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银行未来发展潜力,成都银行成长性分析

(报告出品方/作者:安信证券,李双,陈惠琴)1.根植成都,以对公业务为主导1.1.财政局背景加持,管理团队风格稳定财政局牵头成立,系四川首家城商行。成都银行成立于 1996 年 12 月,由成都市财政局、成 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财政税务局、...

(报告出品方/作者:安信证券,李双,陈惠琴)

1.根植成都,以对公业务为主导

1.1.财政局背景加持,管理团队风格稳定

财政局牵头成立,系四川首家城商行。成都银行成立于 1996 年 12 月,由成都市财政局、成 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财政税务局、成都市技术改造投资公司等 22 家企业,以及成都城市 信用联社及下设的 7 个办事处和 36 家城市信用社的股东发起设立,系四川省靠前家城市商 业银行。2007 年,成都银行引入马来西亚丰隆银行作为境外战略投资合作伙伴,形成了以 国有股本为主、股权多元化的特征,为其长远发展奠定基础。次年,成都银行由此前的“成 都市商业银行”更名为“成都银行”,开始异地、跨省扩张的步伐,先后在四川广安、重庆、 西安等地开设分支行,并于 2018 年在上交所挂牌上市,成为四川省首家上市银行、全国第 8 家 A 股上市城市商业银行。

以国有股本为主、股权多元化。2021 年成都天府水城城乡水务建设有限公司无偿转让 100 万股成都银行股份至成都市国资委控制的成都欣天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转让后成都国资委 间接持有成都银行 30.03%的股份,成为该行的实际控制人。同时,成都交子金融控股集团 以 20.00%的股权占比成为控股股东,第二大股东为成都银行境外战略投资者丰隆银行,持 股 17.99%,其余股份由当地国企、民营企业、自然人持有,股权结构呈现多元化的特征。

管理团队多为大行背景,整体风格偏稳健。成都银行的管理团队整体比较稳定,其中现任董 事长王晖历经两任行长之职,从 2005 年首次担任行长到现今的董事长已有 17 年。2020 年 行长人选落地,目前高管团队已调整到位。从历任董事长及行长的背景来看:1)成都银行 董事长及行长经由成都市人民政府委任,管理层梯队多以外部选聘为主;2)成都银行高管 团队多有在大行沉淀已久的背景,在管理风格和经营理念上表现出稳健的特征,同时由于高 管成员之间的年龄、履历相仿,工作默契度更佳。(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成都银行未来发展潜力,成都银行成长性分析

高管持股绑定公司利益。受 2015 年“限薪令”影响,地方国有城商行董事长、行长薪资普 降,与非地方政府控股城商行差距明显。2016 年成都银行开 始纳入成都市市属国有企业负责人范围进行薪酬制度改*,以各城商行 2021 年董事长与行 长的薪酬比较,成都银行高管薪酬待遇处于上市国有城商行居中水平。尽管薪酬待遇并不占 优,但公司现任董事长王晖早在 2005-2006 年累计持有成都银行 14 万股,并于 2021 年增 持至 17.47 万股,所持股票市值涨幅明显快于薪酬增速。高管持股与公司利益绑定,可以有 效调动高管提高公司绩效的积极性,宁波银行、杭州银行皆是典范。

1.2.深耕成都本地,打造一体两翼格局

深耕成都本地:1)从业务分布来看,截至 2021 年末,成都银行共设有 224 家分支机构, 涵盖四川省内的成都、环成都、川南、川东北、川西以及省外重庆、西安两地,其中成都网 点数占比达 78%,成都地区资产规模贡献在 85%左右。成都作为成都银行主要经营地,2021 年营收、存款、贷款占比分别为 90.44%、88.24%、70.54%。2)从市场地位表现来看,截 至 2021 年 6 月末,成都银行存款在成都市的市场份额分别达 10.87%,在成都地区排名第四 (2020 年末数据),与各家城商行在主要经营地的市场份额相比,具备较强的竞争力。横向 比较,2021 年成都银行贷款在成都市的市场份额为 6.19%,处于城商行中等水平,但从趋 势上看,成都银行在成都地区的贷款占有率在持续提升,市场地位不断巩固。

