接着,如果这些问题导致股价重跌,但可望在几个月内解决问题,而非拖上好几年,则考虑在这个时候买进股票可能相当安全。

并不是公司经营出问题才有买点。有些行业,如化学生产,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才能创造一美元的营业收入,有时会有另一种买进良机。这种情况的数**算方式如下所述:一座新厂或好几座工厂需要1, 000万美元才能盖好。这些厂房全面运转之后一两年内,公司的工程师前往现场详细检讨,建议再支出150万美元。他们指出,总资本投资增加15%,工厂的产量将比以前的产能提高40%。

很明显可以看出,由于这些厂房已获有利润,而且只要多花15%的资金成本,便能增加40%的产销数量,同时一般性的间接费用儿乎没有增加,额外40%产量的利润率将很高。 如果这项计划的规模很大,足以影响公司整体的盈余,则在获利能力提升反映到市场价格之前不久,买进这家公司的股票,也一样是在正确的时机买到正确的公司。

以上所举例子有什么共同点?那就是适合投资的公司,盈余即将大幅改善,但盈余增加的展望还没有推升该公司的股票价格。我相信,这样的情况出现时,适合投资的公司便处于合适的买点。相反的,如果这样的事没发生,只要买进的是出色的公司,长期而言投资人仍能获利。不过这时较好多点耐性,因为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获利,而且和原始投资金额比较, 获利率远不如另一种情况。

这是不是表示一个人如果有点钱可以投资,一发现如第三章所定义的正确股票,以及如本章指出的好买点,则应完全忽视未来可能出现的景气循环趋势,把所有的钱投资下去?在他投资之后不久,经济萧条可能来袭。即使较好的股票,不巧碰到正常的经济萧条期,股票价格从高峰跌落40%到50%也相当常见。那么,完全忽视经济周期不是很冒险?

我觉得,投资人对这种风险可以泰然处之,因为他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手中一堆持股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挑选得当的话,这些股票现在应已有相当大的资本利得。但现在,可能因为他相信手上的某种证券应该卖出,或者由于某些新资金流进手中,有钱买新的股票。除非碰到十分罕见的年头,也就是股市的投机性买气炽热,而且重大的经济风暴讯号响个不停(如1928和1929年的情形),我相信这种投资人应该不理会整体景气或股市趋势的腌测之词。反之,合适的买进机会一出现,就应投入适当的金额买进股票。

他不该去猜测整体经济或股市可能往哪个方向走,而应有能力判断他想买进的公司相对于整体经济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同时,判断错误的机率很低。这一来,起步他便占了两项优势。首先,他把赌注放在他十分肯定的事情上,不是放在只凭猜测的事情上。此外,根据定义,他只买基于某种理由,中短期获利能力将大幅提高的公司,所以得到第二股支撑力量。如果经济状况持续良好,则新现的获利能力终于为市场肯定时,他持有的股票会涨得比一般股票多;万一不幸在大盘下跌之前不久买进股票,则同样新现的盈余,应能阻止所买股票跌得和同类其他股票一样重。

但是许多投资人的处境并不乐观,因为手中持股不是在精挑细选的情况下,以低于目前的价格买得十分安心或许这是他们靠前次有钱投资。或许他们的投资组合中有债券和相当静态的非成长型股票,但愿历经波折,将来终能转换成赚到更多钱的股票。如果这类投资人有了新资金,或在长期的经济繁荣和股价上涨多年之后,想要转为投资成长股,他们可以忽视经济可能萧条的风险?要是后来他发现全部或大部分的资金套牢在长期涨势的高点,或在大跌之前不久买进,一家将难展欢颜。

这真的会制造问题。但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不是特别困难一和股市有关的其他很多事情一样,只需多点耐心便可以解决。我相信,这类投资人一发觉自己确实找到一或多支合适的普通股,就应开始买进。不过,买进之后,进一步加码的时机应慎思。他们应做好计划,几年之后,才把最后一部分可用的资金投资下去。这么做,万一这段期间内市场重挫,他们仍有购买能力,可以掌握跌势,趁机买进。如果股价没有下跌,而且早先买进的股票选得很适当,则至少手中有一些涨幅不错的股票。这么做有缓冲作用,要是在他们处境最糟的时候——也就是在最后一部分资金完全投资下去之后——股价碰巧重跌,则早先买进的股票的涨幅,即使不能完全抵消新买股票的跌幅,也应能抵消一部分。这么一来,原始投资资金不致严重耗损。

投资纪录尚难满意的投资人,以及有足够资金可以再买进的投资人应该这么做,理由同样重要。这类投资人用光所有资金之前,有机会以务实的作风,展现他们或他们的顾问擅长于运用各种投资技巧,以合理的效率运作。要是没取得这样的纪录,则至少在投资人获得警讯,修改他的投资技巧,或者找到别人替他处理这些事情之前,所有的资产不致一头栽人。

所有类型的普通股投资人可能应该谨记一件事。目前金融圈一直忧虑,而且念兹在兹的是景气下挫有使止确的投资行动化为乌有之虞。这件事是20世纪中叶的此刻,经济现状只是至少五股强大力量中的一股。所有这些力量,不是影响群众心理,便是透过经济体系的直接运作,可以对整体股价水准产生极强的影响。

另外四股影响力量是利率趋势、政府对投资和私人企业的整体态度、通货*胀的长期趋势,以及——可能是所有力量中最强的一种——新发明和新技术影响旧行业。这些力量很少在同一时间把股价拉往同一个方向,而且没有任何一股力量的重要性必然长期远高于其他任何一股力量。这些影响力量十分复杂和多样化,乍看之下风险*高的做法反而最安全:确定某家公司值得投资时,放手去投资便是。因为推测而产生的恐惧或希望,或者起于揣测而获得的结论,不应令你却步。

下一章,费雪将对何时卖出展开讨论。

股民必读、投资界圣典:《怎样选择成长股》的20段精华要点总结

作者:村长视野

《怎样选择成长股》20段精华要点总结,值得收藏

与多位价值投资的代表机构进行深度对话时:但斌、梁瑞安、翟敬勇……他们无一例外的指出,价值投资不仅仅是要选择被低估的有价值的公司,同时还需要它们具备成长性。

那么,如何来筛选具有成长性的公司呢?为投资者推荐一本投资巨著——《怎样选择成长股》, 这是一本已经上市60周年的(1958年上市)书了,仍是许多金融家和投资家奉为圭臬的书籍。

如何成为一名好的投资者?巴菲特的回答是:阅读。巴菲特最推崇的十本书中便有《怎样选择成长股》,本书的作者是菲利普·A·费雪(Philip A. Fisher),他是华尔街极受尊重和推崇的成长股投资大师之一。 巴菲特对费雪的投资策略非常推崇,他把自己的投资策略描述为“85%的格雷厄姆和15%的费雪”。 费雪的故事我想再次不必赘言,我们来了解一下《怎样选择成长股》。

怎样选择成长股路易斯百度云?

1 投资最重要的原则

费雪通过研究自己和他人的长期投资记录后认为,投资想赚大钱,必须有耐性。

换句话说,预测股价会达到什么水准,往往比预测多久才会达到那种水准容易。而另一件重要的事就是 股票市场本质上具有欺骗投资人的特性,跟随其他每个人当时在做的事去做,或者自己内心不可抗拒的呐喊去做,事后往往证明是错的。

2投资赚钱的逻辑

费雪认为, 买股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利润。 因此,投资者应该回顾一下股票市场史,看看人们累计财富的方法。 费雪指出:有一种人,即便在早年,找到真正杰出的公司,抱牢它们的股票,度过市场的波动起伏,不为所动,也远比买低卖高的做法赚得多。因此,大部分投资人终其一生,依靠有限的几支股票,长时间的持有,就为自己或子女奠下成为巨富的基础。这些机会不见得必须在大恐慌底部的某一天买股票。这些公司股价年复一年都能让人赚到很高的利润,投资者需要的能力是能区辩提供绝佳投资机会的少数公司。

3股票长期投资收益优于债券

费雪指出,在1946年-1956年的10年间,全球货币贬值情况非常严重,其中美元贬值了29%,每年的贬值率是3.4%。即便在利率较高的1957年,投资者购买公债长期看都仍是亏损的。通货*胀大幅攀升源于总体信用扩增,而此事又是政府庞大的赤字使得信用体系的货币供给大增造成的。

因此, 正常经济周期下,企业营运保持不错,股票表现优于债券。如果是经济严重衰退,债券表现也许短期优于股票, 但接下来政府大幅制造赤字的行动,必将导致债券投资真正的购买力再度大跌。经济萧条几乎肯定会制造另一次通货*胀的急升,这样的情况下,股票的吸引力又会超过债券。所以, 综合长期来看,股票投资仍是最佳的选择。

4“幸运且能干”和“能干所以幸运”