一体两翼格局:2010 年以来成都银行先后在重庆和西安设立跨省分行,逐步形成“一体”(四 川)、“两翼”(重庆、陕西)的区域发展格局。从业务发展角度,成都银行提出“一体”要 继续稳步发展,巩固成都地区的市场地位,扩大在四川全省的市场占比,“两翼”要实现快 速增长,即在重庆和陕西实现较高增速,为全行持续较快发展提供新的支撑。近年来,成都 银行来自重庆及西安地区的资产贡献占比逐年提升,资产增速明显快于全行平均水平。

成都银行未来发展潜力,成都银行成长性分析

1.3.以对公业务为主导,银政业务优势突出

整体来看,成都银行业务表现出以下三个特点:①以对公业务为主导;②对公业务尤以基建 类项目为主,小微业务多以银政合作模式开展;③零售业务锚定稳定收入人群,以按揭类项 目为主。我们认为,成都银行银政业务优势突出,特别是在当前居民、企业投资需求疲弱, 亟需政府加杠杆托底经济增长的大环境下,其对公业务需求扩张、业绩增长的高弹性预计将 充分显现。(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对公业务为主导:从业务贡献来看,成都银行表现出以对公业务为主导的特征,公司银行业 务在税前利润中的占比近 5 成。2021 年公司银行业务贡献全部收入的 57.3%,拨备前利润 占比达 58.8%,同时信用风险也多集中在对公业务,个人银行业务由于贷款投放多以按揭为 主,资产质量相对较好。从趋势上看,2019 年以来公司银行业务在总收入中的占比持续提 升,同时对公不良包袱减轻,也使得对公业务对公司整体利润贡献度逐年回升。对公业务贡献成都银行四分之三的贷款。横向对比来看,截至 2021 年末成都银行对公贷款 占比达 74.7%,仅次于上市城商行的贵阳银行,明显高于行业均值 65.6%。

1)对公业务:定位于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小微企业

公司银行市场方面,一是涉政类客户所主导的基建贷款需求持续增长,成都银行依托与本地 政府部门天然的血脉联系,通过早期的关系营销建立了良好的政银关系、互信机制和业务网 络。同时成都银行持续围绕省市重点发展战略,打造“PPP 项目融资”、“地方政府专项债配 套融资”、“城市更新融资”等多个精准适配涉政类客户融资需求的产品,构建了较为完善的 政务产品账户、系统和服务体系,为地方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高质 量金融服务。以 2021 年数据来看,成都银行基础设施类贷款在对公贷款中的比重达 58.2%, 居于城商行首位。

成都银行未来发展潜力,成都银行成长性分析

二是支持具有地方特色和区域竞争力的优势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成都银行早于 2009 年 6 月便成立了独立的中小企业部,根据政策导向与自身业务发展需要,持续打造“特色化、 标准化、本土化”的小微企业专属金融产品,包括“蓉易贷”、“壮大贷”“科创贷”等 10 余 种,从覆盖成都市延伸至全省,为不同发展阶段的小微企业融资提供多种金融方案以及一站 式金融服务。

业务推动方面,成都银行通过引入外部数据由总行层面筛选出名单制客户进行精准营销(如 成都市新经济“双百”企业名单、梯度培育企业名单),逐步扩充“高成长性”和“高稳定 性”小微企业客群。同时通过引入地方政府机构、融资担保公司等有效降低中小企业贷款风 险,例如成都银行推出的“蓉易贷”,由市金融监管局组织实施,设立 10 亿元风险补偿资金 池,采用 442“银政担”模式和 73“银政”模式两种方式进行风险分担。截至 2020 年末, 成都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 770.56 亿元,占对公贷款总额的 38.6%。

2)零售业务:锚定稳定收入人群,以个人住房贷款为主

成都银行作为成都市区各级政府部门及优质企事业单位的工资代发银行之一,拥有大批收入 水平较高且来源稳定的个人客户群体。个人贷款方面,成都银行优先支持刚性购房需求,截 至 2021 年末,成都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个人消费贷款(含信用卡)、个人经营性贷款的占比 分别为 86.6%、9.6%、3.8%,个人贷款业务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以个人住房贷款为主。近 年来成都银行以消费贷“优易贷”和信用卡“随意分”为抓手,精准开展产品宣传,个人消 费信贷占比有望持续提升,进一步优化个人贷款结构。个人理财方面,成都银行分层分类开 展客户经营,差异化精准适配产品或服务,提升客均收入贡献。资管新规转型以来,成都银 行理财及资管业务收入增速大幅提升,已成为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的主要贡献业务。