费雪认为 分析一家成长型企业,不应拿某一年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因为即使最出色的成长型公司,也不能期望每年的营业额都高于前一年。 因此应以好几年为单位判断公司营业额有无成长。而这些优秀的成长企业有两个特征: “幸运且能干”和“能干所以幸运”。 两者都要求管理层很能干。个人理解,后者类型的企业更令人心仪:即处在不利的行业竞争发展格局之中,但仍能保持出色的竞争优势,并**为超越行业的业绩增长。

5利润率和边际公司

费雪认为 利润率是分析公司的好指标,而边际公司就是利润率低下的公司。 投资者不应该只考虑经济景气下的利润率,因为经济向好时,边际公司利润率的成长幅度远高于成本较低的公司,后者的利润率也在提升,但幅度并不会太大。因此,年景好时,体质疲弱的公司盈余成长率往往高于同行中体质强健者,但也必须记住,一旦年景不好,边际公司的盈余也会急剧下降。

6管理层是否报喜不报忧

费雪认为,即使是经营管理较好的公司,有时也会出乎意外碰到困难。最成功的企业,也无法避免这种叫人失望的事情。 坦诚面对,加上良好的判断力,会知道它们只是 后成功的代价之一,这往往是公司强势的迹象,而非弱势的特征。 而管理层面对这些事情的态度,是投资人十分宝贵的线索。那种遇到好事侃侃而谈,遇到难题则三缄其口的公司领导层,投资者应该回避。

7选择大公司还是成长型小企业

费雪认为,相对于大公司,规模较小的公司股价更容易上涨。因为市值规模小,盈余的增长会更快的反应到股价当中,因此十年内可以上涨数十倍。但费雪提醒投资者:投资这样的小型成长股,技巧娴熟的人都难免偶尔犯错。而要是投资这样的普通股犯错,丢出去的每一块钱可能就消失了。因

此, 投资者应该选择那种历史悠久、根基较稳固的成长型股票。 而年轻高风险公司由于自身不断发展成熟,可能进步到机构投资者开始购买的地步,投资者这个时候倒可以投资这样的公司。这种公司未来增值的潜力不似以往那么大了,但仍能取得较好的回报。

8买进成长股的时机

费雪并不主张投资者一定要在市场崩溃后寻找买入时机,他认为在1929年股市崩溃后的两年内有勇气买入并持有几支股票的投资者收益率固然可观,但在50年代以合理的价格买入成长股的投资者也获得了惊人的回报。他 坚决反对投资者去预测所谓经济景气高点和低点,以作为买入或卖出的根据。

他辛辣讽刺说,如果投资者有耐心查询下每年在商业周刊上刊登的经济学家对未来的预测就会发现,他们成功的概率极低。经济学家们花费在经济预测上的时间如果拿去思考如何提升生产力可能对人类的贡献更大。几乎所有投资大师,都对依赖经济景气预测作为投资判断的观点嗤之以鼻。彼得林奇说:美国有6万名经济学家,却没有一个人预测到1987年的股市灾难。巴菲特也说华尔街的经济学家都睡大觉,可能是投资者的好消息。

9卖出以及何时卖出

费雪认为, 卖出股票的三个理由:①、当初买进行为犯下错误,某特定公司的实际状况显著不如原先设想那么美好。在某种程度上,要看投资者能否坦诚面对自己。②、当成长股成长潜力消耗殆尽,股票与持有原则严重脱节时,就应该卖出。③、有更加前景远大的成长股可以选择。

费雪认为投资者不应该因为空头市场的担忧而卖出股票(恐惧熊市的到来)。他认为这样做无异于要求投资者知道空头市场何时出现,以及何时结束(在空头市场底部买回股票)。但通常情况是投资者卖出后,空头市场并未出现,市场继续上扬。等到空头市场真的来临时,却从来没有见过比卖出价格更低的位置买回相同股票的投资者。通常的情况是,股价并没有跌回卖出价,但投资者仍苦苦等待,或者股价真的一路下挫跌过卖出价,他们却又忧虑别的事情而不敢买回。费雪提醒: 投资者不应该因为手上的股票涨幅过大就卖出股票。因为,“涨幅过大”、“估值过高”,都是非常模糊的概念。没有证据表明多高的估值或者涨幅才是*高。

他进而推论出这个观点: 如果当初买进普通股时,事情做得很正确,则卖出时机是——几乎永远不会到来。

10投资者的“五不原则”

原则一:不买处于创业阶段的公司。

原则二:不要因为一支好股票在“店头市场”交易就弃之不顾。

原则三:不要因为你喜欢某公司年报的“格调”就去买该公司股票。

原则四:不要以为一公司的本益比高,便表示未来的盈余成长已大致反映在价格上。

原则五:不要锱铢必较。

11投资者的“另五不原则”