成都银行未来发展潜力,成都银行成长性分析

3)金融市场业务:加大高效资产投资力度,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近年来,成都银行从提升资金效益的角度出发,明显加大对金融资产的配置力度。在“高效 资产立行”的战略指导下,成都银行一方面通过传统信贷、债权融资计划、信托受益权、资 管计划灵活满足各方融资需求,同时加大对评级 AA 及以上企业债券 的投资力度,提升资金使用效率。2017 年以后,成都银行高效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重快速 提升,截至 2021 年末,高效资产占比已达 62.1%(其中贷款占比 48.7%,企业债等金融资 产占比 13.4%),存融比进一步提升至 89.3%。

1.4.ROE 居上市银行前列,低成本优势明显

成都银行 ROE、ROA 水平在风险出清后逐渐回到优势位,以 2021 年末的数据来看,成都 银行 ROE 居于上市银行首位,ROA 仅次于招行排名第二。从 ROE 拆解的角度来看,成都 银行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1)收入端以传统净利息收入为主:成都银行净利息收入在总营收中占到 8 成以上,高于上 市银行平均水平,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的贡献比不足 3%。 2)负债端具备成本优势:成都银行以相对高的存款占比取得负债端的成本优势(特别对公 活期存款占比明显高于同业),尽管成都银行在贷款收益率上并不是特别高(这主要与成都 银行资产端风险偏好较低有关),但整体净息差水平仍保持在相对靠前的排名。 3)业务及管理费较低:由于成都银行业务主要以对公客户为主,单客户体量大,服务成本 相较个人银行业务更低,因此成都银行业务及管理费好于同业。 4)杠杆使用效率更高:成都银行在扩表提速后整体权益乘数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成都银行未来发展潜力,成都银行成长性分析

2.受益基建需求扩张,并行推进实体业务上量

2.1.涉政业务:成渝经济圈建设进度加快,大基建打开成长空间

成都银行本土化的发展历程使其同成都地区公共财政部门建立了广泛而长期的合作关系,并 与成都水利、教育、文化、交通、公用事业等行业的相关企业建立了长远的合作伙伴关系, 重点培育了一批以重要政府客户、市属重点企业为代表的优质客户资源,为成都银行在基建 领域发力打下结实基础。 我们以投向广义基础设施类行业贷款占比来看(此处基础设施类行业包括租赁和服务业、水 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电热燃及水生产和供应、交运仓储和邮政业),伴随 2015 年后成都市固 定资产投入提速,基础设施类贷款开始放量,成为贷款在资产端占比提升的主要推动因素。

成都 GDP 增速保持领先优势,固定资产投资拉动效应明显

成都市 GDP 增速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二线城市平均水平相比,成都市 GDP 增速也保 持比较明显的领先优势。观察过去十年成都市 GDP 增速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走势,两者 表现出比较强的同步性。我们引入固定资产投资率指标来看(投资率=固定资产投资/GDP), 2021 年成都市固定资产投资率达 70.4%,处于历史区间值的相对高点,同时要明显高于一 二线城市、东部城市(杭州)、中部城市(武汉)。 从城市比较来看,每个城市的经济发展都经历过“先依赖投资、后投资效能提升”的阶段, 如以北京和上海为代表的一线城市,城市建设周期相对前置,同时具备较强的人口和产业资 金吸引力,固定资产投资率在 1994、1996 年分别达到峰值后,趋于下行。从全国及省份对 比来看,成都作为中西部城市,城市建设节奏较晚,同时承接省内主要人口流入,高投资还 会持续较长时间。

基础设施领域为成都贷款投放的主要方向:从贷款投向来看,成都市基础设施类贷款、制造 业贷款、其他行业贷款占比分别为 46.8%、7.4%、45.8%,基础设施类贷款为成都市贷款的 主要投放领域。与其他区域横向对比来看,成都市基础设施类贷款占比最高,这与成都基础 设施建设体量大有关,同时因项目业主多为省级平台,资金聚集效应明显。受益固定资产投资节奏加快,规模扩张支撑业绩高增长:受益于成都市 2016 年以来固定资 产投资提速,成都银行 2016 年至今总资产复合年均增速达 16.3%,明显高于上市银行平均 水平 8.07%,仅次于居于首位的宁波银行 16.6%。

成都银行未来发展潜力,成都银行成长性分析

新一轮的投资周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速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提上日程:成渝经济区的概念最早在 2009 年提出,主要涵盖重庆 31 个区县、四川省的成都、德阳、绵阳等 15 个市,2011 年发改委就成渝经济区的区域规划 给出指导思想,2016 年对城市群做出进一步的规划。自 2020 年 1 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 会议指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后,政策层面对成渝经济圈的关注度不断提升, 从政策的覆盖面到出台密度都较以往有所不同。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工作已经开始真正落 地,或将成为成都银行扩表新周期的开始。

成都银行有望深度参与成渝经济圈建设:从 2022 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大项目名单来 看,基础设施网络地位尤为突出,在总投资中的比重达 66.1%,凭借同公共财政部门密切的 合作关系及良好的业务经验和口碑,成都银行或有较大机会深度参与成渝经济圈建设项目。

环成都及多点位布局有望打开成长空间:从四川省各经济区贷款余额来看,截至 2021 年末, 成都市本外币贷款余额达 4.64 万亿元,“成德眉资”本外币贷款余额 5.16 万亿元,占成都平 原经济区的 75.2%,占全省的 65.3%,成都及环成都片区在四川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从成 渝双城经济圈交通轨道规划来看,成都银行的城市布局多处于在建或规划中交通轨道的重要 节点(一是成都银行的双城布局,二是成都银行环成都片区网点多分布于市区),成都银行 深耕本土的优势及其在环成都片区的广泛布局,有望承接成渝经济圈发展带来的机遇。

2.2.实体业务:对接成都优质企业,异地分行贡献度有待提升

将实体业务着力打造为对公业务新的增长点

在巩固政务金融既有优势之外,成都银行着力发展实体业务,近三年数据来看,除房地产行 业之外的实体业务增速逐年提升,2021 年实体类贷款增速高达 45.9%,实体攻坚行动初见 成效。2021 年业绩发布会成都银行提出未来三年计划,至 2024 年实体业务要力争实现双两 千亿计划,按照公司规划,预计成都银行实体类贷款复合增速或将保持在 20%以上。

成都银行未来发展潜力,成都银行成长性分析

1)对接成都优质企业:在服务本部实体企业,主要聚焦成都 12 个产业生态圈,包括集成电 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在内的 20 条产业链,实现行业特色制定风险精准把握。根据成都 银行 2021 年业绩发布会披露,截至 2021 年末,成都银行对成都市上市企业覆盖率达 76%, 专精特新企业覆盖率达 76%,新经济龙头企业覆盖率达 42%,高新技术企业覆盖率达 33%。 区别于涉政业务主要以关系营销为主,在实体业务推动上,成都银行着力加快对公客户经理 团队建设,承接成都优质企业融资需求。

2)异地采取双大发展战略:区别于成都市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成都银行在重庆及西安地 区采取双大战略,即“大客户+大企业”,聚焦重庆、西安的优势产业,比如装备制造、医药 健康、新型材料等重点领域。在业务推进上,前期以相对优惠的资金成本打开市场,旨在扩 大基础客群,重点加大结算类存款及其他闲散资金拓展力度,最终提升客户综合回报。

成都银行未来成长性看点:一方面在于受益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涉政类基建贷款上量带来 的突出成长性,另一方面成都银行积极发力实体业务,对接本部优质企业,同时推动异地分 行贡献度提升,强化一体两翼战略。近年来成都银行在除成都外的四川地区、重庆地区、西 安地区的贷款增速保持在高位,成为资产端主要驱动力,进而推动存贷比进一步提升。 具体来看,成都银行资产端增长的驱动因素在 2018 年之后逐渐从金融资产转向贷款,贷款 在生息资产中的比重逐年提升,资金使用效率有所提高,从而推动近年来净息差小幅走高。