原则一:不要过度强调分散投资

原则二:不要担心在战争阴影笼罩下买进股票

原则三:不要忘了你的吉尔伯托和沙利文(两人是讽刺喜剧作家,费雪的意思是不要被股票过去的数据记录所影响,特别是注意不要以为买入那些过往股价没有上涨的股票就是安全的方法。影响股价的主要因素是未来而不是过去)

原则四:买进真正优秀的成长股时,除了考虑价格,不要忘了时机因素。

原则五:不要随波逐流

12费雪谈耐心和自律精神

费雪认为,知道投资的准则和了解常犯的错误,并不能帮助那些没有什么耐心和自律精神的人。他说:“我认识一位能力非常强的投资专家,几年前告诉我:在股票市场,强健的神经系统比聪明的头脑还重要。”莎士比亚可能无意中总结了投资成功的历程: “凡人经历狂风巨浪才有财富。”

13寻找具有“竞争壁垒”的企业

费雪指出, 投资者应该寻找那些成本同比行业更低,但利润率却高于同行的企业。这些公司并不只依靠技术开发和规模经济两个层面。 还要依靠,首先是公司必须在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品质和可靠性上建立起声誉。客户更换公司,节省的成本并不太多,但找到不知名供应商的风险更大。其次,公司必须有某种产品(或服务),提供给许多小客户,而不只是卖给少数大客户。以至于它的竞争对手,必须去争取众多的客户,才有可能取代这家公司的地位。这样的企业,具有高于平均水平的利润率,或投资回报率。但不必——实际上不应该高出业界平均水平好几倍。

实际上利润或回报率太高,反而可能成为危险之源,引来众多竞争对手一争长短。也就是说,公司具有特殊的性质,具有某些内在经济因素,使得高于平均水平的利润率并不是短期现象。投资者可以问问自己:这家公司能做些什么事,而其他公司却没办法做得那么好?费雪这些观点,无疑是与巴菲特口中所说的特许经营权(或林奇口中的利基)相一致的。巴菲特投资的企业,大多维持了较高的股东权益回报率,且长达几十年的时间保持住了这样高效的回报。他投资的企业ROE最低也超过15%。例如可口可乐曾维持50%的ROE水平。

14市盈率的主观性与投资的机会选择

费雪认为, 市盈率是金融圈最容易主观判断的指标,他认为,任何个别普通股相对于整体股市,价格大幅的波动,都是因为金融圈对那支股票的评价发生了变化。

费雪认为,有三种情况,靠前种是市场不看好公司,因此市盈率(本益比)较低。投资者应该谨慎审视,寻找公司前景与市场看法错位的投资机会,他认为这也许是绝佳的投资机会。第二种是市场暂时比较看好公司,而该公司前景的确很美好,那么投资者应该继续持有高估的股票,容忍后面短暂的大幅下挫。第三种是市场非常看好公司,而公司前景却与市场普遍看法相左。投资者应该极度警惕这样的情况。

费雪认为,投资者在分析企业前景和选择投资时机时,应该认真分析市场当前对于该公司的看法。观察这样的看法是否比公司实际基本面有利或者不利。这样才能确定属于前面三种情况哪一种。费雪另一层含义是:如果市场非常不看好该公司,而投资者有确切证据和研究分析指出公司未来基本面情况比市场悲观的观点更好,那此时就是绝佳的投资成长股的机会。

实际上,格雷厄姆口中的“安全边际”,也只能在此时得到充分的验证:市场普遍看好时,难以寻找到所谓的“安全边际”。而巴菲特长期持有股票的另一层含义是:美国仅仅只有在1974-1976年才拥有极其便宜的估值:大约6倍市盈率水平。(上一次要退到1947年,那个时候巴菲特还没有开始投资生涯)难怪巴菲特,在1974年撰稿说:这是投资者唯一能以格雷厄姆式的价格,买到费雪般的优秀股票。按照纽伯格的观点,美国股市自1974年开始-1997年(实际上到了2000年)走了长达23年的长期牛市,而之前,在1937年开始的恢复性牛市一直持续到了1973年,中间夹杂熊市,但规模都很小。1974年的大熊市,指数下跌不到50%,但主要是道琼斯指数覆盖较低。当时主要蓝筹股普遍从*高点下跌了7成。

15费雪谈“锚定定理”