3.存款基础扎实,低成本低风险偏好造就高利差

3.1.保持“存款立行”的战略定力,夯实发展基础

负债端扎实的存款基础是成都银行规模扩张的重要支撑:成都银行自 2013 年开始提出“存 款立行”的发展战略,始终将存款视为经营发展的根本,2017 年以来存款在计息负债中的 占比基本保持在 75%左右,2021 年末成都银行存款占比进一步提升至 75.3%,紧居国有行 之后,排名第七。截至 2021 年末的数据,成都银行存贷比为 72.7%,低于上市银行整体水 平的 85.0%、城商行平均水平的 84.4%。(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成都银行未来发展潜力,成都银行成长性分析

稳定且低成本的存款成为成都银行的核心竞争力:银行商业模式的本质是吸收资金,通过资 产摆布获得利差,根据风险与报酬相匹配的原则,当负债端成本较高时,银行往往更有动力 将贷款投放至信用风险较高的领域,从而获取正向利差。而当负债端成本较低时,银行可选 择的资产摆布策略则会显得更有余地,即便低成本银行采取比较保守的做法——选择低违约 风险的贷款人、获取低回报的贷款利率,最终利差依然能保持在领先水平。 我们将信用减值损失看作资产端的一项成本,在利息收入中扣减后重新计算资产端收益率, 从结果来看,负债端成本较低的成都银行、招商银行采取低风险偏好的策略,经调整后的利 差稳居行业前列。

3.2.对公存款具备天然优势,增量还看个人存款

对公存款具备天然业务优势:横向对比来看,成都银行对公存款占比与股份行整体平均水平 更为接近,其中尤以对公活期存款更胜一筹,截至 2021 年末,成都银行对公活期存款占比 达 26.9%,超过同期的国有行、股份行及城商行。这主要是因为成都银行业务主要以对公业 务为主,政金业务为对公存款提供良好支撑,而对公存款多在业务合作中沉淀,因此活期占 比相对更高。

个人存款成为近年来贡献存款增量的主要方向:2018 年下半年开始,成都银行提出要大力 夯实零售业务客群,挖掘存量客户价值与拓展增量并重,探索构建符合成都银行实际的“大 零售”转型业务格局。储蓄业务作为个人金融业务最基本的业务,往往扮演着零售客户与银 行产生联系的桥梁,拓展个人存款也成为成都银行拓展零售业务客群的开始,2018 年以来 零售存款占比逐年提升,成为成都银行增量存款的主要来源。

具体来看,成都银行在稳存增储方面主要有两个动作: 1)存款利率差异化:结合市场情况对存款利率进行灵活定价,一是通过适当额度的高息存 款吸引潜在的、具有竞争性的客户,另一方面从成都银行与成都农商行的挂牌存款利率比较 发现,成都银行通过差异化定价吸引大额、成本相对较低的稳定存款:①对活期存款设置相 对较高的利率;②个人存款中的零存整取、整存零取、存本取息五年期的存款利率更高,放 弃整存整取的五年期存款争夺,以更具性价比的利率获取长期限存款;③对公业务则倾向于 吸引中长期限存款,三年、五年期整存整取存款利率更高。

成都银行未来发展潜力,成都银行成长性分析


从同业的存款成本比较来看,成都银行由于较高的对公活期存款占比,在对公存款成本上仍 占据优势,但个人存款成本总体有所走高,主要由于个人定期存款成本拉动。尽管看到存款 成本提升,但我们认为,一方面个人存款占比提升的同时,成都银行存贷比也在提升,说明 资金使用效率在提高;另一方面尽管存款成本在上升,但依然是负债端成本较低且稳定的资 金来源,而较低的负债端成本则是支持成都银行选择低风险偏好的资产投放策略的基础。

2)提升网均效能:成都银行一方面将低产网点作为网点产能提升的重点,优化人员布局, 完善网点机制建设,另一方面拓展渠道,借助社区银行吸引增量客户及存款。2018 年后成 都银行新增网点的速度明显加快,我们以存款总额/营业网点数来看,成都银行网均存款持续 提升,明显高于成都农商行。从成都银行在四川省、成都市的存款市场份额来看,成都银行 存款市占率在持续提升,截至 2021 年上半年,成都银行在成都市存款占比达 10.9%,已超 过成都农商行,排名第四(2020 年末数据)。