费雪描述了类似今天所谓的“锚定定理”。即: 市场总是容易将一个长时期维持的股价认为是那支股票的“真实价值”,并且根深蒂固,习以为常。一旦跌破或者突破该价位,市场各类投资人就会蜂拥而出。而这样的力量,是投资领域最危险也是最微妙的。连最老练的投资者都必须时时防范。市场的观点有时候会错的离谱,但几乎绝大多数人都陷入其中无法自拔。例如1927年市场开始的对新纪元的强烈憧憬,连续多年(实际上长达10年的经济繁荣期)美国大部分企业盈利不断上升,经济萧条早已成为记忆中的遥远历史(1910年曾发生过)。

有怀疑意见的投资者,都在后面不断攀升的涨幅中消失匿迹。最终事实证明市场荒谬憧憬的时候,已经是两年之后了。而到了1946-1949年时,市场正好转了个面。大部分美国公司盈利强劲增长,股票市盈率降到前所未有的低位。但当时的市场人士普遍认为,这些盈利增长都是暂时的现象,而随之到来的经济大萧条,必将摧毁这些盈利。

等到市场最终看不到大萧条的发生后,美国历史上最久的牛市才逐步展开(持续了20年)。而1972-1974年的市场,和当年一样,又在空头市场笼罩下(费雪写此文的时间——1974年,也是该书后续修订版本),股票市盈率出现了和1946-1949年那样的极低水平,这是这个世纪以来,美国股市仅有的两次记录。费雪不仅惊奇:市场这样的评价合理吗?回头看费雪,当真是目光如炬。1946-1949年巴菲特并没有遇到,但在1974年这个美国股市估值水平达到历史最低水平时,费雪和巴菲特几乎发出了同样的声音。我们后来看,可以理解巴菲特在1974年高呼的:我回来了。以及他当时想踢着踢踏舞上班时的愉悦心情。

但在当时的1974年-1980年,投资者有一万个理由看空股市:首先是靠前次和第二次石油危机,特别是1979的伊朗事件导致的第二次石油危机重创美国,1978年三大汽车公司巨亏10亿美元(看起来很眼熟),房地产开工不足,年度建房到1981年仅有1972年的一半不到。钢铁行业处境艰难。1971年首次成为债务国。这段时间美国财长被换了6位。股市指数跌了49%,大多数绩优股跌了60%-70%。

中东战争不断,美国等西方国家和伊朗等阿拉伯国家严重对峙。美国利率不断攀升:到1980年美国银行优惠利率居然达到20%!(美国人说的是耶稣诞生以来*高的利率——当然,也有一些人投资当时的美国国债发了大财)1977年美国通胀率达到9%,美元几年贬值了25%,失业率上升到8%。

我现在也想不到任何在利率高达16%的时代,投资股票还有什么太大意义:华尔街有统计数据历史的投资大师们,超过20年投资真实记录的大师中,仅有两位大师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1%!一位是巴菲特,一位是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20年年复利达到21%)。另外,成长股投资大师麦克.普莱斯在21年中取得20.4%的成绩。约翰.聂夫也非常厉害,在31年中年均投资复利达到13.7%(这个成绩仍远远低于巴菲特的超级记录)。当你买进即便13%的美国长期国债,实际上就已经超越了美国历史上投资总成绩排名第三的投资大师。香港的著名分析师和投资者林森池,就是依靠这个东西赚到了大钱。

实践证明了,股市总是会回归到平均值水平,不管经济看起来多么美好,或者是多么糟糕。这也许解释了为什么经济学家投资普遍比较失败的原因。

16投资哲学的起源和形成

费雪认为, 没有一种投资哲学能在一天或一年发展完全,除非抄袭别人的方法。 其中,一部分可能来自所谓合乎逻辑的推理,一部分来自观察别人的成败。 但大部分来自比较痛苦的方法:就是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其中,当费雪靠前次进入华尔街的时候,几乎就犯下了巨大的错误:他在1929年经不起诱惑,买入了一些他认为较为合理的股票。尽管1929年6月费雪就曾经发表过预测市场将在6个月内面临巨大下跌风险的警示报告。(也充分说明:投资知易行难的道理,说着容易,但实践更难一百倍,口头或笔头的投资大师很多)。

17费雪谈逆向投资(反向投资)

费雪认为, 光有反向意见还不够,背离一般投资思想潮流时,你必须非常肯定你自己是对的。 有时候背离潮流投资者也会输的很惨。但如果有强烈迹象,显示自己转对方向时,往往获得庞大的利润。

18费雪谈耐心和绩效

雪指出, 买进某样东西时,不要以一个月或一年期作为评估成果,必须容许有三年时间。 但每一个原则也都有例外的时候,这就是说,投资者既要坚守某些原则,但又不能失去其灵活性,这需要对自己真诚坦然。