4.结构调整与存量风险出清并行,资产质量趋势向好

4.1.不良周期:不良消化接近尾声

不良爆发原因:经济下行周期叠加民营担保公司暴雷引发连锁反应 受经济下行及四川省个别大型企业集团风险暴露、民营担保公司丧失担保能力、民间投资理 财风险集中爆发等因素的影响,四川在 2015-2018 年这轮经济周期中成为信用风险暴露的重 灾区。成都银行作为地方城市商业银行,受四川特别是成都的经济环境影响较大,因而不良 率从 2014 年开始快速攀升。在 2014、2015 两年信贷风险集中暴露之后,成都银行及早开 展信用风险排查,并加大不良贷款的清收压降力度,适时调整客户及贷款结构,不良贷款率 早于同区域银行业见到拐点,此后不良率持续下行,资产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不良高发行业:主要集中在工业类、批发和零售业 为方便观察不同细分领域不良发生情况,我们将行业分为基础设施类(同上文,包括租赁和 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电热燃及水生产和供应、交运仓储和邮政业)、工业类(包 括制造业、建筑业、采矿业)、房地产、批发和零售业、其他行业。 从不良发生的情况来看:1)2014、2015 年不良主要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分别占当年对公 贷款不良的 56%和 45%。批发和零售业不良集中爆发,一方面由于 2014 年互联网潮对线下 零售业的冲击,另一方面由于成都银行在 2010 年之后与民营担保企业合作增加,四川民营 融资担保龙头——四川汇通信用融资担保有限公司高管集体失联,致使成都银行 2014 年批 发和零售业不良增幅达 786.17%。

成都银行未来发展潜力,成都银行成长性分析

2)2016 年之后不良开始转向工业类企业,在全部不良中占比接近 50%。一是在全国供给侧 改*的浪潮下,部分传统制造业面临去库存去产能的压力;二是成都银行的制造业多为中小 企业,在供应链和产业链中处于弱势地位,在经济下行周期受冲击更大。

4.2.不良化解:结构调整与存量风险出清并行

在本轮不良暴露周期中,成都银行一方面着手加大不良清收、核销、重组等不良处置工作, 2015 年开始核销规模大幅增加,2016 年达到峰值,随后连续几年以牺牲利润为代价继续加 大核销力度,至 2021 年末,成都银行新增不良规模已大幅减少。(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另一方面,在经营策略上的调整,包括:1)加强宏观经济、细分行业、区域经济的研判, 压降不良高发领域的贷款额度,工业类、批发和零售业、其他个人贷款占比下降明显,基础 设施类及住房按揭贷款等低风险领域加大贷款投放力度;2)不断完善差异化信贷授权、动 态调整机制及派驻风险员的管理机制,并将信用风险化解纳入分支机构 KPI 绩效考核体系; 3)选择国有担保公司进行合作,根据 2018 年年报披露,成都银行给予国有担保公司成都中 小担 50 亿元担保限额,该项担保限额占本行对所有合作担保公司银担业务担保限额的 29.32% (2017 年为 25%)。

4.3.同业比较:资产质量较为扎实

从信用风险的走势来看,成都银行在经历 2015-2020 年不良处置高峰期后,存量风险集中出 清,以 2021 年末的数据计算,不良净生成率已趋近零值,当前新增不良压力较小。 与可比上市银行比较,成都银行资产质量相对扎实: 1)资产质量处于中等偏好的水平,2021 年末成都银行不良率已降至 1%以下,我们用逾期 贷款/不良贷款、逾期 90 天以上贷款/不良贷款两项指标观察,当前成都银行对不良的认定程 度性对较为严格,逾期贷款/不良贷款在可比同业中排名第三。 2)潜在不良生成压力较小,当前成都银行关注率、逾期率在可比同业中排名第三。 3)风险抵补能力较强,成都银行拨备覆盖率自 2015 年之后持续提升,2021 年末达 402.9%, 在可比同业中排名第四。

成都银行未来发展潜力,成都银行成长性分析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版权:本文由用户自行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供存储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了解详情>>

发布
问题