19费雪谈长期持有

费雪认为, 只要认定公司未来仍能成长,并值得投资,那么就不应该在多头获利的市场卖出股票。 他说:我宁可抱牢这些股票不放,因为增值潜力雄厚的公司很难找,如能了解和运用良好的基本原则,相信真正出色的公司和平凡的公司一定会有差异,而且准确度可能高达90%。

相反,预测股票未来6个月的表现,则困难的多。股票短期走势和短期的经济环境、行业情况、公司短期业绩,还有华尔街对公司的看法,以及众多投资者心理变化等等有关。这样的分析预测成功概率不可能超过60%,这还是很乐观的预计。因此,短期价格波动本质上难以捉摸,不可预测,因此抢进抢出的游戏,不可能像长期抱牢正确股票那样,一再获得长期利润。(这个观点一般不会被中国众多交易者认同)

20费雪的八大核心投资哲学

1)买进的公司,应该是那种有竞争壁垒(特许经营权)的公司。

2)集中全力买进那些失宠的公司:也就是说,由于整体市况或当时市场误判一家公司的真正价值,使得股价远低于真正价值时,则应该断然买进。

3)抱牢股票,直到:a、公司性质发生根本变化;b、公司成长到不再能够高于整体经济。除了两个因素外,除非有非常确凿的证据,否则绝不轻易卖出。

4)投资者对股利不应持有太高的兴趣,那些发放股利比例*高的公司中,难以找到理想的投资对象。

5)要明白,投资者犯下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成本。重要的是尽快承认错误,并了解和从中吸取教训。要养成好的投资习惯,不要只是为了实现获利就获利了结。

6)真正出色的公司,数量相当少,往往也难以以低廉价格买到。因此,在某些特殊的时期,当有利的价格出现时,应充分掌握时机,资金集中在最有利的机会上。买入那些创业或小型公司,必须小心的进行分散化投资。花费数年时间,慢慢集中投资在少数几家公司上。

7)对持有的股票要进行卓越的管理:基本要素是不盲从当时金融圈的主流意见,也不会只是为了反其道而行,便排斥当时主流的观点。相反,投资者应该拥有更多的知识,应用更好的判断力,彻底判定当时情形,并有勇气,在你的判断结果告诉你,你是对的时候,学会坚持。

读后感:《怎样选择成长股》的十五条精华内容及注解

怎样选择成长股路易斯百度云?

《怎样选择成长股》是久负盛名的投资理财方面的经典之作,其内容主要是关于 如何判断成长型企业基本面的 ,但实际上并不局限于成长型投资者,而是适用于各种人,无论是何种风格的普通投资者、企业管理者、银行从业人员,或是金融学院的学生和教授,均有助益。从本书初次发表到现在,六十多年过去了,资本市场潮起又潮落,但菲利普.费雪的思想却历久弥新,从未过时。

众所周知,股票市场本质上具有欺骗投资人的特性,跟随他人的行为,或者凭借自己内心不可抗拒的呐喊去做,事后往往证明是错的。 但是,大部分投资人终其一生,依靠长期持有少数几支股票,就能够为自己或子女奠定起成为巨富的基础,而且这些机会不一定非要在大恐慌底部的特定某一天买进,因为这些公司的股票价格年复一年都能让人赚到很高的利润。而投资人所需具备的能力,是 区分出少数的绝佳投资机会,以及数量远多于此,但未来却只能略为成功或彻底失败的公司。

出于寻找此种绝佳投资机会的目的,菲利普.费雪依靠自己多年的经验,总结出了投资人最应该关心的有关公司基本面的15条要点,这也是本书的精华所在,一家公司未能达标的越少,就越有可能是优秀的投资对象,反之,则不值得投资。这些要点有的和公司的政策有关,有的和政策的执行效率有关,有的则需要从公司的外部加以判断:

1. 这家公司的产品或服务有没有充分的市场潜力,至少几年内营业额能否大幅成长?

实际增长率用以评估公司产品的销售成长潜力,而出色投资的先决条件是营业额曲线的上升,但实际情况是,即使最优秀的成长型公司也不能期望每年的营业额都高于前一年,所以 不应以年为基础判断营业额的成长,而是以好几年为一个单位。 对投资人来说,正确研判一家公司长期营业额曲线极其重要,肤浅的判断会导致错误的结论。

2. 为了进一步提高总体销售水平,发现新的产品增长点,管理层是不是决心继续开发新产品或新工艺?

任何公司若不创新,总有一天会成长到市场的潜力极限,其若要继续成长,则未来某个时候可能必须另行 开发新市场 ,对于这一点管理阶层要有 正面积极的态度

另外,公司的工艺或研究如能在相当大的程度内,投入和公司目前营运范畴 有若干关系的产品 ,则投资人的收获通常最大。因为若从事许多不相干的新产品,则研制成功后公司势必将踏入与现有事业无关的几个新行业。

3. 和公司的规模相比,这家公司的研究发展努力,有多大效果?

企业的营运活动中“ 研究开发领域的成本效益 ”差距最大,即使是经营良好的优秀公司之间,其花在研究上的每一块钱,最终获得的效益之差也可能会达到好几倍,何况是普通公司与优秀公司之间的差异。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是 探讨一段时期内(比如过去10年),研究部门的成果对该企业的营业额或净利润有多大贡献 ,在这样一段期间内,与其经营规模相比,研究部门如能源源不断推出高利润新产品,则可以判断该企业只要根据同样的方法继续运作,将来可能仍有等量齐观的生产力。

4. 这家公司有没有高人一等的销售组织?对于一家背后没有杰出自然销售动能的价值型公司来说,销售组织优于一般水准,和顺风扬帆一样重要,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年代,即使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十分出色,若不善于行销则销路终有极限;而没有销路,企业不可能生存,顾客因满意而为公司带来的重复性营业收入是经营成功的一个判断准绳。所以公司的制造或研究技能再强,能够取得再多赚钱的业务,但配销组织能力弱,则高利润将如昙花一现,这样的公司相当脆弱。 公司如要长期稳定成长,强大的销售组织不可或缺。

5. 这家公司的利润率高不高?

考察公司盈利情况的靠前步是探讨它的利润率,即算出 每一元营业额含有多少营业利润 。从投资人的角度出发, 只有营业收入带来的利润增加才有价值 ,如果多年下来利润一直不见相对增加,则营业额再怎么成长,也无法吸引投资对象。

6. 这家公司做了什么事,以维持或改善利润率?

对投资人来说, 重要的不是过去的利润率而是将来的利润率 。尽管各行各业的利润率趋势有所不同,同样需要注意的是,通过提高价格来维持并改善利润率的公司终有极限;而另一些公司不依靠提高价格,而是借着富有创意的方法提升了利润率,比如开发新产品、或设计新设备以降低成本等等。但以上事情短期无法完成,需要仔细研究和事前详加规划。投资人应注意企业所采取的降低成本和提升利润率的方法是否富有创意。

7. 这家公司的劳资和人事关系是不是很好?

人事关系良好和人事关系乏善可陈的两种公司间,其利润差额远大于**造成的直接成本。 如果员工觉得受到雇主公平对待,整个工作环境便大不相同,高效率的领导阶层可以大幅提高单位员工的生产力。 此外,训练每位新进员工需要相当高的成本,因此,员工流动率过高的公司,必须负担这方面不必要的成本,而管理良好的企业不必为这种事烦恼。

8. 这家公司的高级主管关系很好吗?

和基层员工关系良好很重要,在 高级人员之间创造正确的气氛也十分要紧。 这些人的判断力、创造力和群策群力,能够成事,也能败事。企业偏离这些标准愈远,愈不可能成为绝佳的投资对象。

9. 公司管理阶层的深度够吗?

注意小公司是否仅由一人领导,因为人的能力毕竟有极限,值得投资的公司必须要能够继续成长,而它迟早会到达某种规模,此时除非开始在某种深度内 培养高级管理人才 ,否则将没有能力掌握进一步的机会。另外,判断一家公司的管理深度是否合适时,还应注意 高级管理人员是否虚心欢迎并乐于评估员工提出的建议 ,即使这些建议有时严厉批判目前的管理实务?今天的企业竞争如此激烈,改善和变革的需求如此强烈,要是高级管理人员因为骄矜自满或无动于衷,未能探索有创意的新点子,这样的公司可能不适合投资人垂青,而公司亟需的年轻主管也不可能培养出来。

10. 这家公司的成本分析和会计纪录做得如何?

只有准确详尽地细分总成本,方能显示每一小步营运活动的成本,由此管理阶层才能判断他们有没有适当地解决需要注意的每一个问题, 此外,最成功的公司不只生产一种产品,而是很多产品。如果管理阶层无法确切知道每种产品相对于其他产品的真正成本,那么几乎不可能订定价格政策来确保获得*高总利润,同时制止过度竞争;他们将无从得知哪种产品值得特别着力推广和促销。而最糟糕的是,有些表面上成功的活动其实可能正在赔钱,使得整体利润每况愈下而非节节攀升,但不通过详尽的会计纪录管理层不可能知道这件事情,于是几乎不可能做出聪明的规划。

11. 是不是在所处领域有独到之处?它可以为投资者提供重要线索,以了解此公司相对于竞争者,是不是很突出?

在这方面各家公司的差别很大,因为在某些行业十分重要的东西,在其他行业则不怎么要紧甚至根本不值一提,所以考察这一点要依行业而定;但要知道某家公司的 管理阶层的表现 ,这些资料虽属于辅助性质,却能透露很多内情。

12. 这家公司有没有短期或长期的盈余展望?

有些公司追求眼前最大利润,有些则刻意抑制近利以建立良好的信誉,从而获得较高的长期整体利润。 比如对待客户和供应商的态度,一家公司可能老是以最严苛的态度对待供应商,另一家则可能为确保可靠原材料来源,或在市况转变、供给十分紧俏时,为确保获得高品质的零部件,同意向供货商支付比合约高的价格;对待客户的差异也同样显著,有些公司愿意在老客户碰到困难时提供帮助,这可能在某笔交易上没有利润,但长期可望得到远高于以往的的利润。

想要获得*高利润的投资人,应留意在盈余上眼光长远的公司。

13. 在可预见的将来,这家公司是否会大量发行股票,获取足够的资金,以利公司发展,现有持股人的利益是否因预期中的成长而大幅受损?

聪明的投资人不应光因价格便宜就买股票,而必须在有利可图时才购买。 因此,如果投资人只找杰出的公司投资,则真正要紧的是这家公司的现金流以及贷款能力,是否足以应付未来几年的发展需求。如果买进普通股之后几年内公司将发行股票筹措资金,而且若发行之后,普通股持有人的每股盈余只会小幅增加,则我们只能有一个结论,就是管理阶层的财务判断能力相当差,因此该公司的普通股不值得投资。但是除非这种现象很严重,否则投资人 不应单因财务因素上的考量而却步 ,因为一个公司如果仍在其他十四个要点上获得很高的评价,将来可望有杰出的表现。相反的,为了从长期投资获得*高的利润,即使财务面很强或者现金很多,投资人也不应选择其他十四个要点中任何一点评价不佳的公司。

14. 管理阶层是不是只向投资人报喜不报忧?诸事顺畅时口沫横飞,有问题或叫人失望的事情发生时,则“三缄其口”?

即使是经营管理较好的公司,有时也会出乎意料的碰到困难、盈余萎缩、产品需求转向别处、新产品研发失败等叫人失望的事情,坦诚面对加上良好的判断力,会知道这只是最后成功的代价之一。它们往往是公司强势的迹象,而非弱势的征兆。管理阶层面对这些事情的态度,是投资人十分宝贵的线索。 碰到坏事,若管理阶层不像碰到好事那样侃侃而谈,虽然“三缄其口”的重要理由有好几种,但不管是什么样的理由,凡是设法隐匿坏消息的公司,投资人较好不要纳入选股考量对象中。

15. 这家公司管理阶层的诚信正直态度是否毋庸置疑?

公司的管理阶层远比持股人更容易接触公司的资产,控制公司经营大权的人,有无数方法能在不违法的情形下,假公济私,牺牲一般股东的利益为自己和其家族谋利,面对这种滥用职权的做法,投资者只有一种方法能够保护自己,也就是, 永远只投资管理阶层对股东有强烈责任感和道德感的公司

怎样选择成长股路易斯百度云?

要知道,杰出的公司总是少数中的少数,这十五条当然是满足的越多越好,但若有任何一条不如人意,其他的得到了很高评价,则仍不失为理想的投资对象。 例外:不管其他所有得到多高的评价,如果管理阶层对股东有无强烈的责任感一事令人深感怀疑,则绝不要认真考虑投资这样的公司。

再重温一下开头的那段话: 大部分投资人终其一生,依靠长期持有少数几支股票,就能够为自己或子女奠定起成为巨富的基础,而且这些机会不一定非要在大恐慌底部的特定某一天买进,因为这些公司的股票价格年复一年都能让人赚到很高的利润。而投资人所需具备的能力,是 区分出少数的绝佳投资机会,以及数量远多于此,但未来却只能略为成功或彻底失败的公司。” 同时,巴菲特的传奇也佐证了这一点。所以,还是值得好好钻研的!

以上就是怎样选择成长股路易斯百度云?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阅读小编的文章之后能够有所收获!

版权:本文由用户自行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供存储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了解详情>>

发布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